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工业建筑
福州的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中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福州开埠通商后,洋人在福州开设工厂;其次是清廷洋务派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最后是辛亥革命后民族企业的成长。
福州开埠通商后,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和航运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洋人开办的工厂,如1854年英商在马尾罗星塔下创办供应船料和修理船舶的船厂、1859年美以美会在仓山建立美华印书局,之后外商又陆续设立锯木厂、制冰厂、火柴厂、砖茶厂等,但因福州市场低迷,经营不景气,到20世纪初均告倒闭或转让。

洋商福华茶厂,位于仓山区朝阳路六一路口,创办于1845年,是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造砖茶的茶厂。厂房系2层砖木结构,底层为连续拱券门。内部空间宽敞,光线充足,按砖茶生产功能、要求布设机器。该建筑于2020年拆除
外商所办工厂采用西方建筑形式,因资金、能力所限,一般建筑规模较小,外观简朴。但因其工业性质而更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建筑内部空间分布和结构也与工厂特性紧密相关。外商所建工厂建筑成为福州近代工业建筑类型之肇始。
中国近代军工企业的创办系于国家存亡之际。
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在我国沿海不断制造事端,迫使清廷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海权日衰,国将不国。为抗击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清朝统治阶层及有识之士对“练兵制器自强”的主张形成共识。
早在1864年,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就得到法国人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和德克碑(Paul Alexandre Neveue d'Aigwebelle)的帮助,试造了一艘小汽船,左宗棠颇为心动,认为当前中国海防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新式武器。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疏朝廷,提议在福建海口罗星塔一带成立船政局,以便造船和整理水师,很快获得朝廷批准。德克碑随即回国,向法国政府汇报情况并着手草拟合作计划。法国人之所以如此热心,主要是为了和英国争夺侵华利益。

日意格(1835—1886),法国军官。1857年参加英法联军侵占广州,1861年任宁波海关税务司,1866年任马尾船政局正监督,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被解职

德克碑(1831—1875),法国军官。1862年在宁波参加常捷军,助左宗棠镇压太平军。1866年任马尾船政局副监督。1870年随左宗棠赴陕甘,镇压回民起义
正当左宗棠紧锣密鼓筹建马尾船政局(或称福州船政局)之时,9月25日奉旨调任陕甘总督,走马上任前他三顾宫巷沈府,诚邀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上任后不负期望,顶着一众保守顽固派大臣们的阻扰,雷厉风行,夜以继日地修建厂房、船台、船槽、物料栈库、职工宿舍等。由于生产设备安装、工人培训的进度大大超过预定计划,沈葆桢果断决定边继续建设边开始生产。自1866年底动工,到1869年6月第一艘船体下水,用时不到三年。

沈葆桢(1820—1879),福州人。幼年就博学多识,常与舅舅林则徐交流读书心得。1861年任江西巡抚,1866年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马尾船政局建设。1874年授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任各国事务大臣。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
自强之计在于“师夷”。马尾船政局甫一创办,沈葆桢就高薪聘请日意格为正监督,德克碑为副监督,并委托他们招揽大批造船专业技术人员来华,负责技术指导和教授学生等工作。中国方面则紧急筹措经费、准备物料和招募本国员工等事宜。船厂破土动工后,立即筹办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1867年1月正式开学,在马尾校舍未竣工前暂借福州于山白塔寺上课,迁入马尾后改称前学堂。当时法国的造船技艺较优,故习法文,学制造。同时设立后学堂,设驾驶班、管轮班。彼时英国的驾驶、管轮技术最为先进,故后学堂聘英国技术人员,以英文授课,习驾驶与管轮。1867年12月设绘事院,培养制图人才。1868年2月设立艺圃,招收艺童,培训能够独立按图加工机器的工人。各式学堂竞相创办,各种工业用房竞相建设,这些都为马尾船政局的快速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尾船政局属于洋务运动官办的近代军工企业,决定了它的建筑群布局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工业区功能主义的双重影响,而工业建筑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其建筑形态、结构特征、表现语言等则源自西方。船厂建筑分坞内、坞外两部分。坞内三面围以深壕,是船厂重点部分,有铸铁厂、轮机厂、水缸厂、打铁厂、木模厂、帆缆厂、钟表厂、火炉屋和绘事楼。坞外建有拉铁厂、铁锤厂、砖瓦厂、石炭厂、冶铁厂、储藏厂。坞后分布着住宅、衙署、学校等。在船政衙门后山上建有天后宫,以求庇佑船政发展顺利,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教文化信仰。
因规模需要,马尾船政局用地面积由328亩扩充至600亩左右。由于造船未及原计划的一半经费就已经超过预算,清廷保守派认为花费无数却收效甚微,于是趁势奏请停办。左宗棠、李鸿章和沈葆桢等力排异议,一致主张坚持,马尾船政局才免于半途而废。
马尾船政局聘来的洋人经常挟技居奇,刁难中方,沈葆桢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掌握造船技艺,把握主动权。1869年6月10日,马尾船政局制造的第一艘运输船“万年清”号下水试航,为了检验中国人的驾驶技术,沈葆桢决定全部由中国人来驾驶。渔民出身、熟悉海上情况的贝锦泉被委以重任,升为该轮管驾,这引起法国监工不满,还煽动洋匠们罢工。沈葆桢强忍怒火,等“万年清”号成功试航归来,当即辞退傲慢的法国监工及洋匠。
从1866年到1907年,马尾船政局共造大小兵、商轮船40艘。1873年以前在洋员指导下皆为仿制,以后解雇大部分洋员,由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担纲,自主设计、监造舰船。19世纪80年代,国外进入钢船时代,1887年马尾船政局自行研发制造的第一艘钢甲舰、2400吨排量的“平远”号,其钢甲、动力、武装等性能均超越同时期建造的法舰,说明中国造船技术已经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即将下水的“万年清”号运输船,船上两舷插满彩旗,为庆典之用
1876年闽海关的关税收入锐减,又因福州自然灾害严重,海关对于船政供给颇为吃力,拖欠了不少经费。虽裁员减薪,仍难以为继,停办船政的言论再次甚嚣尘上。可船政大臣何如璋不为困难束缚,他信心十足,大刀阔斧奏请闽海关每年拨款60万两经费,先清还欠款再逐步扩大规模,然而雄图未展便因中法战争爆发而搁浅。
1884年法军进逼越南谅山,清军被迫反击,在观音桥大败法军。当年7月法国借口“观音桥事件”,派遣法军远东舰队在孤拔(Amédée Anatole Pros-per Courbet)率领下强行进入马尾港内停泊。何如璋和会办福建海疆事务大臣张佩纶遵照朝廷“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的旨意,不做任何防御准备。8月23日13时56分,法国舰队利用退潮的有利时机突然发起攻击,福建水师虽然展开英勇还击,但由于仓皇上阵,加上整体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多数军舰未及起锚就被法舰击沉。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即被击沉9艘,自沉2艘,官兵殉国700余人,船厂、船坞、船槽及衙署等均中炮,受损严重。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1896年,福州将军裕禄接任船政大臣,他胸怀远大抱负,力图东山再起。光绪帝在维新派的鼓舞下也想重振雄风。法国公使获悉中国政府有意整顿船厂,竭力与清政府谈判中法重建马尾船政合作事宜。但是,1898年9月朝廷发生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新听政,她废新法、杀党人,“海上强军”计划随之灰飞烟灭。
民国成立,废船政大臣,设船政局局长。1913年10月马尾船政局划归海军部管辖,把前学堂改为制造学校,后学堂改成海军学校,由海军部直接管理。艺圃学校改为艺术学校,仍隶属于船政局。1915年冬,江南造船所所长陈兆铿任马尾船政局局长,他高瞻远瞩,召集飞机制造专业留学归来的王孝丰、王助、曾贻经、巴玉藻等人,成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创办飞机制造新兴工业。自1918年1月创办海军飞机工程处,到1931年10月海军制造飞机处并入上海江南造船厂止,在13年又9个月的时间中,马尾船政局共制造水上飞机17架,中国首架飞机就是由马尾飞机工程处自主研发并成功翱翔蓝天的。
1941年4月,日军侵占马尾,对造船所大肆劫掠,同年9月撤退时纵火焚烧厂房,船坞、码头亦被炸毁。1944年10月,福州二次沦陷,马尾再遭日寇蹂躏,轮机、铸铁两厂仅存屋架。蒋介石军队兵败南逃时,又劫走所剩无几的机器设备,并破坏剩余厂房。马尾船政局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创办船政,是中国人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下的自强之路。通过学习西方长技,马尾船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中国近代官办最早最大的新式造船厂、飞机制造的首创地和中国工业制造之肇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马尾船政局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严复、萨镇冰、陈季同、邓世昌、詹天佑、刘步蟾、叶祖珪、程璧光、林永升、高鲁等,他们群星璀璨,引领风骚,在中国海军史、教育史、工业史、思想文化史及近代科技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

严复(1854—1921),福州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以第一名成绩被马尾船政学堂录取,也是首届最优等成绩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洋文正教司,1889年任总教司,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译《天演论》,号召人们救亡图存,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曾担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今辑有《严复集》

萨镇冰(1859—1952),福州人。马尾船政学堂第二期学生,187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后留学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1917年起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福建省省长,一度代理国务总理。1927年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帮助李济深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特邀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
马尾船政现存一号船坞、绘事院、轮机厂、钟楼等建筑,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尾船政一号船坞又称青洲船坞、罗星塔船坞,用于制造、维修舰船,是当时仅次于英国利物浦的世界第二大船坞。一号船坞长128米,宽33.5米,深9.3米,用巨大花岗岩石砌成一层层坡壁踏步,坞口设有水闸。坞外水域十分宽广,可停泊百艘舰船。船坞两旁设有办公厅、机器厂、水泵房、车间、材料房、水手房等附属建筑。

马尾船政一号船坞,位于马尾区罗星塔路与罗星西路交叉路口,建成于1893年
从1883年1月奏请修造大船坞计划起,至1893年8月建成,历时10年又7个月。其间因经费、战争等问题一再停办、复办,建设之路天荆地棘,异常艰难。竣工后一号船坞能容纳下当时我国最大的兵、商船,不仅制造、维护中国舰船,还承接对外修船业务,修理过美、法等国各种类型船只,所得款项列入正款开支,缓解了捉襟见肘的运行经费问题。
马尾船政绘事院和轮机厂两座建筑并排而列,坐东向西。绘事院居南侧二层(一层为合拢厂),是中国最早的近代船舶设计机构,在清代的官方文件中又被称为“绘事楼画馆”,兼具教育功能。绘事院为混合结构,红砖砌筑,面阔7间,进深3间。底层中央设大门,两旁为落地窗。二层立面有突出的方形壁柱,柱间设拱窗。屋架为三角形木桁架,四面坡屋顶,南北两端各设一老虎窗。北侧为轮机厂,即装配车间,专为轮船制造各种机件。轮机厂为单层混合结构建筑,悬山顶,两面坡,典型的西式近代厂房样式。厂房中央设有两列铸铁柱,铁柱上横跨木桁架,以方木纵横交剪。

马尾船政绘事院和轮机厂,位于马尾区江滨东大道139号,均建造于1867年
马尾船政绘事院和轮机厂曾遭受日机多次轰炸,以及国民党军队的破坏,但都因结构坚实得以残存。2006年经过精心修复,现作为马尾造船厂历史陈列馆使用。
为了使船政官绅、教员、学生、工匠等以一个共同的时间维度来工作、生活,马尾船政局在厂区内设立大型的公共授时工具——西式钟楼,以此实现厂区的时间标准化。
马尾船政钟楼为塔状独立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正方形,楼高5层,自二层以上每层均围铸铁栏杆,顶部设有塔刹、风向仪和指向标。二层天花上绘有中国传统气息浓厚的装饰纹样。第五层安机械钟报时,四面墙都装有一个圆形表盘,表盘直径约1米,不同方位均能看见时间。

马尾船政钟楼,位于马尾区江滨东大道139号,建于1927年,是马尾船政历史上第三座钟楼,由时任马尾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主持修建
马尾船政钟楼的建成,只比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设立的公共钟楼晚了不到一年,在马尾船政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福州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民国建立前夕取得初步发展,但由于资金不足,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又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欺压,一般都维持不长时间便消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州抵制日货运动十分活跃,国货备受推崇,使福州的近代民族企业有了些许的发展空间,出现了福电铁工厂和大中、广福兴、闽德兴等机器修造业,以及玻璃、精米、制冰、印刷、制皂等一批民族资本经营的小型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崇伟、刘崇伦兄弟及友人共同创办的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位于台江区新港道4号,建于1915年
1909年,林友庆创办福州耀华电灯公司,因经营亏损,面临倒闭,于1910年被刘崇伟、刘崇伦等8人集资承接,改名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设址南台新港,俗称新港发电所。随着业务发展,公司扩容,逐步添置进口发电机、锅炉及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增设排尾发电所。1948年7月16日,公司被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和台湾电力公司接管并合股经营,更名为福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8月17日由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4年4月,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改组为公私合营福州电厂。1958年1月,电厂作为单一的发电企业,改名福州发电厂。1978年成立福州市供电公司,次年改称福州供电局。1993年改名福州电业局,2013年7月更名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供电公司。百年风雨兼程,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华丽转身,如今蜕变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
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福州近代工业企业成长的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的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朝不保夕,历尽艰辛。新中国诞生后,祖国的强大、社会的稳定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服务于民生。
办公楼是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仅存的建筑,为2层混合结构西式建筑,由留日建筑师林天民设计。大楼坐南朝北,红砖砌筑,花岗岩勒脚。北立面中轴对称,左、中、右向前凸出,凸出的顶部均设有三角形山花。中间为2层高的门廊,前面立2对通高方形柱,侧面双向设梯,为进出办公楼通道。南立面不对称,平面呈L形,中部及两端都设有门廊。檐部有层次丰富但造型简洁的线脚装饰,北、西、东三立面在山花与墙体交接部位还设有一列等距方形孔,设计风格颇具工业气息。
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是不可多得的近代电力工业遗存。2009年,该办公楼经加固及保护性修缮,被辟为福建电力博物馆使用,成为展示福建电力工业百年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电力科普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