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论从经济基础、工作基础,还是从心理基础来看都是可行的。政府是否具备承担这些成本的财力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建立起来的决定因素。我国一直把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并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使农村低保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开展农村低保工作提供了有利指导。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论从经济基础、工作基础,还是从心理基础来看都是可行的。

(1)经济上有财力支撑

一项制度的变迁是要消耗成本的,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消耗的成本构成来看,主要有权利重新界定、权利享受的监督成本以及设计和执行制度的成本。政府是否具备承担这些成本的财力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建立起来的决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状况也日益好转,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这部分支出。此外,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在农村产业中,农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比重持续上升,使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公共积累大幅增加,有能力对建立这项制度予以较大的投入。

(2)已经摸索出经验(www.daowen.com)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救助面逐步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从农村实际出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在农村建立这项制度提供了示范,探索了办法,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3)具有坚实的心理基础

世界任何地方的贫困都会对全球或局部的繁荣造成损害,消除贫困、走向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我国一直把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并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使农村低保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开展农村低保工作提供了有利指导。近几年,各地农村低保工作的启动和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受惠甚多,深得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