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商贸建筑
商贸建筑是指用于商业贸易活动(如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和消费活动)的建筑,是为生产、消费服务的建筑空间。此前已经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在福州开办的洋行、银行等商业建筑,这一章主要介绍福州近代西式华商商贸建筑,包括华商构筑的商品流通、消费的活动场所,也包括同行业、同乡组织机构所设立的场馆会所等。
福州商业的形成与发展和福州港口的历史变迁紧密关联。福州港古称东冶港,公元一世纪就有与东洋、南洋联系的交通航线。唐代成为国际贸易港,五代时重要性超过杭州、广州,宋代成为全国造船中心。明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每次都在闽江口停泊,使福州与海外的交往和工商业都得到繁荣发展。明成化十年(1474年),主管外贸和航海的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至福州,福州港成为中国政府与琉球往来的唯一港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准许国外商人成立公行的政令,使私人商业行馆遍布福州港。雍正七年(1729年)全面开放海禁,海上贸易迅猛发展。到了五口通商时期,由于茶叶贸易的兴盛,福州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茶港。
福州商业区的形成与港口距离远近关系密切。福州旧城南面的台江临近港口,水陆交通均发达。五口通商后,各地商贾在台江设立行业帮会,先后建成宁德、福安、闽清、古田等商会会馆。1905年上杭街成立福州市商务总会,以协调福州各帮会之间的关系。至此,台江地区发展成为福州市的商业中心和全省物资集散地。
位于闽江南岸、与台江隔江相望的仓山区原本只是福州的食盐贮运中心,1685年清政府在仓山中洲岛设海关,仓山地区的商贸活动才崭露头角。乾隆年间,下渡、观音井等地已形成街市,主要从事木材和食盐交易。开埠后仓山地区被外国势力占据,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泛船浦至仓前山两千多米的江岸线上建有连片的商贸建筑及码头,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邮电、金融、旅馆、西式餐饮和日用百货等生意。华商零星掺杂其间,但实力远不如洋商。
马尾区位于闽江下游北岸,距离福州市区约15公里。马尾依山邻水,江面开阔,水深土实,地势险要,历来就是我国的海防要塞和对外贸易的商港。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马尾船政局,近代中国最大军工企业的创办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马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区和商业区。
而福州商业街市的形成又与城市的中心轴线关系紧密。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人群都选择处于交通要道的城市中心轴线上聚居与活动,这就使得中心轴线上的商业密集又繁荣。福州有一条城市中轴线,它始于屏山脚下,而后经茶亭街、中亭街一路向南延伸到台江,再跨过万寿桥抵达仓山。在这条城市中轴及附近逐渐形成南后街、上下杭、台江路、中亭街等商业街市。
南后街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为三坊,这里聚集了福州的书香门第、官宦、商贾之家,它的商业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双杭街位于闽江的北岸,是连接福州旧城区与仓山新区间的交通纽带。双杭街四通八达的巷道和众多的古河道渡口、码头及闽江内河三捷河组成得天独厚的便利交通网络,使商品物资可辐射全国、行销世界,双杭街成为福州重要的商业街市。
中亭街南起万寿桥桥头,北至小桥头,是进出福州城区的交通枢纽,还由于临近台江码头,方便货物运输,吸引商家们在街道两旁开设商店。1928年,福州修建了一条从鼓楼前至大桥头约15米宽的水泥路,更促进了此地的商业繁荣发展。中亭街商铺经营的商品品种齐全,包罗万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台江路西起万寿桥与中亭街的交会处,沿江滨向东延伸至台江码头(今元洪城附近),全长约一公里。台江路地处闽江岸边,水陆交通发达,商铺林立。商铺不仅种类多,规模还大,除了土产、药材等传统商业,还涌现了百货商店、照相馆、影剧院等新兴的商业门类。
近代福州商业街市形成的同时,一大批具有西式风格的商贸建筑也应运而生。在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下,本土建筑吸取了外来的建筑技术、工艺材料、装饰元素等,形成三种形式的商贸建筑。其一是在传统建筑的局部引入西式做法,但总体样貌并没有改变;其二是建筑正面模仿西式造型,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建筑语言混杂在一起,而建筑内部仍保留中式传统布局、木构造及装饰等,形成折中主义风格;其三是学习西式建筑,并融汇福州传统建筑特色、工艺而产生的新式建筑。

南后街店面局部创变
南后街的商业建筑属于第一种类型。福州通商以后,南后街的一些商铺在西方建筑风尚的影响下局部产生创变,将砖石材料、西式拱券元素应用于传统建筑的门、窗等部位。
双杭街的商贸建筑属于第二种类型,这里集中了一大批华商商行、钱庄、会馆等商业建筑。这些建筑以2、3层为主,呈现出西式建筑立面与福州传统建筑平面布局、木结构及工艺结合的特征,被称作洋门脸建筑。这些商贸建筑门面不宽大,但进深却很深,一般都拥有四进院落,有的甚至达到五六进。平面布局为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库,每进院落间都设有高大厚重、富有福州特色的封火墙。
双杭街引人注目的近代西式风格华商商贸建筑有黄恒盛布行、德发京果行、咸康参号等。
黄恒盛布行坐南朝北,为3层混合结构建筑。该布行立面由浅色花岗岩条石砌成,北立面底层中间为入口大门,设哥特式尖券门,门楣上立“恒盛”石刻匾额。二层中央为巨大的圆形漏窗,以木框架与玻璃封闭,两旁各设一对爱奥尼亚式石柱,承托三层阳台。室内一层为敞厅,作销售场所,摆满营业柜台。二层是办公区域,中间留空,四周通廊,廊道上设有雕花护栏、扶手,顶部开玻璃天窗。
黄恒盛布行原为“林恒盛”染布行,由福州人林裕源创办。黄瞻鳌13岁时入“林恒盛”染布行当学徒,学徒期满后转为店员。他待客热情,业务娴熟,眼光独到,能够把握市场风尚,甚得店主林裕源器重。不久黄瞻鳌主持布行行务,并与林裕源结为姻亲。1890年林裕源辞世,黄瞻鳌接管布行,将招牌更名为“黄恒盛”。布行经营染布业务,售卖高档布匹、绸缎纱罗等,是那时福州权贵及富有阶层女眷购买时髦衣料的首选商店,曾引领榕城服饰流行时尚。此外还经营当铺、酒库、菜馆、纸铺生意,开办汽车、煤矿、电灯、电话等公司,黄瞻鳌跻身福州富豪行列,被称作“百万富商”,成为当年福州商帮的代表。

黄恒盛布行,位于台江区上杭路217号,约建于19世纪60、70年代
1919年,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浪潮中,布行管理者、时任福州商会会长的黄瞻鸿(黄瞻鳌胞弟)不识时务,依然大量囤积日货。6月14日,当福州学生联合会代表前往调查时,黄瞻鸿竟雇佣暴徒殴打学生代表、刺死一名前来营救的工人,事后反而诬告是千余名土匪到布行抢劫。这就是著名的“黄案事件”,此事件又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闽案”(亦称“台江惨案”“台江事件”)的发生。接二连三的事件激起公愤,后经全国人民团结抗争才取得胜利。幸好黄氏族人及时从中吸取教训,悔过自新,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回报社会。1958年6月,黄氏后人黄骏霖当选为福州市副市长,主持市民建工作,还被推选担任民建福州市分会和市工商联筹委、市民建专职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他兢兢业业,成绩斐然,受到各方好评。
近代福州许多建筑虽然采用西式门面,但仍然在大门门楣上悬挂传统中式匾额,一是书法艺术高雅,符合国人审美;二是匾额、楹联达意,客人容易心领神会。“恒盛”行名就是请时年85岁的陈宝琛题写的,此时他的书法炉火纯青,结体谨严端庄,笔道峻拔有力,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同时,“恒盛”寓永恒、昌盛之意,也是店家最为期待的经营盛况。
2013年,黄恒盛布行作为“上下杭商号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发京果行坐北朝南,为2层砖木结构建筑。墙体为红砖砌筑,抹灰饰面。基础是混凝土仿石材勒脚,一层中央为方形大门,两旁设橱窗与拱门。二层中部为大幅面的玻璃门窗,上部设拱形玻璃窗,以增强房间的采光、通风。顶部为高出两旁女儿墙的三角形山花,女儿墙上设上平下弧的洞口,内有砖砌栏杆,整体形似露齿笑脸。正立面装饰3对竖向壁柱,给人挺拔之感。

德发京果行,位于台江区下杭路144号,建于20世纪初
19世纪末,莆田黄石镇一徐姓村民在台江区下杭路摆地摊售卖京果、杂货。他诚信经营,物美价廉,深得顾客满意。经多年积累资金,于1900年创办了德发京果行。徐老板坚守“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备货齐全,敞开供应;适销对路,薄利多销;保退包换,诚信经营;热情待客,顾客至上”的信条,迅速发展为福州京果行的龙头老大,顾客也以德发京果行的货物为正宗。徐老板生意越做越发达,又在中亭街开“德余”、城内南街办“德康”和海防前(今延平路)设“德昌”三家分店,连同原有的“德发”合称“四德”,被誉为“京果水牛”。可惜徐家后代没能光大家族企业,百年老字号逐渐衰微,于21世纪初退出商业舞台。
咸康参号坐南朝北,楼高3层,北立面底层中央为大门,设有罗马柱、西式拱券门洞。大门左右设有橱窗,安中式莲花图案铁质护网。二层以上立面用混凝土仿制石材,具有凹凸质感,效果逼真。室内水磨石地面镶嵌的铜条勾勒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厅花砖则从国外进口,花色具有异国情调。建筑底层厅堂为营业区域,左右两边设有楼梯通往二、三层。二层以上为仓储,二、三层中部留空,四面通廊,顶部设两面坡木框玻璃天窗,营造出敞亮的天井效果。厅堂后面是住宅,为中式传统院落。整体布局有序,装修考究,气派豪华。

咸康参号,原为兴化人开办的药行,位于台江区下杭路219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
咸康参号是闽侯上街美岐村张桂荣、张桂丹兄弟经营的一家中药铺,当时与回春、四省、华来并称为福州四大药店。张桂荣早年在南街大生春中药店当学徒,掌握各种制药流程、工艺后入股该药行,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1935年购得兴化人无力经营的药行,店名仍沿用“咸康参号”原招牌,从事中药材的批发与零售,并请名医坐诊,形成看病、处方、抓药、煎药、送药等一条龙服务。为了拓展业务,在台江汛(指台江路、江中路、江滨路一带,明、清府在此设汛检查防守,故名)设分行,此外还在香港设代办庄,经营进出口业务。张氏兄弟为人本分,讲究药材地道,故深得人心,生意兴隆。抗战胜利后由胞弟张震华和张桂荣之子张希珊接管家族企业,叔侄俩配合默契,业务发展更为兴旺。1956年公私合营,张震华先后任该行副主任、台江区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执委。张希珊历任台江区工商联主委、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副经理、市工商联副主委、省政协委员。
2013年,咸康参号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双杭街的商贸建筑一样,马尾船政官街也属于第二种类型,它是随着马尾船政局的创办而兴起的。当时马尾船政局为了解决农民被征地后家庭的生计问题,以及方便洋教习、洋匠与中国工人生活,在局厂以北辟出一条街道,道路两侧供村民设商铺,买卖日用蔬食。此街道被称为马尾船政官街。193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整条街,1931年重建,采取每隔5间建一道封火墙、厨房统一设在店铺隔墙之外等措施以绝火患。官街由于水运繁荣,商贸发达,曾有“小上海”之誉。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会馆建筑多以传统建筑样式为主,个别会馆也仅为局部吸收外来元素而产生的创变,只有闽清会馆外立面西化风格显著。

马尾船政官街,位于江滨东大道船政文化城北段,由马尾前街、后街与联安支路街巷组成,总长度约400米。建于1866年,1931年重建
闽清会馆面向西南,为3座品字形鼎立的楼房,青砖为墙,石砌勒脚。正立面中部向前凸出,中间大门设长方形石门框,上嵌“梅邑会馆”横额。两侧边门设拱形石门框,左侧上嵌“护国”、右侧上嵌“佑民”匾额。顶部为镂空女儿墙,左右两端建筑顶部设西式人字形山花和女儿墙。进门为石制地坪,两旁为3层砖木结构楼房。厅堂、前廊立柱、吊柱等构造及装饰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会馆背立面则为福州封火墙式民居造型。
闽清会馆由闽清籍华侨募捐,黄乃裳主持修建。
黄乃裳(1849—1924),闽清乡贤、爱国侨领、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教育家,曾担任福建省省长。甲午战败,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时与六君子志同道合,践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变法失败,举家迁往新加坡,担任《星报》主编。1900年率福州移民开垦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诗巫,诗巫从此得名“新福州”。1906年6月在新加坡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同年9月1日,清政府废除科举,预备立宪,福建省成立咨议局,黄乃裳被推举为常驻议员。1910年担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捐资并主持建设福州青年会大楼。1911年11月9日响应武昌首义,与同盟会成员率革命军协助起义部队,取得于山战役胜利,光复福州。

闽清会馆又称梅邑会馆,原址位于台江区帮洲街道后田新闽街71号,建于1867年。2005年6月,会馆建筑构件经标记后拆除,依原样重建在台江区白马河畔的三保街115-8号
黄乃裳曾在闽清会馆讲学,宣扬爱国利民思想。福州光复,他欣然撰联“专制已摧大伸素抱,共和待建何得安居”,悬挂于闽清会馆内。为了纪念黄乃裳,更是为了策励后人,1947年5月13日,由民国福州市参议会决议通过,将南台三保万侯街更名为乃裳路。
1988年,闽清会馆被公布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内辟有“黄乃裳纪念馆”。
仓山区也分布有中西合璧的华商商贸建筑,但为数不多,规模不大,如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德兴银铺等。

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位于仓山区塔亭路53号,建于1922年
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由两座建筑组成,主楼坐南朝北,为3层砖木结构。墙体红砖砌筑,水泥砂浆饰面。北立面各层的门、窗均装饰有门套、窗套,它们上部形状互不相同,一层为拱形,二层为三角形,三层则为矩形。底层大门两旁设高大的橱窗,展示漆器精品。正立面二层以上装饰半圆形壁柱,中间开间建有阳台,设水泥栏杆,底部支撑弧形水泥构件。建筑内部空间为传统中式院落布局。
沈幼兰(1890—1964)是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创始人,14岁到堂兄沈正恂的沈绍安恂记漆器店学艺。沈幼兰悟性强又好学,没多时即精通漆艺,被留任技工并兼做管理。1924年离开恂记漆器店,独自在仓前山梅坞顶成立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专营外侨生意。他重视产品质量,只有符合标准才盖上商号印记出售,因此深得顾客信赖。兰记脱胎漆器店发展势头迅猛,很快拓展为4家店号,还在鼓岭创办夏季临时营业部,向避暑的中外人士推销产品。兰记在上海、厦门设有分店,又在香港设分公司,另在新加坡、越南设立海外代理机构。兰记产品以轻、薄、精、巧及品种多样而超群绝伦,多次获得国际博览会大奖,成了福州脱胎漆器的代名词,代表着中国漆器的最高成就。福州脱胎漆器享誉盛名,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与角梳、纸伞合誉为“福州工艺三宝”。受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兰记脱胎漆器店外销锐减,生意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接到海外大笔订单,但苦于生产力量不足,于是主动向政府申请实行公私合营,并于1952年1月成立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公司,1956年转为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进入21世纪,传统手工艺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脱胎漆器正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2013年,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兴银铺坐东向西,为单开间3层砖木结构西式风格。建筑红砖砌筑,外立面四角设壁柱,层间及檐口装饰叠涩线脚,屋顶环绕女儿墙。建筑原始功能不详,建成后不久被南屿林氏家族购买作为银铺使用。
2011年12月,一位名叫兰迪·史密斯(Randy Smith)的美国教授在7日、12日的《海峡都市报》上,连续刊登了他的父亲埃尔沃斯·史密斯(W.Elsworth Smith)于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一组福州老照片,希望借助这些老照片让福州的读者帮忙寻找位于“17 MeYuen Road,ChongSang Hill”,名为“The Daik Hing Silver Smith”的银器店。恰巧该银器店的后人林立青看到报道,当即与报社记者取得联系,让一场跨越大洋、挂念半个多世纪的夙愿得以实现。

德兴银铺,位于仓山区麦园路29号,建于20世纪初
1945年,美国海军士兵、中美合作所成员埃尔沃斯·史密斯在福州仓山负责训练中国军队并监视日军动向。他在德兴银铺订制了三套西式餐具,精美的餐具令他爱不释手。埃尔沃斯·史密斯是个摄影迷,曾用相机记录了德兴银铺、餐具及标识,闲暇时还拍了数百张福州的城市风光。回国后他时刻想念在福州的日子,希望获得德兴银铺的消息。这些老照片成了兰迪·史密斯寻找德兴银铺的重要线索,也成了林立青对父亲和家族企业的念想,因为他的父亲林俊萱于1950年6月带着最后一批银器前往香港后再未回来,银铺亦随之关张。
台江路是近代新式华商商贸建筑集中建造的地区,这些建筑都为3至5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顺应道路走向,都将街道转角处的建筑平面设计成圆弧形。其立面皆采用三段式设计,底层一段是商铺的门面,二至五层为中段,是建筑的主体部分。顶部为挑檐,上面是很高的女儿墙,用来协调横向三段的比例,形成主次分明、比例严谨的构图。立面还装饰壁柱、设阳台、顶部建山花等,呈现出西方古典建筑的处理手法。这些商贸建筑体量高大、结实坚固,符合商界追求财富、稳固发展的愿景和繁华热闹的商业氛围,是台江汛的标志性建筑。
下面讲述坐落于台江路解放大桥北桥头,处于显要位置的三座近代新式华商商贸建筑。
福州中国国货公司大楼高5层,装饰3层高的壁柱,柱头为复合式。二至四层的壁柱中间设门窗,建有阳台。窗间墙粉饰白色砂浆,与清水红砖墙形成显著的色彩对比。四、五层之间设挑檐,五层之上是女儿墙,转角处建有弧形山花,上饰西式浮雕图案。

福州中国国货公司大楼,位于台江路15号,建于1931年
福州中国国货公司大楼系王梅惠(又名王增祺)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出售给方液仙创办的福州中国国货公司。
方液仙(1893—1940),浙江镇海人。1912年在沪独资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成为中国化工业的先驱之一,被称作“化工大王”。“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但如何区别洋货、国货,如何生产、销售国货,从而达到真正抵制日货的目的,成了中国实业家们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于是在1932年“九一八”周年纪念日,方液仙以自己创办的9家厂商,在南京路绮华公司举办九厂国货临时联合商场。接着于1933年2月联合200余家制造国货的工厂,在上海组成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又于1937年联合吴鼎昌等人在沪、宁、汉等10余个城市创办中国国货公司、中国国货联营公司等。通过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的这些公司,向国人推广国货,以抗衡日货,这不仅为弱小的民族工业厂商提供了销路,还推动了全国各地抵制洋货、振兴国货运动的良性发展。由于方液仙在国货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他被社会各界誉为“国货大王”。抗战时期,方液仙支持中共上海党组织领导的益友社,并任名誉理事。1940年拒任汪伪(汪精卫政权)实业部部长一职,同年7月25日遭汪伪特务绑架后杀害。
福州中国国货公司由官僚与私人(卢仲礼、方代椿等)资本联合承办,主要代销上海中国厂商的苏广百货产品。1949年10月,福州市政府没收官僚资本部分股份,改称为公私合营国货公司,归福州贸易公司领导。1951年10月,市政府按赎买政策全数退还私人持有的股份,改称福州市百货公司直属门市部。1956年,市政府购买福州中国国货公司原址附近的店屋,改建后将门市部迁入,更名为福州市百货公司第一商店。1970年该店划归台江百货公司管理,并于1982年更名为台江百货大楼。福州中国国货公司原址现经营酒店、皮草、茶叶、美食等多种生意。
福州中国国货公司大楼于2010年左右修复完成,成为台江汛唯一留存的近代华商商贸建筑。
云章百货公司大楼高3层,外墙粉饰水泥砂浆,立面设纵向条窗,装饰简单壁柱。壁柱及窗间墙为浅色,与深色的窗框对比鲜明,形成挺拔的竖向建筑构图。檐部为多层线脚与枭混曲线断面线脚结合,顶部设半圆形山花。

云章百货公司大楼,位于台江路中国国货公司大楼东侧,建于1931年
云章百货公司大楼也是由王梅惠房地产公司建造的,罗勉侯购买用以兴办云章百货公司,主要经营百货、绸布,兼营鞋帽、南北土特产等。
经罗氏家族几代人创业,到罗金城、罗勉侯父子已是富甲闽都的商贾。罗金城(1843—1915)先后开设“恒和”、“升和”和“均和”三个钱庄,经营“罗坤记”进出口商行和“恒记”木行,以及“允孚”和“恒孚”两家当铺,生意盛极一时。罗金城热心公益,经常救急济贫,仗义疏财,社会声誉鹊起。罗氏家风严厉,子女多出仕,罗金城郑重告诫子女,为官当以勤政爱民为重。
罗勉侯(1884—1938)子承父业,在接管家族企业的同时,扩大经营范围,兼营木材、茶叶生意,创办当时福州最大、最高档的云章百货公司。他还同刘建庵组织“金融维持会”,建立“行枰制度”并推行“台伏票”,对发展福州地方经济、稳定繁荣市场起到积极作用。因在福州金融界和商界卓有建树,于1919年、1932年两度当选为福州商会会长。罗勉侯爱国反帝,组织商界人士声援和支持“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商户捐款、慰问抗日军队等。1938年罗勉侯辞世,在战乱与天灾双重打压之下,罗氏后辈回天乏术,家族企业仅剩升和钱庄,由族兄弟共营,但仍每况愈下,于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宣告停业。
2008年,云章百货公司大楼在台江路城市改造中被拆除。
南星澡堂高3层,底层立面水泥砂浆粉饰,二、三层为清水红砖墙。建筑立面饰有壁柱,挑檐接近1米,顶部弧形山花上有泥塑南星字样。澡堂一层和二层设男女浴池,三层为客房,并设有观景阳台。其中二层建有被称作“天池”的大浴池,注水后重达数百吨,从未发生开裂、渗漏现象,可见当时福州的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南星澡堂所处位置原是一片沙洲,1930年福建省建设厅厅长许显时为扩大台江地盘,方便民众生活而填江造地,东南银行经理吴南山、福星保险公司经理沈子敬等人中标创办了南星澡堂(店名系各取东南银行和福星保险公司名的第二字组成,寓双星高照、吉祥如意)。澡堂热水通过地下埋设的汤管,从水部引天然温泉至此。澡堂还附设擦背、修脚、按摩等服务项目。193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莅临南星澡堂,对澡堂的设施、服务及经营盛况赞不绝口,当场挥笔题写了“志台沂泉”横幅相赠。郁达夫寓居青年会期间,常自带绍兴酒到南星澡堂沐浴,浴后都要在休息区自斟自饮,陶然自得。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轰炸万寿桥,但投射不准,南星澡堂被误袭,损毁严重。澡堂福清籍职工施祥章牵线联系家乡华侨,筹集资金,重建澡堂,并于1940年年底复业。之后,南星澡堂又两次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占作军需仓库,员工被迫下岗。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澡堂恢复营业。1985年福州市政府拨款120万元进行扩建,1996年福州市服务公司又投资100万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增加休闲设施和客房,店名也换成“南星澡堂旅社”。在业余生活单调的年代,南星澡堂因成为福州民众爽身洁体、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而名噪一时。
南星澡堂也在2008年台江路城市改造中被拆除。

南星澡堂,位于台江区江一路2号(原门牌号),云章百货公司大楼南侧,1932年10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