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绘”的艺术

第二节
“光绘”的艺术

“摄影”一词源自希腊语γραφή graphê,意指“以光线绘图”,因此我们常说摄影是光线的艺术。在摄影技术发展初期,感光材料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而随着技术的演进与迭代,摄影师可以在数千分之一秒的瞬间将光影留存。无论是电影影像还是图片摄影,光线对于摄影师而言一如乐谱上的音符,于时光中谱写一篇篇华美的乐章。

一、控制光线的“方向”

(一)顺光

顺光,也称正面光,是指光源从拍摄方向正面射向被摄体的光线,也就是拍摄主体上呈现来自摄影师方向的光线。在顺光照明下,被摄体的正面均匀受光,投影落在背后。这时画面的明暗对比关系基本固定,主要由被摄体本身决定。

顺光照明的景物在画面中的呈现较为呆板,看上去趋向二维平面的质感,立体感弱,空间透视的表现力弱,画面中空间的透视关系难以呈现,影像缺乏丰富的层次。画面整体平淡,不夺人眼球。这时需要摄影师把握时机的能力,利用现有的拍摄条件,来弥补顺光照明影调的平淡、立体感不突出的缺陷,尽可能地使画面的影调层次丰富起来。

顺光属于直射光线,直射光线照射会在被摄体上塑造独特的阴影,以被摄体为参照,光线越弱或照明距离较远,阴影就会浓重并且影调深。我们在拍摄时要善于运用画面中的阴影,体会顺光照明下被摄体与阴影的微妙关系,把握二者的平衡与其在画面中呈现的效果。注意阴影的质地与体积,以及边缘轮廓与影调的塑造效果。

在自然光条件拍摄时,特别是在日出、日落时,天气条件较好的时段中,阳光穿透厚厚的大气层直射向人物,太阳光线散射为柔和的光束,不像正午阳光一样强烈。日出、日落时阳光色温为2 000~3 800 K,画面呈暖色,柔和的光线效果适宜拍摄女性与儿童,这种平射顺光会使图片显得温和,使人感觉温柔和愉悦。在高山和梯田等开阔地带,拍摄者可以利用远景、全景等较大的景别将层叠的山与其中层叠的光影摄入画面,同时也可以用阴影来表达被摄体的不同情绪与作品的整体氛围,意蕴深刻,如图3-17所示。

图3-17 四川(作者摄于2016年)

在顺光照明下,立体感弱,若要突出画面立体感与明暗关系,应注意拍摄前期模特服装和妆容的搭配,注意灯具使用时的功率强度,准备反光板为人物补光等。在拍摄时要细心观察画面效果,随机应变。

摄影师应善于利用顺光的特点,同时要抓住适当的时机与拍摄条件,弥补顺光的缺陷,尽可能地使画面的影调层次丰富起来。顺光拍摄要考虑光线的方向与其所产生的阴影,而且还要考虑照相机的拍摄位置,从而制定合理的拍摄计划。根据白天不同的时段,使用太阳光作为主光源,可以在正午左右时分拍出光线硬朗、强烈的效果,也可以在下午接近日落时分拍出光线柔和的感觉。

(二)前侧光

前侧光,也称斜射光,此时景物大部分被光线照射,因而有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景物有丰富的影调和深度。拍摄时,应注意对被摄体的暗部补光,缓和影像的明暗反差。前侧光光线的方向与景物、摄影师成45°左右的角度,从被摄景物的前侧方照射过来,被摄体的亮光部分约占三分之二的面积,阴影暗部约占三分之一的面积。

前侧光的光源从被摄景物的前侧方照射过来,能有效地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表现空间透视关系。它的特点是介于顺光照明与侧光照明之间:与顺光照明相比,暗部增大;与侧光照明相比,亮部增大。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生活中的视觉习惯。前侧光照明时,被摄景物大部分被光线照射,有明显的明暗关系,同时能够清楚地表现被摄景物的表面形状和结构,描摹出被摄景物的表面质感。景物投影落到斜侧面,明暗间的分化组合,使画面整体有丰富影调。

前侧光布光时,先从相机前侧角度布一盏主光,整体照亮人物,再运用辅助灯具提亮暗部,保留细节,或根据创作构思调整光位。前侧光可以表现出被摄景物的立体形象、轮廓感。拍摄人物时,人物脸部会形成由亮到暗的影调层次过渡,配合人物的面部特征和细部神情,可以很好地表达人物个性。运用前侧光拍摄人物时,人物五官的起伏、细部的轮廓、脸部的立体效果可以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要注意区分画面的表达效果,以更好地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运用前侧光拍摄时,主光的位置并不固定,可在摄影师前侧范围内变化。随着角度的转换偏移,人物面部的光线效果也会不同。拍摄人像照片时,当主光偏向摄影师方向角度大时,人物整体亮部面积减小,阴影面积增加,立体感增强;当主光偏向摄影师方向角度小时,人物被照明面积大,暗面有小面积阴影,光线立体而干净。

运用前侧光照明拍摄人物照片时,应注意对被摄体的暗部补光,缓和画面影像的明暗反差,选择适当的补光强度,辅助主光。要时刻注意前侧光的位置、角度、强度及与被摄者的距离,尽量做到光线运用干净、立体,避免光线杂乱。

前侧光能有效地塑造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表现空间距离,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运用前侧光拍摄时,人物面部照明面积小,暗部阴影面积大。这时光线立体且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皮肤质感表现也非常细腻。

(三)正侧光

正侧光照明下,被摄体的明暗对比大,可以细腻地表现出被摄物体的质感,增强影调反差。当光线与被摄体成90°左右的角度时,称为正侧光。正侧光可以增强影调反差,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突出被摄体轮廓,细腻地在画面中呈现被摄体的表面质感,形成丰富的影调层次。

在正侧光的照明下,被摄体的明暗对比大,一边被光线打亮,一边则处在黑暗中,阴影落在被摄体的较暗一侧。正侧光光效下,被摄体在画面中的三维立体感强,画面整体的空间透视明显,影像层次丰富。正侧光可以在拍摄雕塑、波纹、沙漠等需要表现表面质感的对象应用。正侧光能使被摄物体表面上的每一个细微起伏都产生明显的阴影,细腻地表现出被摄物体的质感,因此被称作“质感照明”。正侧光在照度较强时,明暗反差过大,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反差过大,容易损失细节,不易拍摄。特别是在拍摄人像时,面部一边过暗,另一边过亮,大反差会减少画面中的脸部细节,削弱表现力。为了防止拍摄时的问题,应在暗部适当补光,或增加辅助光源,平衡明暗关系,将反差压缩至可拍摄范围。

运用正侧光拍摄时,应注意控制光线的强度。根据被摄体的气质选择光线强度:强光的光效硬朗刚强,呈现粗颗粒的效果;柔光的光效温和典雅,呈现平易近人的效果。

在人像摄影中,正侧光多用于男性人像的拍摄,有棱角的阴影利于表现男性阳刚的一面。表现有个性的人物常用正侧光,因为正侧光光效本身就蕴含着冲突,阴影与光明的冲突交合,恰似人物复杂矛盾的个性及其在社会中的评价。正侧光也可用于个人肖像和大头像,那种充满冲突却又超然的格调,赋予人物梦幻般的姿态。正侧光照明形成的影子是很重要的造型元素,影子有造型的意义,如影子的形状、影子的面积、影子的长短以及影子与物体的夹角,会构成丰富多彩的造型效果。

使用正侧光时要注意光比,应控制在曝光正常、反差适当的范围之内照明被摄体。在时间选择上,可以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拍摄,拉长被摄体的影子,利于画面的构图造型。在较强的正侧光条件下拍摄近景与特写景别照片时,一般可尝试用闪光灯补光或利用反光板为被摄物的阴暗部增加亮度。

正侧光可以形成比较丰富的影调层次,较好地表现景物的立体感、轮廓感和表面质感。尤其是对粗糙、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表现极为突出。正侧光因明暗反差过大,会形成明暗对等的两部分,反差太大。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应在暗部增加一些辅助光,将反差控制在正常范围。

(四)侧逆光

来自被摄体斜后方的光为侧逆光,侧逆光多为轮廓光,能使被摄体具有更好的立体感。拍摄时要注意被摄体与背景的明暗反差关系,判断光线条件,注意为暗部补光,适时调整拍摄计划与参数。

来自照相机的斜前方,与镜头光轴构成120°~150°夹角的照明光线称为侧逆光。在侧逆光的场景下,人物的发丝被打亮,头发的造型与质感良好,人物的身姿被光勾勒出来,这就是轮廓光,被摄人物会变得立体。在侧逆光照明下的景物,受光面小于背光面,画面中阴影面积比较大,形成低调效果。侧逆光照明下的景物有受光面、背光面和影子,可以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如图3-18所示。侧逆光更可以拍摄出剪影效果。

图3-18 静物(作者摄于2014年)

侧逆光是刻画人物外部轮廓的理想光线,适用于拍摄低调人像作品。通过光线强弱明暗的微弱变化,增强画面整体的气氛。

侧逆光条件下,人物的脸部在画面中会相对较暗,所以在拍摄时要有补光的意识。由于人脸的亮度与背景差距较大,人物面部暗,阴影明显,所以要在阴影一侧进行补光。要注意调节反光板的远近和方向,尽量减弱主光造成的阴影,调节其与背景之间的光比。

侧逆光拍摄时,一般会选择一个暗背景来展现人物的轮廓。如果背景是大面积的暗色,应该适当降低曝光补偿。很多人都希望在侧逆光条件下拍出好看的剪影,此时要注意考虑人物形态与身体的轮廓是否适合剪影的表现形式,同时要考虑主体与背景之间是否会重叠交叉,背景中的元素是否会影响主体的展现等一系列问题。侧逆光场景下,画面会有轮廓光,可以强化空间立体感。

(五)逆光

逆光是从被摄体的背部打光,暗部占画面较大部分,被摄体以线条轮廓的形式显现在画面之中。逆光可以产生简洁明朗的艺术造型效果,拍摄时要明确景物的明暗比例,正确曝光,适当使用辅助光,注意特殊环境条件下逆光的拍摄要领。

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逆光是指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投射过来的光,又称为“背光”“轮廓光”。在逆光拍摄中,暗部占画面的较大部分,很多细节被省略,被摄体以简练的形式显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反差的画面对人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可以产生简洁明朗的艺术造型效果,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逆光拍摄可以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用这种光线拍摄景物时,近景暗、远景亮,符合透视规律和人们的视觉习惯,并且逆光可以使背景更加简洁,有突出主体的效果。逆光照明可以使画面阴影部分多,形成画面的暗调效果。逆光可以突出主要表现对象,把暗部的景物藏起来,突出逆光照明的景物。逆光照明时,画面整体透露出一种严肃、庄重感。通过光线强弱明暗的微弱变化,增强现场浓郁的气氛。

逆光拍摄可以体现被摄体的质感,常用于拍摄花卉、叶片等景物。逆光照射使被摄物的明度和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使景物呈现出美丽的光泽与透明感。同时,逆光使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的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反差增大,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与艺术效果,如图3-19所示。

图3-19 北京(作者摄于2014年)

逆光可以增强对画面气氛的渲染,常用于风光摄影中。在光线柔和的早晨和傍晚,全逆光的视角下,光线会勾勒出云霞、山峰、森林的轮廓,空间深远,透视感强,物体之间的层次清楚。逆光照明会产生光束效果,会在光滑表面形成光斑。逆光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丰富画面的影调和层次。采用逆光拍摄雨景、雾气和烟云可表现较好的质感。拍摄时可以尝试搭配深色背景,灯火、车流、人流以及路面、水面的倒影,会使画面生动逼真,特别是表现雨雪天的夜景时,会达到气氛浓烈、渲染力强的效果。

在逆光拍摄中,特别是拍摄人像时,应使用辅助光,如用闪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逆光拍摄时最好使用遮光罩,避免强光直射到镜片上,否则会在图像上形成光晕和斑点,影响效果。运用逆光照明时,要明确景物的明暗比例,正确曝光。拍摄剪影时,应以画面中较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在无辅助光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按被摄体的暗部曝光,更多突出暗部层次,表现阴影细节。还可以按被摄体的亮部曝光,表现被摄体的轮廓形态,压缩画面中大部分暗部层次。

运用逆光拍摄时,要注意背景的选择。较暗的背景有助于衬托主体边缘的明亮部分,形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以突出逆光造型的轮廓效果,使主体轮廓清晰突出。如果背景过亮,会削弱逆光造型的表现力。恰当合理地运用逆光照明,能够获得造型优美、轮廓清晰、影调丰富、质感突出、光线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

二、理解光线的“性质”

(一)直射光

自然直射光通常指没有被云雾和空气中的介质遮挡,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阳光,是平行光束。其特点是有明显的投射方向,使被照射的物体产生清晰的投影,明暗反差较为强烈。

我们大致可把一天当中的自然直射光分为日出与日落、正常照明和正午三个大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有不同的画面特点。

我们把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与地平线呈0°至15°角)和太阳将要落下(与地平线呈15°至0°角)的这个时间范围,称作日出与日落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内最有特点的就是光线。首先,光线比较柔和,太阳的光线要透过浓厚的大气层,穿过晨雾或暮霭投射到地面上,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到达地面的光线被大量散射,光线比较柔和。其次,地面上受光景物与阴影中景物的明暗反差较大,由于入射角度低,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线较少,地面此时的反射、散射光能力较差,物体的背阴面得不到足够的散射光的照明,所以与受光处的明暗反差相对较大。最后,物体的投影很长,由于太阳光近似平行照射,它的入射角度很小,地面上物体的投影比较长。而且,这个时间段光线的色温较低(2 800~3 400 K),阳光中多橙红色和橙黄色,画面为暖色调,如图3-20所示。

图3-20 青岛(作者摄于2013年)

太阳投射高度由15°升至60°和由60°降至15°这个时间段,通常称为正常照明时间段。正常照明时间段内,光线条件比较稳定,光线的亮度、色温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可用于拍摄的时间比较长。当此时段的光线入射角度在45°左右时,被摄物体有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地面上的反射光和天空中的散射光相互交错,在被摄体周围形成明亮而柔和的散射光,能够给景物或物体阴影部位以辅助光照明,使被摄体明暗反差鲜明而正常,影调层次丰富而柔和,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能得到准确表达。有时为避免光比过大,可用适当的辅助光照明。

太阳投射角度在60°至90°和90°至60°范围内的时间段称为顶光照明时段,即正午时间段。此时光线照度比较强烈,尤其景物的顶面和地平面亮度很高,而垂直面受光少,物体的投影较短。由于物体的阴影部分和垂直面接受散射的补光较少,所以反差比较大,受光部分和阴暗部分的层次不能丰富地表现。正午时刻日光色温为5 500 K。

自然直射光的运用受到光线变化和天气、时间的限制,在外景直射光下拍摄,主要需要控制的是光比。在拍摄时,摄影师应注意,当光比过大时,要压缩光比。摄影师可以把所要拍摄的主体移到阴影当中,这样会适当减小光比,使画面反差适中,如果拍摄的主体方便移动的话,这种方法十分有效。此外,还可合理运用闪光灯、反光板提高暗部亮度值,压缩景物的亮度范围。拍摄时尽量选择具有丰富影调、色调变化的景物,利用景物自身明暗、颜色来加大反差。合理使用中灰镜、渐变镜、偏振镜等滤光镜,调节天空影调,调整彩色照片的饱和度,创造特殊的画面效果。

在室外自然直射光照明条件下,要细心注意光线的时间、入射角、强度、色温等因素,较好地再现时间、空间透视及被摄物体的立体形状、表面质感等。由于受时间、地理条件、场景环境等的影响,光线条件会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也变得很复杂。在拍摄时要求时刻注意光线的变化,及时调整曝光组合以及调整色温。

被直射光照射的物体有清晰的轮廓和明显突出的外形,物体形象和形态较为饱满。直射自然光条件下具有丰富的光线变化,给摄影师带来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拍摄练习,学会把握光线变化,通过曝光、色温等调节,处理好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拍摄主体,让画面达到最佳效果。

(二)散射光

散射光,又称漫射光。散射光照明的天气主要包括日出前和日落后(天光照明时间)、阴雨天、雪天、雾天等。散射光没有明显的方向,没有光影,照明均匀,没有明确的受光面、阴影面、投影,物体层次细腻,影调平淡,立体感差,在色彩表现上有平涂效果,画面柔和、细腻,多依赖景物自身的条件。

在实际拍摄中,相比直射光而言,散射光更适宜表现局部环境及色彩反差较大的景物,如图3-21所示。

图3-21 深圳(作者摄于2016年)

在散射光条件下拍摄,色彩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被摄物体的色彩饱和度。在拍摄中要尽量选择深色和色彩鲜艳的景物作为前景,以提高画面影调反差的对比度,避免景物影调平淡。在散射光条件下,拍摄距离的远近与色彩饱和度的表现是成正比的。拍摄距离越近,景物的色彩越鲜艳;相反,距离越远,色彩越平淡。因此,应尽量选择一些中景或近景景别拍摄,不宜拍摄一些景别过大的大场面。散射光摄影的曝光控制应以地面景物亮度为准,而景物较深的前景又是主要依据。不要用远景或天空作为曝光依据,否则就会造成画面曝光不足。

在拍摄人像时,散射光条件下室外的光线是非常柔和的,用这种光线拍摄人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注意可以运用反光板增加眼睛部位的光线,减轻下巴下方的阴影,从而拍出更好的人像照片。

在拍摄花卉时,重点是能真实再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所以在散射光条件下拍摄花卉时,要尽量在色彩和质感上着重表现细节。由于光比小,在立体感的表现上相对困难,要注意尽量利用花卉本身的色彩明暗,以及通过景深的控制和“近大远小”的透视来增强花卉的立体感。

不要认为只有晴天条件下才能拍摄出好作品,散射光条件同样非常适合摄影创作。散射光没有照明均匀、柔和,天空成了一个天然的巨大的柔光镜,对于拍摄人像、景物来说都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在雨、雪等特殊天气下,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需要我们把握好不同照明条件下的曝光控制,注意景物的搭配和选择,拍摄出与众不同的画面。

三、自然光与人造光运用

(一)自然光运用

1.晴天

晴天时具有丰富的光线变化,物体有清晰的轮廓和明显突出的外形,物体形象和形态较为饱满,给摄影师带来很大的创作空间。晴天拍摄时,需要特别控制的是光比。当光比过大时,要适当压缩光比。其他具体的注意事项可参考自然直射光照明条件下的运用。

2.阴天

阴天时反差小,没有极亮或非常暗的区域。阴天拍摄的照片,往往不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因为阴天时物体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子,所以也就没有美丽的光影效果。

由于阴天时空气中的水汽大,物体上的反射光在穿过一定空间到达镜头的过程中,光量会有较明显的变化。这种情况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而空间感和距离感正是拍摄风光作品所追求的效果。阴天时拍摄的人像作品可以较好地还原人物面部肤色,由于阴影不明显,可使人物皮肤质感得以很好表现。阴天时,花卉在散射光下会显得较为鲜艳,但在叶片上的反光则较难消除。

阴天摄影时,由于光线较暗,快门速度可能会低至安全快门以下,此时应当使用三脚架来防止手颤。另外,也可以通过提高感光度来提高快门速度。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说,拍摄风景等不动体可用三脚架,抓拍时则可提高感光度。

在阴天拍摄时,通过相机机位的架设,尽可能充分利用地面上的景物替代灰暗天空。阴天摄影构图时,不要让灰蒙蒙的天空占画面较大面积,需要减少天空占画面的面积,这是阴天摄影的一个重要原则。虽然阴天时没有强烈的光影效果,但对于色彩的还原却十分准确,构图时应用生动、多样的方式去表达。可以用前景衬托空间感。

拍摄时使用闪光灯可以解决阴天光量不足所导致的色还原不良。闪光灯的光线性质与阳光差不多,能使色彩还原正常。但是,使用闪光灯摄影只适合拍摄离照相机比较近的人物和花卉等,而不适合拍摄闪光灯光量达不到的远处风景等。

3.雨天

雨天的气氛非常适合摄影,因为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光线多为散射光,天空有乌云时会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层次,光比也相对较小。雨天时,由于雨水的反光,远处景物明亮而影像朦胧,画面中的景物,色调浓淡有致,会显得别有一番风味。雨天的夜景有一个特别动人的地方:拍摄雨天的夜景时,因为灯光的反射以及地上水面的倒影,画面会显得格外生动。尤其是拍摄彩色片时,雨天夜景加上地上水面反光的色彩效果要比一般夜景更为丰富。

雨天天空散发的柔光与阴天类似,云层起到了柔光箱的作用。雨水洗刷了空气中的粉尘,使空气变得干净。路面的反光非常有特色,湿漉漉的地面是绝佳的反光面。通过合适的构图能制造出独特的情调和气氛。

雨天拍摄,通常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曝光控制不当容易让画面灰度更大,更重要的是还会损失“水”的质感与细节。因此可以采取减少曝光的方法,即按正常曝光量减少半档至一档。因为水珠、水迹几乎呈透明状,在深色背景下减少曝光量有助于提高画面的反差,突出画面的视觉重心,如图3-22所示。

图3-22 静物(作者摄于2013年)

拍摄雨景时一般要用较大的光圈及较慢的快门速度,这样才能使雨景有足够感光,并且拍到雨水线条。一般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雨景,就能显现出空间中还没落地的雨水线条。如果使用较快的快门速度拍摄雨景,雨水线条便较短;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如1/30秒)能获得较长的雨水线条,但景物可能就会不够清晰了。如果要拍摄雨滴,可以使用200 mm以上的长焦镜头及配合高速的快门拍摄,一般用1/500秒及以上的快门以获得水滴在空中凝固的状态。但是在雨天昏暗的情况下,要使用高速的快门,必须留意光圈和ISO的设定以获得合适的曝光值。

为了在照片中表现雨水的线条,除了选择大雨的时间外,还须有较深色调的背景作衬托。如果雨中景物的背景是天空,那么雨天的天空必以白色的浓密云层为最佳。

在小雨中拍摄景物,因雨点太小而令其无法在景物中明显呈现,故不能表现出雨水线条。但是,利用蒙蒙细雨拍摄深色调的树林或山峦时,由于景物未经阳光照射而尽是深色调的物体,蒙蒙细雨在深色的物体间就会如雾层一样,显现出“远浅近深”的色调,更能表现出如雨如雾的烟雨情景。拍摄雨景时,要注意在镜头与雨点之间拉开距离。雨滴离镜头过近时,一滴很小的雨点也会遮住远处的景物,或是落在镜面上令光线散开,但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雨点落在水面上溅起的一层层涟漪将是雨景中的一个比较好的拍摄点。在室内时,如想透过窗子表现室外雨景,可在室外玻璃窗上涂上一层薄薄的凡士林等,这样,水珠容易挂在玻璃上,渲染雨天的气氛。

4.雾天

在夏季、冬季的早晨,通常会有非常大的雾。大雾的出现的确会降低空气能见度,大多数人认为雾天的景物模糊,色彩很淡,光影效果不好。其实,雾天有着独到的氛围,只要善于观察,把握得当,雾气往往可以转化为意蕴和魅力。雾能使景物产生残缺,又能把这些残缺的景物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景观效果。雾对景物的天然留白,会产生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意境和效果,让人们展开无限的想象,如图3-23所示。

图3-23 四川(作者摄于2016年)

雾中景物若隐若现,往往是近景清晰,中景朦胧,远景模糊,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晨雾是出现时间比较规律的一种,但是它的形态变化无常。一般来说,晨雾从清晨五点多开始,一直到上午十点左右才散去。如果在树林里面拍摄,常常能碰到“耶稣光”,这是由于空气中的胶体被光线照射而产生“丁达尔效应”。

在拍摄的过程中要时时留意观察光线的变化和雾的变化,调整曝光值,如果对雾测光,则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曝光,还可以采用包围曝光等方式。拍摄中注意检查照片的直方图,保证高光没有溢出,这样的设置可以便于后期调整。

清晨一般为拍摄雾的最好时刻,因为此时的太阳光比较强,雾气也减弱了一些,远景在雾气中显得朦胧模糊,近景、中景比较清晰,轮廓较为分明,能获得透视效果强的照片。雾天一般为散射光,但阳光的方向一般可以分辨,如果使用顺光拍摄,景物有时会显得平淡,所以一般使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增加画面的透视效果和景物立体感。如有炊烟或其他烟雾效果,则更佳。有时雾气适当的时候,太阳光透过树或远山时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光束效果,更是拍摄的良机。

在拍摄时可以选择广角镜头,慎用长焦镜头,因为长焦镜头会增加雾的密度,影响层次的表现,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长焦镜头可以非常简便地简化画面,增强画面的气氛。如果是黑白影调,则尽量不要用黄色和红色的滤镜,这样会削弱大雾的浓度。

浓雾会遮盖所有的色彩、明暗和形状,拍出的照片很容易灰蒙蒙一片。拍摄时需要寻找能够刺透浓雾的光线,给画面增加戏剧性。清晨的阳光、傍晚的街灯等都是绝佳的拍摄题材。雾中拍摄夜景往往也会有很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天刚开始转暗、天空尚未完全变黑时,拍摄效果往往会很理想。

在雾天拍摄时,给画面留白可以很好地提升照片的意境。留白,即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的一些空白部分,它们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留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连接起画面上各对象的“桥梁”,还能帮助摄影师准确表达感情色彩。

5.雪天

与其他景物的拍摄相比,雪景的拍摄难度更大一些。由于雪具有很高的反光度,亮度极高,它与暗处的景物相比,明暗反差对比很强烈。在降雪时,雪花与地面的气体和烟雾混为一体,光线显得十分柔和,但是能见度较低,所拍摄的画面中景物影调层次不丰富。由于阴天色温高,画面还容易偏蓝色调。因此,最好选择较深暗的景物作为背景,如图3-24所示。

图3-24 玉龙雪山/云南(作者摄于2014年)

正确的曝光是拍摄雪景中要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景物上被雪覆盖的部分亮度很高,而没有雪的部分则显得很暗,这使得各部分的反差很大。大部分数码相机的测光值是由景物反光来获取的,因此如果直接对着雪景进行测光,拍摄出来的画面会偏暗,此时必须进行曝光补偿才能获得正常的曝光。

由于雪是洁白的,其反光度较高,太阳照射到上面时会显得更加明亮。因此在雪景的拍摄中,如果以顺光或顶光进行拍摄,由于光线是平正或垂直照射的,不但不能产生明暗层次和质感,而且会使景物失去立体感。因此,为了表现出雪景的明暗层次以及雪的透明质感,运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雪景最为适宜。

与在雨中拍摄一样,如果需要拍摄一张雪花漫天飞舞的照片,那么应该选择较深的背景,这样可以避免背景的干扰。同时快门的速度也不能太高,一般在1/15秒到1/30秒,这样飞舞的雪花可以形成一道道的线条,表现出雪花的动感。

当地面被雪覆盖时,被太阳照射后会发生多角度反光,所以应该避开太阳光过于刺眼的时候。最佳拍摄时间可以选择早、晚,此时太阳光与地面夹角小,投影长,可以增强被摄景物的立体感,达到明暗的相对平衡,丰富影调。

拍摄时可以使用一些物体,比如树干或没有被大雪覆盖的石头等,因为它们能够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选择好参照物以后,可以使用手动白平衡来使拍摄效果达到最佳,切记不要使用自动曝光模式。

在雪景中拍摄人物时,需要适当地加辅助光。由于将雪作为背景会显得很亮,加辅助光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同时相机还要加上遮光罩以避免其他光线的干扰。偏振镜在雪景的拍摄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将白雪反射的偏振光降低亮度,可以使蓝天白云更突出,提高色彩的饱和度。

前景的选择对于摄影师营造气氛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利用挂着冰凌的树枝,或铺着厚厚积雪的道路、花朵、建筑物等作为拍摄的前景,可以增加空间深度,提高雪景的表现力,使得整个画面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人工光运用

1.主光

与户外拍摄和利用室内现场光拍摄不同,在影棚拍摄,每一束照明光线都要由摄影师用照明灯具进行布置。对于户外而言,主光源只有太阳光,光线的处理自然相对地容易一些。照相室或影棚则不然,拍摄一幅人像或静物照片,一般来说要用两盏以上的灯光,有时要用四盏、五盏甚至更多,这些灯光都需要摄影师布置并调控。光线效果乱与不乱,根本原因不在于用灯的多少,而在于布光是否恰当,是否合理,光线效果、光的方向性是否统一。在具体拍摄时,要视具体情况进行控制。

在布光方案中,担负主要照明任务的灯光称为主光。一般来说,主光就是直接对着拍摄对象的光,而且也是测量用光参数的主要依据。主光在整个布光设计中占主导地位,承担主要造型功能。一旦确定了主光的地位和性质,就可以把其他的光源都作为辅助光来考虑了,它们的作用都是强化、丰富主光的造型效果。主光还是决定拍摄对象面部的阴影造型形态的主要光源。

在选定了拍摄角度以后,被摄体具有怎样的明暗造型效果,主要靠主光来实现。被摄体的亮面,由主光进行照明。主光灯的左右方向和高低角度,甚至距离远近,改变一下,都会使被摄体的明暗效果立刻发生变化。对于拍摄范围较大的室内场面,一盏主光灯不足时,可以将数盏灯一起并排,从同一方向进行照明,共同作为主光使用。

在整个布光计划中,第一步就是布主光。根据光效要求把主光的位置确定下来,仔细观察在主光的照明之下,被摄者的光影造型效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仅有主光照明是不够的,一般画面的反差很难控制,需要其他辅助光源进行补光。但其他灯光要从属于主光灯的造型效果,以保持光线效果的完整统一。在实际布光时,谨记一定要一盏一盏灯逐步进行。当一盏灯确定布好以后,再开始布第二盏灯,千万不可一上来就打开所有灯。假如同时打开许多盏灯,这些灯光之间就会相互干扰,导致不能准确地判断各盏灯的照明效果,大大地降低工作效率。

2.辅助光

主光灯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被摄体未被照明的部分往往有很深的阴影,暗面缺乏细部层次。所以,仅有主光,尚难完成照明任务,需要使用辅助光。使用辅助光的目的是提高被摄面暗面的亮度,并控制明暗面的光比。辅助光越亮,光比越小;辅助光越暗,光比越大。

辅助光是指与主光相对应的用于照亮画面中的阴影的光,也称为补助光或副光。辅助光对画面阴暗关系起调节平衡的作用。辅助光常用比较柔和的散射光,亮度不强于主光,不能干扰主光正常的光线效果。辅助光能够适当地提高和修饰暗部的亮度,以显示人物的整体形象,起到均匀照明的作用。

辅助光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被摄者阴影部位的亮度,使被摄者的亮暗反差合适,起到控制光比的作用。亮暗反差的调整,应通过改变辅助光的远近位置或光线强弱来解决,切不能改动主光的位置,否则就会改变之前已确定好的光效。

无论辅助光被设置在哪里,其不应超过或等于主光的亮度,而应比主光暗一些,免得破坏主光的光线效果。在一幅室内人像或静物摄影作品中,不应该看到辅助光产生的阴影。因此,辅助光不仅要用散射光,还要使辅助光的输出功率低于主光。

3.轮廓光

将光源照射被摄者的背面,以勾勒被摄者轮廓的光线就是轮廓光。这种光线有时可能是正逆光,有时也可能是侧逆光,有时又可能是高逆光,它能在自然光中逆光条件下产生亮轮廓效果。运用好轮廓光的造型优势,能够为人物主体的画面丰富层次,增添美感。同时,它能够人为区别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有效地突出被摄者的形态和线条等。

轮廓光并不照射被摄体的正面,而只是在被摄体边沿轮廓部分形成一条亮斑。轮廓光从大约150°到接近180°的侧逆方向照明被摄体。如果拍摄人物,可以在被摄体的头发、脸围、肩头形成一条亮的轮廓线,形成有表现力的光线效果。

轮廓光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表现被摄体的轮廓特征;二是在轮廓部分形成亮斑,区分主体和背景;三是形成特定的光线效果,增强照片的艺术表现力。

运用轮廓光,亮度要适当,以既能形成亮的轮廓,又不失去细部层次为好。轮廓光宜用聚光灯,功率以500瓦为宜,灯上要有遮光板。轮廓光所形成的画面效果,就是要逐一地强调人物的形态、规模以及相互间的地位感,形成被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相形之下的地位感,形成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区分感。

一般来说,轮廓光的方向要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相对。轮廓光的灯位不要太高,比被摄体略高一点,保证镜头内不会出现光晕便可。如果灯位太高的话,会导致轮廓光照明的面积太宽,轮廓光的最好效果是形成一条窄的轮廓线条。

对于轮廓光的水平位置,它应该位于照相机的正逆方向,如果不在正逆方向,对于人像来说发型光就很容易打到被摄者的面部,影响主光的表现。同时,轮廓光的入射角也不能太大,若轮廓光条过宽,会超过人物的肩和头。如果再高一点的话,就变成顶光了,这样就很容易降低轮廓光照明的效果。

4.背景光

专门负责照明背景的光线称为背景光。背景光能够为人物所在的环境造型,体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使用背景光时,要注意与被摄主体的影调相区别、相烘托,有利于表现主体的形象,而不可淹没主体的形象。

背景光的作用不容忽视。背景光能够突出主题,表现立体感,增强视觉冲击力,被摄者的轮廓形态得到平均地表现,被摄者形象得以突出。摄影者充分利用背景光光位的变化,能够对轮廓形态的藏与露进行表现,从而突出那些美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轮廓。

背景光只照射背景,不应照射到被摄体上,以免破坏被摄体的光线效果。在一般情况下,要用专门的灯单独照射背景。背景光的作用是调整背景的亮度,使背景前的被摄体突出。有时候,也用灯光在背景上形成一定的光斑,增强艺术表现力。背景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亮调的背景、暗调的背景、中间调的背景、明暗相间的背景以及特殊光线效果的背景。

一般来说,处理背景光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用暗背景烘托主体亮的部分;②用亮背景烘托主体暗的部分;③用中间调烘托主体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④用明暗相间背景分别烘托主体暗的部分和亮的部分;⑤用背景上光斑渲染特殊的气氛。

对于要求亮度均匀的背景,一般适合使用散光灯照明,因为散射光的照明面积大而且均匀。对于要求有明显亮度变化或光斑变化的背景,一般使用聚光灯照明。因为聚光灯光质硬,照明范围易于控制。背景灯的功率视需要而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到两盏灯作为背景灯,背景光源经常采用的方式是闪光泡,光线360°扩散。另外,在灯前加柔光布可以使光线软化,使背景布的质感减弱,褶皱消失;或用柔光箱照向背景,来增强背景的亮度和层次。有时,我们也可用小型的投影箱作为背景灯,在单一的背景上制造斑驳美丽的光影,丰富背景,衬托被摄物,制造梦幻的效果。

在全身肖像当中,很难将背景光源藏在模特后面。另外,要对背景均匀用光,而不是使用明亮的中心点光,在这样的位置放置背景灯光几乎不可能做到。我们可以在模特两侧各使用两个或者更多背景光源,以起到使背景光均匀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画面的构图上,被摄者前方的空间大于后方,那么后方的光源应该比前方亮,这有利于增加人像的方向感和画面的纵深感。用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之间分离,有助于赋予肖像更强的层次感。

5.修饰光

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四种基本光种给画面确定了一个基本的影调效果后,在不影响基本调子的基础上,可以在人物,服装,道具的性质、颜色、形状上加入一些补光来突出细节特征,这类光线称为修饰光。在人像摄影、静物摄影中,修饰光多为小功率的聚光灯,用来修饰人物的服装、眼神、头发、面部细节以及场景某一细部的光线。用修饰光的目的是美化被摄对象。具体布光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运用修饰光不能显示出痕迹,也不能破坏整体的照明效果。

修饰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小,具体如下:一是光源小,修饰光一般要使用小功率的聚光灯,便于控制光线的亮度和照射范围;二是它修饰的通常是人物的细节以及场景的某一细部。修饰光一般多为高光,在画面中能把重要细节提亮,丰富画面的层次。

修饰光虽是刻意营造的,但是要用得自然,它的亮度要控制适当,并与主光灯的投射方向保持一致,看上去要不显露出人工的痕迹,使得光线效果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