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香味浓郁的牛头旃檀与佛教医学

香味浓郁的牛头旃檀与佛教医学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头旃檀以香味浓郁而著称。他认为,檀香是来自中国的一种木材,在广东也有一些种植,但是,亚洲西部所用的檀香木更可能是印度产的。佛教医学认为,以旃檀香涂身,可解除热病烦恼。此外,旃檀香还可配合青木香治疗头痛。《本草纲目》降真香下释名为“紫藤香”。南海指福建、广东、广西以南海面,南抵南沙群岛。《海药本草》记载的药草主要是外来(舶来)药物,故可以肯定地说,降真香是外来香药。降真香不宜释名紫藤香,

香味浓郁的牛头旃檀与佛教医学

1.檀香。佛家谓之“旃檀”,番语讹为“真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之称。檀香是檀香科檀香属(Santalum a1bum)乔木,生长极其缓慢,清香芬芳醇和,可调节身心,十分珍贵。檀香有白檀、黄檀、紫檀三品。此树之心本有白色、黄色两种,故有白檀、黄檀之名。紫檀亦称红檀,与黄、白檀本非同科之树,而其木质也无香味,堪作斧柯等之用。

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旃檀香产于中天竺,其文曰:“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或云刹利氏,世有其国,不相篡弑。……又有旃檀、郁金诸香。通于大秦,故其宝物或至扶南、交趾贸易焉。”[165]然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0“秣罗矩吒国”载,白檀香树和旃檀你婆树产于秣罗矩吒国南滨海地区的秣剌耶山,其文曰:

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则有白檀香树、旃檀你婆树。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瞻,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既望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166]

秣剌耶山在南天竺境内,以盛产旃檀树而著称。栴檀你婆,是梵文candaneva的音译,又名乌洛迦旃檀,梵文名uragasāra-candana(意为“蛇卫旃檀”)。栴檀你婆树即佛经中著名的牛头旃檀。《大正新修大藏经》卷32《福盖正行所集经》卷9云:“牛头旃檀,磨以涂体,其香远闻。”牛头旃檀以香味浓郁而著称。《本草纲目》木部卷34“檀香”条引王佐格《古论》曰:“黄檀最香。”[167]故牛头旃檀应为黄檀。在中世纪阿拉伯人的著作中,也有关于印度出产檀香的记载。古典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道里邦国志》中记载:

可以从印度输入沉香、檀香、樟脑、玛卡富尔(Al-Mākāfūr)、肉豆蔻(Al-Jūzbnwwā)、丁香、小豆蔻、荜澄茄、椰子、黄麻衣服和棉质的天鹅绒衣服、大象[168]

《道里邦国志》成书于846年左右,后又作了增补,对研究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草图经》卷10“沉香”条云:“檀木生江淮及河朔(黄河以北地区)山中,其木作斧柯者,亦檀香类,但不香耳。”[169]《唐本草》云,檀香“出昆仑盘盘之国。主消风肿。又有紫真檀,人磨之以涂风肿。虽不生于中土,而人间遍有之”[170]。紫真檀,即紫旃檀。“真檀”是旃檀的别称。

陈敬《陈氏香谱》卷1引叶廷珪《香录》云:“檀香,出三佛齐国。气清劲而易泄,爇之能夺众香。皮在而色黄者,谓之黄檀;皮腐而色紫者,谓之紫檀。气味大率相类,而紫者差胜,其轻而脆者,谓之沙檀,药中多用之。”[171]赵汝适在《诸蕃志》卷下中也记载了檀香的产地:“檀香出阇婆之打纲(今加里曼丹岛的吉打榜)、底勿(今帝汶岛)二国,三佛齐亦有之。”[172]李时珍引用《大明一统志》,更加详细地说明了檀香的产地:“檀香出广东、云南,及占城、真腊、爪哇、渤泥、暹罗(今泰国)、三佛齐、回回等国,今岭南诸地亦皆有之。”[173]美国学者劳费尔用比较语言学方法探悉了檀香的产地。他认为,檀香是来自中国的一种木材,在广东也有一些种植,但是,亚洲西部所用的檀香木更可能是印度产的。[174]

檀香主要用于雕刻佛像,建造寺院之楼阁、佛塔,制作装佛像的圣盒,以及装理佛经的书轴和僧徒所持之锡仗等。同时,檀香还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佛教医学认为,以旃檀香涂身,可解除热病烦恼。《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第三十六》云:“如白旃檀,若以涂身,悉能除灭一切热恼,令其身心普得清凉。”《摩诃僧祇律》卷33亦云:香者,旃檀沉水,“若热病,医言,当须旃檀香涂,尔时得用香涂”。《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1并序云:“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白檀主治热病,赤檀能疗风肿。此外,旃檀香还可配合青木香治疗头痛。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著录云:“紫真檀木,味咸,微寒。主治恶毒、风毒。”[175]唐代医籍中也多用紫檀治疗肿胀。《千金翼方》卷23《疮痈上·处疗痈疽第九》“禁一切肿方”云:“又方:取紫檀细研,大醋和之,涂,并治游肿。”[176]《证类本草》引用前人相关记载,指出檀香的性味和功效:“陶隐居云:白檀消热肿。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主心腹霍乱,中恶,鬼气,杀虫。白檀树如檀,出海南。日华子云:檀香,热,无毒。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傅外,肾并腰肾痛处。”[177]此外,檀香还是寺院僧人、百姓礼佛常烧之香。檀香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以及佛教文化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盛行,使得佛教文化、檀香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在古代中国西部地区彼此交融,从而有“佛教无檀香不传,檀香无佛教不贵”“十方佛世界,周遍有妙香”等丰富多元的香文化。

2.降真香。《本草纲目》降真香下释名为“紫藤香”。降真香是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的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www.daowen.com)

李珣《海药本草》引徐表《南州记》云,降真香“生南海山,又云生大秦国[178]。南海指福建、广东、广西以南海面,南抵南沙群岛。大秦国即古罗马帝国。而唐慎微《证类本草》则云:“降真香,出黔南。伴和诸杂香,烧烟直上天,召鹤得盘旋于上。”[179]至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其产地扩大,“今广东、广西、云南、汉中、施州、永顺、保靖,及占城、安南、暹罗、渤泥、琉球诸地皆有之”[180]

《海药本草》记载的药草主要是外来(舶来)药物,故可以肯定地说,降真香是外来香药。历代本草类著作称降真香来自大秦国、大食国、交趾、占城、安南(均在今越南)、暹罗(今泰国)、三佛齐(今苏门答腊)、阇婆(今爪哇)、蓬丰(今马来半岛)、真腊(今柬埔寨)等地,这些地方可能是降真香的出产地,也可能是集散地。元朝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就有对“番降”的描述:“降香生丛林中,番人颇费砍斫之功,乃树心也。”据考证,降真香在历史上曾释名“紫藤香”,从而造成对降真香原植物描述与豆科植物紫藤(Wistaria sinensis Sweet)的混淆。同时,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将降真香与误作降真香的芸香科植物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L.)Miq〕在药材性状上相混淆。降真香不宜释名紫藤香,芸香科的山油柑,历史上也许曾经作为香木祀神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降香的混淆,但山油柑不能作降香用。目前,国产降香药材均来自海南产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阿拉伯地区是降真香的产地之一,降真香在中国入药约始于唐代。[181]降真香具有理气止血,行瘀止痛的功效。

3.艾蒳香。艾蒳香是菊科植物艾蒳香(Blumea balsamifera)的嫩枝及叶。《本草拾遗》首载此药,《海药本草》亦载之。《开宝本草》收为正品。

洪刍《香谱》引《广志》云,艾蒳香“出西国,似细艾”。又云:“松树皮绿衣,亦名艾蒳。可以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182]。《陈氏香谱》引《异物志》云:“叶如栟榈而小,子似槟榔,可食。”而《新纂香谱》于此文下有“向宗旦云:‘松上寄生草,合香烟不散。’今按,二说不同,未详孰是”[183]数语。周嘉胄在《香乘》卷4中,认为“所谓松上寄生,即松上绿衣也。叶如栟榈者是”[184]。关于艾蒳香的功效,《本草拾遗》云:“味温,无毒,主恶气,杀蛀虫,主腹冷、泄痢。”[185]

4.甘松香。甘松香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根茎,其根及茎干燥之后,可以做药用和香料。

关于甘松香的产地,历来说法不一。洪刍《香谱》引郭义恭《广志》云:“甘松香,生凉州。”[186]范晔则认为甘松香是外国之香。《宋书·范晔传》载其《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㮏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187]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松州交川郡(今四川松潘县),下都督府。武德元年以扶州之嘉诚、会州之交川置,以地产甘松名。……土贡:蜡、朴硝、麝香、狐尾、当归、羌活。”[188]松州以出产甘松香闻名,但奇怪的是该地的土贡中却没有甘松香一项。苏颂在《本草图经》中亦云:“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作汤浴令人体香。”[189]

司徒亚特认为,在云南省和四川省西部边境都有甘松香这种植物,但是,它究竟是土生的还是移植来的尚不能肯定。如果中国其他地区没有这种植物,那么它或许是从印度来的,尤其因为云南自古和印度有接触,有许多印度移植来的植物。[190]温翠芳认为,甘松香传入中国在三国之前,甚至在更早的时代,就已传入羌人所在的甘松地区。但是,从《新唐书·地理志》中并未将其列入土贡一项来看,其产量或许有限,大量的甘松香可能由粟特人从国外尤其是印度贩来,故在诸正史中,将甘松香记作康国的物产。[191]粟特人除了从印度贩运甘松香外,还可能从希腊、叙利亚等地收购优质甘松香。在阿拉伯人伊本·巴伊塔尔(1197?~1248)所著《药草志》中,就提到甘松香有三种,即印度甘松茅、希腊甘松茅和山区甘松茅。此外,该书还援引迪奥斯哥里德的著作,称有两种甘松茅,一种是印度甘松茅,一种是叙利亚甘松茅,并说印度甘松茅由于产地潮湿,故其效果较差;而山区甘松茅比印度甘松茅质量要好,气味更芳香。[192]

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记载了甘松香的性味、治疗作用。“甘松香,味甘,温,无毒。主恶气,卒心腹痛满,兼用合诸香。丛生,叶细。”[193]《本草拾遗》云:甘松香“味温,无毒,主鬼气、卒心、腹痛胀满。浴人身令香”[194]。伊本·巴伊塔尔在《药草志》中亦云:“甘松茅对治疗周身水肿有良效。服后使人便秘,有助于全身收敛的功能。”[1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