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萃取文本信息?Part1:阅读理论著作的准备条件
11 如何高效萃取文本信息?Part1:阅读理论著作的准备条件
寻求高效的阅读方法一直是文科学者很看重的一件事,毕竟这是专业性之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更高效专业地从文本中萃取信息呢?
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将试着从前人总结以及自己获得的经验出发作一些相对系统性的阐述。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将此分成两类,毕竟文学类的研究者一般遇到的文本大抵可以分为两类:文学原著以及理论著作。
当然不排除有作品处在两者之间,或者涵盖了两者部分特点的,比如有点像文学原著的理论著作,或者过于像理论著作的文学原著,不过这里就不做过于细致的讨论了。
我们先阐述阅读理论著作的方法,当然在讲述阅读时的技巧之前,我们先来先阐述萃取关键文本信息的准备条件。
在我们投入阅读之前,首先我们要思考以下几点:
第一、你阅读批评理论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没有目的地进入一本理论著作,那么你的阅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低效的。就好比你发动了汽车引擎,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在这样的情况下,纵使你读得再快,你也无法快过那些一开始就设定好目的,然后稳步前进的读者。而且你的目的往往决定了你顺利与否的关键。
比如笔者记得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某次文学理论课讲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课堂上讲师说要求大家去阅读《自我与本我》一书,并要求大家找出文本中关于自我与本我两个概念的比喻。
我一开始就选择无视目的去阅读整本书,以为只要读得快一点,就能读完全文,这样也能回答讲师的问题。这种贪大求全的阅读思路,导致老师给的时间到了,我依旧没能看完全书,也没能找到所谓的比喻。但是我身旁的同学花了十几分钟就找到了这一比喻,据她的说法是,这一书里有很多篇章,从每篇文章的题目中去判定答案是否在其中,如果有可能,那就继续往下扫描阅读,一旦找到自我与本我这两个概念同时出现,就可以警觉起来了,她就这样顺利找到了这一比喻,当然如果是电子版用检索功能或许可以更方便。总之,她就是这样才顺利地完成了阅读任务。
所以当把阅读当作闲暇消遣的读者可以在书中漫游时,专业读者要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你需要把当前的阅读当作一种专业的任务,这不是说你在平时必须那么做,而是说你在面对一项专业的阅读挑战时务必那么做。以目的论,是进行专业性的阅读的前提。
第二、你需要了解你捕捉的是作者提供的信息,还是作者没有提供的信息。
就好比绘画中的留白艺术一样,它同样包含大量的信息。
缺席的文字也是如此,有时候你不一定是为了学习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而展开的阅读,反而是为了反驳作者的观点而投入阅读的。所以你需要在阅读之前,需要先明白自己的立场,然后再投入到阅读中去了解作者所做的思考,以便进一步实现你的阅读目的。
而有时候你就需要同时取过来两三本书一同阅读,从而获取有价值且可以参照的信息。
第三、提前获取综述和参考,虽说很多人不喜欢被剧透或者不愿意提前建立对文本的认知,忙引发偏见,喜欢依赖自己去获得第一手经验。
但是试想,如果只给你几个小时,你需要针对一本几百页的巨著发表一些总结性的论述时,你会怎么做呢?如果换做是笔者,根据先前的经验,如今一旦进行专业性的阅读任务,大概率会先搜集所有与本书相关的信息,从文本核心观点到作者生平及主张,这是最快的方式。
这个时候,从可靠到不可靠的信息源都是我们搜集资料的范畴,然后笔者会先锚定这本批评理论在学术界或者专业读者心中的位置,据此来思考自己该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去阅读这本书。
这一点看似有些像作弊,但是却极大地节省了你的阅读时间以及思考时间,等于是在写作业之前直接到网上去找了参考答案。当然要留意是,这只是阅读理论著作的前提准备。也就是说,不是说我们做了上述的准备就可以不用阅读了,毕竟阅读是要真的上阵与作者短兵相接的。在下文,我们将进一步阐述具体加速阅读信息萃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