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明眼亮,女孩要有识人察人的能力

心明眼亮,女孩要有识人察人的能力

小故事

小张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来到一家外企面试。面试她的人事部经理说话很客气。半小时后,面试终于结束了,人事经理握着小张的手,对小张说:“请回吧,我们研究一下,会告诉你消息的,再见。”

小张当时心里很没底,因为在谈话时,经理的右手总是撑在脸上,中指封在嘴上,食指伸直指向右眼角,左臂又横在胸前,目光很少对着自己。这种体态就是表示:我对你讲的不感兴趣,你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

果不其然,小张没有等到这家公司的录取通知。

小张之所以有如此“慧眼”,得益于她从小就喜欢看心理学书籍,了解如何通过一些细节观察他人内心。

分析

中国有句俗语:“人心隔肚皮。”特别是一些老于世故的人,喜怒不形于色,我们很难单从语言上看出其内心活动。若非学习一些识人察人的技巧,是很难了解他们的想法的。

清末大将曾国藩最令后世称道的是其识人用人能力。曾国藩一手创立湘军,在清末的一些战役中,虽然他吃了不少败仗,但是他却一手培养了很多大将,比如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与沈葆桢等,个个都是人才,影响了清末50年的历史发展。

曾国藩的识人之道在于,用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佳的人才。在他的门生里,他很看好李鸿章这个人,为了考验他的耐心,一次,面对前来求教的李鸿章,曾国藩故意洗脚一刻钟,当时的李鸿章才三十多岁,自觉受辱,气急败坏地拂袖而去了。看到此景,曾国藩心想,李鸿章还年轻气盛,暂时难以委以重任,便决定再对其考察一段时间,于是将其放到身边给予调教和磨炼。

每天中午,曾国藩都会和固定的幕僚一起用餐。一次,细心的曾国藩看到了这样一幕场景:

当时的米粒中有还没去壳的稻谷,而曾国藩看到,其中有一位姓戚的幕僚,居然用筷头将碗中带壳的米粒一点点挑出来,曾国藩并没有说什么。

饭后,曾国藩差人拿来20两白银给这位幕僚,然后让他回乡。幕僚吃了一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曾国藩义正辞严地说:“你才刚从农村来到我们的湘军总部,但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你就忘本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你难道也忘了吗?这样的人我不能留在军营里,恐怕迟早会见异思迁。”不过,在其他幕僚的求情下,曾国藩将此人留下,但从参谋部门调去负责管理菜园。此人在曾国藩的这番话后如梦初醒,知道自己行为上的缺失,从此放下身段,每天与菜园的仆役一起耕作,起早贪黑地努力做事,重新赢得了曾国藩的青睐,一年以后,曾国藩将其调到自己身边,重新起用了他,其后,戚某从一个乡下人,一路做官至观察使。

这就是“一粒稻谷见真知”的故事。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属下考察之严厉,用人之谨慎。同样,在社交生活中,尚未进入社会的女孩们,在识人过程中,也要学会“窥一斑而知全貌”“一滴水看见海洋”。学会观察别人,能帮助我们看透别人的行为动机,把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确的方向,排除摆在眼前的交际诱惑,看清眼前的形势,从而妥善规划自己的交际策略。

“刚开始,我以为他是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但那天我在他办公桌上看见那盒吃了一半的便当和几包吃了一半的零食时,我立刻开始考虑适合这个岗位的其他人选了。”说这话的是某大型外企的人力资源部总监,她一向做事谨慎,公司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逃不过她的法眼。最近,她就将一个刚刚在市场部干了一个星期的市场部主管“炒”出了公司。她说:“我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我们是跨国公司,把食物放在办公桌上太影响公司的形象了;第二,一个爱在办公室吃零食的男人给我的印象是办事犹豫拖拉,立场不坚定,这样的人不适合在一个代表公司形象的部门工作。当然,如果这件事出现在产品设计部或是创意部,我会假装没看见,过后提醒一下就够了,但在市场部,这样的细节绝对不能原谅。”

一些女孩可能会说,这个总监也太不近人情了,但许多人都认可这种说法:一个职员在“吃”上的行为举止,甚至他的口味爱好,都暗示着这个人的性格,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

当然,社交生活中,女孩们也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要火眼金睛,注意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社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