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领导必知的七个明白

企业领导必知的七个明白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领导心态的调整是保持良好状态的前提。一是国企领导要明白似官非官,又做“官”的事儿,别想着去当什么“好人”。在厂长书记这个位置上,你不能觉得我就是这个企业的“天”了,千万不能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哪!五是要明白“从严”和“善待”不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特别是在目前整个环境不很规范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在探索中越了一定“规”的企业领导人,如何给他们以宽松的环境。说心里话,国企领导人有几个是善终的?

企业领导必知的七个明白

企业领导心态的调整是保持良好状态的前提。而要调整心态,必须明白几个问题。

一是国企领导要明白似官非官,又做“官”的事儿,别想着去当什么“好人”。国有企业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普通员工面对工作、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等生活压力,有时候是很不理智的。你给他讲道理有时候讲不通,不管用,这时候你就得有恰当的应变思维,有承受委屈的心理素质,即学会先当“坏人”,或者说“坏人”“好人”一起当。

二是民企的老板要明白,机制不是国企特有,只是因为社会的原因国家叫得响一些,民企同样存在着机制问题。甚至民企的机制与国企同样迫切。只是民企倒闭了不去找政府寻求关怀罢了。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在民企老板创业的时候,家族式的创业,可能干得不错;到一定规模以后,如果不去转机制,不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去建立竞选的规则和制度、不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企业很难存续下去。

三是要明白市场经济,处处是陷阱。只有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才可以经得起诱惑。无论国企和民企,经营者一定要明白,企业家是市场教训出来的,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所以政府不要过分地关注谁成功了,谁抓住某个机遇把企业做大了,好像刹那间其人伟大得不得了。有时候还要多关注一下那些在困境和极度的困难面前起步并默默贡献的那些人,他们经历了过多的磨难。磨难,才是企业家宝贵的一笔财富。企业家必须经实践证明是一个“通才”,是可以驾驭变革的人,也就是说,可以应变的人。必须经历从将军、参谋到元帅的这种转变,这是一种脱胎换骨。这种脱胎换骨核心指的是心灵的净化,做不到这一点,就别谈你能做什么企业家。

四是要明白干部与员工的关系因为利益已经到了较难调和的地步。在我们企业里,问题还不太明显。但在沿海及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在一些改革步子比较大的国有企业里,这种利益矛盾已经很突出。普通员工是很现实的,他们的收入往往用当地的生活水准来衡量,譬如当地的生活水准如果是年均六千块钱,一般员工一年能挣一万、一万二,算是不少了,就觉得满足了。可是干部中的大部分人在心态上不是用当地的生活水准去衡量自己的收入,而是用当地权贵们的收入水准去衡量。两者的参照标准不一样,普通员工的参照标准很现实,而干部们的参照标准是对市场经济的曲解。市场经济认可的价值观是能者多拿,中国传统的“官本位”认可的是当权者多拿,当官的总比老百姓强——要不然从古到今怎么那么多人挤着要当官呢?

干部一定要善待员工。你不善待员工就存在不下去。你必须把员工当人看。在厂长书记这个位置上,你不能觉得我就是这个企业的“天”了,千万不能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哪!你让老百姓给你低个头是可以的,你让老百姓比你低一等,这个企业就没法整。

五是要明白“从严”和“善待”不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这种善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反过来,善待是以它逆向的制度来保证的。每年年终员工对干部有考评权。大家不要说这个考评划圈不起作用,当你不认真的时候它就不起作用。比如,你对你单位的干部工作不满意,你看旁边有人的时候,你还是不情愿地给他划一个“好”,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权力给你了,你采取什么态度,那是你的事。恰恰这几年,每年被淘汰的两三个干部还是严格尊重了员工考评结果的。所以,我们所说的“善待”,是以它的逆向的制度来保证的。

在企业当干部的毕竟是少数,企业里的干部和社会上的干部是两码事。你要调整这种关系,你给企业里的干部的压力要到位。对中层干部,第一个是苛求、理解、支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亲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干部首先是苛求,绝不是首先理解他们,要给压力,要他们始终把百分之二百的劲使出来,让他觉得当这个官真是不容易啊!让他得夹着尾巴做人。(www.daowen.com)

我曾经给深圳一家颇有规模的大公司老板讲善待人的时候,他问:我给我公司两千多打工仔打工妹发薪水也很可观啊,你要我还怎么善待他们啊?我说,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必须从你自己做起,把给你打扫卫生的那个打工者发自内心地给他人格的尊重,你就做到“善待人”了。在你的公司里,他是最低的岗次,你能不能做到对他人格的尊重?这就是分水岭。以此去净化你的心灵。

六是要明白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是企业离不开你这个厂长经理,而是你这个厂长经理的一切都依赖于这个企业。

七是要明白企业生存的环境好与坏,不是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给优惠政策,引进了多少外面的企业进来,而是你以何样的胸怀怎么对待了已经在你这里的企业家。特别是在目前整个环境不很规范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在探索中越了一定“规”的企业领导人,如何给他们以宽松的环境。如何以正常人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似罪非罪不为罪”,能包容他们就包容他们。做不到这一点,今天去查一下,明天去查一下,你一年查三次,这个企业早晚非垮不可。它偷税漏税怎么查都可以,没有重大问题就别折腾这些事儿。

说心里话,国企领导人有几个是善终的?在现在,这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呀,为什么高风险?环境啊!他们在做着高风险的事情。碰上一个小人他就完蛋了。尽管他谨小慎微,不得罪人。我这几年免了那么多的干部,现在他是不说,有些方面也许他不知道,心态如果不好的话,他能心安理得?外围的环境太复杂了。如果政府要人心目中没有这一点,这地方的企业很难有发展的环境的。

为什么我说好人坏人一起当?这里所讲的“坏人”的一面,就是摆不到桌面上的一些事儿。我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鬼,反正我说我“人鬼不是”,但我良心在。我曾经带着这个困惑问过我的老师,我说我现在真不明白现在这个好人环人的标准。老师笑了。他说:毛泽东时代,好人和坏人是价值观的一个标准。毛泽东时代真有好人坏人的标准。你在生产队的地里偷一块包谷,他就把你划为坏人之列,认为你品德有问题。那时候价值观非常明白:为人民服务,“老三篇”。可是市场经济走到了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的时候,用传统的好与坏去划分人的一些行为,已经是不合时宜了,特别是不合现在的时宜。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只有愚蠢人和聪明人之分(我指的是道德规范范畴的可不是法律规范范畴的)。法律范畴,法与非法还是有严明的区别的。你想要做一个聪明人,还是想做个愚蠢人?你去衡量。

当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道德的趋同一定是大事。譬如说,市场经济规范到一定程度,我们国家再发展二十年,大家还是要讲善待人和合理运行规则的。那时候的道德趋同是相互之间和谐、相互之间包容。但是目前情况下做不到。那么你这个厂长、经理就得顺应这个环境。如果能够在当地为国企创造这样一个和谐、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的时候,也将是政府之幸、企业之幸。当然,这也是我们做企业的这几年的困惑,深深的、胆战心惊的困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