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情绪概述

第一节 情绪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态度,具有独特的主观体检、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自主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喜、怒、哀、惧等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情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感受都可能是不同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称为情绪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具有情绪体验。容易和情绪混淆的概念有如下三个。

感觉。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

心情。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情绪总是或隐或现地有其行为表现,例如,高兴时笑容满面,悲哀时哭丧着脸等。但有些情绪可能只有内心的感受而无明显的行为表现,特别是由于人通过学习对情绪的表现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之后,许多情绪往往不表现在明显的外部行为上。情绪在行

为上的表现称为情绪行为(或表情)。表情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见表7-1。

表7-1 表情和与之关系最紧密的情绪

当情绪产生时,人们身体的各系统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和物理反应,其生理机制就是大脑皮层的不同神经元产生兴奋,皮下中枢,包括海马、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不断传递和反馈信息,协调和支持脑的激活水平和情绪状态。随着脑和神经系统的变化,机体的其他内脏器官也随之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绪的生理变化既是主观体验的深化,又是外在情绪表现的基础,在情绪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如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或目的没有达到时,他将会产生愉快或者难过等感受。因此,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的成分

研究人员一直在争论到底哪些情绪属于基本情绪,甚至到底是否存在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即情感的红、黄、蓝三原色,以此为基础,可混合出成千上万种的情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人类的确存在少数几种核心情绪。艾克曼指出,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所对应的特定面部表情,为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所公认,包括没有文字、尚未受到电影电视影响的人群,这说明情绪具有普遍性。(注意:是喜、怒、哀、惧——喜悦、愤怒、悲伤、恐惧,而不是日常我们所讲的喜、怒、哀、乐)

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基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

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例如,看到心爱的宠物死亡,主人的认知系统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

身体反应: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当我们的情绪发作时,往往会伴有许多生理上的变化。生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愤怒和恐惧发作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胃腺分泌减少,呼吸短促、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亢进(表7-2)。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

表7-2 情绪体验的身体反应

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

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

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绪的成分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你正在森林中欣赏周围的自然美景,突然随着一声吼叫,一只熊出现在你面前。你马上停下来,心跳加快、口干舌燥、肌肉紧张,感到非常害怕。在这个例子里,当你在树林里遇到熊时,你的情绪表现是很害怕、很恐惧。害怕的同时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如口干舌燥、肌肉紧张、心跳加速等。此外,你的害怕还以准备行动为特征——要么打,要么逃。害怕的另一部分是感受,你感受到了非常害怕。最后是认知成分,你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因为你意识到熊对你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三、情绪的功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情绪不是一种毫无目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伴随体验。相反,它们是在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工具。

(一)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个体通过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个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个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让人进行搏斗,也可以呼救。因此,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承认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抚养;成人也要通过情绪反映其处境的好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人们还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情绪之所以具有适应性的特征,是因为情绪的机能不仅可以来源于个体全部的先天机能,而且还来源于学习及认知活动。许多种情绪都具有调控群体间的互动功能。譬如,羞怯感可以加强个体与社会习俗的一致性;当个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内疚感可激发社会公平重建。其他的情绪,如同情、喜欢、友爱等,也能起到构建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作用,它们可以增强群体内的凝聚力,而且有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二)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个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个体行动的动力,但是情绪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个体的行动。达尔文认为,人类祖先在捕猎和搏斗时发生愤怒的情绪反应,有助于增强体力,战胜猎物或敌人。现代科学更清楚地提示了人在紧张情绪发生时会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呼吸频率提高、肾上腺分泌增加等。这一切都有助于一个人充分调动体力,去应付紧急状况。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组织功能

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还和情绪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果;痛苦、恐惧这样的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强度越大,效果越差。情绪对记忆的影响表现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也容易回忆起来。如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情绪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到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看问题容易悲观,疏于追求,且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都有外部表现,即表情。情绪的信号功能通过表情实现的,如微笑表示赞赏,点头表示默认,摇头表示反对。中国有“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俗语,意思是说通过别人的情绪反馈信息,领悟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此外,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在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情绪体验的维度和种类

(一)情绪体验的维度

情绪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人所处的情境又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撇开具体的情境和情绪的对象,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情绪可分为情感的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四个维度。

1.情感的强度

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上有不同等级的变化——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例如,喜,可以从愉快到欢乐、大喜、狂喜;哀,可以从伤感到难过、悲伤、哀痛、惨痛等。情绪的强度越大,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程度也越深。情绪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越大,个体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越高,或者人的需求状态越强,那么,情绪体验的强度就越大。

2.情绪的紧张度

在紧张度方面,情绪体验的变化是很大的。紧张的情绪体验通常是与活动的紧要关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相联系的。在考试、演讲、活动比赛之前,人们都可以体验到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活动成败对人越重要,则关键时刻时的情绪就越紧张。关键时刻过去之后,则可以体验到轻松或紧张的解除。如果以前的紧张水平越高,则关键时刻过去之后就越感到轻松。紧张一般有助于全身精力的动员和注意力的集中,但也可能过度,从而使得人们的行为失调。

3.情绪的快感度

快感度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或不快乐的程度上的差异。悲伤、恐惧、愤怒、悔恨等有明显的不快乐的感受;而欢喜、满意、自豪等有明显的快乐的感受。快感度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情绪的强度会影响其快感度。渴望,通常伴有快乐的感受,但当它过于强烈和持久时,就可能产生不快乐的感受。

4.情感的复杂度

各种情绪和情感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爱,包含柔情和快乐成分;恨,包含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有的情绪很单纯,有的情绪却难以用言语来描述。现代心理学上,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看作单纯的情绪,也称为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

(二)情绪的种类

情绪状态划分来源于情绪维度理论。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黄希庭认为,若撇开情绪所指的具体对象,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被喜事所引起的愉快心情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这种情绪状态并不会出现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产生该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重大的生活事件会导致心境持久,而性格内向、沉闷的人心境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无论是在大学生活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最常经历的情绪状态就是心境。因此,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保持积极、良好的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强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状态下自我卷入的程度很深,失去了身心平衡,伴有明显的生理和身体方面的变化。如失恋、受人侮辱、突然的危险情景等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会引起激情。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使人的感情完全投入当前活动中,激发个人的潜力,完成眼前的活动,如生活中的见义勇为行为;后者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有些高职学生容易在激情中失去理智,而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严重后果。

3.应激

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往往伴发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景或紧要关头,如火灾、地震、高考等。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目瞪口呆,手忙脚乱,陷入窘境;另一种是急中生智,及时行动,摆脱困境。有关研究表明,应激会引起“一般适应综合征”的发生,出现“警觉阶段→反抗阶段→衰竭阶段”等一系列症状,最终使有机体精疲力竭,抵抗力下降,出现适应性疾病。

(三)情绪健康的具体表现

1.情出有因

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必须由一定的原因引起,无缘无故的喜、怒、哀、乐,莫名其妙的悲伤、恐惧,就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2.表现恰当

一定的刺激会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反应和刺激应该相互吻合。

3.反应适度

情绪表现的持续时间和强烈程度都应适当,不能无休无止、没完没了。如果微弱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4.情绪稳定

情绪反应开始时比较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逐渐减弱。如果反应时强时弱、变化莫测,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5.心情愉快

以愉快的心境为主,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如果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心情郁闷,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能自我控制

健康的情绪是受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情绪健康的人,应是情绪的主人,可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也可把激情转化为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