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西方风景画的发展

1.1 西方风景画的发展

西方风景画诞生于16世纪,兴于17世纪。这一时期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欧洲文艺复兴如迷途里的指路人,指引了很多画家的创作方向。在达·芬奇的许多人物画作品中,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诸如山川、草木、田园等大自然景象。意大利画家卡拉契创作的圣经画和以前的所有同类题材作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逃往埃及的路上》的画面中,画面视觉空间的主体是全景式的自然景色,圣母、圣子、约瑟等人物在画面中占据了大部分面积,画面全景式的自然景色成为视觉空间主体(图1-1)。

17世纪的荷兰,人们亲睐以风车、磨坊、渔船、海港等为题材的风景画。于是,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和风景画应运而生。如霍贝马的《米德尔翰尼斯小道》描绘了北欧荷兰乡村景色,画面给人幽深宁静的遐想,唤起人们心中略带沉吟式的诗意(图1-2)。18世纪,英国走向了风景画的高潮时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风景画家,如泰勒和康斯太勃。他们成功地描绘了自然界的阳光和空气。康斯太勃比较写实地描绘了大自然,而泰勒的画却表现了一种唯美的宛若天堂的意境,作品大气磅礴、唯美虚幻,富有幻想和浪漫情调。

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英国的水彩画。水彩画能够在英国产生并发展,是由于英国这个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多雾天气,这样的景色很适宜水彩画那特有的迷蒙、透明、酣畅的风景效果。保尔·桑德比是英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用水彩作画的画家,他被称为“水彩画之父”(图1-3)。

19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者对当时画家的创作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倡导的是面向生活的美学观念。居士塔夫·库尔贝是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雷雨后的峭壁》描绘了雷雨后的峭壁、海湾、小船。画面中雨后的海洋被推到了中远景,峭壁成为整幅作品的焦点,并支撑着画面的结构,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这是画家胸襟与精神的艺术映象,它坦荡、辽阔、博大、奔腾不息的奇伟景象给人以深刻印象(图1-4)。19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以法国巴比松农村风光为题材,以写实风格作画的巴比松画派。他们活跃于巴黎东南郊枫丹白露森林中,其代表画家是柯罗,他的代表作《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画面描绘了晨雾初散,晨风清新的早晨,清爽的林地与湖水弥漫着凉爽润湿的气息,前景绿荫如盖的大树与一棵小枯树相映成趣,使画面呈现田园诗般的美感(图1-5)。

图1-1 《逃往埃及的路上》 卡拉契

图1-2 《米德尔翰尼斯小道》 霍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