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风景画在设计中的应用

图5-4 《林中之鹿Ⅱ》 弗兰兹·马尔克(德) 油画

(3)情感的表达——向表现主义学习

许多绘画作品都有具体的题材内容,而表现主义恰好相反,它强调艺术表现与内在精神两方面的结合,作品大多没有具体的题材内容。表现主义追求自由奔放的表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看重艺术的表现性与审美性,尊重艺术家本人的情感诉求。他们在关注艺术的观念性与文化性的同时,还格外注重艺术的本体语言的建构,注重艺术的神韵与意境的营造,充分发挥潜意识、直觉等主体因素,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激情和审美经验大胆地进行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绘画形式。艺术是感情的一种载体,与别的画派相比,表现主义希望用激情的语言用外在的造型与色彩表达内在的精神。行走于大自然的美景之间,谁能无动于衷?表现主义画家忠实于内心的情感与真实,用强烈的色彩、笔触和形式表现出来,让风景写生焕发出亦真亦幻的表现力,这就是表现主义绘画的终极追求。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有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以及德国桥社画家埃内斯特·路德维希·基尔希纳和埃米尔·诺尔德等(图5-5、图5-6)。

(4)意象的风景——向中国艺术学习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简单地讲就是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强调主观情思及抒情性情感的表达,以“淡”“天真自然”为艺术追求。同时,意象风景中的造型寻求的是介于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之间的造型形式,既不完全模拟客观对象,也不完全脱离客观对象,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客观景物又掺入了作画者主观意识的主、客观相结合的精神产物。简单地讲,意象绘画就是作画者以客观对象为依托,感悟之后的“印象”,所以必然要舍掉许多表象的、非本质的因素,达到物我交融的造型形式。这种意象造型的特点是既具有抽象概括性和主观创造性,又有一定的客观真实性(图5-7、图5-8)。

意象风景画消除了对自然景物观察的片面性,冲破表面现象而进行主观再创造,强调作画者本人主观情怀的自然流露,把自然景物与个体感受结合之后,形成了既有意味又有思想感情的印象。在风景写生中借鉴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观念,将会达到极为有益的造型意趣和抒情表意的目的,也在学习中获取了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

图5-5 《呐喊》 爱德华·蒙克(挪威) 油画

图5-6 《黄昏》 埃米尔·诺尔德(德) 油画

图5-7 《青绿山水画》 张大千 中国画

图5-8 《青园图》 沈周 中国画

5.1.2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的主要目的

风景写生追求对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用色彩准确、生动、快速地加以再现,目的在于揭示物象的真实存在性,是我们认识色彩、表现大自然的最好方式。然而近年来,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延续绘画类专业色彩的训练方法。这种方式强调对自然色彩的认识,却忽略了设计色彩的应用性,无法使写生色彩转化为设计色彩,学生风景写生的好坏对于在设计中的运用并没有直接的帮助。显然,这种风景训练方式不太适合现代设计专业。另一种趋向则是只注重对色彩构成的学习或是装饰色彩的学习,它强调的是对色彩规律的理性研究,基本脱离了写生,往往导致学生缺少设计色彩创作的灵感来源,导致色彩设计的程式化和表现形式的单一化。

实际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色彩风景写生训练应该达到培养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目的:

第一,培养设计审美能力。对这种审美能力的培育是将设计升华到艺术层面不可或缺的训练过程和学习手段。

第二,提高设计表现能力。这是设计师运用色彩语言来表现创意的基本能力,如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服装效果图表现等。

第三,培养色彩归纳的能力,掌握装饰色彩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第四,丰富设计色彩的创意灵感。自然的色彩丰富多样,是一切设计色彩的源泉,通过设计色彩风景写生可以避免应用的程式化。

在表现形式上,设计色彩风景写生不再以真实地表现自然为目的,而是从研究自然形态入手,获取对象的本质特征,然后超越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达到主动性地认识与创造。

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设计色彩的观念指导下对自然色彩的再次体验和理解。写生课程是从基础色彩到设计色彩的过渡,它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整个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写生中运用设计色彩的理念,就是为了从对客观风景的主观表达中,建立专业的色彩感觉,提高感受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和快速表达能力,进而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们通过风景写生掌握了装饰色彩造型的基本原理,面对大自然景色,在经过观察和分析后,能够将客观对象经过提炼、夸张、变形、变色等处理表现在画面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构图、构型、构色及表现技巧、形式语言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有助于开拓创意思维和想象力,提高自身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力。在完成写生之后,学生能进一步把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知识及技能运用到色彩风景创作中,以此提高设计色彩的应用能力,并为后续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5.2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的练习方法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是相对于写实性色彩风景写生来说的,指在造型和色彩上不完全遵照客观物象的特征来进行,作一定的夸张和变色处理,强调造型和色彩的相对主观性(图5-9、图5-10)。

5.2.1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的艺术特点

(1)造型特点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的造型是在对客观物体纷繁乱杂的形色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简化形体结构和色彩结构,在画面上对简化而来的形体以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进行有目的的秩序化、条理化安排,从而构成形式感很强的整体装饰性画面,达到形象鲜明、色彩概括、主题突出的效果。因此,既要注意从客观物体中获取造型特征,更要精心发现和营造具有设计美感的画面构造,使形象明快、洗练、质朴而又生动强烈。

①理解物体结构。从客观物体自然的结构出发去挖掘画面上形态结构的内在特征及其点、线、面、色造型语言上的变化,把无规则或少规则的形体结构调整、概括成规则的、秩序感较强的画面形态结构,创造出自然基础上的装饰化造型。

②强化形式美结构。从形式美的角度去深化对客观对象的强烈感受和审美启发,不断挖掘具有设计意味的自然特征,在对画面反复修改调整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结构形式,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图5-9 《珍珠船1·北海》 王嵋 水彩 35cm×35cm 2014年

图5-10 《珍珠船2·北海》 王嵋 水彩 35cm×35cm 2014年

图5-11 《三里港落日图12号》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2)构图特点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的目的是从客观物象结构中获得形式美的组织规律,在构图上主要以物体本身的自然结构及组合结构的空间秩序为起点,以大的结构线为骨架,整体上强调画面构成的自然序列,弱化光影变化和透视空间,把复杂的立体空间转换为平面化的点、线、面、色彩空间结构,对层次丰富的色彩作整色提炼,达到主题鲜明、构图完整、形象生动的目的。

①中心构图。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以一个主题或主要景物为画面中心,逐次安排次要景物,达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的画面效果(图5-11)。

图5-12 《繁华集市》 佚名 油画

图5-13 《东头的百合花》步骤图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②宏观构图。当景物较多、物体结构层次较为复杂时,为了表现大场面效果而用此构图方法,以便达到气势恢宏、丰富多彩的效果。这种构图通常采用较大画幅(图5-12)。

③微观构图。这是一种放大镜似的构图方法,通常对较为复杂而形式感很强的局部结构特征进行放大处理,以期发现独特的形式美(图5-13)。

(3)色彩特点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是以对大自然色彩的强烈感受为依据,以装饰美的表现为目的,通过分阶和限色等方法,简化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客观色彩,强调色彩配置的对比与协调,从而达到富有设计美感的色彩创造。

图5-14 《山韵》 何勇 水粉

图5-15 《海湾落日图1号》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分阶是概括色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把每一个物体的明暗和颜色根据造型结构和画面构成的需要分为各自不同的区间,再把不同区间的颜色概括为一个整色,这样可以只用几个色便把一个物体的色彩结构表现出来,达到色彩归纳简化的目的(图5-14)。

限色是对一幅画面的用色数量进行限定,根据造型结构和画面构成的需要,对相似相近的色彩用同一色彩代替,达到单纯简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极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的明暗和色相关系加以归纳梳理。少套色的设色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意向,表现更为明确、概括而简洁极致,色彩效果单纯而强烈。

色彩的调和就是色彩之间产生统一协调的关系,可以运用色相、明度、纯度或面积的变化来达到统一与变化的秩序组合。它通常有主导色的调和、类似色的调和、对比色的调和等(图5-15)。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的色彩不光是在客观色彩基础上实施分阶和限色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简化而来的色彩进行对比与调和的配置,以创造出强烈的设计效果。色彩归纳的掌握过程就是将色彩感觉观念化、理性化、规范化的科学提炼过程,也是艺术和设计原创力的起点和开始过程。

5.2.2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的表现形式

(1)客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

客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是比写实性风景写生更具有设计语言和装饰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鲜明的设计效果和简洁的艺术手法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也使众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不约而同地选择并加以发展(图5-16)。

客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就是把客观的立体形象转化成平面感的形态,并进行条理化的装饰性安排。它通过改变常规的观察认知习惯,舍弃或弱化物象的体积和明暗特征,强化或夸张物象轮廓形态和纹理的装饰性效果,在保证形象完整的前提下,通过点线面的有序安排组合视觉形象,使形、色完整合一,产生平面化的设计效果。由于客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是在自然景观完整性的前提下营造装饰画面的,所以在构思立意中,要尽量把握造型的完整和颜色的协调,使画面既有客观的形态之美,又要对各种形式要素进行理想化整体组合。在画面构成中,要格外关注大小、形状、角度等可变因素的合理调整,要合理运用固有色的主色调作用,合理调配对比色彩的活跃、点缀的作用(图5-17至图5-19)。

图5-16 日本浮世绘风景画

①构图。客观平面性归纳风景写生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用散点透视、多点透视、移步换位、平摊透叠的方法,将互无联系的形象素材有目的、有条理地安排在画面上,遵循对比、调和、渐次、节奏、韵律、反复、均衡、对称、统一等形式法则,使之成为构成合理、形式完整的画面整体。

平列构图。把造型用平视的手法平列布置在画面上,各部分形象互不遮挡,大小疏密安排有序,横向和纵向的排列都有,构图及形象简洁明了(图5-20、图5-21)。

图5-17 《巴尔港灯》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图5-18 《巴山蜀水》(局部) 袁运甫 壁画

图5-19 《江春色》 祝大同 壁画

图5-20 《渡口》 林风眠 国画

图5-21 《幻城喻品》 敦煌壁画

图5-22 《热带植物作品110号》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重叠构图。在保持客观物体轮廓统一的基础上,采取运动中的多视点、多角度观察对象组合对象的构图方法。各组形象按整体方式呈现,轮廓交错有致,前后层次感强,有左右水平移动视点的重叠,也有上下平行移动视点的重叠(图5-22)。

逆远近法构图。改变正常透视时近大远小的正常视点,把视点移到后面,呈现近小远大的逆透视效果,它与上述两种方法都造成二维的平面感。

②构形。首先,将立体形状转化为平面化形体,注重展现对象最具特征的角度,利用平视观察、剪影表现和夸张、变形、增减、取舍的手法,对客观原型进行变化,使之逐渐成为装饰形象。

a.原型平面化。平面化是客观性平面归纳风景写生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也是装饰造型要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平视观察是把体积不同、空间位置各异的绘画形象一律看齐,也就是说不仅把单个形象平面化,而且要使画面中所有形象同处于一个基本平面上。

图5-23 《加德纳的小船坞》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水彩

剪影表现也是造成形象平面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剪影能很好地体现出物体的外在特征,同时也能弱化或消除其内在结构。

重外减内,以线造型。以上所讲的平视观察和剪影表现在本质上都是重外减内最有效的办法,此外以线造型也是取得形象平面化的重要方法。“线”造型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尤其是线条本身的造型美感,极大地强化了对物体本质特征的表现力度和主导作用(图5-23、图5-24)。

b.形象理想化。绘画时选取对象最具特征化的角度进行表现,同时省略、丢弃无特征和与画面形式结构不吻合的部分或细节,在统一的节奏和韵律中使各形象理想化。

③构色。在对景物所产生的基本色彩感受的前提下,采取固有色为主的色彩处理方式,在物象固有色基础上适当调整其明度、纯度、色相,以达到色彩既对比又协调的目的。

强调固有色。一般情况下,多以参照各个物体的固有色作为主要的物体色彩,对光源色、环境色适当进行考虑。

舍弃细节色。不求单个物体自身的明暗层次变化,舍弃它们在暗部、亮部、中间部、反光部以及高光部等素描调子上的变化,而是予以充分的概括和提炼(图5-25)。

图5-24 《船的特写》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图5-25 《三里港系船池》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图5-26 《风坡之冬》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图5-27 《来自苹果树》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2)客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的表现技法

①平涂表现。这是客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表现的基本方法,颜色的使用干净清爽,画面需要涂平涂匀(图5-26、图5-27)。

②拼接表现。首先明确形体,再一色接一色地画。接第二色时尽量不要破坏第一色的形,以保持形态的明确和完整。若先勾有重要的色线,也尽量不要破坏掉色线的完整(图5-28、图5-29)。

③勾填法。以线和面结合的方式表现,用线塑造形体,用颜色表现块面。画时可先勾线后填色,反之亦然(图5-30、图5-31)。

④重叠法。构图上使两种颜色部分相交,产生重叠部分,从而形成第三色,或主观对第三色进行设定,以增加画面效果(图5-32、图5-33)。

(3)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

主观性色彩归纳研究的是主观色彩在基础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同时它是一种将现代艺术的理念和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以及现代设计的观念融为一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这其中,人的主观意念起着重要作用,它强调的是一种发现意识,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和能力。

主观色彩归纳要求人们在感性的基础上,理性地表现人的主观意识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主观色彩归纳风景写生改变了传统绘画写生过程中那种对自然形态酷似地模仿和精确地描摹,采用现代绘画理念与现代设计意识的综合表现。主观色彩归纳旨在为艺术设计服务,但反过来又影响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图5-34)。

图5-28 《桂林印象》 罗玥 油粉画 75cm×75cm 2013年

图5-29 《圣·鲍尔-德-文斯》 简尼特·威斯(美)水彩

图5-30 《山村小景》 佚名 水粉

图5-31 《安徽民居》 邹幸 水粉

图5-32 《夜航》 瓦尔弗雷德·塞林(美) 油画

图5-33 《画室内部》 汉斯·霍夫曼(美) 油画

图5-34 《海港晨曦》 吴冠中 中国画

“主观性”和“平面化”界定了主观性平面色彩归纳的基本特征,比起客观性平面色彩归纳,它在构图、色彩、造型方面具有更强的主观性。主观性决定了造型的变化,而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画面的完全平面化,因而它也是对平面化设计手法和样式的更深入研究。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是理性的抒发和程式化的显现,根据作者主观审美取材构图,要求变形、换色,追求秩序、均衡、节奏、韵律等画面的形式美。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理性分割的构图。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的构图使人感到景物是被人为地安排在某个特定的位置上。这种构图更重视对画面的理性分割,通过合乎形式美的分割而产生形象不同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形式化、程式化地设置各种各样的形象。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西方现代绘画立体主义都属于这种构图。

在构图时,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运用散点透视构图,可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审视、观察对象。它不是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来观察物体,而是移动视线,并将这种结果放在同一个画面上,画中没有远近关系。这种构图主观地经营画面中形、色的组合关系,打破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也不受题材内容的局限。除此之外,构图时对于所描绘的景物还一律平视,不画或少画物体的顶面和侧面,只画最能体现物象特征和姿态最生动的一个面,要求轮廓清晰,形象不重叠。

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的构图不能仅考虑所要表现的题材内容,而是主要看它有没有装饰效果,其次才是看形象、色彩是否恰当。这样的风景写生的构图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和要求:

a.理想化的构图。这种构图形式既不受到客观对象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也不必采用透视原理,可以充分发挥作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这个意义说,它也是最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定的构图方式。

图5-35 民间刺绣

图5-36 《生命之树》 亨利·马蒂斯(法) 油画

b.规律化、秩序化的构图。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采用规则有序的程式化的方式构图,从生活原型中提炼成美的形式去再现自然世界,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远至我国古代的画像石砖、青铜纹样、民间剪纸等,古埃及、西亚两河流域的壁画及欧洲的一些工艺绘画、装饰雕刻等,多采用装饰化的构图。现代设计作品也大量使用这类装饰性极强的构图形式(图5-35、图5-36)。

②夸张变形的造型。在主观性平面色彩归纳风景写生的造型变化过程中,首先要弱化所描绘的物体空间感,淡化物体之间的前后虚实关系,简化形体的写实结构,将立体形象整理为平面化的形象,使它们同处于一个视平面上,侧重表现画面构成美感。同时在画面中进行安排时,不是按照它们在客观实际中所处空间位置来处理,与前面的绘景方式相对而言,这种方法更具主观性和自由。

在进行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按照作画者的主观感受对自然界的造型进行夸张和变形,以强化对象的设计美。“夸张”是为了凸显客观物象而采用的一种夸大手法。“变形”是指作品中物体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某种人为的变异。夸张变形从本质上讲,是艺术家对自然形态进行的有意识的主观调整,它是为了符合艺术家某种心理视觉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在造型上强调的不是对对象真实形态的表达,而是就作者面对对象产生的兴奋点进行表现,因此在写生中进行夸张变形,强化对象装饰美的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之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装饰美的因素,如枝叶的对称或互生排列,花蕾的渐变序列,乃至山石的纹理、波纹的扩散,都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我们被大自然某个瞬间的情景所打动时,就会借用某种熟悉的表现手法去强化这种主观心理感受。强化的结果无非是使人们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宣泄。夸张是从凸显客观物象的外部特征入手的,变形是为了改变客观物象的面貌,而有意识地改变形态和结构。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夸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艺术的变形,它们处在同一时空的嬗变之中。

夸张和变形从表现手法去分析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画家对客观世界的印象和感受,凭借其主观意志对物象的局部或整体作艺术的增删处理;另一类是根据画家视觉运动的印象和幻觉来处理夸张变形的(图5-37)。

平面化造型需要对形象作细致的观察、体验和分析,不仅要严格锤炼外轮廓形状,还要对其内部进行了解和把握。我国古代画像砖中的形象庄严、秀逸、雅拙、古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它们的创造,并非光如实描绘对象就能达到,而是经过典型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从而使神寄于形中,加强了画面的力度和感染力(图5-38、图5-39)。

③非写实的色彩。对于色彩,一是如何调出各自不同的、富于微妙变化的颜色;二是怎样把不同的色彩配置在一起,使画面产生各自不同的色彩效果。

所谓写实色彩,是指绘画表现的色彩效果、色彩关系与真实物象比较接近,而装饰绘画的色彩大多是非真实的,这种非真实是指颜色的突破和改变不局限于表面的真实色彩,而是重新设计后的表现形式。比如黑瓦白墙可以变成绿瓦黄墙,蓝天白云可以画出红天黑云。这些效果不仅体现在设计类的绘画中,也充分表现在许多当代绘画的作品之中。这是在对真实色彩进行充分研究之后更偏重感受和理想的色彩表现形式。这种经过人们梳理、过滤后的色彩之美更具有震撼力(图5-40至图5-42)。

图5-37 《塞雷风景》 查伊姆·苏汀(俄) 油画

图5-38 《采莲图》 汉代画像砖

图5-39 战国宴乐铜壶

主观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以固有色为依据,但不是单纯地对固有色、环境色等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尊重客观物象基本色彩感受的前提下,加入主观的处理,运用对比统一的形式美原则表现色块之间的对比关系。在表现技法上,多以整色平涂为主,追求形与形之间、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形式呈现出一种平面化、装饰性极强的视觉效果。根据创作者的想法,可以在设色方面充分强调主观色彩,强调个性的表现。主观变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限色,将色彩限定在有限的几套色之内。比如黑白灰无彩系的限色,或有彩系中三套色、五套色等限色。二是限调,强化主观色调,可以主观地将颜色限定为一定的主调。比如色性上的冷调、暖调;色相上的红黄蓝调;色度上的艳调与灰调等(图5-43至图5-46)。

④浅空间、平面化特征。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平面化趋势,这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色彩归纳中的平面化趋向,促使人们从传统的空间形态中挣脱出来,并向现代空间形态转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习惯。从立体空间到浅空间再到平面化就是我们对丰富多变的自然色彩作整体提炼和归纳的结果,这样我们在理智而又富有情感的精神状态下就能达到空间结构和绘画语言的和谐与统一,这是写实风格作品难以企及的。

从装饰性色彩的发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它的表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如平涂勾线、渲染推晕、层层渐变等。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装饰性色彩的表现形式与特征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反过来近现代的绘画创作在颜色上也借鉴装饰性色彩的表现形式,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视觉美感。如20世纪初,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绘画就具有极强的色彩装饰美感。他将装饰性色彩提高到“创作观”的高度加以认识,将色彩的美感与人性化、直觉化等心理因素结合起来,为后继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台(图5-47、图5-48)。

(4)主观性平面色彩归纳风景写生的表现形式

①解构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解构”来源于西方解构主义的哲学术语。构成作为一种概念,来源于现代设计艺术。从一种艺术思潮来讲,解构的观念认为结构不是永恒的,当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或有差异时,客观对象的形态结构也将随之改变。“解”是拆散,“构”是重构。解构就是通过对客观物体的分解和打散,从自然形态中化整为零,再按照新的秩序将分解的元素重新组合。正所谓“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这句话正好契合了色彩解构的基本精神。同时,我们强调的“解构”应该是物质的形体结构和色彩结构这两方面的内容。形态和色彩是物质构成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互为共生又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图5-40 《回家的路》 弗拉基米尔(俄) 油画

图5-41 《秋》 弗拉基米尔(俄) 油画

图5-42 《花与房子》 弗拉基米尔(俄) 油画

图5-43 《红树与蓝地》(俄) 油画

图5-44 《1953》 克里弗德·斯蒂尔 (美) 油画

图5-45 《通向河流之门》 威廉·德·库宁(荷兰) 油画

图5-46 《小村落》(俄) 油画

图5-47 《洱海》 罗玥 油粉画 11.5cm×7cm 2013年

图5-48 《奥尔塔·德埃布罗的工厂》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 油画

图5-49 《灰树》 皮特·蒙德里安(荷兰) 油画

图5-50 《风景》 保罗·克利(瑞士) 油画

图5-51 《红色的和谐》 亨利·马蒂斯(法) 油画

解构性色彩归纳的最重要特点是分解,即对客观物象进行主观分解、提炼,从中归纳出美的元素。

原形分解是主要的分解方式,即对客观物象进行由整体到局部的逐次转化、分解,提炼出所需的形象元素,这种元素可以促成自然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图5-49)。

关系分解是分解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将自然形态组合的逻辑关系打散,分解出新的形象元素。如把花卉分解成花蕊、花瓣、叶子和叶茎等,我们可以选择其中较美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布局,形成新的形象(图5-50)。

重构即对分解出的新元素进行调整、整合,重新在画面上进行布局安排。这种方式对元素的经营不依赖于原型,完全摆脱了自然主义,抛弃了样本。因此,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写生构图。分解重构的画面形式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在构图中包括了二维、三维空间的营造,可创造性地发挥主观意识和想象力,根据画面的需要,在形、色、质方面进行自由经营,达到多元空间的表达(图5-51、图5-52)。

解构性构图空间的创造更趋于理性化,能自由地利用如重叠、透叠、位移、错接等多种方法,使画面呈现丰富多样的视觉图形,达到多种手法的共用。

由于解构性归纳的关键点集中在自然对象的变异和抽象方面,在画面构成上多为形象元素的自由经营,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形式美的研究。画面形式的建构包括使用均衡、重复、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原理来达到调形法则的运用(图5-53)。

②意象性色彩归纳风景写生。意象是指人的主观情感和大自然的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灵体验。意象化造型注重形象的装饰美和设计美,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种造型美学观点,强调“似与不似之间”,强调随象写意、形随神变、以形达意。意象化造型贵在创新,它要求作者以对自然景物的直观感受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创作出独具匠心、寓意深远的作品。

意象化造型的简化就是对自然形象删繁就简,除掉非本质的细节,保留对象最基本的造型元素,从而达到简洁单纯的效果,以致升华到半抽象形态。一般来说,意象化造型的简化往往有三种表现方法:

从意象出发。采用简单的形象表现有着复杂外形的物象或情绪。例如,在写意中国画中就有用意象的手法表现复杂的物体的传统,如用寥寥数笔就能描绘出远山的概貌(图5-54)。

图5-52 《勒斯塔克近郊的风景》 乔治·勃拉克(法)油画

图5-53 《城市全景》 马克斯·恩斯特(德) 油画

从心灵意识出发。自然物象的外观大多很烦琐,在意象性风景写生时往往排除掉复杂的表象,进而作出直观的感应。

从几何形态出发。“自然界的物象,皆可还原成为简化的球形、圆锥形、圆柱体和方形”,塞尚的构成理论解释了自然界物象的本质结构,基于这个理论在写生时可以对自然物进行几何简化(图5-55)。

夸张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画家凭借主观感受把握客观对象富有个性的特征,在意象化造型表现时,为了强化形式,会进一步按主观愿望对特征进行处理,如夸大或减小、弯曲或拉直等,给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力。这种夸张式变形的灵感,一方面源于心理情感的诉求,另一方面来自于原始艺术及民间艺术的渗染,如古埃及壁画、东方绘画、非洲雕塑中都能发现这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又不失率真浪漫的夸张变形图式(图5-56、图5-57)。

臆想即主观的想象。受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个人心理情感的影响而引起的某种联想或想象,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在写生过程中,作画者通过对自然物体引起的视觉联想,赋予自然物以象征、比喻的意味。在这里,画家的艺术天赋、人文修养和想象力是形成对物象丰富变形能力的条件,加上当时的作画条件,这样写生的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图5-58、图5-59)。

图5-54 《顺风破浪》 齐白石 中国画

图5-55 《太阳光的反射》 帕特丽霞·伯林(美) 水彩

图5-56 《无题》 李克 水彩

图5-57 《街头噪声侵入房屋》 翁贝托·波菊尼(意) 油画

图5-58 《岩石的形式》 瓦尔弗雷德·塞林(美) 水彩

图5-59 《冰网》 瓦尔弗雷德·塞林(美) 水彩

5.2.3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应注意的问题

(1)风景写生的“简”

“简”并不是简单化或单纯地省略,而是很精练地表达,用最少的笔触和色彩,画出一幅生动、具有形式美和意境美的风景画。我们在写生时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从提炼着手。风景写生的提炼与静物和人物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炼。

①部位的提炼。每一处景物都有一个最能体现其特点的部位。要选择最能概括景物全貌的部位,必须在下笔之前仔细比较分析。譬如一棵树,树冠最能体现特征,而树干和树枝在外形上则大多相似,没有必要仔细去描绘和表现。提炼部位的关键是要抓住物象典型的特征去画。

②数量的提炼。树枝上有多少片树叶?房屋上有多少瓦片?地上铺有多少石粒……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对于绘画者来讲,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寻找答案,因为几乎不可能将它们一点不差地全部画出来,即使有这个能力,也没有必要。面对这些复杂的景物,要运用提炼的方法从数量上简化,用合适的数量将对象的整体感觉表现出来,变杂乱为有序,化无限为有限,这样就能收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视觉效果(图5-60、图5-61)。

③角度的提炼。角度是一种选择,而并非是提炼,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对象,究竟选哪个角度好,选择哪个角度最能全面、准确地表现对象,还要做“提取”“锤炼”的加工才行。不一样的景物或者不同的写生目的应该选择不一样的角度。例如,画寺庙,俯视的角度比较合适,这样可以把院落的结构、里外的景物尽收眼底;画街景,平视的角度为佳,重叠的背影、林立的广告牌、高耸的建筑等景物能体现城市的繁华。即便是普通的房屋和树林,在角度的选择上也要多花心思。作画者如果从俯、仰、正、侧等多个角度去观察对象,产生的视觉效果将比只通过常规角度画出的更胜一筹。

④空白的提炼。空白是画面中呈现的效果,而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空白的提炼实际上是画面构图的处理问题。“空”与“实”是画面中两个重要的因素,空白部分处理得好,能更好地衬托实体部分。空白不是无意识地遗漏,而是有意识地处理,它是在“实”与“满”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怎样把空白处理好,除了多琢磨、多探索外,还需要多读画、多临摹优秀作品,如学习中国写意画、民间剪纸、版画等,这些艺术种类所表现的形式语言都非常精练,黑与白、虚与实、满与空的处理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充分展示了它们成熟丰厚的艺术魅力(图5-62、图5-63)。

(2)风景写生的“繁”

“简”有简的美感,“繁”有繁的意韵,是该“简”还是“繁”,要围绕“好”来选择。有时候删繁就简、以一当十的效果非常好;有时候不厌其繁、多多益善的效果反而会更好。例如,河面上一叶孤舟垂钓,可以体现一种宁静,如果是百舸争流,又是另一种热闹。多的可以更多,少的可以更少,全在于画面表现的需要(图5-64)。

图5-60 《巷之角》 罗巧云 水粉

图5-61 《红房子》 佚名 油画

图5-62 《风坡之夏》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图5-63 《风坡之秋》 理查德·C.卡沃斯基(美) 水彩

“繁”除了“多”的意思之外还有“添加”的意思。为什么要添加?添加什么东西?这些都必须要考虑周到。例如,面对一个农家小院,除了房屋、院墙之外还能画什么?可能还有水缸、农具、洗晒的衣服等,墙上可以添加挂着的玉米与辣椒,院子里可以增加觅食的鸡鸭、小狗,甚至大门口可以添加褪色的对联与灯笼等。有了这些细节,画中的情感和生活气息会更浓厚(图5-65)。

其实除了画面内容的添加之外,还要有形式语言上的添加。我们可以参考装饰图案里添加的方法,在已有的写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纯形式地添加,使之更为丰富,更富有设计感和装饰趣味。

“繁”与“简”的处理其实就是一个加与减的过程,这个加减之法有多重含义。“加”最主要就是从大自然当中去实实在在地了解客观物象的特征,其次应该在被提炼了的精华形象之中添加许多东西,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种强调,一种渲染。“减”最重要的就是要提炼、要概括,要减去一切可以减去的东西,其次是选择尽量少的元素,做千变万化的加工处理,这样的“减”可能是相当复杂的,却也是非常丰富的。经过这几个层次的艺术处理,做到简中有繁,繁中藏简,繁而不烦,简而不陋(图5-66)。 

图5-64 《街之色舞》 唐文 水粉

图5-65 《旷野的声音》 蒋铁峰 漆画

图5-66 《热带森林》 亨利·卢梭(法) 油画

5.3 风景画在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写生课程不仅是绘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而且立足于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专业设计表现提供技术支持和美学支持。更重要的是,它为基础美术与专业设计的衔接过渡搭建了桥梁。风景绘画作品不仅是独立的绘画艺术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片制作、书籍设计、服装设计等多类设计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或不可缺少的元素。

5.3.1 风景画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涵盖面广的交叉学科,包括园林景观、建筑装饰、公共设施、室内环境等领域,所以是对风景画技法、造型能力、色彩表达能力和空间透视能力要求最高的一个专业。

环境艺术手绘设计效果图的应用:环境艺术手绘设计效果图以其清新亮丽、酣畅抒情的特质和自由灵活、方便快捷的品格受到艺术设计专业的青睐。在设计过程中,效果图是设计师展示设计意图和创意的最直观手段。好的效果图不仅能充分体现作者的设计意图,并能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看到并作出决定。

园林景观手绘效果图的应用:对建筑和景物外观造型能力和色彩造型能力的培养,是园林设计专业必备的基础,而园林景观效果图的描绘内容、表现技法与风景画是最为接近的(图5-67)。

图5-67 《某工业遗产改建景观设计效果图》 余泊林

城市规划手绘建筑效果图的应用:风景画技法是该专业的重要绘制技法,一个优秀的设计人才既需要具备精湛厚实的造型表现技法,又需要具备色彩设计的综合能力,对空间、透视、结构要求应该充分掌握和应用。国内外许多设计图的建筑描绘大量使用风景画技法,如梁思成既是设计大师又是风景画大师,他们绘制的设计效果图大量使用了风景写生技法(图5-68)。

5.3.2 风景画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现代设计所要求的是元素构成的简练、概括、韵律感强。为了体现这些特点,学生的风景写生就要提炼归纳、删繁就简,使画面视觉元素穿插有序,鲜明生动,让学生更主动、清晰地认识从自然到绘画再到设计的演变过程。风景写生课有助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在外出写生时充分结合专业的知识,避免造成与后期专业设计课程脱节的现象,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视觉传达专业运用设计色彩构成原理去寻求画面的色彩效果,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确立画面构图,在写生过程中,通过风景写生实践课程锻炼与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把当代设计的思维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选择写生基地时要充分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选择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有利于学习与提升现代设计理念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为现代设计教育服务。

图5-68 某大学新校区鸟瞰效果图 何跃东

图5-69 《桂林风景写生海报》 罗玥 2012年

图5-70 《桂林风景写生海报》 罗玥 2013年

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通过风景画的表现手法将物象转化成视觉性信息,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视觉形象,近年风景画的技法常见于已涉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比如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可以发现风景画的应用(图5-69、图5-70)。

5.3.3 风景画在动画片制作中的应用

动画片表达的是角色在特定环境下展开的故事,角色和场景是构成动画片的两大要素,所以在动画专业里风景写生是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尤其在背景环境方面大有风景画技法的用武之地(图5-71)。在进行风景写生的过程中,可以主要从景别、构图、色彩、光线四个方面来实践,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理想中的安排,如通过运用不同的透视角度以及景物本身所处位置的变化,产生富有动画特点的构图。运用多种透视形式来打破传统构图的平稳呆板,营造具有强烈镜头感的画面组织关系。通过风景写生理解动画构图规律,熟悉场景结构特征,为场景设计和虚拟构图提供理论基础。这样一来,我们将使风景写生更加贴近动画场景。

风景写生色彩在动画场景中的应用,同样影响着动画片在叙事方面的表现。要考虑整部影片表现的是装饰风格还是写实风格,或是其他另类的风格,在风景写生场景的色彩设计中应优先考虑。为了能更好地确立风景写生场景色彩的倾向和风格,必须先确立它本身的设计风格,只有把两者完美有机地融合,形成的风格才能真正符合这部动画片的要求(图5-72)。

动画片对场景的要求很高,所以风景写生场景画面效果通常都制作精致、层次丰富以及富有质感,但这并非是对客观自然的完全真实再现,而是一种非自然的,带有很强的概括美、秩序美与形式美(图5-73)。装饰风格和幻想风格的风景写生场景在动画专业里很常见,由于经过大量概括、夸张处理, 画面趋于平面化和单纯化,很容易就能运用到动画场景中去。同时风景写生中的场景形式和场景中的色彩也相互呼应,场景中的色彩要根据场景的形式来决定,这样才能使动画剧情的情感传达到位(图5-74)。

图5-71 《豆豆的一天》 王嵋 场景设计 300cm×60cm 2002年

图5-72 《大闹天宫》 场景设计

图5-73 《千与千寻》 场景设计

图5-74 《里约大冒险》 场景设计

总之,这些色彩对比下的场景设计都是把风景写生场景色彩的主基调和对比统一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观众的情绪随着影片故事的展开而起伏波动。而就动画设计来说,动画场景在动画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画片的画面没有场景的烘托则很难表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角色表演的氛围,因此,动画片的场景设计对于其风格和整体效应把握至关重要。动画场景设计在动画片制作的每个环节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任务,与风景写生的关系紧密相联,风景写生训练对于提高和加强动画场景设计能力的培养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5-75、图5-76)。

图5-75 《蜕变》 王嵋 场景设计1 260cm×200cm 2008年

图5-76 《蜕变》 王嵋 场景设计2 260cm×200cm 2008年

5.3.4 风景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色彩属于装饰色彩。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教育家、水粉画家李有行先生将中国画没骨法与西洋画光影造型法溶于一炉,结合工艺设计、分版套色要求,首创了一套归纳、概括写生训练的教学体系,主要应用于染织设计专业的教学。这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利于锻炼整体观察和主观构想能力,以及大胆的概括能力。虽然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现,大量采用形式法则求得装饰效果,为装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色彩风景写生是构成服装专业色彩写生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色彩造型的基础,又是通向服装色彩设计的桥梁,是服装专业基础教学的重点(图5-77至图5-80)。

图5-77 服装设计

图5-78 服装设计图案

图5-79 服装设计图案

图5-80 服装设计

综上所述,风景画技法在多个设计领域广泛使用。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善于借鉴吸收其他文化中对自己有用的成分,不断丰富自身,才能发展前进;风景画是如此,设计专业亦如此。

风景元素在设计作品中的运用欣赏(图5-81至图5-94)。

图5-81 《珍珠船3·北海》 王嵋 水彩 35cm×35cm 2014年

图5-82 《珍珠船4·北海》 王嵋 水彩 35cm×35cm 2014年

图5-83 马克笔场景表现 夏克梁

图5-84 马克笔场景表现 夏克梁

图5-85 遵义三合镇大鱼塘河道整治工程鸟瞰效果图 张驰、桑见

图5-86 《蜕变》王嵋 场景设计 260cm×210cm 2008年

图5-87 《孝道》 王嵋 场景设计1 250cm×160cm 2012年

图5-88 《孝道》 王嵋 场景设计2 250cm×160cm 2012年

图5-89 豆豆的一天 王嵋 场景设计 250cm×160cm 2012年

图5-90 T恤设计 羽露

图5-91 人祖山风景区推广设计(12级视觉)陈虹利

图5-92 重庆双江古镇片区景观规划效果图 荣春红、谢松

图5-93 陶艺作品 李克

图5-94 陶艺作品 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