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藏上市公司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挑战

西藏上市公司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挑战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藏板块老的8家公司在上市后的业绩总体不佳,发展不快,没有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应有的融资功能。[2]总体来看西藏上市公司呈现数量少、股本小、业绩差、再融资能力弱、资源密集型、缺乏产业聚集等特点,未能实现持续发展。相比之下,地处西藏的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受到西藏特殊的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西藏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成立仓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配套环境并不完善。

西藏上市公司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挑战

目前西藏上市公司仅有9家,其中8家都是在2000年前上市的,奇正藏药是2009年在中小板西藏板块上市的。在老的8家公司中,有3家公司已被区外公司重组:ST珠峰的大股东已变成新疆塔城国际资源公司,ST雅砻被上海闸北区国资委旗下的上海北方城投公司借壳,西藏明珠则被山东五洲投资集团借壳后更名为“五洲明珠”。除去中小板的奇正藏药,其余8家流通盘最大的西藏天路为3.35亿股,其他大多在1亿~2.5亿股左右,最小的西藏药业总股本仅1.3亿股,流通盘仅6 800万股,总体的流通市值不高。西藏板块老的8家公司在上市后的业绩总体不佳,发展不快,没有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应有的融资功能。仅西藏天路和西藏旅游在2007年实施过一次增发,西藏发展西藏矿业在2000年配过一次股,五洲明珠更早在1997年实施过配股后便失去了融资功能。对股东的回报方面也很少,五洲明珠在1997年年底后的12年间仅在2006年实施过每10股派0.1元,西藏旅游1998年至今仅实施过一次10转增5,西藏发展2002年至今仅实施过一次10转增5、一次10派0.2元。而西藏药业、ST珠峰2001年年底至今8年,ST雅砻2002年年底至今都没有实施过任何形式的分红。[2]总体来看西藏上市公司呈现数量少、股本小、业绩差、再融资能力弱、资源密集型、缺乏产业聚集等特点,未能实现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地处西藏的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受到西藏特殊的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发展

通过和平解放和随后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在西藏实现。然而,这种脱胎于封建农奴制的新制度,并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循序演变的一些必要过程。今天,西藏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对于内地省份,其整体受教育水平、科技水平、人民的健康素质及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都比较滞后,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发展现代文明的要求相差甚远。影响西藏人民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深深扎根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之中,也深深地影响着藏民族的思维方式并渗透到该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西藏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思潮,在西藏历史上曾经起到过凝聚、融合与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但它的某些极端化的教义,又几乎窒息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以达赖为首的上层反动集团,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人权的幌子,不断进行分裂祖国的破坏活动,也对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2008年拉萨“3·14”事件之后的3月17日、18日两个交易日内,西藏板块所有8只股票几乎全部跌停,不仅影响了上市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甚至改变了投资者对西藏上市公司的投资信心,为公司进一步融资扩大再生产增加了难度。

(二)经济及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西藏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并已形成几个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如西藏药业、西藏旅游、西藏矿业等。但整体来看,落后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企业的经济环境,是指企业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产业结构、交通运输、资源等情况,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西藏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西藏的经济总量还非常小,规模不大。2009年西藏自治区的GDP是441.36亿元,同年广东省的GDP是39 081.59亿元,是西藏的88倍之多,[3]相比较而言,西藏的经济总量还非常小,经济实力不强。

2.能源短缺,交通落后。能源和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能源方面,煤、石油、天然气的缺乏导致了电力的缺乏。西藏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动力供能为小水电,仅能满足部分城镇居民生活所需,难以满足工业等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交通方面,截至2009年,西藏公路总通车里程53 845公里,但有铺装路面总里程才3 279公里,仅占总通车里程的6%。[4]由于受地形、气候条件制约,铁路航空运输的成本很高,难以满足企业交通运输方面的要求。(www.daowen.com)

3.优势产业不突出,第三产业主要靠政府投资推动,这种外生力量推动的消费型经济增长,与当地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较小,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也较小。2009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4.5%、30.9%、54.6%。[5]表面来看产业结构已经趋于“三、二、一”形态,似乎已经接近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事实上,西藏第三产业的产值大户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大多数是在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特别扶植下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市场动力自发推动的结果。另外,在第三产业中,为生活服务的市场呈现出较为发达的状态,而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却呈现不发达的状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产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不能相互促进式地发展。

4.技术落后,人才缺乏。西藏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农牧业产品价值低、商品率低、效益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技术落后,产值低,开发新产品及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与教育落后和劳动力素质低有关。

(三)人力资源水平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最终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然而,西藏所处的自然地理区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决定了人才的匮乏程度。2008年,西藏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共45 644人,其中教学人员有33 063人,再除去农业、科技、卫生技术人员,只剩下工程技术人员2 185人,人数甚至还比不上内地一个大规模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6]此外,相当部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集中在政府部门,尽管上市公司作为西藏优秀企业代表,也集中了相当部分的人才,但面对整体人才匮乏的局面,也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集聚。

另外,西藏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成立仓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配套环境并不完善。企业忽视持续经营,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战略规划,忙于选择投机项目,疏于系统规划和长远考虑。不仅企业未真正经历过市场的培育,很多企业家也没能经历过市场竞争的历练,大都缺乏有远见的战略方向,经营决策主要以机会为导向,缺乏可持续的成长方式,盲目贪求大而全,缺乏独到的核心能力建设。他们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竞争性消耗,缺乏战略性思维和共识,主要靠强权领导而不是战略领导,无形中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自然条件约束

西藏地域辽阔,但适合生活与生产的空间极其有限,约占总面积73%的地区是人们还难以利用的高山、高寒以及冰川丘陵等。同时,西藏气候干冷,高原环境下霜冻、冰雹、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对人类活动难以预料的各种困难。

由于地理位置的边远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人口居住的分散性等条件的约束,西藏工业几乎全部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布局受资源基础和交通条件制约明显。能源工业、矿产业、建筑和建材业、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与资源分布相吻合的特点。如水能发电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干支流,矿产采掘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和藏东“西南三江地区”。轻工业中以传统藏药业、饮料食品业为支柱,现代工业极不发达,更谈不上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多元化综合开发和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制约,也使得西藏的市场环境相对封闭,市场容量很小。例如上市公司中的西藏发展,多年来99%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西藏,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市场缺乏成长性,难以实现规模的扩张和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