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枣园生态旱厕

二、古枣园生态旱厕

设计尝试建构一种最小化的单元改造模式,以蹲坑尺寸为模度,利用石头、树枝、柳条等当地物料。在保证视线私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墙的高度,以减小厕所体量,并生发出一种自由平面,来应对村落建设场地的不定、土地所有权的复杂,以及古枣林扭曲参差的树杈。正如古枣园石垒矮围墙,跟随地势,因树造形,隔墙低处可做洗手池,再低处可作为等候休息之用。屋顶及男女厕之间的缝隙则让枣林景观从多角度渗透进来(图6-26)。

图6-26 旱厕枣林轴测图

旱厕内部品质的提升关键在卫生问题,为此原本营造团队与清华大学可持续与生态研究中心对国内外最前沿的旱厕卫生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图6-27),前期试图采用粪尿分离和EM菌粉土技术,通过微生物好氧发酵,降解粪便,除臭、除蝇、除蛆,减少致病菌滋生。好处在于操作方便,造价低,粪便降解后亦可作为肥料使用。加之与建筑相关的构造处理,可总结为四点:①自然采光通风(自循环);②机械拔风(辅助);③生物吸附(除臭除蝇);④器型设计(钥匙孔型蹲坑改良)。

图6-27 枣林旱厕剖面图

在经过一系列调研思考与设计探究后,设计团队在古枣园建造了两处厕所。厕所选址有意识地决定与古枣林中最重要的两处历史要素发生关联,一为枣园碑,二为古戏台。这两处人流量较大,正好借此机会将附近原有的简陋旱厕改造重建,提升这片区域的整体品质,让旱厕与古枣林、遗迹重新达成一种差异性的自在共存。

第一处厕所选址在枣园碑后侧,场地内生长着枣林中最古老的一棵枣树,近1400年树龄,是整个古枣林遗产的核心地带。而这处原有一位残疾村民盖的红砖旱厕,非常简陋,且管理不善(图6-28)。借新建厕所的机会,设计能将这处场地的氛围重新塑造(图6-29)。

图6-28 枣园碑旱厕改造前

图6-29 枣园碑旱厕改造后

由于土地产权问题,需在原厕所地基上进行新建,用地紧张,设计运用原本设想的最小单元建造模式,通过卵石曲墙围绕一个蹲坑合成两个“子宫”般包裹的形体空间(图6-30)。

图6-30 枣园碑旱厕(正面)

曲墙低处控制路径,并设置洗手池(图6-31),驻场建筑师还在现场发现,适当调整这处洗手池的位置,可以让人洗手弯腰时直面不远的枣园碑,赋予这块场所一定的仪式感。

图6-31 枣园碑旱厕(正面)入口洗手池

旱厕屋顶做得尽可能轻,利用附近工程用的螺纹钢,如参差不齐的枣树枝一样将屋面顶起(图6-32)。阳光板下覆苇帘,同时在蹲坑之上设置取景天窗,让枣林的绿意渗透进来,希望人们在此停留的片刻,感受另一种尺度的枣林空间。为保证空间的纯粹性,通风管道、电线尽量暗藏,灯光全隐藏在极薄的苇帘内,电线穿钢管而下,晚上变成了一个散着暖黄柔光的飘浮屋顶。

图6-32 枣园碑旱厕

另一处公厕建于古戏台附近,位于古枣林与窑洞聚落之间的巷道,也是村里“人市儿”(蹲坐聊天)的聚集地,使用频率高。在那需要做更多蹲位厕所,且需考虑冬天保暖要求。因此厕所采用空间更经济的方形,形成带保温的厚重屋顶(图633)。

图6-33 古戏台旱厕

在原设计模式中,屋顶与墙体依然脱离,形成狭长的采光通风高窗,并充分利用场地的高差,而背向枣林处形成高台,加大窗户尺度,让枣林的景观纳入厕所内部的走廊空间。男女厕所依旧分离,形成高低差异,错落地置于枣林巷道边。

驻场建筑师杨秉鑫认为:“解决现场施工问题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传统做法和村民的需求,而不是孤芳自赏地炫技,把乡村当作实验场。相比方案的完成度,村民共建本身的意义要更大。”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决定在地建造模式更多的是一种适宜技术的柔和应用,也是多层关系、矛盾的自然呈现。另外,更漫长的后期管理维护成为保证建筑品质的重要因素。

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很多日常清洁问题,包括发动村民编织柳条垃圾桶、卫生荚子,放置花生壳等吸味材料(图6-34)。但两个厕所由于公私属性的差异,卫生环境天壤之别。这也让原本营造团队对乡建的软性部分有了更深的经验认识。

图6-34 村民编柳条垃圾桶

相对于个性鲜明、造型时尚的设计而言,古朴的枣林和窑洞聚落诱发寻找一种弱化设计痕迹,更具原生力量的自然建造方式,它折射出原本营造团队对于佳县古枣园及泥河沟村的这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的初衷。如罗兰·巴特听完一位乌克兰歌唱家的演唱后描述的:“那是从他脏腑深处发出的声音的颗粒。”

设计团队更希望寻求一种中国式的“实境”呈现,率直天真、淡然沉着,像一个亭子或一个房子,形成另一种停留方式。

陕西古枣园公厕的设计实践,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真实地融合当地的实景呈现,传统石砌与包裹结构,弱化设计痕迹,体现对农业文化遗产地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二是动员村民参与建设,实现共建,发动村民编织柳条垃圾桶等,激发村民们的主人翁感从而产生维护感,从另一个纬度提升村民的文明意识。三是新技术的运用,虽是村民们熟悉的旱厕,但同时满足了无菌、无臭、生态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