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照相机的“操控艺术”
关于照相机的“操控艺术”
一、合理的空间安排
(一)焦距与镜头选择
1.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从概念上指焦距长度与所摄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大致相等的摄影镜头。对于135或全画幅相机来说,对角线长度为43.2 mm,因此标准镜头的焦距约为50 mm。与其他摄影镜头相比,标准镜头的视角、拍摄范围、景深等比较适中。
标准镜头的特征是所拍照片给人以自然描写之感,表现的景物的透视与目视比较接近。因此,在标准镜头所摄画面中,影像的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与人眼直接观察该景物所感觉到的正常视觉效果相一致——既不夸张,又不压缩,变形也极不明显,从而使人感到所摄画面非常逼真、自然,令人觉得特别亲切、悦目、可信,如图3-25所示。

图3-25 上海(作者摄于2019年)
标准镜头的成像质量非常好,所摄影像清晰度高、明锐度好、反差适中、色彩鲜明,从而使所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同级别的其他镜头。
由于标准镜头的画面效果与人眼视觉效果十分相似,故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效果是十分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平淡”的,它很难获得广角镜头或远摄镜头那种渲染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因此,要用标准镜头拍出生动的画面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使是资深的摄影师,也认为用好、用活标准镜头并不容易。但是,标准镜头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用标准镜头拍摄时与被摄物的距离也较适中,所以在诸如普通风景、普通人像、抓拍等摄影场合使用较多。最常见的纪念照,更是多用标准镜头来拍摄。
标准镜头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构图。著名纪实摄影师卡蒂埃·布勒松的绝大部分照片均是用标准镜头拍摄的,他在《决定性瞬间》中曾说:“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对于器材,他的观点是:少就是多。标准镜头可以使他“随时随地准备扑过去抓取生活中的精彩镜头”。这一观点的前提是摄影者必须非常熟悉他的器材,与此同时,通过构图等形式上的构想实现对其摄影作品最终的预见性。他认为,一幅摄影作品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完成了。他认为在拍摄时应该构图合理、紧凑,每一张底片都没有可以裁掉的多余部分。许多摄影者用于构图的因素是明显的线条,标准镜头最能忠实表现线条的特性;利用前景和后景构成框架因素,而精确的景深控制也是标准镜头的长处。
2.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是指焦距小于底片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广角镜头的焦距小于标准镜头,大于鱼眼镜头。广角镜头的视角大于标准镜头,小于鱼眼镜头。
广角镜头所拍摄的景物空间范围广阔、深远,显著大于人眼在拍摄位置所能直接观看到的景物范围。但应该注意的是,画面的边缘容易出现变形。
广角镜头还可使景物中的纵深线条呈现出强烈的会聚和收敛趋势,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新颖的线条结构和造型美,如图3-26所示。

图3-26 青海(作者摄于2013年)
广角镜头可在被摄画面中比标准镜头更能明显地突出前景,削弱后景,还能使所摄前后景的涵盖范围增大。广角镜头所摄影像的景深很大。由于景深与焦距成反比关系,因而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能结成清晰影像的纵深范围,比用标准镜头拍摄时更深、更广。
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人物时,将镜头靠近人物,有助于夸张人物的形态,但要注意不要产生过大的畸变。用广角镜头拍摄建筑物时,上仰或下倾镜头都容易使建筑物边缘轮廓的平行线在远方呈收缩或相交状。取景时注意把收缩点选在取景屏的中心线上,否则容易使建筑物的影像歪斜,给人以倒塌的错觉。利用大光圈拍摄独有的虚化效果,可以坚固前后景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背景来陪衬和烘托主体。这种效果既可以强调和突出前景的细节或位于近处的被摄主体的细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重要的背景信息。广角镜头有航摄的优势。广角镜头能将地面的图案、相互的地理位置、起伏的地形交代出来,拍摄沙漠、草原、海岸线时都能展示出宏大的气势。
3.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是指焦距长于标准镜头焦距的摄影镜头。对于135照相机来说,长焦镜头的焦距为85~300 mm。超过300 mm则被称为超长焦镜头或望远镜头。长焦镜头的焦距长,视角小,适合拍摄远处的物体,如图3-27所示。

图3-27 杭州(作者摄于2020年)
长焦镜头的景深范围比标准镜头小,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虚化背景、突出被摄主体。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具有压缩效果。原来有相当距离的近景和远景,通过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后,就好像紧紧相连在一起。因此,用长焦镜头是很容易表现出紧凑、拥挤的画面效果的。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透视方面出现的变形较小,拍出的人像更加生动。使用长焦镜头拍摄花草和昆虫的特写时,可以使微小物体或物体最富表现力的细微局部充满画面,再现被摄物体的细节和质感。
与此同时,长焦镜头的特性也带来了很多局限。首先,长焦镜头景深小,给精确调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拍摄时调焦稍微不精确,就会造成主体虚糊,这一点在拍摄时需要格外注意。长焦镜头的视角小,拍摄时对相机的抖动极其敏感。因此,为了保证影像清晰度,在一般情况下,不应手持相机拍摄,而应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长焦镜头拍摄远处景物时,可以选择反差较大、色彩较饱和的景物作为拍摄对象。
(二)景深的效果
景深的控制在摄影技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直接影响照片主体的突出以及画面的整体层次效果。
当摄影镜头对被摄体平面进行调焦时,位于调焦平面前后的能凝结成较为清晰影像之间的纵深距离就是景深。在景深范围内,景物影像的清晰度并不完全一致,焦点部位的清晰度是最高的,其余影像的清晰度有所下降。景物中能够结成相对清晰的影像,且距离摄影镜头最近和最远的物平面,分别称为景深近界和景深前界。调焦平面至景深近界和景深前界的距离,分别称为前景深和后景深。景深近界与景深前界之间的距离称为全景深,简称景深。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光圈、镜头焦距以及拍摄距离。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在光圈和摄距一定的情况下,广角镜头所产生的景深比长焦镜头大。拍摄距离与景深成正比:拍摄距离远,景深大;拍摄距离近,景深小。
相机的镜头旁边一般都有景深预览按钮,当你调好光圈的时候,不妨按一下景深预览按钮检查景深,看看最终照片上的景深是不是你想要的。在缩小镜头光圈的同时进行景深预览时,取景器的屏幕会变暗,有时候会暗到无法准确测量景深。因此,要学会快速查看景深表,了解你常使用的镜头的特性。此外,在拍摄训练中,根据你常用的镜头光圈和拍摄距离,利用经验,你应当知道清晰度和景深效果会怎样。当你在拍摄人物的近景特写时,一定要注意景深,如果你要整个面部都清晰,在按下快门之前用景深预览确认景深,使焦点能涵盖整个面部。
在实际拍摄中,摄影者判断景深范围时,通常也会查阅镜头上的景深标尺。景深标尺一般标注景深近界、景深远界、对准基线以及左右对称的两组光圈系数值等刻度。对焦完成之后,可以方便地读出不同光圈下的景深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景深标尺无法详尽地标定距离,所以查阅景深标尺虽然可以方便地获取各个光圈系数值下对应的景深范围,但并不精确。为了避免因读数误差造成的景深控制失误,有些摄影师在拍摄大景深画面时,会运用比景深标尺要求的光圈数值小1级的光圈进行拍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精确度。
景深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控制要素,摄影史上众多经典名作的景深控制都堪称典范。在实际拍摄时,可以灵活运用大景深和小景深画面为拍摄提供帮助。小景深通常用于人像、静物、花卉及一些独特情绪渲染下的特写画面。画面中一般只有被摄主体或被摄主体的某一部分是清晰的,画面的其他构成元素都呈模糊状,这样可以使主体从虚幻的背景中凸显出来,更好地突出主题。根据景深与光圈、镜头焦距和摄距的内在联系,在拍摄小景深画面时,采用最大光圈是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不会引起被摄体形变和空间透视的失真。同时,应配合尽可能小的摄距以及长焦镜头,从而达到小景深的视觉效果,如图3-28所示。

图3-28 静物(作者摄于2014年)
同样,在拍摄风光、建筑及环境人像时,通常会追求拍摄画面的大景深效果。这种大范围的清晰度往往可以对画面中背景和前景等细节进行描绘,并交代被摄体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景物间的透视关系和层次。获取大景深通常需要采用最小光圈和广角镜头。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小光圈进行拍摄时,曝光量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因此应当配合合适的快门。但当快门速度放慢至1/30秒时,容易造成手震及相机的晃动,此时可选择三脚架或是人为提高感光度,以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
二、选择最佳视角
(一)正面
正面角度是照相机面对着被摄主体正面正中拍摄,照相机镜头的中轴线与被摄主体正面成90°角,主要表现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正面角度所形成的构图属静态性构图,这种拍摄方向所产生的平行透视画面是以平和、稳定的水平线条与竖直线条所构成,这种线条不会产生倾斜感,而是以平衡、协调的方式统筹画面结构,给人以稳定感。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时,人物面部整体特征以及神韵可以得到突出的展现,所拍摄的人物多显得庄重、伟岸。因为大部分建筑常常是以对称的结构出现,所以在拍摄建筑物时,正面角度也是一个必选的常规角度,可以很好地表现建筑的对称美以及均衡的感觉。
正面角度的画面呈平行透视状态。由于焦平面、镜头平面、感光平面三者互相平行,因此比较适合用于翻拍、文物摄影等。
正面角度属于中心式构图。由于在平行透视状态下的第三维纵向水平线条都是向画面中心汇聚的,因此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使画面中心部位的主体更加突出。正面角度画面给人以平展、整齐、稳定、庄严之感,易于表现伟大、肃穆、庄重而又隆重的重大题材,如拍摄重要宏伟的建筑物、会议会场、主席台、人物等。正面摄影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显得直观、简洁、不变形,因此,适于拍摄人物肖像、合影等。此外,正面角度有利于与观众直接、客观地进行交流。由于正面角度画面的形象是直接面对观众的,尤其是人物摄影,就会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以及面对面的交流感。
正面角度也有以下缺点。正面角度所形成的画面透视变化小、平面感强,因此画面容量小。正面角度只适宜突出主体正面的平面效果,不利于表现立体感、空间感和纵深感。如拍摄有前后层次的人群时,再加上平视条件下的正面角度,只能表现最前面的人物,后面的人物或景物易被遮挡。因此在拍合影时,人物要分成不同高度的层次,才能把更多人物拍进去。正面角度过于直白,相应地会缺乏内涵。正面角度画面构图变化小,给人一种拘谨、单调、呆板之感,不易表现动感、动势。
(二)斜侧面
斜侧面角度是指介于正面与侧面之间的拍摄角度。斜侧面拍摄能够在一个画面内同时表现对象的两个侧面,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斜侧面角度是运用较为广泛、占比较大的拍摄角度,因为它能兼顾正、侧两面的特征。斜侧面角度的画面生动活泼、变化多样、曲线丰富,直线有消逝点,既宜于表现空间感、立体感,又富于表现层次和透视感。摄影师可在正、侧角度范围内选择适当的拍摄位置,既能表现对象正或侧面的形象特征,又可使物体形象有丰富多样的变化,往往能获得形象生动的效果。
斜侧面角度既有正面的庄重,又有侧面的活泼,但要注意主体前方的空间应大于后方的空间。从斜侧面角度拍摄人像作品,既能够表现人物的主要面部特征,又能够表现人物面部的立体起伏和轮廓特点。斜侧面角度可以弥补人物面部的缺陷。在实践拍摄中,我们常常会利用斜侧面角度的这个特点,结合光线照明处理,将影响主题表现的部分以及被摄物体有缺陷的部分处理在远离镜头的一侧。斜侧面如果与前侧光照明相结合,可以使物体轮廓清晰,立体效果更好。斜侧面角度有利于形成对角线构图,可以使一些延伸线条在画面中保留得最长,有助于扩充画面空间。
使用斜侧面角度拍摄时,画面包括物体的正、侧两面,拍摄时一般忌正、侧对等分配,对等各半就会显得太拘谨。斜侧面角度更利于表现空间感和透视感,因此,主体与陪体的配置必须适当,一般主体可放置在黄金分割构图的趣味点上。
(三)侧面
侧面角度拍摄,即相机对着被摄对象的正左或正右方向拍摄。侧面角度主要表现被摄主体的侧面特征,用侧面角度进行拍摄时,有助于突出被摄主体的轮廓线条。侧面角度能清楚表现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化。
侧面角度由于能较完美地表现运动物体的动作姿态,显示其运动中的轮廓形式,展现出运动的特点,因此常被用来拍摄体育比赛等以表现运动为主的画面。侧面角度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正侧面的轮廓线条,容易表现人物面部轮廓和姿态,更容易展示拍摄对象的侧面形象。拍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时,若想在画面中显示双方的神情、彼此的位置,侧面角度常常能够照顾周全,不致顾此失彼。如在拍摄会谈、会见等双方有对话交流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这个角度。侧面角度有利于清楚地交代动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从侧面角度拍摄,被摄体的朝向、运动方向与被摄人物的视线焦点在画面一侧或在画面之外,画面中保留了运动的空间,可以使运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侧面角度所拍摄的画面透视感不强,摄影师可以通过增加前景、陪体等方法来增加画面的透视感。侧面角度一般不宜拍摄建筑物,因其也会削弱建筑物的立体感、空间感。
(四)背面
背面角度拍摄是相机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背面角度是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角度,其实,处理好这个特殊的角度,常常可以收获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背面角度拍摄往往通过人物的动作、姿态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造型语言。背面角度能显示出被摄者的背面特征,引导观众的视线向纵深发展,具有含蓄、神秘等视觉特征。
背面角度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背部特征,通过背面形象表达摄影师艺术构思中的含蓄意念。背面角度因为看不到主体的表情和容貌,能给人一种神秘感和离去感,同时会给观众带来观看其容貌的渴望。背面角度还往往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它能将主体人物和他们所关注的对象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观众可以看到主体人物面对的人和事,也就容易体会主体人物的所思所想。
在选择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一定要注意,被摄者的背面要有特点。在背面角度中,人物或事物的神情、细节降到次要地位,姿态、轮廓变为刻画人物或事物的主要语言,要注意背影的传情写意,着重刻画人物的姿态、轮廓,并选择、提炼典型线条。
(五)平角度
平角度是指照相机与被摄主体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角度。对于高度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主要的参照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比较习惯的观察角度,也就是水平视角,是最常用的拍摄角度。平角度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最接近于人眼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画面中景物的形象是正常的,画面所呈现的内容真实感强烈。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想要获得理想的视觉传播效果,就要采用平视角度拍摄影像。在影像传递的过程中,让传播的接受者能采用最舒适自然的水平视角来观看影像,是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共同要求。
平角度的拍摄方法适用于表现具有明显结构的线条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会因为透视关系产生畸变而损害物体的真实形态和正常结构。平拍时应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平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一般不带太多的感情色彩,属于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正因为这样,平拍也较多用在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中,更多地趋于客观的表达。平角度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由于平角度拍摄的角度特点,往往把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前后不同的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使画面缺乏空间透视,这种前景与背景的过分重叠不利于表现前后景之间的关系,画面往往缺乏层次感。
平拍较合乎人们通常的视线,不会有任何变形现象,看到的景物最自然,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平拍是我们平常最习惯的观察视角,但是正因为这个特点,这个视角也是最平淡的,会导致画面缺乏视觉冲击力。在拍摄中要注意合理地运用平拍的角度,构思可以适当大胆、新颖一些,从而拍出与别人不同视角特点的画面。
(六)仰角度
仰角度是指当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时,镜头向上以仰视的角度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当采用仰角度拍摄时,可以使画面中地平线或者水平线处于很低的位置,天多地少,视平线以上的景物占据主要位置和大部分面积。
采用仰角度拍摄有两种情况:
(1)仰摄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高大,内容本身需要仰摄;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高大的物体、腾空的动作,以及人物的强大内心力量,给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用仰角度拍摄某些建筑物的时候,可以形成挺拔直立、高耸入天的感觉,从而加强建筑物的高度、气势和雄伟。仰角度拍摄风光时,地平线下降,天空占画面的大部分,给人空灵、清秀的感觉,宜于写意,如图3-29所示。

图3-29 青海(作者摄于2013年)
(2)被摄体过于高大,不得已只好仰着镜头取景。在实际拍摄中,要合理运用仰角度拍摄,充分发挥仰角度对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当采用仰角度拍摄人物时,被摄主体显得高大、挺拔,往往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被摄者脸部较胖或者脸盘较宽时,尽量不要采用仰角度,如此会有损被摄者的形象。
仰视的结果是景物的高大形象被进一步夸大,而且会出现近大远小和倾斜畸变现象。用仰角度拍摄的景物,离镜头较近的显得宽而大;离镜头较远的则变得窄而小,景物两边的线条随距离的增加而向内汇聚。仰角度拍摄时要注意避免镜头过仰,否则会引起景物的明显变形。
(七)俯角度
俯角度是指照相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由上而下、由高到低的拍摄方式。当采用俯角度拍摄时,地平线在画面的上部或画面之外,天少地多,容易显示出被摄场景的开阔,给人以深远的感受。
俯角的视觉效果与仰角正相反,它能将景物压缩得看起来更加矮小。俯角度拍摄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中得到充分展现,有助于交代景物、人物之间的地理位置。俯角度拍摄适用于表现开阔的景色和规模宏大的场面,有助于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景物层次,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能够富有表现力地展现巨大的空间效果,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纵深感和物体的立体感。例如拍摄广场、牧场、群众场面等,会达到壮观的效果,如图3-30所示。

图3-30 青海(作者摄于2013年)
俯角度多结合S形构图,用来拍摄河流、公路、山川、铁道等,可以表现画面的美感,有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使用俯角度时,画面中的水平线会升高,周围环境可以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而处于前景的物体投影在背景上,人会感到被压近地面,变得矮小而压抑。所以常用俯拍表现反面人物的渺小等,被摄人物会给人压抑、低沉的感情色彩。
三、距离产生美?
(一)远景
远景景别是用来展现被摄主体所处环境的景别。被摄主体在远景景别中往往比较小,而环境因素所占画面的面积较大,照相机与被摄主体的距离也相对较大。这种景别使得画面中所包含的景物范围是最大的,画面的视野广阔。
采用远景景别进行拍摄时,可以展示较多的视觉信息。在表现大场面时,采用远景景别,所拍摄的个体都可以囊括在画面当中,以丰富画面信息,增加画面的宏大感。因此,远景景别可以呈现出极其开阔的空间和壮观的场面。
远景景别是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类型。远景景别以景物为主,借景抒情。在大多数采用远景景别构图的画面中,展现的是悠远的自然景观或者远大的摩登大楼、城市样貌之类的画面,如图3-31所示。当拍摄此类景观时,配合逆光或者硬光的选取,就可以表现拍摄者不同的情感特征,使得所拍摄的画面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图3-31 巴丹吉林沙漠/内蒙古(作者摄于2013年)
由于远景画面常常用来表现宽广的感觉,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构图中出现前景。应该多注意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野吸引观众的视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同时,也应该注意调动多种摄影构图的手法来表现空间的立体感和宽阔的效果,体现画面的美感。在拍摄远景时,也应该注意光线性质的选取。画面所承载的感情色彩不一样时,所选取的光线性质也是不同的。当选取逆光拍摄时,画面层次就会得到加强。采用硬光拍摄时,景物的质感就得到了突显。当然也需要注意所选取的被摄体本身的排列情况,使画面形成良好的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关系,尽量避免画面出现单一平面的情况。由于远景景别画面所承载的视觉元素较多,在拍摄时应注意删繁就简,着重表现重要的被摄主体。
(二)全景
全景是指拍摄人物时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者拍摄场景全貌的景别。全景画面表现的是某一场景的全貌,能展示一定的环境氛围。人物的行为动作在全景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更能有效地表现人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与远景画面相比,全景画面有更加明确的视觉中心,观者的注意力被集中在占据画面大部分的被摄主体身上,这也更贴近人物活动的相关物理与心理空间。远景画面侧重于表现画面整体的气势和氛围,而全景画面更侧重于表现画面的表现主体和整体结构。全景画面一般包括主体和背景两个构成元素,有的全景画面还包括前景、陪体等其他构成元素。
全景画面多用于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全景画面中,人物的全身得到了充分展现,人物的衣着、体型、面貌、身份特征展示得十分明显,使得观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被摄者的特征。全景景别中对于环境的展现也很清晰,尤其是人物所处环境的细节和空间整体特征,都有清晰的交代。观者在了解被摄者整体情况的同时,通过特定环境的展现,更能加深对于被摄者的认识和理解。
在全景画面中,当环境被单独表现时,环境就是主体,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形象能够形成特定的感情基调与情绪氛围,环境构成了自身的空间形象。当人物被放置于环境中时,环境与人物构成了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形象。所以,全景景别是揭示主体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塑造环境中人或物的重要手段,人物的行为、动作可以得到清晰而充分的体现,如图3-32所示。

图3-32 舞蹈肖像(作者摄于2014年)
全景画面在真实地记录人物全身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状态的同时,画面里背景、陪体等视觉元素也相应地被记录下来,以此完整展现空间环境特征。全景景别能够有效地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状况,以及主体在环境中所处的情况,展示环境整体的特征所带给画面的气氛。
(三)中景
中景景别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者某场景局部画面的景别。在中景景别中,重要人物的样貌形态、物件细节、人物动作以及情节的开展都可以得到良好的交代。因此,中景景别也常常用来展现人物的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观众能够看清人物半身的形态、服饰、动作以及情绪状态和交流状况,有利于使观众走近人物,通过不同人物动作的关系,了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中景景别的画面中,当被摄主体是人物时,人物的形貌特征常常处于主要地位,环境处于次要地位。但是环境在中景景别中也并不是无作用,它在烘托叙事气氛以及配合人物对话或动作的展现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与全景景别相比较,中景景别更贴近人物,更重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展现其内心情感脉络以及情绪的变化。中景景别中,环境的作用与全景景别相比减弱很多,它往往用来表现情节发展状况。
中景景别最有利于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行为,是最具动作表现力的景别之一。在中景景别中,人物所处的叙事环境是一定的。由于景别的限制,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物的服饰、样貌、形态、动作以及情绪状态,人物手臂的动作得到了格外的突显,如图3-33所示。在中景景别中,人物所处的环境较全景景别而言对人物的包围感降低了,而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得到了有力突显。

图3-33 舞蹈肖像(作者摄于2014年)
拍摄中景景别时,构图要注意保证画面内部结构的和谐与平衡,要注意运用多种拍摄手段,在保证中景景别本身意义的同时,构图方式也要能够体现被摄主体本身的美感以及拍摄者赋予画面的思想内涵。拍摄中景时,还要注意抓住具有表现特征的动作、表情、人与人的距离等特征。
在中景景别中,人物处于主要的展现位置,环境处于次要的位置。但是,人物所处的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烘托气氛的作用。中景给观众提供了一定的指向性,画面展现了大量的细节,使得观众在把注意力集中于被摄主体的同时,周围的特征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现。中景景别是一种叙述性很强的景别,多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景景别的分割特征破坏了物体的完整形态和正常的力的分布,而正是由于这一点,物体内部的结构线条就相对清晰起来,成为画面的主要结构线条。
(四)近景
近景景别是拍摄到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的一种景别。近景景别着重表现人物的形态、表情、情绪神态以及样貌特征。在拍摄物体时,着重表现物体的细部特征和质地状况。在近景景别中,环境和场景的作用就退居其次了。
在拍摄人物时,近景景别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交流感。近景景别使得观众更容易走近被摄者,通过被摄者的样貌特征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了解被摄者的内心世界。较中景而言,近景景别的画面不再着重表现事物细部的结构特征,而是聚焦细部的质地、质感。
近景景别是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最有力的景别,它是将人物或者被摄主体推到观众面前的一种景别。在近景景别中,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饰特征等一系列的细节被放大,观众不得不把注意力投向这些细节,而恰恰是因为这种视线的吸引,观众通过观察自然而然地会分析被摄者的性格、情绪以及所处的情境,从而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被摄者的内心世界。
在近景景别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微小的情绪变化都被放大,对观众感官的刺激也加大。当使用近景景别进行拍摄时,人物的眼睛成为重要的视觉元素。所以拍摄近景人像时,常常会给人物以眼神光处理,使人物的眼睛有神又动人,使画面充满活力。被摄人物与观众的眼神有了交流,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就变小了。由于近景景别本身的特点,在拍摄时,所选取的背景一定要简洁,务必注意不要让杂乱无章的背景喧宾夺主。当然,近景由于画面空间较小,表现的主体不能过多,要让重要的主体得到适当的突显。在拍摄近景画面时,要保证画面中重要细部的成像质量,注意光线对于细部的塑形功能。构图时,应注意把重要的表现对象放置于画面的结构中心,使得重要的视觉元素得到有效的突显。
(五)特写
特写景别是拍摄成年人肩部以上或者拍摄被摄主体局部的景别类型。特写镜头是最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景别,表现力极强。其可以揭示被摄主体细微之处的具体特征和特质。由于特写镜头的画面内容单一,所以可以起到放大和突出重要细部、强化重要细部的表现力、突出关键细节等作用。
特写镜头往往使被摄主体充满画面,使得观众更加接近被摄主体。它在提示重要信息、营造气氛、积蓄观者的情绪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特写镜头带给观众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所以特写镜头所拍摄的画面常常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它能够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显出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内容的深刻认识,如图3-34所示。

图3-34 静物(作者摄于2014年)
特写镜头可以描绘人物的细微表情和情绪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所拍摄的画面背景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甚至可以没有背景。拍摄者通过特写镜头这种方式,加强观者与画面中的人的情感交流。拍摄特写镜头时,构图一定要饱满,避免空间的空旷。此外,要注意画面的曝光正确,充分表现物体细部的质感和纹理特征,加强画面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