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地方监察成果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地方监察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魏为强调刺史的监察本职,复改州牧为刺史。自西汉武帝以来,司隶校尉便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监察官职。由于刺史监察制度的废弛和司隶校尉被撤,东晋以后,这个时期再也没有出现固定的地方监察机构。总之,这一时期因不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监察远不如中央监察。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地方监察成果

二、地方监察

东汉末年,原负责监察地方的刺史转化为兼管军政的州牧。曹魏为强调刺史的监察本职,复改州牧为刺史。西晋惠帝末年曾规定刺史每三年入奏一次,其监察机构也逐步建立,相对于中央的御史台,号称“外台”。《通典》载:“刺史衔命,国之外台,其非所部而在境者,刺史并纠之。”也就是说,不论是何地之人,只要在刺史辖境之内犯法,他都有权纠治,比起汉代刺史只辖本州人事是一个突破。但是刺史领兵之弊犹存,以至于大多忙于练兵牧民,争权夺利,窥视朝政,察吏之事却鲜有过问力行了。

西汉武帝以来,司隶校尉便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监察官职。曹魏西晋仍设此官,并提高其地位,御史中丞为四品,而司隶校尉为三品,其权力也得到扩大,除宫禁之内由御史中丞纠察外,上至皇太子、三公、台省长官,下至百僚都得受其弹劾。西晋刘毅为司隶校尉,曾弹劾太尉何曾、尚书刘宾父子及羊琇、张佗等大官僚,被涉及的州牧郡守“观风投印绶者甚众”。但由于司隶校尉和御史台职权多有重叠,影响办事效率,至东晋,御史台的监察权力不断上升,司隶校尉却逐渐转向行政。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则干脆在御史台下设检校御史取代司隶校尉。这样,原属司隶校尉的监察权几乎都并入了御史台,而其原来在京畿地区的行政权则归于扬州刺史(因东晋国都建邺,即今南京,位于扬州境内)。(www.daowen.com)

由于刺史监察制度的废弛和司隶校尉被撤,东晋以后,这个时期再也没有出现固定的地方监察机构。每有事端,只能由中央临时派出监察官员,御史应命出巡,称为“台使”,负责品评地方官吏的善恶,凡是刑狱不恤、政治乖谬、伤民害教的事,都在训治之列。但不少台使以权谋私,“朝辞禁门,形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26],敲诈勒索,任意渔猎,不仅不能肃正地方吏风,反而败坏政教。总之,这一时期因不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监察远不如中央监察。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这一时期监察制度整体上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察制度虽泛散,而又不断发展,为隋唐监察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南朝最后两代梁、陈之间名御史辈出便是一个明证。梁时御史中丞江淹不畏王、谢、庾世家大族,劾中书令谢胜、司空左长史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纠治刘悛、阴智伯等贪赃枉法的刺史,被誉为“近世独步”;陈时御史中丞袁宪劾免豫章王,徐陵劾免安成王等,锋锐不避皇帝国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