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性化阅读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相信潜能

个性化阅读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相信潜能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主体性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着不同个性的个体,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喜好。个性化阅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自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都能够成功。学生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所倡导的,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但要正确把握才行。对自主性的强调只是针对以往阅读过程这一方面的缺失而提出的,但并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否认教师的作用。要个性化地阅读,就要强调学生“阅读”这一行为。

个性化阅读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相信潜能

(一)主体性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着不同个性的个体,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喜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首先就要实现学生的阅读主体性。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呢?王富仁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从教学的制定,到语文教材的编定;从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二是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对于第一点,王富仁认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语文成绩的评估者都属成人,而非学生。这样的评估不是从学生的成长和期待出发的,也就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知识、记忆、反复训练的过程。

个性化阅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自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都能够成功。一个真正的有意义的阅读活动也正是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和分析文章,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根据不同的体验得出不同的意义的过程。例如,学完《内蒙访古》这篇文章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文章提问。教师通常会问的问题: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是通过哪几个方面表现的?说赵武灵王是英雄,这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而学生的问题更多是乌兰夫为什么邀请翦伯赞?作者对秦始皇到底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文中引用了那么多的古文献资料,不嫌烦吗?这还像什么散文?和亲政策和宋代的屈辱政策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如果给学生以自主的权利,他们不仅能对文章提出见解,而且所看之处更为新颖、更为宽广。学生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所倡导的,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但要正确把握才行。对自主性的强调只是针对以往阅读过程这一方面的缺失而提出的,但并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否认教师的作用。阅读中的主体性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

(二)创造性

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创造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品质。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人,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具备创造的能力,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在对文本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同时也创造着自己,人的自我不是被发现出来的,而是被发明出来的。其次,重要的是,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朱立元指出,阅读是“从原有的期待视界出发,在与作品召唤的结构的接触、碰撞中,通过语符—意向思维的作用,调动读者感性经验积累和想象力,对作品空白与不确定性进行‘具体化’与重建,达到意向、意境、意义的初步感性总合;并在此基础上,介入主体反思,设定具体的‘问答’逻辑,通过辩证的‘对话’深入作品的内层,理性地把握并阐释作品的底蕴,最终达到读者视界与作品视界的沟通与交融”。“文学作品的生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作品之中,而是体现于生产(作家创作)—文本(作品)—接受(读者阅读)这样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之中。”在这个作家、文本、读者的三者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任何作品的意义都不是客观不变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参与到文学作品中,对作品进行创作,进而使其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呈现出新的意义。(www.daowen.com)

经过创造,在《扁鹊见蔡相公》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讳疾忌医”浅层的含义,还能读出“防微杜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礼贤下士,平等待人”等引申的含义。如果换一种眼光的话,小说社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破旧、失落的美”,不仅“碧绿的豆麦田,清香的河底水草,朦胧的月色”是美的,“倒在地上的石马”“蹲在草里的石羊”因为有了特定的内涵也是美的;而结合了“优美的农村风光”“清新的自由空气”“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社戏,虽并不好听,也比不上长安剧院京剧,但它依然是美的。“语言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它是在不断地感知言语形式、不断地探索和品位言语形式的过程中逐渐生长并提高的。”对作品创造性地阅读,读出文中别有的内涵,读出自我的理解,这是对阅读更高一层次的要求。

(三)实践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文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长期以来,对语文知识的片面追求导致对知识的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使知识发生异化。而这些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并不是语文所要掌握的重点。一个外国人,他是怎么也弄不明白“我差一点跌倒”和“我差一点没跌倒”这两句话为什么会有着同样的意思的,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打扫卫生”也是根本从语法上说不通的。“我们应该从言语技能培养的角度,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对于实践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语文课程来说,实践和体验无疑是更重要的。”一个作品,知道它是很感人的,知道这样的写作手法很好,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从内心感受到感人,认识到好在哪里。要个性化地阅读,就要强调学生“阅读”这一行为。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潜能、天赋、创造力等赋予文本,达到个人的理解;同时,通过阅读,又丰富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李白的《静夜思》,读者都很熟悉,一般都会以五言诗相对应的节律来阅读:低头/思/故乡

但是,有的读者却以另一种方式来阅读:低头/思/故/乡,其中不仅读出了对家乡的思念,更读出了一种无人述说的无奈之情。学生不但理解了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对作者和作品有新的认识。个性化阅读所要培养的是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鉴赏语文的能力和研究语文的能力。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生活中无处不在,强调实践性就是要求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积累得越多,阅读实践经验就越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有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