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带给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课上教师讲的时间少了。所以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至学生,由任课教师对“学案”进行补充。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带给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课上教师讲的时间少了。知识如汪洋大海,人的在校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只有学生有了这种本领,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学”的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势必会冲击原本属于教师的时间,但恰恰是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进行英语学科的学案导学教学呢?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知识体系庞大,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及运用、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等。要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学生长期积累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感悟。

(一)具体操作

1.教师编写“学案”

实施学案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编好学案。学案的编写模式可以概括为,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第一,主备教师备课。教导处会同年级组长确定各个年级的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学案”的草稿交给备课组长审核。第二,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学案”后,至少提前两天将“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学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学案”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第三,课前备课。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至学生,由任课教师对“学案”进行补充。第四,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学案”的课后反思栏目将学生的意见、不足或学习心得总结归档,为学案修改做准备。

2.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第一,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选批改部分“学案”,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第二,在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第三,在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其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其鼓励和引导,特别是对于学习语言有障碍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激活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第四,在用“学案”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四精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3.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根据“学案”的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提高题,在碰到生疏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做好标记,以便与同学交流或在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学案”时,要坚持三个原则,即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在课堂上,学生要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在学完一课后,学生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课后反思。

4.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

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围坐式固定分组。例如,对于人数较少的班级,各班均由班主任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而且相对固定,以便进行使合作学习、互教互学、组间竞争和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二是传统坐法,即前后四人分组。这种方法,讨论合作方便,易于组织,适于人数多、不便进行围坐式固定分组的班级。

5.学生展示的方法

一是按学生隶属关系划分,可以分为个人展示和小组代表展示。个人展示,反映学生个人的见解和自学成效;小组代表展示,反映小组的见解和合作学习的成效,对展示的学生压力大,效果好。二是按位置和手段划分,可以分为原位展示和离位展示。离位展示,又可以分为表演展示、黑板写讲展示和多媒体展示等。展示的方法,应以小组代表为主,以形成学习竞争。各小组把分配到的任务进行合作探究,把自学生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过说、谈、讲、演、辩、写达到组内统一,形成共识,人人过关,并把合作探究的结果写到作业本或黑板上,然后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讲解本组学习的收获,真正让展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各个课型的操作要领

在“学案导学展示激学”的实验活动中,笔者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和有效的使用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及课型的要求,其被分为听说课、读说课、读写课和阅读课等不同的模式。其中,听说课,适用于每单元的“Section A 1a”的“Grammar focus”和“Section B 1a—2d”两部分教学;读说课,适用于“Section A 3a—4”的教学;读写课,适用于“Section B 3a—4”的教学;阅读课,适用于从初三开始的每单元最后的阅读文章。下面,笔者把以上四种课的操作要领介绍给大家。

1.听说课课堂教学操作要领

Section A,是语言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的输入阶段。Section B,是语言综合运用和知识扩展的部分。下面,笔者针对“Section A 1a”的“Grammar focus”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操作要领进行简要说明。(听说课学案的具体内容,详见附录1)

(1)新课导入,在情境中感知

这是新课的导入环节,导入形式多样,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自然地引出本课的核心句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然后,充分利用课本中“1a”部分的图片。本单元的任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首先,教师通过谈论图片,导入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学习完成任务需要的目标词汇、句式等;其次,教师根据课本中“1a”部分的图片提供的情境或者创设新的语境,来让学生进行交际练习,体会和使用语言。

(2)听力练习,在任务中训练

听说课的特点,是以听为输入,说为输出。每单元第一课时的听说课,有两段听力材料,即“1b”和“2a/2b”。每段听力材料,分别设有多项听力练习。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获取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输入。在课堂设计时,教师要使整个听力训练环节保持逻辑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这是一个任务链,而不是一块块独立的片段。

①“1b”听力训练

第一,完成“1b”的听力练习。在听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审题、读图。第二,再听,口头说出功能句。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板书学生说出的功能句型。此时,本课的核心句型就跃然“板”上,既突出重点,又便于学生后面的口语输出。第三,听录音跟读。让学生朗读录音材料中的句子、问题和对话等内容,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为后面要完成的任务打下口语基础。

②“2a/2b”听力训练

第一,听前活动。在进行听力练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2a”和“2b”部分的图画进行自由表述。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第二,听录音,完成“2a”部分的练习。经过图片表述后,学生对听力的内容有所预知,有所了解,降低了听力的难度。学生在听第一遍的时候,一般能顺利地完成“2a”部分的内容,并且为“2b”部分的听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听录音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

第三,听录音,完成“2b”部分的练习。再听录音,根据“2a”部分的练习内容,补充完成“2b”部分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所获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处理。

第四,听录音,补全对话。完成“2a”和“2b”部分的听力练习后,教师可以根据听力内容,再设计一个填空或对话排序的任务。在设置填空时,教师要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把本课的基本句式或重点词汇等作为填空的内容,让学生在训练听的同时,强化识记单元话题的有关句式和词汇。

第五,跟读或朗读。此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听力材料,教师可以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模仿语音语调。这样,既可以使有限的听力材料得到反复听、反复用,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听、说的技能,又是帮助学生熟悉背诵语言材料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为“2c”部分的“Pair work”打下基础。

第六,小组合作,答难释疑。小组交流,找到听力材料中的疑难点,争取在组内互助答疑。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给予帮助。

(3)说的活动,在实践中运用

听说课,一般有三次说的任务,即“1c”部分核心句型的结对练习、“2c”部分综合对话训练,以及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和指向真实的情境对话。

①“1c”部分的活动

结对练习核心对话,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模仿练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任务,也可以根据话题提出任务,给出适当的语境。通过语言或图片等提示,让学生进行半控制性的语言运用。

②“2c”部分的活动

这是一项半机械语言的运用,是对“1b”部分和“2a/2b”部分的目标语言的综合训练。(www.daowen.com)

③相对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

教师要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指向真实的任务,形式可以是“Pair work”,也可以是“Group work”,要是在前面做的两个小对话的基础上,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语言,在自我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4)总结巩固,在梳理中提升

第一,进行语法归纳,掌握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重视时态、语态和语言结构在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正确性,通过训练和小结,让学生明白所学习的语言结构在什么语境情况下使用。第二,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教师要紧扣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少而精的针对性较强的基础题。

(5)家庭作业,在拓展中延伸

本课时的作业,一般布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编对话,然后晨读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表演,让学生张开嘴说。对于出现的语法错误,可以让组长修改。对于仍有疑问的问题,可以交由教师处理。

2.读说课课堂教学操作要领

读说课,适用于每单元的Section A 3a—4部分的教学,是语言输入阶段。下面,笔者针对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操作要领进行简要说明。(读说课学案的具体内容,详见附录2)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该节课一般是上一节课的文本式呈现,所以在导入时,教师设计的内容都与上节课有联系,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容易进入角色。

(2)快速阅读,了解大意

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同时训练学生的跳读能力。快速阅读,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所给问题虽然简单但涉及面广泛。学生在默读时,教师一定不要在一旁“喋喋不休”,而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将阅读策略呈现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如何提取有用的信息,学生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问题等形式,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小组交流展示。

(3)深层阅读,掌握细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对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至难,层层递进,真实有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为目的,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有效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文章,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问题的呈现形式。这样,既能够分解难度,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写作特点,为下一步写作做准备。

(4)跟读模仿,整体感知

首先,在对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跟读录音,要注意功能句、话题句,特别注意语音语调。其次,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主读一读语篇。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特别是能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齐读“3a”部分,也可以每人读若干句,为学生下一步张嘴说做准备。

(5)巧用Mind-map,能力提升

经过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处理,教师很有必要将“3a”再次整体呈现,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内容复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嘴,把已学知识归纳成自己的语言,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6)口头交流,拓展提高

小组交流展示,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语言铺垫。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拓展口头话题。在课堂上,读说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与说的能力。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口头练习落实到笔头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将会更扎实。

3.读写课课堂教学操作要领

读写课,是教材每单元的Section B 3a—4部分,它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运用语言部分。下面,笔者针对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操作要领进行简要说明。(读写课学案的具体内容,详见附录3)

(1)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测、小组互动交流质疑问难,以及课堂展示等形式引入新课,初步感知本课新知。课前预习的内容,在设计上既要做好“温故”,又要不忘介绍“新知”,为讲授新知做好铺垫,使学生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心理上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境,用简单、高效的语言,引入新的语言项目,并通过小组交流等手段,检查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新引入的语言项目的理解程度,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小组中不同学生的展示,帮助他们纠正一些可能出现的错误,为下一步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目标语言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去除部分理解障碍——生词,使之在阅读前具有必要的语言基础。

(2)自主阅读,获取新知

在阅读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自读、回答问题等形式,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读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在第一步的速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取有用信息。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解决哪些问题。问题可以是选择题、回答问题、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和关键词等形式。在此,要注意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简单、易懂,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达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的目的。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情况得到及时反馈,而且为后进生参与阅读提供了条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3)多层细读,巩固新知

这一步是在速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挖掘文本进行的多层细读。在问题设计上,要由易至难,层层递进,真实有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为目的,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教师给学生设置的阅读任务,可以是判断正误题、填表题等。通过完成不同的细读任务,使学生不仅感知并且加深对本文重点句型的认知和理解,并通过复述等形式加以巩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组织篇章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表达语言的精炼度。教师可以让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并选出不同的小组成员总结重点句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和汇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下意识地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积累素材,为写作做准备,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第一,细读课文,设置难度较小的判断正误题等形式,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在习题或问题中,穿插对生词的学习。将生词显示在问题或问题中,通过细读全文,让学生理解生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教师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两遍,为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填表题等,校正答案并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重点句型说出表格的内容,加强学生对重要句型的整体感知。第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索本课所学。例如,文章的结构、好词好句等,为下一步写作打好更为坚实的基础。第四,教师要把学生说的细节汇总,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巩固重点句型。

(4)合作探究,新知点拨

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本文的疑难点,组内交流,明确答案。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可以让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给予帮助,帮助学生总结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采用部分讲解和集体讨论结合的形式,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找出学生认为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力争为下一步写作扫清障碍。

(5)交流写作,拓展提高

读与写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读,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写,是语言信息的输出。但是在读与写之间的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速读和细读等方法,会对课文知识达到一定的理解巩固,对文本结构进行深层剖析。因此,在写作之前,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活动任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教师选出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便使交流成果当堂共享,出现的问题当堂解决。其次,教师根据合作交流展示的成果,进行语言篇章知识构思、写作及修改,提高学生对英语文体的敏感度,增强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文体感和语体感,将语言操练落实到笔头上。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写作话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生活与知识学习有效结合,以达到英语学习的生活化,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4.阅读课课堂教学操作要领

阅读课,是从初三开始的一个新的课型。它是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就是在听说课、读说课和读写课之后。阅读课的教学,旨在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发展和实践多种阅读策略。因为这节课的操作程序和读写课的阅读环节步骤是一样的,区别就是文本上的长短,所以在此,笔者不再赘述具体的操作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