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蓬:折腾是为了不断完善团队基因

孙蓬:折腾是为了不断完善团队基因

身着一袭标志性黑长裙的孙蓬,身材高挑,充满职业女性的魅力。中学生物老师、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医疗器械行业创业者,这三个看起来毫无联系的身份,却是她这一路走来的不同时期的职业标签。

作为科睿驰(深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科睿驰”)联合创始人,孙蓬坦然地说:“折腾是一个创业团队最好、最快的成长方式。创业不会是一蹴而就,也不会是一帆风顺,其间必须经历一些挫折,踏过几片荆棘。在创业团队共同经历困苦的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成长,团队成员才会变得更富有责任、担当、勇气与智慧,让整个团队变得愈发有默契,视野与格局愈发宽广。”

学会“归零”的心态

2003年,初出茅庐的孙蓬加入强生青岛公司,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工作。一年后,世界五百强企业美敦力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随后她加入美敦力并担任起搏器工程师。孙蓬本科学生物教育专业,硕士学医学免疫专业,出色的专业背景使她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孙蓬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拼命三郎,在工作上充分认识到责任心与使命感非常重要,毕竟起搏器事关病人的生命!出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哪怕工作再忙碌,我也挤出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业务专家,更好地服务医生和患者。”

在美敦力工作期间,孙蓬遇见了未来的创业伙伴车海波,但这次相遇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商业战。孙蓬回忆道:“当时车海波是一家欧洲医疗器械公司的中国区销售经理,为了争夺山东医疗器械市场,车海波挖走了美敦力山东地区的经销商,想打我一个措手不及。”然而,由于孙蓬工作扎实、专业,竟牢牢地守住了山东市场。这让车海波很意外,同时也对这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刮目相看。

2011年,车海波加入心诺普医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心诺普”),组建商业运营团队。他首先想到了“年轻的行业专家”孙蓬,费尽心思将她挖过来挑市场营销大梁。随后,擅长渠道运营的沈强也加入团队。孙蓬说:“虽然之前是职业经理人,但这和创建团队是不太一样的,这里需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工作上要更加主动和投入。这可以算是我们第一次创业经历。”

但很快她就发现,从工作的“舒适区”出来要面临很多新的麻烦。比如,外企的品牌影响力更大,民营企业的产品要进入医院采购体系难度很大;外企管理非常规范,只需要按流程做事就可以,在民营企业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以前自己是外企代表,而现在是民企代表,角色改变了,她需要换一种方式跟医院合作。

“我学会‘归零’的心态,我不能老惦记着过去的光鲜,而要考虑如何在现有的平台上发挥作用,找到切入点,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孙蓬理智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

有一次,孙蓬去外地出差,要见一名医学专家,可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摔得血肉模糊,疼得站不稳。但为了不迟到,她在药店买了碘酒匆匆处理一下就赶过去了。医学专家看到孙蓬的时候,一眼看到膝盖上渗出的血。孙蓬告诉医学专家自己在来的路上不小心摔跤,不过不要紧。医学专家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执着、敬业,于是很认真听取她对国产品牌的详细介绍。不久,医学专家在一次医疗器械的学术会议上,强烈建议采用国产医疗器械。孙蓬对医学专家的支持非常感激。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孙蓬用自己的真诚态度、敬业精神、专业水平,打动各地的专家,和她合作的专家和医院越来越多。

真正让患者受益的产品是不愁发展的

通过在国产医疗器械领域的历练,孙蓬的内心打开了一扇窗:“高大上的医疗器械咱们中国人也可以做得很好,中国医生期待有更多中国品牌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治疗方案。”

这扇窗,也开启了团队新的创业征程。2012年,一家研发心脏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的民营科技公司恰逢新产品要开拓市场,便找到车海波,希望他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孙蓬说:“团队扬帆起航,这次还是为国产品牌医疗器械做市场营销;与上次不一样的是,我们成为这家公司的小股东,可以说这是我们的第二次创业。”经过第一家创业公司的锻炼,孙蓬和她的团队积累了关于临床实践、产品定义、商业模式的丰富知识,在新的平台更好地发挥出来,并更有自主性地设计发展策略,推动企业成长。

这家企业从销售为零起步,仅用三年,就做到年销售过亿元。其间,孙蓬团队密切配合,将深厚医学背景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家新兴企业,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建设品牌、如何生存发展,是摆在孙蓬面前的重要问题。“从临床来到临床去,这才是不变的真理,技术是竞争力的核心。”孙蓬团队经过和专家深入沟通,充分分析自己产品的设计特点,敏锐锁定CTO病变(6)治疗和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这两个临床实践方向。孙蓬还主导策划实施了“环渤海CTO介入沙龙”等专业学术活动,与国内外顶级专家共同探索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手术技术培训推广。

“我们不做纯靠资源的简单商业行为上的硬碰硬,而是从发病机制、病变分型、手术操作方式,结合产品设计理念,精准确定目标疗法及市场。真正让患者受益的产品是不愁发展的。”孙蓬总结道。

要当行业里的“快鱼”

经过这两次创业,孙蓬更加深入了解医疗行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渴求。她发现,中国市场不缺医生实践总结的创意,缺的是从创意到产品的桥梁。其中涉及研发、临床等诸多步骤。而只有中国人自己的企业,才能更深入了解和服务中国医生。

孙蓬和她的团队经过历练后,这种使命感越来越迫切,大家决定做一家自己的公司。

第三次创业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拉开帷幕,科睿驰应运而生,团队聚焦在微创医疗介入治疗设备、器械领域进行研发。

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业,团队分工更加清晰:车海波负责战略方向,架构设计,研发实现;沈强在擅长的商业渠道上发挥价值;孙蓬负责融资及建立团队文化,增强凝聚力、战斗力;肖晨颖负责财务工作。

车海波接受媒体采访

孙蓬说:“创业之初,我们创始人团队有两个共识:其一,我们不是小鱼也不是大鱼,而是要当行业里的‘快鱼’;其二,我们是要做红海里的‘一抹蓝’,设计开发出既能满足企业生存又有足够前瞻性的产品。”

孙蓬对于“快鱼”的定义是,在精益思维指导下,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她一方面发挥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的统筹和指导,另一方面具有超强同理心,以女性的细腻为团队设计积极的激励制度,提供现代化办公、生活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让人才在科睿驰平台上发挥聪明才智。

在孙蓬看来,要做一条“快鱼”,还要在融资上加快脚步。2015年年底,孙蓬参加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创业家培训课,偶然遇到了中兴合创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明宇。刘明宇是医疗器械行业资深研发精英出身,成功转型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人。孙蓬的专业和认真都给刘明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刘明宇专程前往北京与车海波交流,两人交谈甚欢。刘明宇认为,一个创业团队需要做到“稳定且富有战斗力”。毫无疑问,孙蓬所在的正是这样的团队。

2016年3月,中兴合创正式投资科睿驰,投资额达千万级别。孙蓬介绍,在刘明宇建议下,科睿驰报名参加了2016年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并夺得生物与生命行业决赛二等奖。

瞄准红海里的“一抹蓝”

“车海波是我们的领头人,他早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做心血管医生,后来在外企工作多年,所以他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都足够强。他有一个梦想,就是用工程语言解读中国医生的临床需求,将临床需求变成工业产品,让更多医院用上优质的国产医疗器械。这个梦想把我们团结在他的周围。2010年,我们做同一件事,可以算作初步磨合。从那年到今天,我们已经共事了七八年。可以说,我们是连续创业的黄金搭档。”孙蓬对沉淀后更加专业和稳重的团队深感自豪。

随着对于介入心血管领域产品线布局的完整扩充,科睿驰在深圳坪山建立总部基地。选择坪山,因为它坐落在创业之城深圳,有完整供应链、人才储备、保税区支持等便利因素;此外,政府部门积极、高效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孙蓬介绍:“我们要研发的产品,都是瞄准红海里的‘一抹蓝’来定位。”通过国产电生理企业、冠状动脉药物支架企业的磨砺,孙蓬总结出,市场竞争是激烈的,红海市场品牌众多,价格战惨烈,企业要尽最大努力维持生存,但由于利润稀薄,无法为企业深入持续研发提供资源。蓝海来自临床未解决或者需要迭代的需求,把这些需求用研发能力实现,为临床提供差异化的工具,让更多患者受益,自然能达成团队的商业目标。

2017年,孙蓬遇到济峰资本合伙人赵晋。济峰资本是一家专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新锐基金,不仅为科睿驰注入数千万元资金,助其完成B轮融资,而且促成美国硅谷Galactic公司与科睿驰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以及超声技术为平台的血管腔内影像学系统,包含设备、耗材、医学影像数据维护等。

正如孙蓬所说,从销售洋品牌的起搏器开始,到后来创业销售支架类产品,再到今天研发生产销售微导管等介入类医疗器械产品,这一路走来,她逐渐有了全局观,把整个团队打磨得更默契、高效。她说:“我们将‘以优质产品为医生提供便利,为患者减轻病痛’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实际上要走很长的路。我们现在这支创业团队,经历连续创业的折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一起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肩负使命,干劲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