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市舶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唐代市舶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历史记载,唐代设置市舶的口岸只有交、广两州。但市舶职务多由中央任命,故州刺在干预外贸方面事务必须尊重市舶使的职能。可见州刺和市舶使官员是共同参与的。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记载:唐代宗广德元年出现过广州市舶中使吕太一举驱逐岭南节度使张休的事件。

唐代市舶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汉代除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通外,已经有了从广东出海远航印度的第一条远洋航线。由于这条航线上交还的货物主要是中国的丝绸和海外的香料,故被称作“海上香丝之路”。自秦汉至初唐的七八百年间,对海运进出口的船舶和货物人员,一般由当地官员(郡太守或州刺史)管理。随着海上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唐代,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使整个经济大大胜过前代,造船航海技术均有巨大发展。大的海船长达二十多丈,相当于今天的千吨级海船,可坐数百人。大食、狮子国和日本高丽的海船来中国的也很多。中外使节、商旅、僧人、留学生往来频繁,旅外华侨明显增多。当时广州进出口船舶最多时每天有十余艘。尤其进入唐代中期以后,海上贸易和外事往来逐渐超过了陆道的交往。秦汉以来由地方长官兼管海运进出境事务的体制,已难以适应这种空前繁荣的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形势,客观上要求设立专责机构加强管理,由此掌管海外贸易的专司机构——市舶司应运而生。

唐在广州置市舶的年代约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公元650—683年),此时广州的波斯、大食商人已纷纷来到岭表通商定居。根据唐代对外实行的开放政策,鼓励中外经济贸易往来,“结好使”“押蕃舶使”“监舶使”“市舶使”等官制也就相应产生,起先有权宜之称,但在开元天宝年间,市舶体制基本形成。现最早关于市舶使的一条史料,是《册府元龟》所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广造奇器异巧以进”。

根据历史记载,唐代设置市舶的口岸只有交、广两州。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部,汉唐期间,一直为中国岭南的重要口岸之一。魏晋以来,广州地位渐趋上升,到了唐代,其吞吐量已超过交州,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港。故唐置市舶时,广州在前,交州建置市舶尚在8世纪中叶。此外,唐代允许海舶进出境的港口尚有泉州扬州、福州、明州和登州等多处,但这些沿海口岸的海关事务仍有当地地方官员管理。(www.daowen.com)

市舶使并非地方的行政首脑,而是专管外交外贸的官员,其地位一般在地方长官刺史之下。但市舶职务多由中央任命,故州刺在干预外贸方面事务必须尊重市舶使的职能。例如,据《全唐文》说,外国商人运来象牙、犀角、贝珠等高贵货物,“帅与监舶使必搂其伟异”。可见州刺和市舶使官员是共同参与的。8世纪中叶起,市舶使渐与州刺相当,甚至一度超过地方州刺。其主要原因,是朝廷有时直接委派宦官掌管市舶。唐代是宦祸炽烈的朝代。唐玄宗在位期间,宦官集团日趋专横弄权,8世纪中后期已成宦祸,势倾朝野。

唐德宗时,宰相陆贽在《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中提出由朝廷派“中使”掌管交州(安南)市舶。“中使”是宦官的美称,所谓市舶中使也就是市舶宦官或市舶太监。以太监掌管进出口贸易,并作为中央集权的代表,说明封建朝廷把市舶的地位是放得很高和对海外贸易的倚重。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记载: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出现过广州市舶中使吕太一举驱逐岭南节度使张休的事件。节度使是封疆大吏,地方大员,掌管数州的军政长官,竟被广州市舶使所逐,可见舶使权势之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