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摄影作品
如何鉴赏摄影作品
一、培养个人鉴赏能力
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讲的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客观性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是唯一的。主观性指人们在鉴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思想见解、情绪感情来评价和充实鉴赏的对象。同一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观众)中,可能产生不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和反响;而同一读者(观众),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他的感受、体验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15)。
由于摄影技术逐渐大众化,摄影成为很多人生活当中无法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爱好摄影或从事摄影创作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作品出现,无论是作为拍摄者,还是作为观众或读者,都希望能够更好地去传达或理解眼前的画面内容精神,因此如何去评价或鉴赏摄影作品是艺术创作中的接受过程,也是认识摄影艺术的重要内容。在艺术体系中,受众是对作品进行审美活动的主体,虽然受众并不参与作品的具体实现过程,但是他们对作品的接受本身就是继续创作,作品会在不同受众的解读中生成新的意义。当然,这些不同取决于每个受众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审美习惯等诸多主观因素。回到摄影中,每个拍摄者的经验也与其他人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张照片有不同的解读,也会受到个人立场、观念、认知等因素影响,如果与自身经历接近,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与自己观点有不相同的地方,则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摄影作品,就要掌握一定的摄影艺术基础知识,用一定的积累和经验更好地与创作者通过画面进行交流。现在的摄影中,大众参与性很高,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理解摄影,也不懂很多画面的内涵,这是一个基础性的艺术素养问题,是需要通过很多方面来加强与提升的。优秀的摄影作品与绘画或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需要鉴赏能力。
摄影鉴赏就是观众将摄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从造型语言、主题内容、艺术风格等层面进行专业或非专业的理解、接收与评价。首先,对于观众而言,吸引自己视觉兴趣的画面才会成为鉴赏对象,而对什么样的内容产生兴趣则完全依赖于观众的主观心理基础。所以如果想进行较为专业的鉴赏活动,最好具备一定的摄影艺术知识,比如摄影技术、摄影史和造型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大部分的主题与表达内涵都会体现在这些基础的技术语言层面上。不了解摄影艺术,就没有办法寻找到鉴赏作品的切入点,比如对于摄影作品类型的区分。摄影有很多功能,不同功能与拍摄内容和方式结合就生成了很多类型的摄影,作品最终的目的也不同。如果是新闻照片,就要从真实性、时效性的角度去评价,如果是艺术类摄影,就要结合其语言形式去挖掘更为内在的意义。其次,应尽可能地去了解摄影师及其生活经历与风格特征,因为这些内容会体现在摄影作品中,甚至会成为主题中最关键的元素。比如,我们如果要欣赏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的作品,那么就要对他个人性格特质、生活所处的日本街头文化进行一系列的了解,才有可能读懂画面中拍摄的情景。摄影师的价值观、观看世界的方式其实就是摄影作品形式的根源。然后,结合自己对于摄影技艺的了解,分角度与层次地去探索作品中技术语言的特征,画幅、构图、色彩都可以成为鉴赏对象。比如我们观看安塞尔·亚当斯的大画幅作品的时候,就会重点从黑白影调中去探索他在曝光区域精湛的技术,同时在画面影调细节中去领略那些自然风光细腻的美感,体会他对于摄影与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积累一定的拍摄经验会让我们更好地进行鉴赏活动。摄影作品由内容与形式构成,可以被解构为信息层面、象征符号、思想情感内核。鉴赏者越专业,越能跨越外在画面形式带来的浅表意义,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真谛。同时,对于摄影的鉴赏能力提高也会对我们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我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更富有进取精神。
二、重视关于艺术的知识
理论是人类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后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摄影理论,在过去的国内摄影教育中一直未被过多重视,但是随着摄影的大众化,摄影的艺术性与专业性反而越发重要,很多高校开始开设关于摄影理论的教育课程。摄影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有摄影哲学理论、视觉理论等,但这些理论都是对摄影创作的深层认识与总结。例如,在亨利·范·利耶(Henri Van Lier)的《摄影哲学》理论体系中,摄影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其原创性动力来源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形成的“宇宙逻辑的、物理逻辑的、符号逻辑的和标指逻辑的动力”。技术与符号一直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这种对于摄影的认识涉及一定的哲学内容,比如存在主义,也涉及关于符号学的一些认识,所以对于一种理论的学习,往往能让我们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来弥补欠缺。因此,学习与认识摄影艺术以及培养鉴赏能力的时候,一定也要重视摄影理论的重要性。比如,当遇见一幅风光照片,通过摄影理论的认识,我们会更科学、系统地鉴赏或评价画面,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五彩斑斓的外在景观记录上。我们可以去挖掘主题,比如是否包含一定的生态观念还是更偏重于抒情,在画面中是否可以感受到摄影是在对自然世界进行记录,带给观众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这种鉴赏才能让摄影作品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理论学习能够提高鉴赏者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让观众学会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探索艺术表现和交流方法,会提高思维能力,让摄影作品在接受过程中实现更好的二次创作。因为,摄影艺术与一切艺术审美活动有共同的普遍规律,但又有自身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识别出这些特殊的地方。理论认知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摄影,同时也就会对摄影的审美特质有深刻的理解,学会尊重摄影艺术。比如,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摄影美学理论就对早期创作实践做出了科学概括,也是这些对摄影美学、艺术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才让我们对中国过去摄影艺术创作实践规律有了很深的了解,并且为今后创作带来很多启迪。用带有理论性的观点去鉴赏摄影作品,会将接受层面上升到艺术批评高度,诞生出更多有意义的摄影评价观点。如果能够总结成为文献资料,则会对整个摄影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有意义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摄影理论基础,能够进入摄影美学层面去理解作品,能够站在摄影学和美学的角度上去研究摄影艺术中的审美特质。摄影理论很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一扇全新摄影世界的大门,引领着我们的视线去观看、去思考、去解读那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从而让我们在哲学或美学层面去理解生存的空间以及正在发生着的事件。通过理论层面,将摄影中传递情感和思想理解为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我们可以在一幅幅的照片中看见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并且将摄影作为一种人文学科进行挖掘,提炼它的艺术美。
真正的鉴赏不仅仅是审美过程的一种形式,更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或者学习者对于作品的一种分享,对于提升摄影创作水平的一种自我鞭策以及对于自身艺术素养的一种提高。摄影艺术涉及许多文化艺术领域,我们在学习鉴赏的过程中,会发现摄影带给我们可喜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与热爱生命,这是我们去了解一门艺术最大的收获。
(1) 王震、朝克图:《当代摄影中的情绪表达与画面控制》,《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5年第5期。
(2) 巴恩博:《摄影的艺术》,樊智毅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第12页。
(3) 克莱夫·贝尔:《艺术》,马钟元、周金环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第4页。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果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6) 徐忠民:《新闻摄影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第1页。
(7) 徐忠民:《新闻摄影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第40页。
(8)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185页。
(9) 董河东:《商业摄影》,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第1页。
(10) 许喜占:《人像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第8页。
(11) 董河东:《纪实摄影》,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第21页。
(12) 沈媛媛:《观念摄影:从照相到造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第5页。
(13) 保罗·克洛瑟:《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刘一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第6页。
(14) Pictorial Effect In Photography:Being Hints On Composition And Chiaroscuro For Photographers(London:Piper and Carter, 1869).
(15) 丛林:《如何客观评价一幅照片》,《群文天地》2014年第4期,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