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建筑
近代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入,对福州的文教、医疗、生产及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建筑领域,它们促进了各种功能类型建筑的产生、发展与完善,丰富了民众的居住方式及精神生活。本章以建成时间为序,介绍一些具有特殊功用的近代西式建筑及其人文内涵。
乐群楼坐北朝南,为2层砖木结构殖民式建筑。建筑平面呈L形,占地面积约620平方米。底部架空,架空层因山势而建,高度不一。南立面中部设门廊,门廊上方为露台。一层设方柱联拱券外廊,二层不发券,檐口装饰枭混曲线断面线脚。乐群楼是福州最早设立的洋人俱乐部,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西式娱乐性建筑。

乐群楼,位于仓山区乐群路8号,1854年动工建设,1859年落成
福州开埠后洋人陆续进驻仓山,于是各国领事馆共同集资建造了乐群楼,作为各国侨民团体聚会、娱乐的场所,因此有“万国俱乐部”之称。又因为内设弹子游艺室,本地人也称其为“弹子房”。乐群楼一层设舞厅、球馆、游艺室,二层是图书馆,洋人可以在楼内组织舞会、运动、展览及读书休闲等活动。乐群楼虽然仅限洋人出入,但那时还是个健康的公众活动场所。到了20世纪30、40年代,性质发生了变化,国民党政府官员、富商、汉奸占据了乐群楼,他们在此吃喝玩乐,醉生梦死,搞得乌烟瘴气。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将乐群楼辟为慰安所,其恶行罄竹难书,令世人憎恶。
20世纪50年代乐群楼用作民宅,内外均被改造。2013年,乐群楼被公布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10年代末迁走楼内居民,并于2020年按原样修复完成。
独立厅坐东向西,为2层砖木结构中西混合式建筑,占地面积约570平方米。青砖外墙,花岗岩勒脚,石制大门框。西立面装饰壁柱,壁柱贯通立面。室内设两个天井,屋顶为木桁架结构,屋面覆小青瓦。整体风格简洁素雅,质朴端庄。
独立厅是福州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1905年,郑祖荫、林斯琛、郑权等在该建筑内设立桥南公益社(亦称桥南社),郑守馨任社长。社内分设体育会、去毒社、救火会、阅报社等,借发展体育、查禁鸦片、义务救火等地方公益事业掩护革命活动。1906年夏成立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推选郑祖荫为会长,桥南公益社成为福建民主革命党人的大本营。1911年支会创办《建言报》,宣传自由与民主,以期唤醒国民,共同反对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同年郑祖荫与福建同盟会革命党人在此策划并宣誓后共赴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前夕,郑祖荫成功策反清军实权人物孙道仁、许崇智加入革命队伍。1911年11月9日,郑祖荫、黄乃裳等同盟会成员率领革命军协助起义部队作战,取得于山战役大捷,福州光复,成为全国最先光复的城市之一。1912年4月20日晨,孙中山与宋庆龄抵达福州,受邀到桥南公益社与福建同盟会成员座谈。孙中山尤其关心闽籍黄花岗烈士家属情况,寄语向他们表示诚挚慰问。孙中山还为桥南公益社题写“独立厅”三字,并与福建同人合影留念。福建同盟会将“独立厅”制成匾额悬挂于大堂正中,从此桥南公益社以独立厅命名。

独立厅,位于仓山区梅坞路57号,约建于20世纪初
1983年,独立厅以“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旧址”的名称被公布为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修复完成,作为辛亥革命史料展展馆和仓山区文化馆使用。
鼓岭邮局面向西南,为单层石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乱毛石外墙,双面坡屋顶。入门为营业柜台,另有局长室、办公室、信差房、厨房、天井等。建筑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功能完备,是我国早期五个著名的夏季邮局之一,隶属福州邮务总局。

鼓岭邮局,又称鼓岭夏季邮局,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旧街崎头顶43号。原建筑于1905年由闽海关拨银建造,2012年8月福州市政府在原址复原了鼓岭邮局
1902年6月18日,鼓岭邮局正式成立,主要是为夏天到鼓岭避暑的中外人士服务,业务包括收寄、投递信函、包裹、报纸、杂志和代办汇款等。营业时间为每年端午节后开张,中秋节后歇业。当时福州的邮差每天一次从福州市内挑着邮件上鼓岭,再由鼓岭邮局的邮差投递到户,后来增加为每天两次。在偏僻的山区还能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也是鼓岭成名的因素之一。
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公布前,都是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基本以方言发音为准,故有“KULING”“FOOCHOW”等拼音词汇。1911年夏天,传教士加德纳寄往美国信件上“福州鼓岭·KULING”的邮戳印记,使百年往事得以解密,演绎了一段中美民间友谊佳话。
鼓岭邮局除抗日战争期间暂时关闭外,其余年份都在夏季正常营业,直至1948年停办。2012年9月27日鼓岭邮局重新开业,同日发行纪念鼓岭邮局成立110周年的“鼓岭首日封”,以及一套鼓岭风光明信片,明信片封套上印有一个邮戳和一句话:一枚小小的邮戳引发一段动人的鼓岭故事……
鼓岭万国公益社坐北朝南,为单层石木结构西式建筑。面阔24.3米,进深17.6米,占地约430平方米。石砌外墙,中间四开间内凹为外廊。东侧山墙前部随屋面层层叠落成阶梯式,后部与北面防风墙等高,呈直角围合成一体。三面坡小青瓦屋面,屋顶为三角形木桁架结构,直接架设于石砌承重外墙上,使3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不设一根承重柱,形成宽敞的室内活动场地。公益社内设办公室、礼堂、化妆室、更衣室、卫生间、厨房以及食品储存室。外围西侧的空地建有轿亭,是当年停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

鼓岭万国公益社,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三保埕11号,建于1914年
1887年外国人成立鼓岭联盟会,亦称万国公益社,是外国侨民民间组织设在鼓岭的办公处。成立联盟会的目的是组织各国侨民在鼓岭的各项社交、文艺活动,每位侨民只需缴纳50美分即可入会,缴纳的经费用于日常活动开支。公益社做了许多公益、慈善事业,如1887年在鼓岭的三保埕创办岚光小学,聘请华人张亨恩及其儿子张利棠任教,中外学生同班上课,而且一律免费;发起并创办了梁厝村侨民医院、鼓岭邮局等。还有如向游人出租房屋、雇佣挑夫、代收邮件等,都是公益社义务服务范畴。
2022年,鼓岭万国公益社被公布为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被整修如故,作为鼓岭举办各种展览的场所。
福州青年会大楼坐西向东,位于解放大桥桥畔。大楼红砖砌筑,庞大方正,气势恢宏,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大楼。东立面中央双合式台阶为大楼入口通道,两端房间向前凸出,中间为列柱外廊,上有宽阔的露台,是举办室外活动的空间。时任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为大门题写了“道义之门”匾额。大楼东北转角处镶嵌奠基石,奠基石一面阴刻“为服务也非以役人”会训及奠基日期,另一面镌刻会徽,上有图标及“德育、体育、智育”的口号。楼内设施齐全,设备先进,设有教室、舞厅、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西餐厅、电影院、旅馆等,以及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排球两用球场,还配置游泳池过滤设备。在当时,福州青年会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

福州青年会大楼,位于台江区苍霞路13号,为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的主会所,1914年奠基,1916年竣工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成立于1844年6月6日,是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George William)创办的总部设于伦敦的社会活动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坚定信仰和服务社会活动,促使青年在“德、智、体、群”方面全面发展。
1904年,传教士裨益知(Willard Livingstone Beard)在福州创办基督教青年会。1910年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为了让青年会成员有个固定的活动场所,方便联络各界人士,决定在苍霞洲筹建会所。黄乃裳捐款45000银圆用于购置地皮,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公理会、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的捐款,以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捐给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12万美元(他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一起作为福州青年会大楼的建设费用。大楼建成后成为福建青年学习文化,开展文体活动,议论时政,策划、组织爱国行动的场所。陈宝琛、林纾、严复、萨镇冰、林徽因、冰心等曾莅临。
“黄案事件”发生后,日本当局认为,如果不及时打击青年会学生,他们领导的反抗日本侵略、抵制日货行动会一浪高过一浪,将给日方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于是经过预谋,在1919年11月16日下午,日本驻闽领事馆纠合了一支60余人的敢死队,报复青年会学生。他们在台江一带遇学生就刀刺棍打、开枪射击,致重伤者10余人,轻伤者无数。伤者中除了青年会学生外,还有青年会一美国教员、值班的警察和过往群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台江惨案”。该事件引发全国再掀反帝斗争的大浪潮,开展更为激烈的抵制日货运动。虽然由于北洋政府的软弱与妥协,日本报复中国民众反日情绪的目的得逞,但迫使日本政府公开道歉、撤换领事、撤走军舰、赔偿损失、承担道义责任等,成为中国政府对帝国主义外交斗争的首次胜利。
1936年2月,郁达夫应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邀来福州任省府参议,在福州青年会大楼四层面江的一间房子里居住了五六个月。其间,郁达夫在青年会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展望”的公开演讲,号召福州文化界人士继承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爱国精神,以民族解放为己任,运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必胜的信念,鼓舞前线作战部队士气。1937年10月17日,郁达夫身先士卒,带头成立“福州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并出任理事长。
福州青年会大楼由以设计基督教青年会会馆著称的美国芝加哥沙塔克·何塞建筑事务所(Shattuck & Hussey Architects)设计。新中国成立后,大楼成为福州市第十三中学(后改为福州市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校舍。2008年福建汇源投资有限公司接手改造,将其开发成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2022年伊始,台江区政府又对周边环境和景观进行优化整合,建成“青年广场”和“青年桥”,将青年会与北江滨、苍霞、上下杭、中亭街等文化旅游资源融合起来。福州青年会大楼将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公众。
思万楼为3层罗马风格塔形钟楼,矗立在正对着学校大门的斜坡上。钟楼高约18米,红砖砌筑,花岗岩勒脚。底层面积最大,二、三层变小。每层四面连续拱券,一层每面券洞上方都有泥塑“思万楼”匾额。顶层粉刷成白色,里面悬挂大钟,顶部为雉堞女儿墙。大钟紫铜铸就,直径约1米,高约1.30米,系爱尔兰都伯林威尔逊公园基督堂所赠。钟楼上嵌奠基石,奠基石字迹漫漶,依稀可辨“民国八年九月,恒会督奠基”等字样。

思万楼,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内,1919年奠基,1925年建成
1907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的万拔文(W.S.Pakenham-Walsh)不远万里来到仓山,帮助教会购买了俄国领事馆及周围四座洋房和园地,又新盖两座大楼,创办了圣马可书院,并担任首任校长。1912年,英国圣公会将圣马可书院与广学书院、榕南两等小学合并,以原圣马可书院为校址,成立三一学校。1919年万拔文离职,为纪念这位和蔼可亲的校长,校友们自发筹款兴建思万楼。
思万楼现为仓山区仅存的罗马式建筑,2020年被公布为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鼓岭游泳池由混凝土构筑,平面为矩形,长18.5米,宽10.2米。游泳池底部呈斜坡状,分成浅水区和深水区,最深处达2.4米。游泳池用水引自山泉,有钢爬梯上下泳池。更衣室为附属建筑,面向西北,单层,石木结构,内设更衣、沐浴间。

鼓岭游泳池、更衣室,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三叉路38号,建于1937年
当年,游泳池给在鼓岭避暑的外国人及当地居民带来欢乐,现今已修葺一新,供中外游客参观、怀古,而更衣室则辟为福州软木画艺术展示馆,用于传播闽都民间美术文化。
鲁贻图书馆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英国安妮女王风格建筑,占地面积369.2平方米。依地势前半部分作1层,并架空约0.8米,后半部分建3层,直接落地,因此前后产生错层,使得内部相连通道以楼梯过渡。北立面左右对称,两端为凸起的多边形角楼,正中设垂带踏跺。建筑内设办公室、阅览室、会议室、客厅、卧室等。

鲁贻图书馆,位于仓山区麦园路13号,建于1944年
鲁贻图书馆由福建军统首领江秀清等人创立,以纪念福州辛亥元老黄展云。因此,鲁贻图书馆除了图书借阅的实用功能,还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
黄展云(1875—1938),字鲁贻,祖籍永福县(今永泰县)白云乡。1899年,与堂兄黄翼云、表兄林万里及革命志士方声涛、郑权等人共同创办福州第一所新式学堂——蒙学堂,也是中国最早宣传革命思想的小学堂。1911年,参与策划并亲自参加福州于山战役,以响应辛亥革命,为闽都光复呕心沥血,奋不顾身。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出任孙中山的秘书。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护法,黄展云奉命留在上海筹集斗争经费和联络革命志士。1919年,创办《福建民报》,因抨击北洋军阀暴政、支持学生爱国反帝运动而被捕。1927年8月,任福建省农工厅厅长,将长乐县营前村作为推行农工政策的试验点,成立营前乡自治筹备委员会。1932年10月,出版《营前模范村概况》一书,宣扬乡村自治,希望在全省推广廉洁模范村建设经验,进而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范本。1935年9月,前往南京,任全国侨务委员会委员。1937年5月,营救中共党员李庚出狱,同时彻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展云到武汉准备联系中国共产党一同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却突发重疾,于1938年7月16日在汉口去世。
黄展云一生追求民族独立与尊严,对祖国赤胆忠诚。1992年,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林爱枝在“纪念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村65周年暨学术讨论会”上,这样评价黄展云:“是中国近代史的名人,对国家和乡土都有过积极的贡献。作为一个民主革命者、爱国者和关心群众疾苦的社会改革者,他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很多……”
与鲁贻图书馆一街之隔的是麦顶小学,其前身系黄展云创办并担任首任校长的私立独青小学。学校内尚存青石碑一块,上书“黄鲁贻先生纪念碑”,可见鲁贻图书馆的选址是有一定用意的。
20世纪60年代,鲁贻图书馆先后作为华侨幼儿园、仓山邮电局使用。1988年被公布为仓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修缮,现为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烟山画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