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常见摄影类型
认识常见摄影类型
一、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最早源于1842年对德国汉堡的大火报道时拍摄的照片,至今不过15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新闻摄影技法和观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与蜕变。发展到现在,新闻摄影的拍摄与传播技术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新闻摄影的观念也已从图文并茂的版面美化手段,演变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独立的手段(6)。
新闻摄影,在广义上讲,指的是一项事业或一门学科。在狭义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新闻摄影的采编活动;二是指新闻摄影的作品,即新闻照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指出:“新闻摄影,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在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新闻摄影手册》中指出:“以摄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照片画面的可视形象传递新闻信息(7)。”
我们可以认为,新闻摄影是利用摄影技术,对最新发生事实进行真实客观的抓拍,将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其实更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确切地说,新闻摄影利用了摄影最本质的特征,对客观现实进行直接获取。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曾引用爱德华·韦斯顿的话:“要花气力才可以迫使相机说谎,基本上它是诚实的工具,因此摄影师才更有可能凭着一种探究的、融洽的精神接近大自然,而不是凭着自封的‘艺术家’那种洋洋自得的花哨。至于当代视域,也即新生活,则是基于诚实地对待所有问题,不管是道德还是艺术。建筑物的虚假门面、道德中的虚假标准、各式各样的托词和矫揉造作,必须擦掉,将被擦掉(8)。”
我们知道新闻摄影首先要具备新闻价值——时效、事件的重要程度、公众关注度等。这正是新闻摄影与其他纪实摄影所不同的一点,所以在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上,新闻摄影比一般的纪实摄影要求严格很多。而真实性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本质和生命线,所以在认识新闻摄影的时候,必须要明确“真实性”是其最首要的准则。可以参考一些重要媒体与学会曾经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的措施:①不接受在新闻现场进行编造新闻事实、重现新闻事实等违背新闻摄影采访规律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行为及其产生的作品。②不接受在新闻影像的后期制作中,对新闻照片画面内容通过电脑或暗房技术进行增减修改(不损害新闻照片内容真实性的影调、色调调整除外)的行为及其产生的作品。③不接受在新闻摄影作品的文字说明写作中,新闻要素不准、不全的作品,影响新闻事实的图文不符、浮夸拔高、歪曲事实等违背新闻事实描述的作品。④对使用拼接、多次曝光、加滤色镜等特殊手段拍摄制作的新闻照片,对传媒创意摄影(指报刊使用的题图、插图等处理或再创作)的图片,均须用文字说明拍摄过程和制作方法。例如,《纽约时报》曾这样规定:照片上的人或者物体不能是后期增加的且不能更改位置、颠倒、歪曲,也不能将原本存在的人或者物体从照片中去除(除非是通过裁剪的办法去除视觉瑕疵);对照片颜色和灰度的修改要保持在最小的限度内,且要是为了更清楚、准确地传递信息,这方面的尺度可以参考传统暗房里加光减光的方法;照片里一旦出现使读者迷惑的地方,一定要在图片说明中加以解释。《新闻时报》规定:绝对不能更改照片的内容从而导致读者对信息的误读,我们的准则是尽可能地反映真实;如果照片剪裁或者制作成剪影的效果会误导读者,则不要这样做;不将照片反转过来,使之左右易位或者上下易位。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技术处理都不能违反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原则,不能改变图片所含信息的准确性,更不能以扭曲真实内容误导观看者。
新闻摄影的首要原则是尊重事实“真实”。事实“真实”要求新闻摄影拍摄记录的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新闻对象,且不可摆布、导演摄影对象,更不能捏造新闻事实,要确保公众得到的是事件真相,而并非现实里的谎言,必须以记录真实为首要任务,不得参与设计或导演新闻事件,做夸大和不实的报道。2003年,一张拍摄英国士兵帮助伊拉克平民隐蔽的照片引起了关注,摄影师是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洛杉矶时报》记者布莱恩·瓦尔斯基。该照片刊登后瓦尔斯基即被解雇,因为报社主编发现这张照片由两张不同的照片拼接而成。可见,新闻照片反映的信息必须符合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若非如此,即使记录的瞬间相对客观地还原了当时发生的事件,也不符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在认识新闻摄影的时候,之所以将真实性作为重点来讨论,就是因为我们很尊重摄影获取真相与真实的功能,这也是摄影在传播媒介中能保持崇高地位的原因,读者完全相信从报刊中看到的照片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基于对于图像本身相对真实的认知,人们对照片的普遍信念就是“照片不会说谎”,而且已经依赖用图片获取真相。20世纪30年代,当“现代新闻摄影”正兴起的时候,人们就对照片有着极高的信任度。新闻摄影之所以能够取代新闻插图,就是凭借“眼见为凭”的可信性。而当媒体逐渐出现“眼见不再为凭”的现象时,便会造成严重的信任危机。倘若媒体将不真实的新闻作品面向公众,那么就是在挑衅公众的视觉辨别能力。事实告诉我们,新闻摄影的谎言都会逐一被揭穿,这是公众的权利,也是影像谎言的最终结果。2007年,美国《托莱多刀锋报》公布了该报关于一幅棒球赛场照片的造假事件的调查结果,并且做出了正面积极的回应。尽管该作品的摄影记者只是出于美化画面的目的,并无篡改真实事件的意图,但是该报仍然做出了“新闻照片必须讲述真实”的回应。这是因为自从该报纸出现造假新闻图片事件以来,报社与读者之间的信任遭到了很大的损害,而面对这种信任危机,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树立起对于追求“真实”的坚定信念,以此来修复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而在国内,随着公众对于真相知情权的重视,各种新闻摄影打假活动也在网络的巨大力量帮助下得到推广,“2006·CCTV新闻记忆”新闻图片铜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照片也在网络沸沸扬扬的集体打假声讨中被揭穿,而公布该照片的媒体也随即面向公众道歉。可见,新闻摄影当中的真实性原则不容置疑,新闻摄影的生命与尊严就在于它的真实性。而对于摄影的“真实性”判定,落实到新闻摄影里,最应当建立完整评价系统,这是摄影作为媒介最原始与本质的特征,是基本属性。
不过,摄影本身终归是人有意识的行为活动,终究不可避免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在新闻摄影中,摄影师的主观因素是如何对图片产生一定影响的。新闻摄影即便与其他摄影门类相比使用的艺术手段或者情绪色彩等主观性因素不那么明显,但它也同样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递信息的,而建构影像形象本身的过程就需要拍摄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而我们又知道,新闻图片上反映的一切因素都是真实的,是对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的一种现实记录,不能夹杂任何导演与虚构,这与摄影师的主观性构成极大的矛盾,甚至是对立的。所以在新闻图片的拍摄过程中,如何适当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会踏入违反真实性原则的雷池,正是分析真实性对于新闻摄影的意义的目的。很多照片中采用的光线或构图等摄影语言都可以表现出摄影师明显的主观介入,其视觉效果确实能够在记录同一事件的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其影像所传达的内在含义,对于对此事件持相同观点与理解的观看者来说,仿佛是具备真实性的,但是对于其他读者来说,更像是一种思维引导,这样的图片在其时效性价值以外,依然能得到公众认可。
二、商业摄影
商业摄影,顾名思义是指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一切用于出售商品、撰写事件或介绍书籍的图像。商业摄影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包括在各种行业中,其中最明显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是产品摄影、广告摄影、人像摄影、照相馆摄影以及其他需要用钱来购买的具有价值的摄影行为及作品。狭义上的商业摄影通常被称为广告摄影(9)。
在过去,商业摄影对于情感或深层次艺术观念的需求不是很明显,其最终的目的是传播商品信息和广告意图。但如今,因为行业竞争与大众接受程度的变化,商业摄影对于技艺的表述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用于体现产品的特征与美感。随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视觉“轰炸”时代图像泛滥造成的审美疲倦,人们对于图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现在有很多广告就是以情感为诉求重点来寻求创意,且成了一种趋势,与受众者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相一致的照片才能引起注意。因此,一个优秀的商业摄影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以及创意设计能力,甚至还需要有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要有明显的商业意识以及一定的共情能力。
与纪实摄影、艺术摄影不太一样的是,商业拍摄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方面:①前期设计阶段。根据广告的整体创意要求,准备拍摄条件和制定拍摄计划。个性化、风格化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是商业摄影作品一直追求的结果。大众其实每天被大量的影像与符号化产品包围,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或者非常态的事物形象才能引起受众的好奇心理,从而让受众能接收到商家传递的信息,因此创意十分重要。商业摄影多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时候创意已经由相对应的设计师等人员设定好,而摄影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实施创意的角色。但是随着摄影行业的发展,现在大量的商业摄影师也开始将工作拓展到创意阶段,这样更能体现整个商业摄影作品的完整性。②实施拍摄阶段。此阶段需要完成很多摄影师的基础工作,包括影棚布光、摄影造型等。摄影师在拍摄主体的时候,要考虑其形态、材质、质地等元素,选择合适的光源,还要在基础的照明工作量上寻找有创意的用光方法,寻求画面的风格。③后期制作阶段。现如今,照片中有很多形式感完全可以依赖于后期制作完成,这在没有后期流程的时候,是极为烦琐的工序。比如背景的修饰与瑕疵的减少,在后期制作中就变得非常简单,还可以利用图像合成、图层合并等很多方式将不同的图像元素组合在一起,制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
过去简单用于传递产品外观或性能的粗糙图片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相反,很多优秀的广告创意、画面风格都是通过广告摄影、商业人像摄影(关于商业人像摄影,请参考本节关于人像摄影的介绍)等形式传递出来的。这是因为在社会的发展中,图像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交流与信息获取的需求,还包含着社会性、审美性,也体现着人们对于事物的美好向往与寄托。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对于照片的解读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在提高,这是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摄影在大众日常生活中被认可的体现。相比于其他对于主观或真实各有偏向的摄影门类,商业摄影的形象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具有冲击力,因为这种视觉结果是为消费而服务的,必须在短时间内为客户带来深刻的印象。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商业摄影的表达与主题也往往是围绕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而展开。当然也会有例外,比如一些优秀的商业摄影也会主动地去带动一种流行文化和审美风格。商业摄影在现有常见的作品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主体突出型。这种摄影作品一般没有复杂的陪衬环境,主体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表现对象,甚至是一种单一的呈现,主要表现内容会体现在产品或人物本身,比如色彩、质地等。这类商业摄影作品是受众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且辨识度与传播速度都比较有优势的。②氛围陪衬型。很多商品或人物在拍摄的时候,往往被置于某种明显的环境氛围中,融合一定的形式元素与情感色彩后就会引人入胜。这是因为,在摄影中,好的环境会营造一定的气氛,烘托出商品或人物的特质,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③叙事表现型。我们发现,很多商业摄影与电视中的视频广告一样,开始注重人文的介入,比如爱情、亲情或友情主题的故事广告,此类广告类型本身就会让消费者产生极强的共鸣,去吸引他们与广告内人物实现某种情感交集。于是这种带有叙事情节的画面也开始在静态商业摄影中出现。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媒介融合后,很多静止的图像也开始形成动态效果,比如GIF格式的图片、流媒体等小视频广告。
商业摄影在摄影门类中是创新性最明显的一种。它需要不断地变化,去传递新产品的重要信息。往深层而言,商业摄影其实最能够显示出当今社会的物质发展及审美水平。它一方面促使摄影师们去寻找个性化创作,另一方面也提升着大众在物质文化消费方面的水平。城市与乡村的角落、手机与电视的屏幕、杂志与报纸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商业摄影图像,这些形象化的信息也充实着我们生活当中不同层次的消费世界。
三、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指通过摄影技术手段将拍摄对象的外在形象特征与内在气质神态等要素通过一定的摄影造型语言记录或表现出来。早期受到摄影技术限制,摄影本身主要就是工作室内的人像或静物摄影。人像在摄影发展最初,其实属于欧洲贵族拍摄自己肖像,用于表现身份与地位,所以一般是半身或在全景棚内拍摄,身着华丽服饰,面部严肃,没有丰富的表情。另外一种是街头拍摄,拍摄社会生活,或者记录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同时由于景别扩大,会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能够记录当时社会与时代的印记,从中获取那时候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手段,逐渐丰富起来,人像摄影的魅力也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体现在商业、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并且伴随着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很多不同类型、风格以及功能的种类,也与其他摄影领域有很多交叉。
当今的人像摄影按其图像的社会功能来说,可以划分为记录类人像、艺术类人像、商业类人像。每一类人像的功能不同,评价标准也就不同,相应的拍摄方法、技术手段等都会有所区别,不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别的人像,更不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别的摄影(10)。
(一)记录类人像
通过摄影史部分,我们了解到,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前,绘画是人类最主要的记录形象的方式,但是绘画有着很浓郁的艺术性,很难真正实现人物特征的细节再现。在摄影诞生之后,人们发现摄影具有写实性特征,能够完成对人与社会或自然的真实记录与呈现。记录类人像秉承了摄影的纪实特征,将拍摄对象的真实面貌,包括其生活环境等其他陪衬元素,一同运用相对写实的方式记录下来,无论在今后作为文献资料还是纪实摄影作品,都具有一定社会学研究价值。在此类人像拍摄中,基本都是使用常规构图造型方式的摄影技巧,力求光线自然,避免生硬或者夸张,重点在于描绘拍摄对象的外在形态原貌。
(二)艺术类人像
艺术类人像是摄影师在拍摄人像时最能施展技法的一种类型,拍摄对象成为被表现的对象,摄影师可以将自己的审美情怀寄托在模特身上,让人物成为新的形象。在拍摄的时候可以动用一些造型技巧,比如浓郁或和谐的色彩、极端影调等,因为这些人像不仅外形上需要美的体现,还要运用很多方式去营造模特的魅力。如果摄影有表达一定艺术观念的需要,则会调动更多的媒介方式,将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情感的宣泄都附加在模特形象表现上。
(三)商业类人像
商业类人像属于商业摄影中的一种,是受客户委托拍摄出能够符合客户需求的影像。它所涵盖的范围更接近时尚行业,与化妆品、时装等时尚元素结合在一起,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体现时尚文化的人像摄影。现如今,照相机与传播平台的普及,以及手机摄影的出现,让人像摄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某种消遣与乐趣,各种为实现女性化审美需求的滤镜程序纷纷出现,形成了大众参与的局面。如婚纱摄影、儿童摄影等,就属于这一范畴,但由于不同的人在艺术上的修养与审美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店家及摄影师的作品在艺术性上有差异。而对于专业的人像摄影而言,所采用的技术变得更加多样化,观念也更加多元化,行业内的竞争与挑战也很激烈。
自古以来,无论是表现他人还是进行自我表达,对于人类形态的记录一直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追求,人们通过很多艺术化方式将美好或丑恶生动地呈现出来,如绘画、雕刻或摄影。其中,摄影对于人类外在特征细节或某一瞬间能够进行精准地捕获,因此它是最好的记录人类与世界的方式。人像摄影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某种肉眼无法时刻洞察到的情绪,同时也能投射出拍摄对象与观众双重的审美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照片成为我们表达自己审美的主要工具,也成为能够愉悦自己的真诚伴侣。
四、纪实摄影
我们可以从“纪实摄影”的英文中的“document”来理解其最基本的含义:一种能够进行事件证明、提供证据和参考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也包含了可以表达文献和历史纪年的含义,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我们知道纪实摄影是一种可以再现人类生存状态的摄影门类,但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体现摄影师强烈的人文关怀、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所以是一种“观看”式的摄影。美国纪实摄影家多罗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对于纪实摄影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观点:①记录了人与人的关系;②记录了人们在工作与战争中的行为,甚至一年中周而复始的活动;③描写人类的各种制度,包括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工会,揭示人们的活动方法、生活方式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方式。在我国,大部分理论家也一致认为“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记录,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客体(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物或发生的客观事件)的视觉形象进行记录,并用以向社会群体或个体传播信息,或用作社会档案文献资料。我国摄影师解海龙的《我要上学》成为在大众眼中印象较为深刻的纪实作品,让普通受众在直白又有情感色彩的风格中领略到纪实摄影的魅力。
纪实摄影的题材涉及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其主旨是通过深入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个层面的关系,探讨人的命运问题。摄影术的诞生使人类实现了记录现实的梦想,对所面对的事物的如实描述便成为摄影最根本的特征——纪实性。这一特征使很多人把摄影只看作眼睛的延伸和视觉记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随着摄影的诞生,人类其实又多了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镜头前面的景物是真实的,但是摄影家能够运用他的相机使景物表现出另一种真实,一种更深刻的真实,摄影家有权作出评论。所以,纪实摄影师不仅需要完成简单的记录,还要求摄影师能够参与到作品中,对所记录的客观物像进行一定评价。
从之前的摄影史部分可以了解到,在19世纪中叶,刚刚萌芽的纪实摄影实际上是以简单记录摄影的面目出现的,仅仅是记录下人的生存状态,这时的摄影意味着一种技术,摄影作为表达工具并没有被自觉地广泛应用。那时,大多数照片都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或者思想的表述。而这种状况直到法国摄影师尤金·阿杰特(Eugène Atget)出现后才得以改观,他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全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巴黎。在他看来,“搜集并不仅仅是工匠的行为”,而是包含了感情和评价的。安塞尔·亚当斯则认为阿杰特的照片是将不常发生的和微妙的感性认识直接并带着自己感情地记录下来,是纯粹摄影艺术最早的表达方式。阿杰特的眼光平和却有穿透力,他能将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并赋予新的意义,虽然拍摄城市的碎片,但是画面构成却很稳妥。尤金·阿杰特揭示了摄影语言的独特作用——为拍摄主体给予一定的意义,也给了研究者一定的理解空间。
在纪实摄影中,往往形式上的“美感”很难成为关键性因素,而“意义”则上升为第一位,这是对所谓的“艺术摄影”美学规范的颠覆。因为再进一步说,纪实摄影一开始就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带有一定社会公共话题感的摄影形式。在私人摄影产生之前,纪实摄影一直被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在摄影史上,FSA是公认的社会纪实摄影的巅峰,那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的需要使摄影在乡村、都市以及战争的记录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摄影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单纯、直接、冷静、细致是FSA纪实摄影最重要的风格特点,这一流派坚信艺术家的任务是直接面对最严峻的现实,并让更多的人知道事物的真相。沃克·伊文斯(Walker Evans)在1934年提出摄影活动是纯粹的记录而不是宣传,他坚持用大型相机正面拍摄,画面中几乎看不出任何评价或其他主观意识倾向。比如在《煤矿工人的房子》中,墙角上胡乱堆放的杂物显示出房屋主人生活的潦倒,画面里还有一幅特殊的宣传画,上面是两个男女博士,现场感很真实、自然,没有摄影师的干涉,就像一双眼睛在一旁安然地观察,这虽然与一些理论家提倡的纪实摄影主观参与性有一定出入,但是依旧不能否定公正与客观的摄影对社会大众同样具有思想启迪的作用。多罗西娅·兰格同样是FSA的成员之一,由于小儿麻痹症史以及不幸的家庭生活经历,兰格细腻而敏感,她对贫困民众饱含的同情与怜悯强烈反映在她的摄影立场上,其中《季节工母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张。她与伊文斯的风格迥然不同,她的照片更具有叙事性与评论性。但是这两位摄影师的作品却能够很全面地让我们理解到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细节真实、人文关怀、个人立场。好的纪实摄影师,不但善于追求技术手段,还应实现纪实摄影重要的社会功能,将自身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摄影创作呈现于大众面前。纪实摄影记录着某个时代的社会景象。它反映现在,但是可以为将来呈现“纪实”。
纪实摄影被看作“担当社会良心”的载体,摄影师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身后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对人生和社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剖析,拍摄出优秀题材的作品,并且在作品中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类的个人主观态度。因此,透过这些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欣赏者可以看见摄影家人文精神的追求(11)。
如今,手机摄影、家庭相机让每个人都有权利记录个人生活,表达个人感受。一个专业摄影家可能需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公布于众,不仅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而且也需要相应的读解环境和观众合乎理性的共鸣,需要拥有敏锐的思维,而且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应是非常尖锐而有力度的,在每张图片上诠释自己的立场。在纪实摄影中,作为摄影师,自己的立场、智慧与心态将决定着一切,不光是记录世界上原本拥有的,更重要的是呈现摄影师的内心以及能唤起读者内心的那部分。
五、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摄影类型,尤其受很多非专业摄影爱好者的喜爱。风光摄影以展现自然与城市风光为主要创作题材,但也包含地理、物理等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在大众接受层面也较广泛,同时它在宣传生态理念、环保意识等方面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摄影类型。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好山好水景色”,而是将自然世界的具体事物与细节,通过摄影语言与自己的感情相结合,再现或表现出具有一定艺术内涵或意蕴的画面。原本存在的自然地貌、气候特征、城市建筑,在镜头里重新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它们可被极致地还原细节,也可以加以艺术处理手段,生成另一番令人震撼的景象。风光摄影虽然表现的是自然的外观特征,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然的审美态度。摄影师拍摄眼前的风光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山川大海、绿林湖水带给摄影师愉悦美好的感受,而摄影师通过摄影作品将这种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认识传递给观众。比如,伟大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年),他不但是著名的“区域曝光法”的创始人与“纯摄影”的f/64小组的发起人之一,还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摄影教育家与自然环境保护者,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优胜美地的风景,吸引了很多人前往,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将优胜美地列为国家公园。1980年,美国“荒野学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为亚当斯设立了“安塞尔·亚当斯环保奖”(The Ansel Adams Conservation Award),这也是“荒野学会”授予的至高荣誉。
风光摄影拥有很明显的审美特征与重要的社会功能。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形式多样化。风光摄影对于构图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要想作品与众不同,就需要运用巧妙的构图技巧。比如,在国内风光摄影中,可以借鉴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与影调透视法,拍摄犹如水墨画一样的风光照片。风光摄影语言中可以将色彩、线条、光线等元素的美感尽情发挥,创作出全新的景观面貌。②借景抒情。景物对于情感的抒发一直是很常用的载体,比如诗歌、油画。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与摄影手段结合,生成一种类型。比如在风光摄影中,使用不同的自然光线就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情绪,阴天的自然光线给观众昏沉、消极的感受,晴天的自然光线给观众明朗、积极的感受。③意境的营造。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要懂得创造意境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具体景观结合为一体,让画面生动而深刻。如果是全景风光,就要显示出一定气势,让观众为之震撼;如果是小景拍摄,就要在细节刻画上尽可能追求极致,慢慢地打动观众的内心。
此外,风光摄影还具有很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传递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自然世界的真实记录,唤醒人们对于环境现状的意识与警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非常好的主题,这样才会让风光摄影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发挥到最大。同时,风光摄影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一类型的摄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和情感,丰富日常精神生活,还能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风光摄影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对于大众而言,具有独特的亲密感觉,更容易唤起人们内心对于自然的渴望,这正是风光摄影最大的艺术魅力所在。
六、观念摄影
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摄影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12)。
很多评论家认为,在观念摄影中,摄影实现了其艺术媒介的功能,要比纪实摄影更能深层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不局限于情感的外化,通过摄影的社会学属性,完全可以关注公共话题。观念摄影的作品很难单一地从照片角度来解读,它可以结合许多艺术手段,包括绘画、雕塑、装置与行为艺术的运用,还有造景与摆拍、数字综合技术的使用。相对于传统摄影形式,观念摄影因为起始于当代艺术观念的传递,所以艺术家们很擅长使用带有隐喻性、讽刺性的表现手法,在一些观念摄影作品中,往往能感觉到摄影师在嘲弄或戏谑一些话题。所以要了解什么是观念摄影,或者学会欣赏此类型的作品,一般都应适当了解何为当代艺术或观念艺术。
“观念艺术”又称概念艺术,概念艺术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认为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称为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文字材料,或者对于一个事件的照相实录,是概念艺术常见的形态(13)。
观念艺术是与传统形式视觉艺术相对立的概念范畴,在这样的艺术领域中,思想、概念、理念等精神活动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并且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介材料去呈现这些内容,这样的艺术形式在审美上已经挑战了欧洲古典主义的视觉体验,多种形式载体为创作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也为这门艺术内容开拓了无限空间。很多评论者认为观念艺术其实是由达达主义的观念和实践演变发展而来的,达达主义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可以被视作观念艺术的先驱,如杜尚本人一样,观念艺术具有很强的反叛与革新精神,甚至可以理解为是针对传统绘画与雕塑,质疑传统艺术本质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对于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摄影”,观念艺术家急切传达个人主观观念的欲望为摄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很多观念摄影的作品看上去像是利用了摄影语言,但它最终呈现的影像并不仅限于摄影的概念和图片形式,不仅是摄影本身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抓拍,甚至一部分当代艺术家基本上不认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属于摄影范畴,而自定义为观念艺术。正是这种将摄影定义为艺术范畴的转变,使得关于摄影的讨论已经被纳入艺术历史的观察视野,它完全超越了摄影本身,只是借助摄影作为媒介的一种艺术行为,此时的摄影是当代艺术中的摄影。
1869年,亨利·佩奇·鲁滨逊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毫无疑问,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并非等于艺术的进步(14)。”众多摄影师的探索告知我们,摄影不但具有记录现实、评价现实的功能,同时也具备类似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门类所具有的虚构力量与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人们开发出了摄影的另一种功能——观念传达。“观念摄影”艺术家们急切传达个人主观观念的欲望为摄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开发出了摄影另外一种新的功能,使它最终呈现的影像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镜像反映,而是呈现出具有一种超现实的、虚拟和梦幻外壳形式下的艺术真实。当下的观念摄影创作手法多样,时刻都会有新的可能性诞生。就像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一样,她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并没有将影片《办公室杀手》记上耀眼的一笔,却将她的电影观念和电影拍摄手法带入图片摄影创作当中,完成了令她名声大噪的《无题电影剧照》(Complete Untitled Film Stills),对当代观念摄影的创作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开创了摄影表现手法的新意义。她不但扮演剧照中的角色,还亲自设计背景、灯光、化妆。自幼喜欢电影的她常常一个人躲在地下室中观看各种类型的电影,而对于电影中的各种记忆与感受都体现在了《无题电影剧照》中的女性形态与影像语言表现上。在这组充满戏剧性的照片中,能感受到她所模仿的正是社会当中不同身份与地位的女性角色,在内容精神上呈现出一种讽喻、抗争、嘲笑。一些装置艺术家或者行为艺术家也会借助摄影艺术将个人的艺术理念传达出来。如著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托马斯·德曼德(Thomas Demand)在建筑艺术的创作中就使用摄影技术进行记录,借助建筑学方面的构造理论和相应的摄影手段让平面图呈现出立体的效果,实现了对静态物体的再创造。
即便充斥着各种创作手段、技术媒介,观念摄影在其领域中也不能脱离作为艺术作品的“真实性”,这是摄影立意的基础。这里的“真实”包含了新的社会学、政治学理解和历史关怀的真实,而不是摄影作为信息媒介所意味的“真实”;它不是停留在影像表面的意义,而是需要观念摄影师们进入一种具有真正社会观念的敏感与责任中去寻找;不是沉溺于个人自我宣泄中,而是也相应地确立观察现实的角度。因为即使观念摄影师们选择利用摄影来表达自己观念,也应该是利用了影像表达的直观性与反思性的,如果没有保持一个“真实”的立场,那么作品永远只是承载着不知所云的表象而已。优秀的观念摄影作品应该通过摄影作为艺术媒介来传递某种有意义的观念,展开对人类生存共同话题的讨论,引领更多观众进入关注世界的队伍中,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有具有与社会现实互动的观念,一切才是“真实”的,才会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时代的批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