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宝塔区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宝塔区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毛主席从4月中旬开始,在参阅了古今中外大量文献资料和军事典籍的基础上,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不到10天时间,就撰写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论持久战》。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就连蒋介石、白崇禧、冯玉祥都对此深为赞赏。

宝塔区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内有一种“速胜论”的观点,认为日本是一个海上的弹丸小国,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一个大国,中日全面开战,日本会迅速败北,中国能很快战胜日本。但到了1938年5月中旬之后,随着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太原等各大城市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所以又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抵挡不住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又产生了一种消极的“亡国论”,这两种观点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是极为有害的。前者是妄自尊大、盲目乐观,没有意识到抗战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而后者则是消极悲观,妄自菲薄,是一种投降主义的倾向。

面对“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些错误的认识倾向,毛主席深感很有必要对抗战以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性的阐述,使全国广大军民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认知,坚定全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为此,毛主席从4月中旬开始,在参阅了古今中外大量文献资料和军事典籍的基础上,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不到10天时间,就撰写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论持久战》。清样打印后,又分送在延安的党和军队的领导同志传阅,请求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此后又在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演讲,于1938年7月1日公开发表。(www.daowen.com)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基本国情,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剖析,深刻论证了中日两国的优劣态势,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独到见解,并将中国的抗日战争归结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等问题,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阐述了战争的规律变化和优劣态势的转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结晶,是世界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最后胜利的指导纲领。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就连蒋介石白崇禧冯玉祥都对此深为赞赏。并大量翻印,分发全国各战区,作军事教材之用。后来又翻译成英译本,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