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过圣诞节
以西方的公历而论,耶稣诞辰纪念日,即所谓的“耶诞节”或“圣诞节”,已经近在眼前了。在现今这样开放的年代,这早已为我国青年所熟知。吃火鸡似乎还未形成时尚,但学着西洋人过圣诞节却也俨然地兴盛起来了。下午我从街中回来,看见大商店的橱窗玻璃上,已经用英文写着了“圣诞快乐”的字样——就如新年里燃放的爆竹一样,烘托、营造出节日的气氛来。
这是不足为怪的,如同二十年前的日本。在那“全盘西化”的喊声中,日本青年披着美式长发,穿一袭美式的牛仔服,哼着美国乡村歌曲,到咖啡馆里谈天说地,叫嚣着“人种亦当西化”。然而日本终究是东方民族,人种杂交尚未来得及推广蔓延,便在另一种“捍卫民族文化”的呼声中平息下去,而存留着了一种源自我国唐代的东方文化。
我国自解放以来,社会空气一度遭到罐头式的严密禁锢,西方毒瘤在神州大地被斩草除根。这恐怕是我国数千年来少有的历史。八十年代以还,始有人发觉,世上还有人在过着可以自由拥抱的开放生活。这样便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学生运动,试图推翻政府,重组西式的政治统治体系,这毋宁是幼稚而可笑的。
然而西方的许多东西毕竟引进来了,这当然有好有孬,西洋的如青霉素、通用汽车和AIDS,东洋的如卡拉OK、东芝电器及“有礼无体”的处世态度。衣饰时髦的青年,已经学会了用英文骂人,或者用日语说“再见”。这些因为惯见,我们渐渐麻木。今年春上放映的美国电影,激起了空前盛况,不能不令人感到我们这民族的人民有着怎样低下的艺术赏鉴力和怎样愚顽的崇外态度。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产品空前的繁盛,可常冠以一些拗口的商标,令人疑惑又是外来产品的音译名字。如此荒谬乖张,实令人费解。
优良传统已严重沦丧,今日的青年只有轻浮地模仿外国,这势必造就有如数字化的新一代,没有思想血肉,而只能随欲盲从。好比一台能大批量生产的造人机器,日夜运作,生成浅薄无聊、易于操作、仅关乎数理逻辑的大量伪劣产品。现在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一跃而上,开辟谈笑不拘的娱乐节目。每有人上台表演一点唱歌之类的雕虫小技,便有人竭力欢呼助阵,这常使我想起鲁迅《藤野先生》里有关看电影的章节来。
多多关注一下我们民族的东西,如何呢?
我不敢为自家之趣味因看到带有我国特色的古寺和荒冢及其附近住居的贫困光景而感到高兴。我只能说,他们虽传承了旧时代的迷信与无知,但一接触其生活的外形,我们立即想使其成为有助于自我精神修养之一环。……我也决不是不相信那日新月异的近世医学的效验,不是不相信电疗、镭和克隆术等现代西方科技的力量。正因如此,我们不再将生命寄托给迷信和煎药,不再将这世界简单地当作一场梦境而不抱什么希望。我一想到这里,就记起医学尚未进步的时代,人们对待病苦灾难处之泰然,他们的生活也极简易,而对他们不能不抱有深深的敬慕之情。
常将“主”、“圣诞节”、“复活节”一类字眼挂在嘴边,我以为只应当是西方宗教徒的事;如果我们也去参拜教堂、礼念颂词,必会显得牵强做作,令人齿冷,因为我们不具备那样的文化背景与人文气质,徒有表象而非自内心,殊堪骇笑。我们似乎更应该守住我们自己的优良文化。比起诸洋节而言,我本人倒是更钟情于“春节”、“元宵”、“寒食”及“中秋”、“重阳”等纯属吾国本土的旧历节日。元宵日吃汤圆,寒食节不升烟火而仅以泡菜就食,再如重九登高,都是极风雅的事。对传统文化而言,这决非泥古,而是传承,为使永续。我国新文化不应是他国文化之模仿与假借,否则太过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