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隋唐文教政策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

隋唐文教政策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多变的文教政策直接影响着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状况。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隋唐时期不但敞开国门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主动地输入外来文化。在唐朝,只要是参加省试的考生,一并称为进士、举人或秀才,这与明清时期的概念有所区别。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

隋唐文教政策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

隋唐时期多变的文教政策直接影响着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状况。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隋唐时期不但敞开国门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主动地输入外来文化。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王朝首创开科取士取代前朝的“九品中正制”用人制度,是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两种用人制度最大的不同是,“九品中正制”主要“重门第”,地方中正官掌握着官员的推荐和任用权,而豪门士族地主阶级往往垄断地方中正官资源,使得很多平庸之流被举荐到政府官员岗位上;而科举制“重才学”,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试录用,权力集中在中央吏部,显然也是强化教育考试权的一种有效途径。隋朝还设有相对稳定的一些选举科目,如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等。选举活动频繁,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唐朝建立后,唐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士族豪门地方势力的发展得到限制。唐朝统治集团在尊崇儒学的前提下,继承和发展了前朝创立的开科取士制度,人才的选拔制度走向多元化及制度化。唐代科举共有“常科”和“制科”两类,使得考生来源、考试内容和方法也因两类科举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唐朝,只要是参加省试的考生,一并称为进士、举人或秀才,这与明清时期的概念有所区别。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诗》《书》《易》《三礼》《三传》及时务、诗赋等,这与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大体一致,其中又根据考生报考科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规定。唐代科举制度尽管取消了隋代的荐举资格制度,但在进士科考试中,应试者为表现自己以争取得到推荐,往往会在礼部考试之前,把自己的文学作品整理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名人,谓之“投卷”。向礼部投献的谓之“公卷”,向社会名流投献的谓之“行卷”。

隋王朝首创开科取士,但仅仅是简单的分科取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唐王朝不断将其完善,科举制度最终成为一套完备而缜密的人才选拔体系,为以后封建统治者所沿用,是一套适合古代中国读书选官的教育政策。(www.daowen.com)

(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兴起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化昌盛,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中国成为亚洲文化经济交流中心,以首都长安为代表的城市成为不少外国求学者的首选之地。据《新唐书》记载,当时来中国求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日本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地。

从隋朝开始,日本学生来华留学。日本人犬上三田耜大使于630年第一次遣唐,这位遣唐使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学问僧与之随行,掀开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首页。吐蕃留学生入唐是在文成公主时期。在众多的来华者中,新罗是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是在唐高宗时期,之后300年里,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唐朝的留学生政策也是非常宽松和包容的,外国留学生在获准入学后,便享有与中国学生同等待遇,政府负责供给衣食费用。留学生除按规定所学课程外,同时学习中国诗文。这样,通过留学生教育,使得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得以加强,中华灿烂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并有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营养,也使得中华文化内涵得以丰富。例如,通过日本来华留学生的传播,中国文字吸收了多达800个左右的日本词汇。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