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常乐”这句话在中国已经流传甚广且由来已久了。它逐渐演化成一种处世哲学。

中国道家所推崇的是:清净无为,闲适散淡。而知足长乐在某一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东汉年间张道陵开创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根本,四处传道。于是“知足常乐”就四处流传开了。

自古以来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隐士。

有的人结庐于山间,一亩薄田,一壶清茶,一盘檀香,一方古琴,悠闲自在,自得其乐。比如陶渊明悄然遁世,隐匿南山;比如孟浩然厮守农舍,归隐田园。在那的平凡的鸡鸣犬吠中,再那“把酒话桑麻”的笑谈中他们知足了,也拥有了不足为外人道哉的乐趣。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还有一类人他们不象陶渊明一样身心俱隐。尽管他们居于闹市,身处滚滚红尘之中但能够抵住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照样的淡泊明志。比如阮籍他混迹于酒市店铺之间,与商贩市井为伍。但是不屑于高官厚禄,浮华名利。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常人难以体会的精神上的满足。

对于我们来说或许知足常乐也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地方。所谓的知足不只是一种消极的满足现状;也不是一种浅尝辄止的低层次的追求。而是发挥我们人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然个人的潜力得到淋漓尽致地挖掘。做到这个前提后,我们就不应该贪得无厌了,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违背了这种客观规律,盲目追求自己能力难以承受的境界。

曾经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小商贩不熟悉经济学,向来都是把一页页的欠条随手一塞。别人还钱也好不还也罢,他从不追究。这位商贩的儿子是一个经济学家,就劝他管好账目。可这位商贩却说:“我是不懂管帐,我父亲死得早,仅仅给我留下了一条烂裤子。在我的眼里,除了一条烂裤子,剩下都是我的利润。”这个商贩正是知足常乐的代表,他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暴利,而是本着一种洒脱,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和拥有的财物,或许,这种心态对他的生意带来的更多的是裨益。

能真正适可而止地知足的人,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