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向保障安全使用

一、多方向保障安全使用

厕所由于空间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地面多积水和老人年龄生理的衰弱,导致厕所多发安全事件,所以在厕所的设计规划时要重点考虑安全设计,要做好“三防”(图4-1):防疾病、防跌倒、防疫情。要做到“三防”,通过以下几方面重点实施。

图4-1 安全管理

首先,防疾病发作。心脑血管病患者如果蹲厕时间过久,排便结束后快速站立,容易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生头晕、眼花、摔倒,且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受伤。因此,建议凡是家里有老人的农村户厕,以及村里面老人居多的村镇和旅游公厕的多功能厕所(图4-2)均要配备求助及应答系统,紧急按钮设置多种启动方式,如按压式和抽拉式,便于紧急情况下使用。

其次,防跌倒受伤。由于农村户厕在建造时,很少考虑用材的防滑性,更由于厕所的特殊性,水龙头使用频率非常高,洗手台周围地面常常会有水渍或积水,因此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倒。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公共问题呢?在户厕、公厕和旅游公厕设计中,设置防滑垫、使用防滑地砖和扶手,设置空气循环系统,流通空气,保持温度,辅助吹干水汽,降低滑倒风险。

图4-2 厕所防跌倒设施

最后,防疫措施。由于户厕绝大多数使用者为家庭成员,所以在防疫措施上以个人防疫为主。公厕和旅游公厕如何进行疫情防范?农村旅游公厕的日常管理有何重点?农村旅游公共厕所是一个人员聚集的场所,来往人员的健康状况也比较复杂,厕所内咳嗽、咳痰、吐痰的情况较常见,并且厕所内的门把手、扶手、冲水按钮等设施属于高频接触的公共设施,所以在疫情期,游客使用厕所时有必要提升个人的防护意识。

在游客规范方面,建议游客在酒店如厕再出门,避免使用公共厕所,或者减少使用公共厕所的次数。如需使用公共厕所,应全程戴好口罩,减少在厕所内的停留时间,更不要在厕所内吸烟。在使用公共厕所内的门把手、冲厕按钮等高频接触的公共设施时,建议垫一层纸巾后再操作。同时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不要在厕所内咳嗽、咳痰、吐痰,爱护厕所的公共卫生。如果是坐便器,使用完后将盖子盖上再冲水。上完厕所后用洗手液和清水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在此之前,不要用手触摸口眼鼻。在农村旅游公厕管理方面,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和手套,作业完成后应及时洗手。工作人员要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加强厕所通风,如果自然通风不足,采用机械通风以增加新风量。厕所内要提供足够的洗手液。同时,加强公厕各项设施的检查维修,保证管道通畅,地漏处于水封状态,尽量使用自动感应式水龙头。做好厕所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定时对公厕的水龙头、扶手、门把手、烘手器、冲厕按钮等公共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情况下,公厕开放期间建议定时进行消毒,消毒频次可根据人流量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清洁时可用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