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私宅府邸
建筑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建筑风格深受时代风尚的影响。五口通商后福州出现了许多西式私宅府邸,这些建筑早期是由洋人建造的,后来是国人模仿西式建筑而营建的新式居所,以及民国时期福州籍华侨返乡时构筑的西式风格民居。这些私宅府邸的业主按身份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其一是早期进入福州的洋人,如驻福州领事、商人、传教士等;其二是福州的政界及教会人士,如林森、罗丰禄、萨镇冰、陈绍宽、林步瀛、叶见元、倪林和平等;其三是福州的商界精英、归国华侨,如蔡友兰、周学振、杨鸿斌等;其四是文化界人士,如陈宝琛、刘蕙愔、刘仰文、陈国清、许道经等。此外,还有曾经在此短暂或长期居住过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如孙中山、叶圣陶、郁达夫、林徽因、陈岱孙、萧乾、陈遵统、黄展云、黄翼云、胡蝶等。
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西式住宅主要满足洋人在福州活动的需要,集商务、政务办公与居住功能于一体。20世纪初至20年代,福州出现零星的仿造西式的国人私宅,而大量营建则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人建筑的这些私宅府邸虽然是受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对西式建筑的学习、仿造,但是在模仿中经过不断的取舍、改造,加上不同业主文化修养上的差异和本地工匠的理解、自由发挥及传统施工技术的综合影响、创变,使福州的私宅府邸呈现出西式建筑样貌又富有中国传统特色、业主个性化审美的中西合璧式特征。
早期的洋人住宅有闽海关税务司官邸。
闽海关税务司官邸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为南立面2层、北立面3层的混合结构殖民式风格。建筑四面环廊,中央设过道,两侧对称分布房间。两层外廊均在转角处断开形成封闭空间,成为各房间独享的附属阳台。屋檐出挑尺度较大,外廊空间宽敞。外廊不发券,造型方正简洁。北向面江,底部架空为入户门厅,外设木框玻璃门。面江的开阔地建成花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
闽海关税务司官邸为税务司专用住宅,配有管事、车夫、花匠、看更等一众仆役。由于税务司掌握特权、享受高薪和各种福利优待,因此职位竞争激烈,税务司岗位几乎每年更换人选,也使得税务司官邸的主人如走马灯般变换。

闽海关税务司官邸,位于仓山区乐群路12号,1877年始建,1926年重建
2019年,闽海关税务司官邸经仓山区政府修复,作为闽海关历史文化展馆使用。
福州的近代建筑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闽江南岸的仓山。而西式民居主要在仓山的麦园路、公园路、对湖路、乐群路、进步路、爱国路、岭后路和马厂街一带,其中以公园路和马厂街最为密集。
近代福州西式民居多为2、3层砖木结构,较传统建筑高大,重视通风、采光及卫生的要求,装饰也相当考究。楼内除了没有卫生间,其他设施一应俱全。这些住宅或单座,或多座,或联体,四周还建有围墙,形成封闭空间,并以庐、园、坊、馆、庄等命名。建筑外立面模仿西式风格,而内部布局、装饰一般仍保留中式传统,呈现出折中主义的建筑特色。
仓山区跑马场附近的公园路、复园路有冰心堂兄谢为霖投资开发的东山别墅群,由东山别墅、振庐、清河庐、修庐、颖庐、乐天山馆、竹园、筠圃等组成,这些建筑都具有红砖砌筑、毛石勒脚、中式叠涩的基本特征。此处地势较平坦开阔,建筑平面规整,具体分成两种类型住宅,一种是别墅,一般为3层砖木结构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屋顶为木桁架结构,四坡顶小青瓦屋面。别墅四周建有围墙,院内绿植成荫,环境优美,如东山别墅、振庐、清河庐、西林小筑等。一种是3层砖木结构的西式联排公寓,如竹园、筠圃、修庐等。
东山别墅主入口处是两层拱券外廊,外廊中间为半圆券,两旁为尖券。左右两端房间前突,三层作凹字形露台,围水泥栏杆。白色的栏杆、柱头、百叶窗与红砖墙形成醒目的色彩对比。
东山别墅初为福建师范大学所有,新中国成立后与仓山区岭后路陈秀琛的“挹秀山庄”置换,现为陈氏家族后代私宅。

东山别墅,位于仓山区公园路8号,建于1927年
陈秀琛早年在香港经商,1922年举家迁往福州仓前山岭后望耕里定居,后落户东山别墅。陈秀琛重视教育,子孙均为名医。其子陈国清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班,获博士学位,历任上海妇孺医院、福建省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协和医院永泰分院负责人,省卫生防疫站站长、流行病研究所所长,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其孙陈道中被福建医科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福建省胸心外科研究所所长等职,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创始人之一。其孙陈道亮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是福州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专家。他们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3年,东山别墅被公布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振庐是公园路面积最大的私宅府邸。振庐由两座别墅及院落组成,两座别墅正面皆为5开间,中央是带外廊的客厅。建筑两端为多边形突出的角楼,开不同大小的拱券及尖券窗。顶部中央有人字形山花装饰,形状似皇冠。两座别墅的区别在于入口处的台阶,一座设双合式台阶,另一座为直上式台阶。
振庐为福泰和汇兑庄老板、新加坡华侨周学振私宅。

振庐别墅之一,位于仓山区公园路10号,建于1928年左右
福泰和主营侨汇和侨批业务,为在南洋各地的华侨与福州家人间相互汇款、兑换货币及民信往来等服务,是福州第一家民族金融机构。经过周氏家族多年苦心经营,1936年福泰和成为福州业务最多、经营最好的侨汇庄。1945年至1949年,福泰和在新加坡设有分局,是新加坡著名的闽帮信局之一。福泰和还在南洋投资橡胶和制糖业,参与当地的经济开发与建设。
书信在广东潮汕、梅县,福建闽南及福州一带称为“批”,俗称“侨批”“番批”“银信”。“侨批”往往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功能,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留存至今的大量“侨批”反映了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乡与侨居地的联系情况,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经贸往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重要的历史文物及研究价值。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清河庐面向东南,右端向前突出呈弧形。首层不设壁柱,正中立一对圆形砖柱,为底层通道。入户台阶位于左侧,二层有小平台,设水泥护栏。二、三层装饰壁柱,弧形角楼为半圆壁柱,主体建筑为方形壁柱,壁柱间开拱券窗。三层中部为弧形观景阳台,设曲线造型铁艺栏杆。
1961年,福清籍印尼侨领俞昌檀遗孀李明月购买了清河庐并在此居住。
俞昌檀(1892—1957)出生于福清融城西园村,年少时就边读书边帮助父亲务农及协助打理生意。13岁时父亲去世,与长兄共担家庭生计。他少年有为,诚实守信,管理有方,年纪轻轻便成为当时福清县城众人皆知的商界人物。1918年独自到印度尼西亚谋发展,因勤劳朴实又精明能干,经营的公司日益扩展,成为印尼富甲一方的融籍著名侨商。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响应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倡议,在印尼带头发动侨胞捐献飞机等军需物资,还支持其长子俞兆斌赴西安参加八路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俞昌檀欣然回国,将从国外带回的资金全部用于家乡建设,受到故乡乡亲的拥戴,被推选为福建省人民代表,并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

清河庐,位于仓山区复园路4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
俞昌檀挂念家乡的教育事业,逝世后他的遗孀李明月继承他的遗志,于1958年捐资30万元人民币在福清创建昌檀中学(20世纪70年代改为福清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他的女儿俞华贞女士亦捐资兴建了西园小学教学楼、福清华侨中学昌檀楼、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昌檀图书馆等。

西林小筑,位于仓山区公园路4号,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
西林小筑由两座建筑组成,其中一座早年遭火灾,现仅存门楼,上有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题写的“西林小筑”石制匾额。新中国成立后留存的建筑先后为福建省手工业管理局、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福州电力器件厂等使用。21世纪10年代被人租用,经营休闲咖啡吧,是当时游客觅故怀旧及文艺青年聚会活动的知名会所。2020年咖啡吧租约到期,该建筑被收回进行整体修缮,拆除乱搭盖的附设建筑,恢复原始风貌。
2013年,西林小筑被公布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筠圃,位于仓山区竹园里6号,建于20世纪20、30年代

陈绍宽(1889—1969),福州人,毕业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19年为我国出席巴黎和会的海军代表。曾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5年以海军总司令身份代表中国海军在密苏里舰接受日军投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筠圃坐北朝南,高3层,面阔7开间,进深3开间,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筠圃外立面仅作壁柱和檐口叠涩线脚装饰,建筑造型简洁,棱角分明,方正大气,与业主陈绍宽为人处世风格如出一辙。
陈绍宽一生为振兴中国海军不懈努力,时刻不忘海军的人才培养,即使在抗战动荡的岁月里,仍选派学生赴英美等国学习,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舰船制造、驾驶技术的海军人才。他清楚航母、潜艇对于现代战争的重要性,详细拟订了《中国新海军建设大纲》以及发展航母计划。虽然他的宏伟蓝图屡次被民国政府否决,但他从不气馁。1946年6月,蒋介石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他敢于抗拒命令,拒绝率舰队参加内战,并通电全国表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被恼怒的蒋介石免去海军司令一职。1949年,国民党在福州召集残兵败将,宋美龄亲自到胪雷村力邀他同去台湾,遭到严词拒绝。新中国成立,陈绍宽已年过花甲,还是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可贵的贡献。
竹园位于筠圃南面,主体建筑3层,附属建筑2层。主体建筑两端建有突出的弧形角楼,柱廊不发券,立柱由红砖砌就,柱头造型是水泥砂浆粉刷而成的。建筑立面多种风格杂糅,局部装饰民族传统灰塑图案,整体形象新奇华丽。

竹园,位于仓山区竹园里8号,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
竹园原为民国海军总司令、福建省政府主席萨镇冰的房产,现为福建警察学院教工宿舍和民居。
萨镇冰的女婿陈兆汉是陈绍宽的叔叔,通过叔叔,陈绍宽认识了萨镇冰,并成为忘年之交。在萨镇冰的影响与鼓励下,少年陈绍宽就树立了成为一名海军战士的志向。陈绍宽卸职归故里,此时萨镇冰住在三坊七巷,胪雷村与之相距甚远。为了方便交往,两家商量决定在仓山分别购买仅一巷之隔的竹园与筠圃的房产,作为夏天避暑和两家聚会时的场所。
竹园与筠圃见证了两位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的深厚友谊。
修庐高3层,面阔8开间,进深4开间,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红砖围墙,前后设庭院,院门上方有泥塑“修庐”匾额。建筑一层设拱门,二层为列柱外廊,三层上部在壁柱间作拱形,形成优美的弧线起伏。每个开间的底楼均设有室内楼梯,右侧边套还建有L形室外台阶。
修庐每开间一单元,占有独立的纵向三层空间,曾入住过福州知名人士陈伯流。
陈伯流毕业于鹤龄英华书院,后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学习,学生时代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留学日本时与章振乾、傅家麟共同组织“马列主义读书会”,积极寻求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道路。1941年底加入上海沦陷区工商界秘密组织的“中国经济研究会”学术团体,为祖国孱弱的经济事业出谋献策。1950年7月做私营金融业领军人物周作民思想工作,并促其回到祖国怀抱,使其在国家私营金融企业的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伯流还担任过香港金城银行经理、华侨大学校董、福州十邑同乡会名誉会长等职。

修庐,位于仓山区东山里1-8号,建于1927年
1563年,戚继光来福州剿灭倭寇时曾驻扎在桃花山,戚家军沿桃花山脚的一条通道搭马厩养马,马厂街由此得名。马厂街长约450米,弯弯绕绕,四面通达,周边环境优美,旋踵即景。20世纪20年代,民族资本家、侨商、归国华侨等看中这里的商业环境和近代西式生活氛围,纷纷到此购地建房,很快形成密集的马厂街私家别墅群,有可园、梦园、以园、硕园、拓庐、忠庐、鼎庐、爱庐等。这些西式风格民居建筑大多由红砖砌筑,仅忠庐采用青砖外墙。
20世纪20年代初期,时任三都澳福海关关长的叶嘉亨在马厂街购得一块大地皮,恰巧他的哥哥叶见元一家从南洋迁回福州,叶嘉亨就让出一半土地给哥哥,兄弟俩一同造屋,建成梦园与以园两座别墅,它们一南一北、首尾相连地处于马厂街往康山里方向的地块上。
梦园坐北朝南,东侧主体建筑3层,面阔3间,屋顶采用中国传统歇山式。西侧为4层不规则角楼,设平屋顶。院落前门、后门上分别嵌石刻“梦园”“梦园别径”匾额,入户台阶南立面嵌石刻“梦梯”,落款有别墅建造时间。
梦园主人叶见元是马来西亚婆罗洲华侨,早年跟随著名革命党人黄乃裳到南洋开垦“新福州”,归国后追随孙中山,成为同盟会会员并参加辛亥革命。出版有《福声》《鸽喙》《福州侨务公报》等进步刊物,并将梦园作为出版地点和革命联络据点。1928年任福建侨务委员会福州办事处主任,同年7月1日在梦园举办福建省侨务委员会旅省名誉咨议会第一次讨论会,此后又多次安排在此举行民国福建侨务、政务系统的会议。叶见元一生致力于革命、慈善及教育事业,他襟怀坦荡,为家乡人民称颂。

梦园,位于仓山区康山里13号,建于1926年4月
梦梯、梦园、梦园别径,将家园的命名与梦想关联,表达了叶见元在革命动荡年代期望中国社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能够美梦成真,反映了他坚信通过民主革命可以实现祖国美好未来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园在梦园的南端,高2层,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右侧为突出的多边形角楼。左侧5开间,一层为拱券外廊。屋顶采用中国传统歇山式,上面并排3个老虎窗,老虎窗屋面为中国传统的翘角飞檐,轻盈别致。
别墅的命名源自《圣经·创世纪》中亚伯拉罕将自己最爱的儿子以撒献为燔祭的典故。以园建成后大部分时间用来出租,租户中有朱剑鸣一家,他们在以园居住了20余年。

以园,位于仓山区康山里12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
朱剑鸣(1889—1976),福建建瓯人,1911年在建安县领导革命工作,为和平光复建宁、建瓯两县做出贡献。1912年远赴新加坡,在同盟会的机关报《光华日报》任编辑,宣传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思想。1916年转任《民国日报》编辑,与福建早期的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刘通、黄展云等人成为挚友。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朱剑鸣加入闽籍革命党人方声涛部队,任上尉军需官。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发动“福建事变”,宣布抗日反蒋,并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朱剑鸣献身于政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朱剑鸣被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继续发挥余热。
可园位于以园斜对面,带有独立的院落,由两座建筑组成。两座建筑均坐北朝南,皆为砖木结构公寓楼。其中西侧楼为左右两端头3层、中间2层建筑,东侧楼则为3层楼房。两座公寓底层都设有拱券外廊,每开间相邻处的外廊封闭,形成一开间一单元,每单元拥有独立的纵向2层或3层房间。公寓的东侧院墙设大门和边门,大门为花岗岩门框,上有泥塑“可园”匾额。
可园因林徽因而声名远播。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成婚,同年8月夫妻两人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任职前独自返榕探母。可能因为常年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习惯于西式的生活,抑或生机盎然的清幽环境和浓郁的现代人文气息吸引了她,林徽因选择在可园居住了一小段时间。在此期间,林徽因拜会了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的同人,应邀到乌石山第一中学做了题为“建筑与文学”的讲演,前往仓前山英华中学做了名为“园林建筑艺术”的讲座。闲暇时还与亲友执手叙旧、与好友徜徉于马厂街的蜿蜒小径,林徽因在此度过了短暂却快乐的时光。

可园,位于仓山区康山里5号,约建于1928年

林徽因(1904—1955),福州人,中国著名女作家、建筑师。常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真情实感,对京派文学产生一定影响。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与丈夫梁思成不畏艰辛共同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并对全国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做出杰出贡献。1949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有《林徽因文集》行世
光阴荏苒,如今可园没有了当年的光华,但林徽因留下的芳踪仍令许多怀有倾慕之情的人流连忘返、探古寻幽。
忠庐坐北朝南,为3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别墅。院墙由红砖砌就,院门为中式门楼造型,设双开木板门,泥作匾额上书“忠庐”。主体建筑青砖砌筑,一层为拱券外廊,南立面中轴对称,两端房间向前凸出。东、西立面中部各建一座带有露台的角楼,山墙上有两组对称的壁炉烟囱。建筑东南角墙基处的转角隅石上铭刻建设时间,分别为“中华民国廿一年”和“1932”。

忠庐,位于仓山区马厂街11号,建于1932年
受近代福州众多仁人志士的鼓舞和影响,业主许世光决定出洋留学,立志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以报效祖国。许世光的父亲许则忠非常赞同他的选择,并全力资助他,直至学成返乡。为不忘父亲的养育之恩,建成后的房子便以父亲的名字来命名。
许世光早年留美,后到日本攻读会计学,归国后出任当时福州首富“电光刘”家族企业的总会计师。许世光教育有方,后代人才辈出。其中长子许道经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获博士学位,历任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机械系主任、英国阿斯顿大学(Aston University)教授。许道经深谙祖国传统文化,著有《京戏三昧》《戏剧杂谈》《中文文法理论》等书籍。二女许引明获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生物学博士学位,历任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授、生物系主任、代院长、教导主任。1947年赴美,任内布拉斯加卫斯理公会大学(Nebraska Wesleyan University)教授。
忠庐建成初期,孙中山的机要秘书黄展云及家眷租住于此,后有私立毓英女子初级中学校长李淑仁入住。20世纪60年代起,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素真及其亲属也在此居住了20多年之久。
2008年,忠庐被公布为福州市二级优秀近现代建筑,2013年被公布为登记级文物保护单位。
仓山麦园路、对湖路、程埔路、象山里、乐群路、进步路、爱国路、槐荫里、梅坞路的私宅府邸虽然没有公园路、马厂街那么密集,但就像散落于草丛中的明珠,总能在不经意间跃入眼帘。

林森公馆,位于仓山区程埔路七星巷2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
林森公馆坐西向东,为3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建筑。院门朝向东南,院墙及公馆皆青砖筑成。院门两侧是八字影壁,中间为拱券门,拱券门外墙面为砖拱中心放射并水平延伸形成的多条装饰线脚。公馆分为主楼与副楼,主楼在南侧,一层为带有6根圆形砖柱的外廊,中间设大厅,左右为厢房。副楼每层仅有1个房间,主、副楼间有走廊相连。主楼采用传统歇山式屋面,副楼则为西式四面坡屋顶,中西组合,相映成趣。
1884年林森就读于鹤岭英华书院,因带头反对学校规定的学生必须参加宗教集会、“圣经”为必修课等条例,以及在校内进行反清宣传活动,于1888年被美学监开除。1890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创办的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在台北电报局工作。甲午惨败后,参加刘永福领导的反割让台湾运动组织,于台北、台南等地进行反日斗争。1902年供职于上海江海关,组织旅沪闽籍知识分子参与镇江起义并攻下江宁(南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追随孙中山的反清革命生涯。同时派人在福州创办阅报社,宣传民主革命;编写《闽警》一书,揭露日本对福建的侵略野心。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策动清朝海军“海筹”等军舰起义。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林森作为国府主席主张对日宣战,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并手书“抗战必胜”激励全国军民。

林森(1868—1943),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福州人。曾任福建省省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主席。1979年,被中共中央认为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林森一生经历丰富,坎坷复杂,但爱国之心矢志不渝。他为官清廉,克己复礼,不慕名利;重视教育,崇善民主与法治精神,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林森公馆是尚干家乡的乡民集资建造的,2009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成为林森纪念馆和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
槐荫里的许陈氏故居、许陈氏医馆闻名遐迩。
许陈氏故居坐北朝南,为3层砖木结构英式维多利亚时期风格建筑。入户石阶由东向西靠墙设置,石阶侧面是底层房间通道。西侧为突出的多边形角楼,一层窗户设木栅栏,二、三层窗楣装饰叠涩线脚。东侧一、二层为拱券外廊,三层设拱窗。

许陈氏故居,位于仓山区槐荫里4号,约建于20世纪20、30年代
业主许陈氏(1871—1938),即陈葵花,又名陈爱玉,是福州马高爱医院培养的首届女西医。1891年,许陈氏毕业后即开设医馆行医,比她丈夫的堂姐许金訇更早从事医务工作。她悬壶济世,乐善好施,深受民众特别是闽江船民赞颂,被人们尊称为“先生姆”(福州话,对女医生的敬称)。许陈氏从医44年,是当时仓山家喻户晓的妇产科医师。
1932年至1942年,中共福州地区地下党在槐荫里4号秘密设置发报电台。1936年2月,潘有声、胡蝶夫妇与亲友曾在楼前合影留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军驻福州地区联络处。2015年,以“中共福州地下电台旧址”的名称被公布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许陈氏医馆,位于仓山区槐荫里5号,约建于20世纪20、30年代
许陈氏医馆坐西朝东,为3层砖木结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平面呈品字形布局,北侧角楼前端为弧形。东立面靠墙石阶由南往北拾级而上,石阶侧面布设底层通道。外立面抹灰,处理成拉毛与光面两种,色调也略有区别,形成横向条状装饰。南立面屋檐下有一泥塑狮子,形象生动。
1936年2月,许陈氏义子潘有声与胡蝶婚后回福州省亲时入住此处。时值元宵,仓山喜庆祥和,烟台山又是福州最时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心,令胡蝶感到既亲切又新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胡蝶入乡随俗,梳髻插簪,手撑福州花纸伞,与潘有声卿卿我我,漫步于仓山的曲折小巷,在斑驳的树影里留下许多妩媚的瞬间。中国电影皇后的到来令福州的媒体记者、影迷及各界要员欣喜若狂,纷纷守候采访、跟踪拍摄或直接登门邀约,那段时间槐荫里车来车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无逸山庄院门两侧墙壁呈八字形,弧形墙帽端庄秀美,院门上方设“无逸山庄”泥塑匾额。山庄由主楼与副楼组成,皆为2层砖木结构英式风格建筑。底层均架空,架空层外饰毛石。主楼右侧有凸出的多边形角楼,玲珑有致。一层为带有圆形砖柱的拱券外廊,二层开拱窗,立面以壁柱装饰,层次分明。

无逸山庄,位于仓山区三一弄7、8号,建于1927年
无逸山庄现产权归属于仓山区教育局及刘氏家族。
刘氏家族乃教育世家,创造了福州市教育史上许多个第一。1927年,业主刘仰文在仓前山创办了福州第一所专门接收贫穷学子的新式学校——双江中级补习所,他独创的教学法和教材帮助许多寒门子弟在短时间内完成中学学业,并顺利升入大学,成为福建民间补习学校的第一品牌。1956年,双江中级补习所改制为公立福州第十七中学,刘仰文任副校长,学校迁址台江区后洲街道。1984年,他的长女、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教师刘美珍参与复办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但苦于没有办学场所,刘仰文毅然捐出双江中级补习所旧址,资助她办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私立女子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关心与支持下,刘美珍又创办了首山华南优教所、华南幼儿园、华南小学、华南中学。刘美珍年近90岁才退出教育第一线,由她的儿子接力刘氏家族教育事业。刘美珍的孙女亦从京城回闽,助力华南系列学校办学事务。1989年12月6日,刘氏家族实至名归,荣膺全国首届“优秀教育世家”称号。
玉林山馆坐西向东,为2层砖木结构西式风格。建筑平面由两个矩形组合成L形,西立面与南立面有木制外廊相连接。外墙红砖砌筑,窗楣及楼层、屋檐处作叠涩线脚装饰。山馆内辟有一口水井,圆形井圈外壁阴刻“玉林山馆”,字形遒劲有力。玉林山馆位于烟台山梅坞路半山腰处,顺着蜿蜒的马路,可以观赏它不同方位的身姿。
玉林山馆由倪文修创建,其妻倪林和平继承房产,1948年被他们长子倪柝声舍为教会产业。

玉林山馆,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0号,约建于民国初期
倪林和平(1880—1950)家境贫寒,出生不久即被送人当养女。她与养父母在英华书院创办人张鹤龄的倡议下受洗加入基督教。倪林和平毕业于毓英女子初级中学,17岁去美国学医前为提高英文水平而进入上海中西女塾学习,与宋霭龄成为同班同学。1911年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运动,到处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并带头捐献财物,获得民国政府颁发的二等勋章。1912年4月受闽政府都督孙道仁邀请,陪同孙中山与宋庆龄在闽期间的活动。1920年2月开始传教,并从事慈善事业,著有《恩爱标本——倪林和平自传》。
林步瀛故居面向东北,为3层砖木结构别墅。东北立面左侧、西南立面的中部建有突出的不同造型的角楼。西南立面中部角楼起到遮挡西晒、回风护气的作用,能使房间通风凉爽。每扇门窗外面还安装可开关的铁皮门窗,以防周边密集的木结构民居火患波及。别墅既美观又实用,体现了设计师的聪明才智。
别墅由福州近代早期基督徒、西医林叨安创建,现为林叨安之子林步瀛后代产业。

林步瀛故居,位于仓山区居安里7号,建于1927年
林叨安早年跟随英国领事馆馆医连尼学医,是塔亭医院第一位华人西医。当年林叨安治好了林缉西的肺痨,两人遂成为好友,林缉西为林叨安倾情设计了本座别墅。
林步瀛(1900—1981)名义上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任福建省邮政管理局局长。当时邮政、海关、盐务名声好、薪水高,是求职者梦寐以求的职业。但邮政员工都要从最底层的拣信工作做起,而且经常在三更半夜被临时通知加班,工作很辛苦。林步瀛家境优渥,娇生惯养,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工作,曾几次打报告请辞,均被惜才的上司挽留。后来从最基层员工一路晋升,直至台湾邮政管理局局长。1949年,国民党任命林步瀛为福建省邮政管理局局长,但赴任前被要求先完成台湾邮政与电报系统派分事宜。然而工作尚未结束福州就已解放,福建邮政管理局局长的委任状成了一纸空文。
2015年,林步瀛故居以“邮政司官邸”的名称被公布为仓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下杭商贸历史悠久,福州开埠后更成为福州地区华商最集中、传统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聚集了茶叶、药材、绸布、京果、钱庄等数十个行业,如今被誉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上下杭寸土寸金,建筑以商贸建筑为主,但在密集的商贸建筑群中,却隐藏着一座规模壮观、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采峰别墅。
采峰别墅为2层混合结构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大门为西式拱券门,设在上杭路上。进入大门是一条长约60米、宽约5米石板铺就的上坡甬道。甬道尽头又一道拱门,穿过拱门、西式造型牌坊、月亮门即见主体建筑。别墅坐北朝南,青砖外墙,花岗石勒脚。砌墙用砖专门订制,上有“采峰”字样。首层架空约1米,入口处设如意踏跺。建筑左右对称,中间设通道,东西两侧为突出的多边形角楼。楼层处装饰中国传统回纹图案。由于大量采用钢筋、水泥、“工”字钢等材料,建筑跨度、出挑尺度很大。宽敞的大厅开有多扇玻璃门窗,与天井一道增进室内采光。二层楼面为木板,北、东、西三面设通廊。门窗造型采用了半圆形拱券、伊斯兰尖形拱券等多种样式,门窗上装饰中国传统及西式几何图案。别墅内有鱼池、假山、石径、凉亭等,富有中华传统文化韵致。

采峰别墅,位于台江区上杭路122号,建于1920年
别墅选址秉承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坐落彩气山,背靠乌石山,面向烟台山,左边是鼓山,右面为旗山,意即采五峰之灵气,故取名采峰别墅。
业主杨鸿斌(1884—1974),福州市台江区浦西长汀村人,少时家境贫寒,19岁时远涉重洋,赴马来西亚槟城谋生。因聪明好学又吃苦耐劳,做事得力,深得老板信任并扶持他创办公司。经艰苦拼搏,杨鸿斌成为槟城商界巨擘。他虽身居海外却不忘桑梓,在福州创立慈善社,委托家属代理慈善事业。1926年冬,军阀张毅在闽侯瓜山一带烧杀抢掠,村落皆被夷为废墟。杨鸿斌积极响应时任福建省省长萨镇冰的号召,全力筹资为灾民建房、辟南通路及建苏州桥。1946年福州洪水泛滥,居民灾难深重,杨鸿斌帮助灾后水利修复、灾民家园重建。杨鸿斌一生执守“义利相合,勇担道义”的闽商精神,受到家乡百姓铭记。
2009年,采峰别墅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与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采峰别墅开发建设为具有上下杭文化特色的艺文空间。
鼓岭距离福州市区约13公里,位于福州东郊双鼓横断山脉,平均海拔750~800米。鼓岭像一道屏障将风截留,形成岭上夏季凉爽的气候。鼓岭曾与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齐名,是我国著名的天然避暑胜地之一。
1885年仲夏,美国牧师伍丁(S.F.Woodin)被请去连江给一位病人实施急诊,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躲避酷暑,他从鼓岭抄小道前往。由于海拔和风向的原因,鼓岭气温比福州市区要低5~8℃,十分凉爽。回到福州后伍丁将信息告诉他的传教士朋友们,次年英国领事馆馆医连尼便在鼓岭盖起了第一座别墅,消息传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人到此修建别墅。他们不仅来自福州周边,还有厦门、汕头等沿海各地。最鼎盛时期,鼓岭拥有20多个国家的外国人建造的300多座别墅,避暑的洋人达到500多人。他们每年的端午节左右上山,中秋节后下山,在此避暑度假、洽谈生意,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鼓岭成了一个集工作、生活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洋人夏季避暑度假区。
鼓岭别墅均采用毛石砌筑,一方面是鼓岭山地多石块,方便就地取材;另一方面是福州夏季台风多,石头建筑能够抵御台风。洋人还在别墅周围遍植柳杉,在高大林木的遮掩下更为阴凉,环境更显优美。不过鼓岭别墅均属避暑暂住性质,多为单层小屋,施工技术较为粗糙,且后期缺乏维护,今大多成了废墟。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邀请加德纳夫人来鼓岭,令尘封多年的中美鼓岭民间友谊往事被发掘,鼓岭别墅重新引发世人关注。
美国人加德纳晚年得了失忆症,但对儿时生活过的中国“KULING”念念不忘,在弥留之际仍一直念叨“KULING”。加德纳夫人渴望揭开“KULING”之谜,恰巧一位名叫钟翰的中国留学生租住在她家,他通过加德纳的遗物——一张贴了11张晚清邮票且邮戳俱全的练习纸,辨认出上面的“KULING”就是中国福州的鼓岭。加德纳夫人喜出望外,决定赴鼓岭完成丈夫重回儿时故地的遗愿。钟翰被加德纳夫妇真挚的情愫所感动,写了《啊,鼓岭!》的文章发表于1992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刚好被习近平书记看到,他主动向加德纳夫人发出邀请。1992年8月21日,加德纳夫人应邀来到福州,习书记亲自接待并安排加德纳夫人游览鼓岭、与加德纳儿时伙伴见面叙旧等活动。临别,加德纳夫人动情地说:“隔了这么多年,是什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人的感情,是对故地的思念,所以我说,我的丈夫是纯美国血统的中国人……”,肺腑之言令在场所有人动容。
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中美鼓岭民间友谊往事再次见证了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元文化精神和博大开放的胸怀。
接下来介绍几座经维护保存良好,已开发成新用途的鼓岭别墅。

倪柝声别墅,现为加德纳展示馆,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梁厝115号,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倪柝声别墅坐北朝南,单层,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乱毛石砌筑,木檐柱外廊,木桁架屋顶,小青瓦屋面。安木百叶及实木双重门窗,室内铺设木地板。房屋虽简陋,但很实用。
该别墅原为福建协和大学庄才伟(E.C.Jones)和徐光荣(R.Scott)两任校长居所,1945年被基督徒聚会处兴办人倪柝声购买,给该组织的圣职人员、教友使用,他本人也曾在此居住。2013年整修后辟为“加德纳展示馆”,展示中美鼓岭民间友谊的主角——加德纳及其家人的历史影像、实物资料。
李世甲别墅坐东向西,为2层混合结构中西合璧风格,面阔17.9米,进深15.6米。正立面一、二层设外廊,一层开隔扇门,二层为拱门,走廊设鹅颈靠背木栏杆。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进出别墅的石阶梯,还建有3扇避风石墙。
该别墅原为万兴洋行(Frank H.England & Co.)所有,1936年李世甲购得该建筑产权,故被称作李世甲别墅。
李世甲(1894—1970),福州市长乐区人。14岁时被烟台水师学堂录取,学习驾驶,毕业后入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深造。1915年被举荐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豫章、通济等舰舰长。1926年年底,率舰进入乌龙江,参与歼灭军阀张毅残敌。1928年升任民国海军部总务司司长,兼江南造船所监造官。1934年任马尾要塞司令,次年授海军少将军衔。1941年4月19日,率驻闽海军在闽江口顽强抗击日军,但因实力悬殊,次日福州沦陷。李世甲退至鼓岭,苦战两昼夜后突围,转移至古田水口一带布防,做好反攻准备。1944年9月,日军再犯福州,李世甲又率军在连江长门、岭头及晋安区鼓岭等地与之英勇激战七昼夜。1945年日本投降时,作为民国政府代表接收厦门、台湾日伪海军。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台湾工作组秘书。

李世甲别墅,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梁厝1号,始建于19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重建

古堡别墅,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三保埕29号,紧邻盘山公路,约建于20世纪10年代
201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大梦书屋”进驻鼓岭李世甲别墅,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文化阅读、咖啡轻食、艺文现场为一体的复合体验空间,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精神阵地。
古堡别墅坐北朝南,系2层石木结构建筑。南立面建有突出的半圆形角楼,西侧设置石扶梯。二层东侧是外廊,平面呈L形,宽敞通透。乱毛石墙原始、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周边林木茂盛,生态优美,夏日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非常适合避暑休假。
古堡别墅依山而建,造型独特,结构坚实,具有复古情调。现经修缮作为民宿,取名“梅森古堡”,每到节假日总能吸引众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