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隧道工程风险防控服务创新

隧道工程风险防控服务创新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仅为履行保险合同针对防灾服务次数和内容的约定,而忽视防灾防损服务与项目自身风险特征及风险动态情况的匹配性,不仅会导致服务资源的浪费,也和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相悖。

隧道工程风险防控服务创新

1.动态风控服务模式

隧道及地下工程与一般地面结构工程相比,显著特点是具有大量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建设期间隧道工程条件和参数的不确定性,如隧址区地质条件随空间的变异性、施工措施随时间的动态响应、隧道支护结构变形或应力分布形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等,使工程风险呈现动态性特征。上述工程条件或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动态风险,正是工程人员及防灾防损服务人员所面临的真实状况。

静态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将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成一个系统。工作单元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风险分析是项目前期进行决策的依据,而进入项目具体实施阶段,风险分析也随之结束,进入风险管理阶段,这是典型的静态风险管理思想。其缺点在于将项目的发展划分为“现在”和“将来”两个独立的状态,在“现在”进行风险分析,对“将来”进行管理。

事实上,隧道工程项目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动态性。以采用明挖法施工的隧道为例,根据常规经验,在基坑开挖之前,工程风险极小,但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大,开挖卸荷所造成的围护结构两侧水土压力的不平衡越来越大,实际工程承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可以通过一些信息(外观、监测数据等)的反馈得到印证。随着工程进展,各种风险的概率、损失及对工程的影响在不断变动。

因此,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工程进展,反映工程建设环境和工程实施情况的信息越来越多,原来的不确定因素也逐渐清晰、暴露,通过分析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判断风险管理者对项目风险的分析是否客观,已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引入面向过程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仅为履行保险合同针对防灾服务次数和内容的约定,而忽视防灾防损服务与项目自身风险特征及风险动态情况的匹配性,不仅会导致服务资源的浪费,也和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相悖。因此,防灾防损服务应根据隧道工程的风险特征,参考相关设计文件、施工方案、工程数据等基础资料,结合施工进度情况、客户需求,对工程动态风险进行评估,为客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动态风险管控服务。

平安产险是国内较早开展动态防灾防损服务的保险公司,并为此建立了“总分联动、分级响应、内外结合、动态风控”的防灾防损服务体系,重视对现场进度、风险动态的紧密跟踪及对客户服务需求的调研,基于现场风险动态研判,为客户合理匹配防灾防损服务项目、整合落实服务资源,确保防灾防损服务工作正常、有序推进,实现服务资源与计划的完美结合。(www.daowen.com)

2.全寿命防灾防损服务模式

全寿命周期理论认为,工程的寿命是有限的,工程全寿命周期包含决策、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维护、报废拆除等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的若干阶段,这些阶段形成了工程全寿命周期过程。隧道工程建设项目是一项投资大、工期长、专业多、涉及面广的复杂性系统工程。目前,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及不可预见风险,使得隧道建设与运营在安全性方面面临诸多风险。

如何对项目进行完善和系统的风险管理,准确预见可能出现的危险和灾害,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必要时启动相应的应急方案,减少各种工程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后果,使项目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对隧道工程运营风险高度重视,并尝试发挥保险这一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的功能,防范和化解隧道工程等基础设施运行中的风险,如部分地铁项目已开始试行公路灾毁保险、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缺陷保险等。

因此,保险公司深入参与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保险公司积极引入风险控制机构(technical inspection service,TIS),并联合科研院所开展隧道病害机理、检测监测、仪器开发、诊断评估、修复加固等配套技术研究。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相关承保服务经验、风险管控服务(如理赔事故大数据分析)及内外部专家资源,参与隧道工程项目建设及运营风险管理,弥补项目其他参与方在风险管理、定损等专业知识及防灾防损费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