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究综述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贾德的研究表明,历史名城产生的原因是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城市建设的结果。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关于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部分研究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展开了产业化或市场化的探索,但需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同步性研究。以上问题正是本书的基本研究视角和研究任务。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如何对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保护,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做到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博尼费斯(Boniface,1999)认为,城镇化发展中过多注重经济效益,忽略文化和社会的特殊规律,冲突的可能就会增加。贾德(Judd,1999)的研究表明,历史名城产生的原因是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城市建设的结果。杨博(2012)、王治福(2012)等认为,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融入文化优先理念,有助于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特色文化空间,从而提升城镇品位和竞争力,促进城镇能既好又快地发展。岑慧(2012)、曹靖(2012)等从文化旅游区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驱动力、空间和产业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之间的联动开发模式进行探讨。王紫葳(2011)认为,小城镇建设雷同,没有特色,应该通过地域文化彰显小城镇特色。

第二,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巴克(Buckly,2004)强调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应当给予严格的保护与现代化管理。黄银华和龚群(2009)、王沛智(2007)等认为,政府对开发组织结构与规模的政策导向模糊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大问题。张军毅和龙梅(2000)、贺星(2006)、彭延炼、盛竞凌(2010)等认为,文化管理体制僵化导致了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存在大量问题。还有部分研究人员、学者,如陈秋萍(2006)、黄荣平(2008)、赵鑫和赵立德(2010)、李铁(2011)等人认为金融政策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也是制约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的重要因素。

第三,特色村寨建设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问题。黄萍(2005)、钟洁(2006)、张华明和滕健(2006)、罗琳(2007)等从不同角度对特色村寨开发的模式进行了划分,并根据不同开发模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段超(2011)、田力(2011)等学者从政府、制度、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阐述了特色村寨文化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蒋彬(2006)、罗奋飞(2011)、姚俊一和陈应新(2011)、房亚明(2011)等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不同村寨文化的调研,提出应该因地制宜,创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保护方式。

第四,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杰恩(Jayne,2010)指出,英国文化产业政策中存在着忽略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弊端。布里顿(Britton,1991)、祖金(Zukin,1991)认为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是各地区的政府、群体为了使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而采用的发展战略。李江帆(2000)、谢名家(2003)、李向民(1999)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总结了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属性及结构,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和发展进行了时代审视。张曾芳(2001)、张龙平(2008)等分析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形态,以及投资营运所面临的瓶颈,提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要同时遵循商品价值规律和社会价值规律。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关于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www.daowen.com)

第一,部分研究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展开了产业化或市场化的探索,但需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同步性研究。

第二,有的研究者明确指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是,没有从文化资源本身的特性来深入挖掘解决方案,另外,从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当地民众、投资者,以及特色文化传承人在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则更少。

第三,相关研究成果注重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对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影响,但对于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及机制方面的研究则更少。

以上问题正是本书的基本研究视角和研究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