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馆建筑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英商业贸易冲突的产物,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总是处于出超的地位,英国就利用非法的鸦片走私来挽回贸易逆差,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和国民的身体健康,激起清廷朝野的极端愤怒。另外,英国为了降低购买武夷山茶的成本和更大范围地倾销剩余产品,多次向中国正式提出增开通商口岸的请求,但都被清政府拒绝,英国恼羞成怒,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19世纪初,鸦片就已在中国泛滥成灾,出现了民弱银荒的悲凉景象,中国有识之士振臂疾呼,敦促清政府开展禁烟运动。1838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后来发生了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使中国民众看清了英国的险恶居心,加深了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也唤醒了中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林则徐(1785—1850),福州人,清末政治家,禁烟派代表人物。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1840年10月,受诬革职,次年派赴浙江协办海防,不久充军新疆。1850年,奉旨为钦差大臣,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今辑为《林则徐集》
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最终英国通过武力打败了清政府,带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开启了深入侵略中国的历史。
福州作为福建省首府,如果开放,洋人与当地人杂居一处势必会影响清政府的统治和社会安定。另外,福州通商将使广东、江西陆路武夷茶运输线上数以万计脚夫失业,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事实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与失业的脚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清政府是极不情愿福州开埠的。在议定《南京条约》过程中,道光帝令耆英与英国多次商酌,力争将福州口岸撤去,甚至以另择其他口岸作为交换条件。然“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英国方面坚决不肯让步。既然福州口岸保不住,就只能另想办法阻止英国人进福州城了。
当时中英政府间的外交事务往来,中方由广州钦差大臣负责,英方由香港总督处置。1844年6月,受时任香港总督德庇时(John Davis)的委派,李太郭(G.Tradescant Lay)以首任英国驻福州领事的身份来到福州。
福州被迫开埠,严重伤害了清廷的尊严,况且福州还是禁烟英雄林则徐的故乡,福州百姓对鸦片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因此官府、士绅及民众同仇敌忾,要对洋人进城区的企图予以坚决抵制。李太郭一行抵达福州后便开始找寻领事馆馆址,而福州的地方官员不做任何的安排与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拖延,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刘鸿翔、藩司徐继畬等才督饬地方官员,于城外鸭姆洲寻找到几间民房租借给他们。李太郭见环境过于肮脏简陋,担心领事馆人员身体健康,又怕城外有强人盗匪等,当即通过香港总督向广州钦差大臣提出严正抗议,争夺在城内设领事馆的权力。中方则依据《五口通商》章程,坚持认为外国人不能进城,只能在城邑即城外居住或经商,且以强行租用城内民房,如引发百姓暴动,官府也无法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为理由拒绝。
可是,香港总督多次强硬通牒和武力威慑,李太郭言辞激切,一再纠缠,最终还是艰难地租下城内乌石山积翠寺庙宇的一部分,作为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的办公场所。1845年2月,李太郭与他的属下迁入,英国国旗首次在福州升起,第一个外国驻福州领事馆设立。当时福州仅有英国一家领事馆,因此英国领事馆不仅处理本国外交、贸易等事务,也代理各国驻福州的侨务。
英国虽然于福州城内设立了领事馆,但条件差强人意,不仅住得不舒适,而且福州人民的敌对情绪有增无减,双方摩擦不断,英国领事和馆员们都愤懑不已。另外,英国领事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一般既是领事又是商人,乌石山与南台码头相距甚远,不方便他们办公、从事贸易等活动。经过考察,英国人发现南台岛的仓山更有利于设立领事馆,一是交通十分便利,经观井路可通达泛船浦码头,同时经万寿桥(今解放大桥)又能联络福州城区的地方官府;二是地理位置高,视域宽广,可以监视闽江航运及市区动态。于是在1854年英国提出承租南台天安寺、双江台空地作为领事办公处,以及大桥以南观音井等处屋、地作为储货和居住场所。经过多年博弈,英国终于出于多方原因要撤出城区在仓山落脚。既然洋人自行提出,清政府也就顺水推舟,允准他们的请求,并指示地方官员,对以后在仓山申请租房、购地的外国人都一律予以办理。1855年,英国政府购买位于今仓山区烟台山麓乐群路10号(现为红军园)的地皮作为新领事馆馆址,新领事馆于1859年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此后福州口岸贸易飞速增长,泛船浦码头的重要性凸显,仓山逐渐成为外商云集之地。帝国主义国家趋之若鹜,纷纷来此设立领事馆。1854年美国设领事馆,1861年法国设领事馆。1863年至1880年,相继有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设立领事馆。1900年至1903年,又有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设领事馆。前后共计16国、设立16个领事馆(英国独设两馆,瑞典与挪威共建一馆),[1]主要分布在对湖、仓前山、乐群路一带。从此仓山被外国势力所占据,形成福州的领事区、教化基地、外贸及航运中心。
作为早期进入中国的建筑,外国驻福州的领事馆多为殖民式建筑样式。殖民式建筑是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脚步而被带到亚洲的,并在引入的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文化、艺术、风俗、建筑工艺等,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殖民式建筑大都有矩形或者稍有变化的矩形平面和西式四面坡屋顶,单层或二到三层,体量较为高大。单面、两面、三面或者四面建有外廊,外廊非常宽敞,不但能避免阳光直射,还能通风挡雨,是一种多用途的通透空间。室内还建有壁炉,屋顶设有壁炉烟囱。宽敞的外廊和壁炉很适合福州炎热的夏季及寒冷潮湿的梅雨季节使用,因此殖民式建筑在福州的领事馆、官邸、洋行、银行、学校、俱乐部等多种类型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采用了殖民式建筑样式,但由于不同国家在建筑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国家驻福州的领事馆建筑又各具特色。这些建筑一般先由各自国家的建筑师设计,再由福州当地的工匠承建。筑房过程中,工匠们一边按西方技术要求施工,一边下意识地将福州本土的传统建造技艺和个人的创意运用于建筑中,这无疑又为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下面根据进驻时间先后,介绍几座个性鲜明的领事馆建筑及其历史嬗变。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位于仓山区乐群路10号,建于1859年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为2层砖木结构殖民式又带有新古典主义倾向的建筑,造型端庄稳重。建筑坐北朝南,北侧朝向闽江。平面近似正方形,占地面积551平方米。立面一层不发券,二层为拱券窗,窗间有扶壁柱贯穿两层。二楼端头开间设两个小拱券窗,上面装饰矩形花窗。不同形状、大小的窗户组合,增强了立面的形式美感。廊道贯通四面,拓展了使用空间。南立面一层门厅部位向前突出,为领事馆入口平台。入口二层悬挑阳台,檐口装饰西式枭混曲线断面线脚,顶部正中建有女儿墙和老虎窗。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是第一个在仓山设立的领事馆,地理位置显要,交通便利。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撤走后领事馆等建筑闲置。1967年,英国政府宣布出售领事馆产权,被福建省军区购买。1978年,福建省军区将领事馆建筑拆除,在原址上建干部休养所,即现在的“红军园”。

英国驻福州领事分馆,位于马尾马限山山顶,建于1870年
英国还在马尾的马限山山顶建有一座领事分馆。领事分馆为单层砖木结构殖民式建筑,平面为凹字形,呈中轴对称。外墙由青砖砌成,檐部装饰红砖带及叠涩线脚。内部装修用料奢华,制作工艺精湛。其精美的樟木镶板,被20世纪30年代英籍教授麦克福(P.Metcalf)称赞为“罕见的,难以复制的精品”。该楼宣称为英国驻福州领事分馆,实际是英国的海员俱乐部,也是其从事间谍活动的场所。
1866年,英国政府探知清廷将在马尾创办船政局,就抢先一步占得马限山山顶地块,便于日后监视船政局军工企业和窥探闽江航运情况。1870年,建成领事分馆等几座豪华建筑,还配套建了一座监狱,用来关押抗英志士。此前,英国人认为福州地方官府包庇、纵容与英国抗争的民众,就在仓前山租房作领事馆监狱,审讯、羁押国人。由于此举触犯了清朝律例,又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侵犯当地人,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外交事件,于是英国人在地偏人稀的马限山山顶修建了附属监狱。领事分馆与监狱等建筑建有围墙,戒备森严,禁止中国人涉足。
领事分馆与监狱周边遍植梅树,故有“马限山梅园”之称。二战时,为显示同盟国间的团结与友谊,英国于1942年将马限山梅园产业无偿移交给中华民国海军部,李世甲司令代表海军部接收。如今,作为近代外国驻福州领事馆史迹陈列馆和监狱遗存对外开放,它们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2020年,马限山梅园建筑群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为3层砖木结构殖民式与新古典主义结合的建筑。东立面一层设突出约3米的石砌拱券外廊,二层为露台。正面设台阶,由东向西历阶而上,二层开入户大门。南立面造型不对称,东侧是突出的外廊,顶部为弧形梁。廊柱仿古罗马塔司干柱式,中间2对为圆形柱,其余3根为方形柱。屋顶为四面坡组合型,小青瓦屋面,正立面凸出部分作平屋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
1854年,旗昌洋行的克拉克(D.0.Clerk)被任命为美国驻福州代理领事,租用乐群路的民房作领事馆。因福州口岸贸易繁荣发展,1855年美国政府正式委派颛士格立(Caleb Jones)为首任领事进驻福州。1891年2月,领事葛尔锡(Samuel L.Gracry)租用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大楼(位于今爱国路2号)办公。在任期间,葛尔锡为追求拥有一座属于美国产权的领事馆而多次致信政府,强烈建议买下怡和洋行大楼作为领事馆固定办公处,但始终未获批准。美国政府约于20世纪30年代购买了此处产权,并对建筑重新设计改造后迁入,美国终于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领事馆,葛尔锡的愿望多年之后得以实现。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位于仓山区麦园路84号,约改造于20世纪30年代,符合美国崇尚自由、活泼,善于融汇创新的设计风格
2013年,美国驻福州领事馆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驻福州领事馆面向东南,为3层砖木结构殖民式风格。建筑长18.5米,宽23.7米,高11.4米,占地面积438平方米。底层为石构拱券外廊,二、三层为砖砌墙体,表面粉饰水泥砂浆,开有拱券、方形及尖券窗。东南、西北两立面入口处均设双合式台阶,中央开间为门厅。门厅前都建有门廊,门廊上方是木制阳台,围弧形靠背木栏杆。
1900年至1909年,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外交官保罗·克洛代尔(Paul Claudel,1868—1955)曾在法国驻福州领事馆居住、办公,故又称为保罗·克洛代尔旧居。此外,该馆还先后为天主教多明我会主教公署、美孚洋行、福州扶轮社、中国救济总署福州分署、齐鲁大学医学院、婴德小修院等使用,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建筑。

法国驻福州领事馆,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3号,约建于19世纪80年代

保罗·克洛代尔,曾任法国驻中国领事和驻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国大使。作品有诗集《五大颂歌》《战争诗集》《那边的弥撒》《认识东方》等,剧本《城市》《受火刑的贞德》《缎子鞋》等
从1895年起,保罗·克洛代尔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4年,先后担任过法国驻北京使团首席秘书,法国驻上海、天津、福州领事,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睿智的认识和看法。1900年秋,孙中山在开往中国的邮轮上与保罗·克洛代尔邂逅,与他交流了关于中国的前途、命运的看法后更加坚定了反清革命的决心。
保罗·克洛代尔虽然鄙视腐朽的晚清政府,却十分欣赏中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任法国驻福州领事的9年时间里,他忠于祖国,恪尽职守,如一丝不苟地收集法英茶叶与丝绸贸易竞争的最新数据、竭尽全力促成中法重建马尾船政合作事宜等。工作之余,他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将所见所闻辑入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他对福州情有独钟,用“玫瑰和蜜的颜色”来形容福州的乡村景象。保罗·克洛代尔的文学作品令法国读者对中国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和强烈的造访中国的愿望。法国总统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夫人说,她和丈夫对中国的认识和喜爱源于保罗·克洛代尔的《认识东方》。2007年,比利时维尔顿市荣誉市长、议员埃尔·萨尔福(El Salfo)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烟台山寻访他的老师保罗·克洛代尔赞颂过的地方……有评论家评价说,“保罗·克洛代尔是现代法国文坛上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从保罗·克洛代尔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法国文学和法国人的视野中”。
德国驻福州领事馆位于禅臣花园内,为砖木结构殖民式建筑。主体建筑3层,左端头为突出的多边形房间。底层为拱券外廊,正立面建一附属间,顶上是露台,左边设直上式台阶与之相通。建筑右侧为4层多边形塔楼,主体建筑和塔楼顶部均做雉堞式女儿墙。周边建有玻璃花房、喷泉、凉亭等,栽种世界各地的奇花名木。园内绿茵蓊郁,美不胜收。
1864年,德国派遣居茄(H.Krüger)为德国驻福州首任领事,并在仓山租房设立领事馆。1894年至1916年,德商禅臣洋行(Siemssen & Co.)的创办者古斯塔夫·西奥多·禅臣(Gustav Theodor Siemssen)担任领事,他将德国领事馆设于仓山禅臣公司办公楼内。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国领事馆作为敌产被北洋政府没收。1939年,民国福建省政府在禅臣花园内创办自然科学研究所,将领事馆作为研究所办公楼使用。1951年,禅臣花园划归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所有,约于1983年拆除。

德国驻福州领事馆,位于仓前山程埔路172号,约建于19世纪末期
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坐西向东,系2层砖木结构俄式风格建筑。官邸以条石为基础,四面围砖墙,表面抹白灰,四面坡小青瓦屋面。东立面底层中部设木制门廊,两面坡屋顶。入口处设拱券门,与拱券窗呼应。楼内中间设过道,两边对称,一向设门、二向开窗。木楼梯置于过道后面,楼上前部为内廊。

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校园内,1866年建成
1865年10月,俄国在仓山购地设领事馆,次年建成办公楼、官邸两座建筑。19世纪末由于茶叶生意的衰败,俄国政府做出撤离福州的决策,并于1907年将产权售予三一学校(现为福州外国语学校)。因校园发展需要,福州外国语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领事馆办公楼拆除,现仅存官邸,作为学校办公楼使用。
2013年,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原为巴厘洋行(Birley & Co.),日本政府未对其进行改造,仍保持原始状貌。
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坐南朝北,为单层砖木结构殖民式建筑,建有很高的架空层,上开拱形通风窗。通风窗制作精细,外框由六块花岗岩拼接而成,开口处设铁栅栏。连续拱券式外廊,主立面建有突出的门廊,入口处设双合式台阶。重檐四面坡屋顶,屋顶上建有一排整齐的壁炉烟囱。南立面台阶向西偏一开间,台阶两边有对称突出的多边形外廊,上面设圆形屋顶,别具一格。
日本想要侵占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因福州有马尾船政局和水师驻扎,为了获取中国军事情报和服务于侵略的目的,日本于1872年10月在仓山区对湖路2号设立驻福州领事馆,首任领事由日本驻上海领事井田让兼任。1899年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升格为正领事级,丰岛舍松任领事,将领事馆迁入巴厘洋行大楼内。1904年11月3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举办天长节庆祝活动,居然邀请到时任福州将军崇善、福建布政使周莲等近20位清廷高级官员出席庆典。当年12月,日本政府将活动的合影照片刊登在《日露战争写真画报》上,用其作为政治宣传和炫耀的动机不言而喻。

日本驻福州领事馆,位于仓山区爱国路,建于19世纪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狼狈撤侨。1948年11月19日,民国政府没收该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馆交福建省军区使用,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
【注释】
[1]据《仓山区志》记载,1854年至1903年间共有16个国家在仓山设立驻福州领事馆,现在宣传中常见有17个国家的说法,是将奥匈帝国视作奥地利与匈牙利两个国家,而当时奥匈帝国尚未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