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创作过程
摄影创作过程
一、摄影艺术灵感与构思
任何一门艺术的创作灵感都不是凭空而出的,它们来源于我们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知识文化积累。对于摄影艺术而言,创作灵感是按下快门的前提与动机,具有一定想法与创意的灵感能够丰盈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并为创作过程提供很多能量。摄影与其他一些艺术种类有所不同,有些灵感是在观察到拍摄对象后产生的,所以更加依赖于摄影师对社会、人类、美好或深刻事物的认识能力,因此,作为摄影师首先要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冷静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同时,在拍摄一些深刻主题时候,还要对于人类生命具有强大思辨能力。作为对灵感、构思等意识活动的结果呈现,摄影师必须要拥有灵活的创作思维能力,通过自己所擅长的语言方式去将所想变成可见画面,这些都是摄影创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条件,大部分也都来源于摄影者对生活的感受、积累与思考。当然,在灵感与构思面前,我们还要注重一个问题:类似纪实摄影或新闻摄影等其他以瞬间性为决定元素的摄影创作,对于瞬时灵感的产生尤为重要,所以此类型的摄影师本身应该是一个很成熟的社会观察者。而类似观念摄影等艺术手段,创作中需要冷静与热情相结合的情感色彩,同时还要包含一些对于社会与生命的深刻考量。那么,对于摄影者而言,获取灵感与构思主题的能力从哪里获取?答案在于摄影者的生活体验,包括日常的生活经验、间接的艺术体验以及所获取的知识储备,这些看似抽象的内容却能填满摄影者的内心,促进各种潜意识活动,并产生去观察社会、感悟生命、思考人生、创作艺术的动机,同时也成为灵感的最初来源。
在产生灵感后,摄影师就具备了一定的创作动机与欲望,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去形成作品,那么就进入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广义上理解,所谓艺术构思,就是指艺术家在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创意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上承观察和体现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可以说,它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然而,这一切在摄影的领域中却稍显不同,这些取决于摄影本身的直接复制性的特点,但并不影响我们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从摄影的角度上讲,反映什么样的内容,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都是摄影构思的过程。
好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让观者产生共鸣,除了因为让观者有解读与理解的意愿外,通常还与摄影者的情感渗透以及画面语言表达能力相关。所以,我们才会经常认为灵感是摄影艺术的先导,而构思才是实现摄影艺术的途径。灵感在头脑中形成的创作理念必须通过合理的构思,才能够确立带有可视性的艺术形象,我们需要调动一切摄影或其他艺术媒介的技能去实现灵感的视觉结果。但是灵感与构思绝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之前提到,灵感来源于摄影者所掌握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创作中一定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尽可能达到统一。
摄影艺术中的构思过程更偏向形象思维活动,在造就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摄影家的思维活动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活观察力;②审美判断力;③创造想象力。这些思维活动在摄影师构思艺术形象的时候都是重要的条件与因素。摄影艺术与生俱来的写实功能,让摄影师的构思不是纯粹虚构,很多是来自生活和客观物像。摄影师把自己长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类人物、景物及其事件等,都变成视觉形象,纳入库存积累起来,当摄影师由于某种事物的触发而闪现出此前积累的视觉形象,摄影构思就形成了。摄影构思因为摄影师的知识体系、兴趣爱好、擅长技能不同,极具个性化,更没有固定法则,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创作空间。不过大部分摄影作品的目的都是在现实事物中看到真相、特殊性以及美感,所以好的创作过程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开拓和升华,是挖掘表象下的内涵。摄影艺术构思需要通过吸引观众感官知觉,引起观众的兴趣,让他们去理解作品,产生一定的联想,甚至达到共鸣。因此,有时候,摄影构思也可以完全参考整体艺术学中的构思过程与重点去学习。摄影构思贯穿摄影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包括体验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研究拍摄对象、挖掘主题、选择具体摄影语言与构成方式、运用特殊艺术表现方法等。而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也有其重要性。
二、摄影艺术形象塑造
(一)提炼“典型化”特征
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典型化特征是很多艺术创作者遵从的重要原则,经典的艺术形象都是经过艺术家深刻思考、精心打磨塑造而成的。摄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有其记录细节的技术特征。除却新闻摄影等对真实性原则要求严格的摄影门类外,很多摄影类别需要对客观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因而典型化成为更为重要的手段,否则容易让拍摄对象产生机械写实感,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直接再现的阶段。典型化手段可以帮助创作者去揭示出主题的内涵和构思中特定的艺术形象。在日常的拍摄中,典型化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摄影师而言,要学会观察日常生活,将大众眼中的人物、景物等对象塑造出非日常审美形态的样子,从而吸引观众视线,使其变成典型的艺术形象。这种典型化能力对于摄影师长期积累的语言塑造能力与发现能力要求很高,毕竟在客观现实中去寻觅本质、特点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二)真实性准则
如之前所提,摄影具有记录现实、评价现实的功能,同时也具备类似绘画与音乐等艺术门类所具有的虚构力量与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本书中,我们会把摄影作为艺术手段进行解读,而摄影一旦纳入艺术的范畴,它便成为艺术家个人使用的一种工具或者语言,艺术家用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运用摄影本身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的艺术观念。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担任着艺术媒介任务,传递着艺术家本身的信息。而从这个身份上来分析摄影艺术形象中的“真实性”,可视作更深层的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性”的探讨。艺术的真实性从柏拉图时期就成为探讨的焦点,并且成为优秀艺术家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摄影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与美术有着纠缠不清、排斥却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纵观摄影史,从摄影术的出现到油画师的恐慌,再到绘画主义摄影的兴起,再经过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这些都直观地体现了摄影与美术之间是如何相互矛盾,又有如何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到现在,作为艺术媒介的摄影已经具备自己所独有且成熟的语言系统了,而这个系统也开始可以独立承担起传递艺术观念的功能了,并且先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所以从摄影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流派来分析摄影作为艺术媒介当中的“真实性”,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例如写实主义摄影,它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以再现论为主,以记录、反映各种事物为主,该流派的摄影师在创作中坚持摄影的纪实性,热衷于用它去记录各种各样的风土、自然、人物、物品等。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其他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所以在此流派的摄影当中,摄影本身记录现实的“真实性”的特征还是被保留下来。
我们再来看相较于写实摄影似乎处于另一极端的摄影流派——抽象主义摄影。该流派的摄影师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所以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方式组合来表达感情,并且认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基于这样的观点,印象派摄影师还会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在此流派的摄影当中,原本意义上的影像再现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已经完全被抛弃,而他们的作品当中所要传达的基于个人化情感的“真实”,才是作品真实性的体现。
2010年,四位中国观念摄影师在广州举办了名为“图像的异化”的摄影展,展览上展示了“真实的假象”这样的创作主题。其中,摄影师张巍的作品为《临时演员》,他拍摄了一些普通人的肖像,然后通过后期处理,将不同人的五官,特别是眼睛,合成在图像上,这样合成的图像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这种错觉使我们在面对这些图像的时候感到既熟悉又完全陌生,进而体现出一种对于现代人异化的隐喻。这样的作品当中,摄影已经不再是观看现实的方式,而是反映艺术家将现实“看作”什么,最终反映的更多是艺术家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传统艺术理论中的真实性,还是摄影原本的对于客观现实记录时所体现的“真实性”,早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观念摄影师各自不同艺术观的影像呈现方式。
无论是在什么摄影门类中,“真实”仍然是摄影立意基础。“真实”不仅仅是作为媒介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真实,它还包含了社会学、政治学理解和历史关怀的真实,并不是停留在影像表面的意义。因此,需要摄影师们具备真正对社会观念的敏感与责任,而不是沉溺于单纯的自我表达中,应从观察现实生活的角度,利用影像表达的直观性去与世界对话。如果没有保持一个“真实”的立场,那么作品就永远只是承载着不知所云的表象而已。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从而引发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只有具有与社会现实互动的观念才是“真实”的,才会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时代的批评意义。
三、摄影创作要素
(一)主题
要创作一次有意义的表述——一幅永恒的摄影作品,摄影必须具有对世界(真实世界或虚拟世界)的洞察力,使作品超越那些不经意的、“一瞥而过”的被认为缺少个人意义的情景。摄影师必须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它的广袤、它的微妙。这种个人认知能力会生发出摄影所需的洞察力,从而可以让摄影师在最有效的时刻,采用最具眼光的方式拍摄主题,传达强烈的本质意义或深刻的内在含义。这适用于摄影的所有领域(2)。
在过去,人们对于摄影艺术的认识非常狭隘,有时候认为摄影创作就是简单的按快门、拍摄风景或者生活当中的人或事,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对于拍摄内容不存在提炼或者凝结成有一定内容线索或者深刻含义的主题。经过之前书中对于摄影的诸多认识,我们会发现优秀的摄影作品是能够反映摄影师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素材中提炼主题,通过一定的艺术思维合理地表达。选择提炼主题是摄影创作的重要环节,使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以及摄影师自身的想法在摄影作品中更深刻、更生动地呈现。在不同的拍摄行为中,我们对于主题的提炼方式会有所不同。如果面临现场抓拍,则可能需要摄影师有很快的反应速度,通过取景、瞬间选择、构图等基础能力,迅速做出最佳的选择。这就需要摄影师对拍摄主题有清楚的认识,寻找到最佳的拍摄方式,这一点在第三章中有许多表述。
由于每一个摄影师的生活经验、审美要求以及构思方式有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在拍摄对象接近或者类似的情况下,依然会生成形式不同的作品。摄影师要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删减不必要的画面元素与内容,拥有极强的概括能力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摄影师关注的拍摄对象以及实现方式也将会决定该组作品成为什么类型的照片;反过来,作为学习摄影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去选择拍摄主题,比如纪实摄影是对于社会内容进行提炼,艺术摄影是在个人观念基础上进行主题提炼。例如,一般的纪实摄影创作者遭遇重大社会事件的机会比较少,更多经历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反馈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环境就是最常见的主题范围。可以从街头肖像、生活方式、城市或乡村场景等方面去寻找拍摄内容,可以将作品主题发展成与人类生活、历史、文化变迁等诸多深层内涵相关的方面,还能够让一部分观众产生共鸣,引起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针对不同类型摄影所侧重或关注的要点在下一节中会有阐述。要明确一点,在选择纪实方式进行主题拍摄的时候,一定要以公正、真实的心态去记录整个人类社会。纪实摄影就是对现实时空进行典型选择,每一幅经典的场景照片、每一张生动的肖像照片,都会成为后人了解过去的重要文献。如果遇见重大事件或者挖掘到社会深层,这类主题还会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会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比如,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一位被誉为英雄式社会纪实摄影师,他在1908年受雇于美国国家童工委员会(NCLC),负责记录全国童工现状。那个年代,有170万童工在工厂里做苦力,作为调查员兼摄影家,他不惧危险与艰苦,探访了很多工厂、矿井,把恶劣的劳动条件以及对童工的剥削赤裸裸地揭露出来。这些童工照片令很多美国人震惊,更直接促成了美国以至世界各国废除童工,这就是优秀主题摄影带给人类的崇高价值。
(二)形式
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将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并将其作为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属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3)。”
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要想更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不但需要有一定意义的内容,还需要具有美感的形式,才能让作品更加丰富与饱满。形式美感能增强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观众的情感。摄影艺术形式非常多样化,不同的造型方式和主题以及不同的载体,促使摄影艺术拥有千变万化的样貌,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还会有更多新的形式产生,比如从过去暗房当中的拼贴艺术到现在数字技术合成的视觉特效等,都让摄影艺术在发展中出现很多不确定的惊喜。形式对于实现内容与传递情感来说是重要工具,处理精湛的画面对于拍摄主体的特征与状态能够有更好的体现,甚至将艺术形象变得更生动,更有层次感,形成一定的美感,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在视觉艺术中,人类对色彩的感受最为敏感,所以很多艺术家善于利用色彩营造形式感,并且表达对于艺术的认知与观念,不同色彩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摄影作品中的色彩表达,同样也会产生一种意境,传递出摄影艺术家的某种情感。
如何增强摄影作品的形式感是摄影技艺重要的课题,能决定其效果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体裁与载体、组图或单幅、造型语言、技术手段与艺术构思等,所以对摄影师在视觉审美能力方面有更高要求。首先,摄影师要善于营造一定的空间美感。摄影艺术作品主要利用二维空间画面来表现现实中三维空间的事物,因此要结合一定的透视角度并调动一些造型元素,例如线条、影调或色彩,来增加画面的空间性(参照本书第三章)。其次,摄影师还应注意静态图片中的动态美感,比如低速捕捉事物运动轨迹、高速抓拍运动瞬间等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具有动感的形式。最后,摄影师要学会灵活使用造型元素与构成技巧,合理使用对比、和谐、虚实等技巧方法,还要根据不同的拍摄情况打破常规的构图原则。在任何艺术创作的领域中,准则与创造性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墨守成规。哪怕在新闻摄影或纪实摄影当中,也不能忽视形式的重要性。摄影师在拍摄取景时如何处理主次关系,如何用色彩或者影调营造一定的现场氛围,都会影响拍摄事件的内容表现,好的形式会让主题更加明显。合理的光影、线条、空间会让画面更加协调,会加强作品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因此,具有美感的形式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好的主题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而引人入胜的画面形式也会生成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摄影者的创造力和造型能力。
(三)情感
在艺术的世界里,不同作者的艺术风格,就是每一位艺术家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和情感。艺术创作是作者内心精神世界和情感的重生和延续,创作者由此实现内心与外界的联系(4)。
情感是创作者进行艺术活动的动机,也是表达内容的主要元素。情感是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感更像是一座桥梁,在创作中沟通着创作者与表现对象。而摄影艺术中的情感也是重要因素,并且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没有情感的摄影艺术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摄影师在拍摄前应先对自己所要拍摄的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拍摄目的与主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摄影师,应当具有丰富的情感,对世界敏锐的感受、思考能力与人文情怀等。情感能够激起摄影创作的激情和原动力。一幅照片只有充满情感,才会打动观众的内心。眼前所见、过去经历、知识积累都是情感产生的源泉,而摄影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从生活体验、艺术灵感与构思再到艺术传达,都离不开情感的参与。但是在摄影艺术中,情感的渗透与表达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首先,情感与理性相辅相成。摄影艺术因为其技术手段具有写实特征,往往在拍摄客观现实细节与严肃题材的时候会相对理性化。这一特点比音乐、绘画等艺术手段会更明显一些,所以很适合去表现更为深刻的内涵。优秀作品绝不仅仅是自己情感的宣泄与出口,其关于人类生活状态与事物真相等内容,更适合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可以使作品具有时代性,包含更有价值的精神内容。其次,摄影作品中的情感更容易唤起观众的共鸣。欣赏一幅照片的过程中,人们首先对作品画面进行浅显的理解,然后再被情感打动,如果在拍摄与观众生活时代相同的社会内容的时候,又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观众很容易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的解读中,实现作品的第二次生命。提到摄影中的情感,不得不提尤金·史密斯,他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他的摄影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他并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冷酷记录,而是将自己对被摄者的怜悯关怀之情融进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著名的《水俣村》照片中,躺在母亲怀里的智子非正常的身躯,配合黑暗的影调,气氛悲凉,令人震撼。史密斯的报道摄影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设立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表彰他对人性的观照。
要在摄影作品中更好地体现情感,有很多途径。摄影以拍摄客观事物为主,因而拍摄对象本身就是很好的情感载体。通过情与景的结合,可以使情感思想融进画面。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在自己的拍摄中就巧妙地利用一些物体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情感呈现出来。在其代表作品《青椒30号》中,可以体会到他对世界的观察之细致,通过拍摄细节与质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普通的事物中。摄影师还会利用构图与造型的技巧来传递情感,比如在选择拍摄角度的时候,如果选择背面拍摄,会引起观众的联想,带有神秘色彩。而光影是最好的抒情道具,光线柔美可以让照片温馨,视觉上舒适,体现出丰富的情感。爱德华·韦斯顿在拍摄静物的时候,非常善于控制光线,在曝光控制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这些创作的技巧与细节能够将拍摄者对于物体的情感通过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变得生动形象,也能让观众通过画面去感受摄影师自身的情绪状态。可见,情感作为人们重要的心理活动,对摄影创作有着关键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知,使摄影成为表达的语言,也使摄影作品变得具有灵魂性、生动性,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四)风格化
摄影艺术风格一般是指摄影师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整体艺术特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和同一性。摄影师有自己的个性,形成不同的审美需要,这也决定了不同摄影师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甚至同一个摄影师,在不同时期,其作品风格也会不一样。同一性是因为一批摄影师生活在相同年代、环境、民族以及受到当时流行的思想、文化影响,在创作手法或观念上会有一定共识,从而表现出风格上的某种同一性。一幅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摄影师会在空间构图、光线方面拥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加强个人色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这样才会增加其感染力。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摄影师个人风格形成的原因加以介绍,从而作为自己拍摄或者鉴赏作品的时候的一种参考与切入点。首先,时代背景会影响个人风格。摄影与经济、政治、生活、科技以及民族性关系紧密,拍摄内容与方式往往与时代的技术水平、审美价值等客观因素彼此互为依赖。比如,早期的照相机,体积庞大,暗房工艺复杂,这就会限制拍摄手段,因此多以单一、呆板的风景和人物肖像为主。随着摄影技术的提高以及中小型相机的出现,摄影变得更为方便,摄影师走向街头,开始记录生动的人物生活,这使摄影变得更真实、更有意义。进入数字时代后,摄影艺术大门打开,后期技术满足了摄影师更多的想象力需求,于是出现了很多创意摄影,天马行空,与早期摄影非常不一样。
其次,审美意识也会影响个人风格的形成。摄影师的生活阅历、天赋条件、感知方式、共情能力不同,也会影响作品风格。从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她常观察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很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且用一种较温情的手法去拍摄,这使她的拍摄对象被赋予更多的同情与希望。同时,拍摄方式也会决定个人风格。摄影艺术的特点在于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真实却又个性化。每个不同的角度、每种不同的拍摄手法都会影响拍摄作品的呈现。例如,日本摄影师川内伦子的摄影作品就多以正方形的构图为主。她时常关注生活中的烦琐杂事。她在构图时非常喜欢使用“空白”的构成方法,尽量突出主体,画面呈现一定的极简美感。其摄影作品在色彩使用上非常有自己的辨识度,喜欢用冷色系作为整体基调,色彩饱和度比较低,颜色搭配比较和谐,让作品的气氛清透、安静、清淡,深受年轻人喜爱,甚至一度成为“日系风格小清新”的代表。
对于摄影创作者来说,如何寻求风格化与独特性成为很重要的创作目标。而且如今,跨学科、领域的摄影行为越来越多,因此作为创作者,理应在学习或者拍摄过程中逐渐发现属于自己的能力特点,这一点对于图片摄影师来说非常重要。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5)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中,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可以根据个人所具备的智能种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比如有些人在空间智能中的表现突出,对于周围的事物都可以用图像表达出来,尤其对于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那么他们可以选择与视觉相关的职业,比如摄影师、画家等。这些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摄影创作中,因为摄影尽管是一种图像类语言,但是其特殊的实现方式和技能表达手段所囊括的领域却是非常广泛与综合的。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每个拍摄者身上都具备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能力点”,无论是在空间想象力上,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如果适当地加以利用和发挥,都可以为摄影创作锦上添花。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生活经验与主观思考方式,任何能力都有可能成为通往风格化之路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