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风景写生的正确观察方法
图2-4 《枫中楼台》 康文平(2012级环艺) 针管笔20cm×35cm 2013年
图2-5 《李家村一角》 许敏(2012级环艺)针管笔40cm×28cm 2013年
(1)低视高
作者观察对象的视点接近地面或低于地面,就称低视高。如坐在地面作画,地平线不能定在画幅二分之一以上的位置,应是接近画幅的底线;如带有仰视的视点,地平线应在画幅底线以下。这种仰视的风景构图形式,能够使景物产生巍然屹立、气势非凡的效果(图2-4)。
(2)高视高
作者的视点在人们头部以上,即从高处俯视地面景物。如到高山坡上去写生地面景色,视平线必在画幅上部或幅外,可表现宽阔的地面和深远空间(景物与景物前后遮挡程度减少)。高视高的透视构图,可以加强宽广的境界(图2-5)。
(3)一般视高
作者站着或坐在较高凳子上作画时,平视对象的视点高度。一般视高的视平线处在画幅的中间部分。这种视高的构图与现实生活的环境相似,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处理得不好,容易使构图趋于平淡,缺少生动性。
图2-6 《黄昏月色》 列维坦
图2-7 《平遥写生》 袁垚(2012级环艺) 针管笔20cm×30cm 2013年
图2-8 《山野》 雷雷(2011级环艺专业) 针管笔 35cm×20cm 2012年
2.2.3 风景写生的构图形式
(1)水平线构图
这种构图表现出平静、广阔,适当加入一定量的斜线且有一定的起伏,使画面产生变化(图2-6)。
(2)垂直线构图
这种构图具有高耸、挺拔感,构图的方向性明确——向上延伸,运用时应当注意垂直线长短的变化,要加入一定的斜线,还要特别注意在构图的下方的景物,要强化处理,使画面下方也产生质量感,从而使画面上下平衡(图2-7)。
(3)斜线构图
这种构图视觉冲击力较强,富有构成感(图2-8)。
(4)“S”形构图
这种构图富有变化而显得韵律十足,常用来表现河流、曲径、小路等景色(图2-9)。
(5)“△”构图
这种构图给人稳定、安全之感(图2-10)。
(6)平衡式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结构安排得完整而平衡,能让人产生满足感,常被用来表现月夜、水面、夜景等题材(图2-11)。
(7)渐变式构图
这种构图富有韵律感、透视感(图2-12)。
图2-9 《碛口古镇》 邹兴(2012级环艺)钢笔 20cm×32cm 2013年
图2-10 《圣拉撒路火车站》 莫奈
图2-11 《凤凰》 郝秘(2011级环艺) 水粉 4开 2012年
图2-12 《凤凰风雨桥》 徐江 水粉 半开 2012年
2.3 风景写生的正确观察方法
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来自于艺术家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艺术家通过形象思维并借助于各种媒介,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使其成为最终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总是把观察放在第一位。法国大画家罗丹说:“艺术就是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的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视世界的智慧的喜悦。”艺术家们对大自然的观察不同于照相机那样机械地面面俱到,艺术家对景物的观察是以一个较长时间来进行取舍。初学画者在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出良好的观察方法,只有观察到位了才能画得出来,我们要学会对客观景物进行整体观察。
风景写生的观察方法是以光源、环境、对象、作画者这四项条件固定的前提下来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色彩关系,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四个条件中某一个发生变化,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个道理十分简单,以时间变化为条件,在绘画同一景色的时候,在清晨、中午、傍晚、黄昏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由于光源产生了位移,会使画面产生不一样的色调,其色彩关系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说这种“四项条件”的固定,体现了观察方法是观察色彩的“瞬间”印象的方法,即是观察和表现特定条件、特定物象、特定色彩的关系。
2.3.1 整体观察
风景写生的观察方法关键在于整体观察,分析并发现所描绘对象的结构、环境的特征、景体的比例及透视、色彩的大关系。整体观察就是首先看到一种由大小色块所组成的整体的色调特征,绝不能盯住个别物体的细部。所谓的色彩关系是指色彩的总色调和色彩之间的明暗关系、冷暖关系、饱和度关系以及色彩之间的各种对比、协调关系,还有各种色彩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内容虽然很多,但基本的方面是明度、色相、色性等几方面的关系和总色调。
2.3.2 分析比较
怎么去观察色彩、发现色彩,关键在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建立正确的色彩关系。这需要一个从整体过渡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归到整体的思维过程。在色彩的明暗对比中,一定要把最重的颜色和最亮的颜色找出来,把纯度最高的和最低的颜色找出来,这就好比在钢琴中定出最高音和最低音。然后把颜色由深到浅,纯度由高到低排列出来,在你的画面上建立一个色彩的次序。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确定,也是要牢牢把握住的就是大的黑、白、灰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