如何构建系统的阅读知识体系
15 如何构建系统的阅读知识体系
前面聊过了专业读者的读书技巧和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以更为结构化的方式帮助大家来提高自己阅读的专业度。
想必大家会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构建知识体系的内容,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售卖相关的方法论课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就算看了这些内容,对阅读知识体系的构建可能还一知半解,更不用说上手实操了。
其实构建知识体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我们首先要理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系统的阅读知识体系究竟是什么?“系统”本身是一个外来词,即英语中(system)的音译,而它来源于古希腊文。作为名词,它一般可以被解释为部分组成的整体。而用作形容词的时候,则可以被解释为有条理的;连贯的。
体系一词实际上的意思与系统相似,即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所以综上所述,一旦拆解这一命题,我们会发现,其实建构一个系统的阅读知识体系的本质,是让我们能够有条理地选择阅读材料并进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框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并且知识彼此之间具有清晰关联度的个人知识库。
当然这里需要留意的是,书籍与阅读并不一定仅与文学相关,它还涉及很多其他科学与门类。
不过为了更具针对性,我们在这篇文章就暂且只讨论文学内容的阅读体系构建。
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在读到莫言的作品时,可以横向比较,拿他的作品和国内的路遥、阎连科、余华等人的作品比,跟同样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出名的拉什迪、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对比,拿他的作品跟过去的作家(蒲松龄)、剧作家(关汉卿)等人的作品比较。
丰富的个人知识体系就像是一棵大树茂盛的根须,假如你对某一条脉络上的知识都有清晰而深刻的了解,自然你就可以将资科随时调取出来以备己用,而如果你对某一领域还不够了解,你也可以顺着这条脉络的指向进行针对性的阅读。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建立知识体系的关键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准确且简练。如今不用说出版物了,就算是中文小说,每年出版的也有上万种,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像百科全书那样获取所有的信息。
所以,构建一个阅读知识体系不光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你需要有清晰的分类逻辑框架,无论是按年代、国别、理论还是文化思潮,你必须要把握一些可靠的脉络从而进步对整个文学领域的版图有所了解。
所以,你在建立阅读知识体系时要先做出选择,率先把握1-2种分类的方法,然后以此为X轴(或者Y轴)将你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分类。
当然在这个阶段你还需要做两件事,一件便是了解分类的方法,倘若你连“迷惘的一代”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那么当你要找到归类在这里的作家和相关作品,就有点像大海捞针了,你其至不能验证信息是否正确。所以,在初步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时,得先了解自己的分类标准,也就是你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的脉络。
比如你把一系列作家归类为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下的作家群体,那么你至少需要知道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是什么,它怎么发生的,这一群体又有什么主张,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上又有哪些代表作和成就。在你进一步了解自己分类的标准之后,你就要针对性地去筛选你已“捕获”的知识,并沿着自己的思路去进一步精准地获得更多相关的知识。
当然更为简单的方法则是用作家生活的年代以及作品出版的年代来作参照系,虽然同一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但是这就会让知识归类的工作简单许多。而有了这一基础的知识框架,你等于是有了采集知识的路线图,因为你会在框架中看到哪些对你来说较为重要的内容、哪些内容填充得还不够多,且吸待你去获取新知识的空白知识干道(无论是为了日后在专业领域的学习,抑或是单纯增加个人文学素养)。
由此,你便能倚仗这一知识体系更精准地寻找对应的知识,并更快地建立起自己强大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