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医院建筑
1844年7月,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医院。不久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取得同样的权力。与成立教会学校一样,基督教建立医院的真实目的也是传教,而且是作为传教的主要手段之一,故所有在华的教会医疗机构都配有专职神甫或牧师。当时西方传教士认为,“在一切有助于传教的事业中,最有价值的是医药知识。……传教与行医……两者应并行不悖,开放中国的美好工作才有效果”。因而教会医院具有双重身份,即表面上是医疗机构,实质是传教机构。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和习俗等都存在巨大差异,西力东渐使基督教的传播打上了深深的殖民侵略的烙印。教会医院作为整个传教事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会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为传教士利用发达的西方医学打开了传教的突破口。
近代福州生活环境及卫生状况较差,民众公共卫生观念淡薄,加上自然灾害等侵扰,致使瘟疫盛行。当时福州的医疗水平落后,多以传统中草药或土方治病,甚至还盲目迷信神祇的作用,治疗效果可想而知,面对流行疾病,当地政府经常束手无策。精明的传教士很快发现,通过慈善方式医疗百姓疾病,能够比较容易地接近当地人,慢慢取得他们的信任,渐渐地缓解由于文化上的隔阂以及帝国主义武力侵略所带来的仇恨心理。虽然这个过程较为漫长,但是最为有效。传教士们开始调整策略,将治病与传播西方医学放在首位,通过免费提供医疗服务、药品和传授简单的西医知识等手段,在贫民中打开缺口,逐渐消除人们的戒心,而后对其讲经布道、宗教感化,顺其自然地使当地人受洗入教。同时,传教士们还帮助当地民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改善环境卫生,他们不经意间翻开了福州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篇章。
近代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翻译西方医学书籍,把西方近代医学知识和经验介绍到古老的中国。一种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医疗诊所中边行医边培养中国助手,既可辅助他们行医,也培养了中国早期的西医人才,扩大了中国人对西医的认知。还有一种是在中国人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教会医院,用西医方法治病救人,也是医学生实习、工作及开展医学研究的医疗机构,是最高层次的传播方式。这三种途径互相关联,层层递进,使西方医学逐步渗透到中国社会中来。
当免费施诊、送药等初见成效后,为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宣传面,西方医学书籍的出版便迫在眉睫。从1850年起传教士纷纷编译西医著作,如罗孝全(Issachar Jacob Roberts)译《家用良药》;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译《西药略释》《眼科撮要》《内科阐微》《皮肤新编》《炎症》《英汉病目》等;合信(B.Hobson)编译《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论》《妇婴新说》《博物新编》《医学语汇》等;狄曼(T.T.De Van)著《中英文医学辞汇》《高氏医学辞汇》……一些在华传教医师还自编医药和医学方面的小册子,在就诊间隙向病人传播基督教教义时散发。这些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书籍、小册子为建立教会医学校、医院做好了铺垫。
教会在福州兴建医院、兴办医学教育,以19世纪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时断时续,处于摸索当中。当时来福州的传教士医生人数稀少,他们开设简陋的医疗诊所,一边施医,一边传道。由于福州当时常发疫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传教医生要在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因此他们都不会在当地逗留很长时间。1847年,美以美会传教士怀德(Wilder)在仓山以行医方式向求医者传教,是最早在福州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传教士。1851年,美以美会传教士威廉(William)将诊所设在中洲岛,诊治病人并传道。数年后,怀德和威廉先后离开仓山回国。留下的传教医生不得不招收当地青年,在诊所中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对他们传授简单的西医常识,培养助手、护理工或传教士,以协助他们工作。如1876年美部会传教医生柯为良(Dauphin William Osgood)在其医馆中开设医学班,一边对学生进行西医教育,一边让学生协助临床医疗。这些诊所或医馆不知不觉为福州培养了一些早期的为教会服务的本土医务人员。
但诊所或医馆师徒式的培训方法不仅无法满足教会医院对医务人员数量与质量的需要,更不能达到文化渗透的政治目的。为了加快培养服务于教会的中国西医,自19世纪80年代起,基督教各差会竞相大规模地向福州派遣传教医生,提高了创办正规医学校的速度,掀起了兴办教会医院的高潮。1887年,中华圣公会在仓山塔亭路创办塔亭医院,成为福州第一家西医院;1891年,美以美会在仓山岭后设妇幼医院,次年在南门购地建妇孺医院,并设护士学校;1898年,英国圣公会在北门建福州柴井基督医院;1900年,美国卫理公会在仓山创办马高爱医院;1901年,英国圣公会布道会在马尾创办马限山圣教医院,1912年,又在福州柴井医院开办福州协和医学校,后与1911年迁来福州的莆田双凤医学校合并,由英、美两国圣公会,美国宣道会、美以美会联合创办,于1914年改名为福州协和医学院;1921年,英国圣公会女差会在塔亭医院内建立塔亭护士学校;1935年,天主教福州教区在南门澳尾巷原仁慈堂创办德撒医院;1936年,马高爱医院与圣教妇孺医院合并成立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
接下来以医院建筑构筑时间为序,谈谈几所典型教会医院的演变史。

马限山圣教医院院长公寓,位于马尾区马限山山顶,建于20世纪初
马限山圣教医院院长公寓为医院附属建筑,公寓面向西南,是单层砖木结构殖民式建筑,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底部架空,外饰毛石。砖砌墙体,粉刷白灰。列柱方窗,西南立面开落地门窗,前面设平台与石阶,平台围有小矮墙。
马限山圣教医院分为两个部分,由位于马限山山顶的院长公寓和位于西南麓的两座门诊楼组成。抗日战争初期门诊楼遭日机轰炸,墙上弹痕累累,院长公寓屋顶也被炸塌。1944年,日军再次侵犯马尾,将第23旅司令部设在门诊楼,医院面目全非。1945年日本败退,教会聘任华人王仲方博士为院长,主持医院的修复与日常工作。1951年12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医院,改名福建省马江医院。1963年划归福州市卫生局管理,更名为福州市马江医院。
2020年,马限山圣教医院院长公寓作为马尾区马限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高爱医院综合楼坐南朝北,为一座北立面2层、南立面3层的混合结构殖民式建筑,外墙由红砖砌筑。主立面中轴对称,入口处设拱券门廊,左右两端房间呈弧形凸出。南立面为八字形平面,中部立面为3层拱券外廊,其余立面设拱券窗。马高爱医院迁走后,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级中学购买了医院产权,将综合楼增高一层,并把平屋顶改成坡屋顶。

马高爱医院综合楼,位于仓山区对湖路与上三路交叉路口,建于1912年
马高爱医院由巴尔的摩一位女信徒捐款,委托毕业于美国纽约女子医药大学的西格尼·特拉斯克负责建造,并任命她为第一任院长。为纪念捐款人而被命名为马高爱医院,当地人习惯依地理位置而称之为“岭后妇孺医院”。1910年医院大楼遭台风袭击倾圮,1912年在原址建综合楼。综合楼设有门诊部、外科、产科、手术室、实验室、教室、办公室,以及洗衣房、运动场等附属设施。接着又购买了紧邻医院东南面的32间中式房屋,改造成隔离病房。马高爱医院成为当时全国最早、最大的妇女、儿童专门医院和福州首个设立隔离病房的医院。
马高爱医院涌现了两位中外巾帼英雄。一位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女博士、世界妇女代表许金訇。她从马高爱医院毕业后,留在医院学习护理病人,后得海外妇女传道会资助赴美学医,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医学、公共卫生、妇女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成就丰功伟业。另一位是被誉为中国护士会之母的美国人信宝珠(Cora E.Simpson)。1907年信宝珠受美以美会妇女部派遣,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福州,就任马高爱医院护士长。她创办了在中国注册的第一所护士学校——佛罗伦萨·南丁格尔护士和助产士培训学校,并拟定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呼吁下,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护士协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此次大会成了我国护理学的发端。信宝珠从1922年起担任中国护士会总干事,直至1944年回国,对中国的护理学事业厥功至伟。
1936年,马高爱医院与圣教妇孺医院合并,成立基督教协和医院,设址鼓楼区新权路。此后,马高爱医院原址先后为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数学系等使用。1997年,马高爱医院综合楼因上三路改造工程被拆除。

宜夏别墅,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后浦楼457号(原门牌号),建于1919年
宜夏别墅依山而建,朝向西南,为单层石木结构殖民式建筑。面阔29米,进深22米,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虽然是单层,但层高很高,建筑内部空间高大宽敞。底层架空,正立面开有很大的通风口。西南面和东南面设有约3米宽的外廊,建筑右侧为凸出的多边形角楼。别墅周围绿树成荫,风光旖旎。
1919年,宜夏别墅由威廉·甘布尔夫人(Mrs.William Gamble)捐资,美以美会美德信医生(Dr.Emma J.Beton)负责建设。建成后作为鼓岭侨民医院使用,设有三个病区、一间手术室、一间浴室及医护、仆人用房。虽为侨民医院,但也服务于鼓岭山民,穷苦百姓还可获得免费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我国政府接收,1958年更名为鼓岭卫生院。1985年起改变功能,作为福州于山宾馆鼓岭分馆使用。1992年8月,美国人密尔顿·加德纳(Milton Eugene Gardner)夫人来鼓岭期间就住在该建筑。
1998年,宜夏别墅被公布为晋安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病房大楼坐北朝南,打杉木桩和片筏为基础,依据地势灵活采用不同结构、建设不同层数。建筑平面为工字形,带有地下室,西侧为3层框架结构,中部4层和东侧3层均为承重墙砖混结构。南立面底层中部设大门,二层悬挑阳台,顶部为三角形山花。地下室为石砌墙体,设铁栅窗。一层以上红砖砌筑,设木百叶、木框玻璃的双重门窗。刚性平屋顶,四周围女儿墙。楼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密肋式梁板,彩色水磨石地面。工字形内走廊,两侧设开间,全楼共有255个房间。1981年,为了增加使用面积,病房大楼整体加高一层。

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病房大楼,位于鼓楼区新权路29号,1936年奠基,1937年竣工
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病房大楼由美国卫理公会协和建筑部工程师林辑西设计,陈其昌营造厂承建。因外墙使用红砖,故又被称作红楼。病房大楼配置先进的医疗器械,设有手术室、隔离室、接生室、私人病房、X光室、教学手术看台等,还辟有治疗肺结核病人的独立区域。配备电梯、供水、供电、蒸汽管道等设施,科学利用蒸汽管道的高压消毒、洗漱和低压取暖,协和医院成为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医院,该楼也是南方唯一有取暖功能的建筑。医院执行美国医学标准化管理模式,形成治院严格、医风严谨的做派,出现了戴毓昭(Laura G.Dyer)、普天寿(Brewster)、杰克(Miss Jacobs)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教会医生、护士,他们扶危救人的美德载入医院史册。
医院前身是圣教妇孺医院,1936年与马高爱医院合并,名为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曾经改称福建人民医院,现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百年薪火传承,积淀出协和特有文化和医者精神,而今是福建省最著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之一。
2013年,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病房大楼被公布为福建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
塔亭医院门诊楼坐东朝西,为3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建筑。建筑平面为长方形,西立面一层作开敞式外廊,设大门和对外窗口。大门不居中,向南偏约一开间,上方的走廊呈弧形突出,以显示入口门面。二、三层东西两侧均设走廊,用木框玻璃窗封闭。室内设内廊,两边为病房和医务室。屋顶采用中国传统歇山式,气势雄伟。
塔亭医院前身为1848年创建的英国皇家海军与领事馆合办的海港医院,是福州最早设立的西医院。1866年海港医院由西方侨民团体接办,在中洲沿江盖2层楼房,取名福州地方医院,医院的负责人由英国领事馆馆医连尼(Thonas Rennie)兼任。1886年医院遭火焚毁,翌年得英国圣公会女差会赞助,移址塔亭重建,依地名改称福州塔亭医院,并在院内设护士职业学校。初创时期因民众不信西医,曾用免费或低收费吸引病人。1894年增设女病房,1912年建手术室,后内、外、妇、小儿及化验、放射等科室相继成立,规模逐步扩大。二战时福州两次沦陷,陈颂磐、陈宗磐兄弟及陈为信三位医生,始终坚守岗位,将塔亭医院作为特殊的战场,与日军机智周旋,使医院成为保护抗日勇士的最前线。1952年10月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福州工人医院。1956年8月更名为福州市第二医院,1984年12月起,同时使用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名。如今,该院已发展成为以骨科为重点的福建省唯一一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塔亭医院门诊楼,位于仓山区烟台山东麓上藤路47号,建于1948年
塔亭医院门诊楼曾作为医生宿舍使用,现已修复完成,将迎接新的使命。
福州柴井基督医院病房大楼为3层中西合璧风格建筑,平面不规则,四端有突出的角楼,大小不一。屋顶为西式四面坡和中国传统歇山式结合,最大的屋顶上开有老虎窗。病房大楼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环境优美清静。

福州柴井基督医院病房大楼,位于鼓楼区华林坊,建于1948年
1898年,英国圣公会在北门华林坊购置民屋开设小医馆,乔治·威尔金斯(George Wilkinson)(中文名官维贤)出任首任馆长。1901年开始,医馆拓展规模,兴建病房大楼、公馆、宿舍等建筑群,开办护士学校。1927年,依我国教育部规范,护士学校更名为私立柴井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29年,医馆取名福州柴井基督医院。1952年3月15日,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命名为福州市立医院,又将护士学校与福州医士学校合并,重组成福州卫生学校。1969年12月,迁至福州市台江区达道路190号(原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工农兵医院旧址,其前身是福州合组医院),开始使用福州市第一医院名称。2011年,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现在是福州市属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横跨三个世纪,经历一百多年风霜,福州柴井基督医院从简陋的教会小医馆,逐步发展成一所由我国政府承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疗机构,而今仍在开拓创新,砥砺奋进。
福州柴井基督医院原址现归福建省公安厅使用。
教会在中国编译出版医学书籍、办学、创建教会医院等,培养了大批本土西医人才,建立了完善的西医科学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推进了我国近代医学的发展进程。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抱有人道主义信仰的传教士舍却西方优越生活,来到中国无私奉献青春,有的还牺牲宝贵的生命,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以西医为工具,对我国发动殖民侵略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教会以西医为先导在中国开展基督教传播活动,本质上是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