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佳县古枣园
陕西古枣园公厕位于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提升古枣园村落范围内所有厕所的条件;二是在水资源稀缺的西北地区,新建或改造的旱厕满足无菌、无臭等卫生条件,低成本且自然、轻微地融入古朴参差的枣林之间。
在规划与建设中,当地旱厕的卫生困境让设计团队深有体会。乡村旱厕,是脏乱差的指向,被当作环境卫生治理的要务。如今,来自西方、遍布中国城市的水厕开始大规模取代乡村旱厕,几乎演变为一种社会运动。水厕的卫生,靠的是巨大的水量冲淡少量的排泄物,再通过污水管网排出。相比之下,传统乡村旱厕具有几乎不耗水的好处,且能将粪尿作为农肥再利用,是传统农耕体系的重要一环。
在水资源稀缺的西北地区,新建或改造的旱厕要能满足无菌、无臭等卫生条件,低成本且自然、轻微地融入这片古朴参差的枣林之间。厕所在建筑中分量往往不大,被消隐于边缘角落。改造旱厕,如何低成本解决厕所的排污净化与资源化利用,是首要反思的问题。毕竟从整体环境来看,西北传统村落水资源稀缺,并没有城市完善的管网与处理系统。此外,文化遗产上的认定,使得古枣林中散布的传统旱厕粪肥模式本身,成了需保护的对象之一。这处村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此除紧挨聚落的36亩(1亩≈667平方米)千年古枣林外,枣、粮、蔬间作的传统精细农耕及粪肥灌溉系统也是其重要特质。
设计团队在古枣园村落范围内,对当地厕所进行了专项调研(图6-24)。它们有以下特征:
(1)均建在室外,围绕一个蹲坑形成空间,具有强烈的原型性。
(2)两百多处厕所从物料的选择上可分为传统石砌旱厕与当代红砖旱厕两类。旱厕的石头取自村落周边石山,是当地传统窑院建造的主要材料;而红砖则因为施工成本低廉,由村外砖窑运入,却大多以更低质量的方式建造,甚至压上更廉价的蓝色彩钢板,通风采光全无,关上门后一片漆黑,臭味难耐,如厕时让人片刻不敢久留。在古枣园旱厕类型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露天卵石旱厕,它的堆砌几乎不像个厕所,但又精确到一般人的视线高度。
图6-24 泥河沟村旱厕类型
(3)有的和枣林围墙(图6-25)合在一处,留个小豁口,不经意便转入其间;有的在窑洞门口围着一棵大树,顺势而成,枝繁叶茂的树冠成了天然的屋顶。虽然简陋,却透着一种原始的朴素和自在。围墙轻松自如地应对场地,随着物体的变化围墙变换形态,与场所进行着最直接自然的对话。
图6-25 枣林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