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上的“公与私”
在土峪村中有一块不规则场地,设计师将一个圆形建筑放入其中,作为乡村舞台(图5-11)。利用舞台的高差,在舞台后面设置了公厕,既方便又隐蔽。建筑主体用红砖砌筑,在舞台的背景墙设计了5个砖拱包着石砌墙体,传承了村内“砖包石”的传统建筑做法(图512)。
图5-11 公厕前方舞台
图5-12 舞台公厕外观
公厕选址在谷地中被填起来的平地(图5-13)。这里有一座原来可能是烤烟房,现在是豆腐坊的房子在边上,设计在保留豆腐坊功能的前提下展开。在上游跌落的台地跟前设置一个洼地小湿地,并设埋涵管与下游相连,用以缓冲可能发生的山洪。在豆腐坊及其对面,设置小亭市集和小型广场,日常可作为休闲设施,可多功能使用。舞台群体包括观众广场、舞台、演员内务室以及公厕,在平面上,是个完整的圆,舞台背景墙朝向豆腐坊,朝南,阳光灿烂(图5-14)。
图5-13 厕所周边环境
图5-14 厕所平面布置
舞台抬升1.2米,台阶用砖头侧铺,形成几道优美的半圆弧线(图5-15)。微弧的背景墙,采用村里常用的“砖包石”做法,做出五个砖叠砌成的拱券,里面是青灰色的当地石材,墙顶一圈砖花。细节点到为止,将土峪村里面的“土”与“洋”元素有所呈现(图5-16)。演员内务室门口上方用砖砌出一个八角形窗,为室内采光(图5-17)。
图5-15 厕所效果
图5-16 厕所建造
图5-17 演员内务室的窗户
室内与背后的厕所屋顶,因有足够高差,所以设置了高窗,自然光充足。弧形一圈的公厕,自然也都有采光通风,面向山体(图5-18)。
设计团队贯穿“节制”的理念,用空间组合来营造氛围,材料选用最乡土的砖、石、木和玻璃等基本元素,只是在必要的“眼睛”处增添了少许细节。将公共卫生间与小舞台奇妙地集结在一起,私密性与公共性混搭,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图5-18 舞台厕所俯瞰
山东土峪村公厕的设计实践,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运用当地周围的建筑材料(石块、砖头),沿用村里的“砖包石”做法。让公厕融入当地环境之中,消除村民的陌生、距离感,让村民感觉它本来就是存在于这个地方的。二是在平淡中增添一抹趣味的设计手法。石崖公厕的外墙面的厕所标志,舞台公厕的圆拱形门框、墙顶的砖花,点到为止,不过分夸张,一如乡村含蓄内敛,却蕴含着点点生机活力。三是公厕的公共服务的外延功能扩展。舞台公厕尤为体现,原本是只为村民建公厕,但随着设计团队的构思,反而更像专为村民娱乐文化活动而特意修建的厕所,公厕与舞台的结合,将两个很具有反差、争议的功能空间结合在一起,碰撞得以升华,美丽乡村的主题在此体现,一方面体现了乡村公厕的卫生、整洁,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