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Piper and Carter.Pictorial Effect in Photography:Being Hints on Composition and Chiaroscuro for Photographers[M]. London, 1869.

[2]巴恩博.摄影的艺术[M].樊智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M].赵克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贝尔.艺术[M].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5]丛林.如何客观评价一幅照片[J].群文天地,2014(4):144.

[6]德登.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M].栾志超,范静雯,周仰,等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7]董河东.纪实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8]董河东.商业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9]冈宁.论摄影的本质[J].马楚天,孙红云,译.世界电影,2018(3):25.

[10]高梦遥.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探讨[J].大众文艺,2017(20):18—19.

[11]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12]亨利·范·利耶.摄影哲学[M].应爱萍,薛墨,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13]胡一丁.意念中的再生成:摄影中的“置换”[J].当代艺术,2015(1):99.

[14]柯顿.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M].3版.陆汉臻,毛卫东,黄月,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

[15]克洛瑟.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M].刘一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6]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7]李少白,何星.解密摄影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18]李树峰.摄影式观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19]李晓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国摄影美学理论初探[J].美术研究,2019(3):52.

[20]林路.摄影思想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21]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M].包甦,田彩霞,吴晓凌,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2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3]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4]舍曼.无题电影剧照(完整版)[M].杨健,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

[25]沈媛媛.观念摄影:从照相到造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

[26]施一梁.论观念摄影的电影化倾向[J].知网空间,2011:24—25.

[27]唐东平.摄影构图[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28]王震,朝克图.当代摄影中的情绪表达与画面控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5(5):118—120.

[29]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30]许喜占.人像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31]赵刚.世界摄影美学简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