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用航空和航天工业-2011陕西工业发展报告

民用航空和航天工业-2011陕西工业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民用航空、航天工业(一)2010年概况纳入统计口径的18家航空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2亿元,增长8.9%;完成工业总产值291.4亿元,增长19%;主营业务收入279.7亿元,增长19.8%;利润总额15.3亿元,增长5.6%;完成出口交付额34亿元,增长33.9%。此外,中飞通用航空公司、西安燎原液压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西安晨曦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航空及配套单位也启动了上市工作。

六、民用航空、航天工业

(一)2025年概况

纳入统计口径的18家航空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2亿元,增长8.9%;完成工业总产值291.4亿元,增长19%;主营业务收入279.7亿元,增长19.8%;利润总额15.3亿元,增长5.6%;完成出口交付额34亿元,增长33.9%。

纳入统计口径的6家航天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0.7%;完成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增长15.2%;主营业务收入28.3亿元,增长15.5%;利润总额2.5亿元,降低2%。

(二)“十一五”发展概况

2025年航空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均为17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13%和12%;到“十一五”末,航空工业总产值较“十五”末的159.2亿元增长83%,主营业务收入较“十五”末的156.1亿元增长79%。

2025年航天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6.8亿元、15.3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5%和13.2%;航天工业总产值较“十五”末的13.9亿元增长112.2%,主营业务收入较“十五”末的13.4亿元增长111.2%

(三)发展特点

民用航空工业:

1.大力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发展

2025年4月15日,省政府与中国商飞公司在西安正式签署了《民用飞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中国商飞公司积极支持我省民用航空产业发展,鼓励我省有关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商飞公司的供应商。陕西省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项目研制,更好地发挥飞机设计、科研、试验和生产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中国商飞公司共建共享民用飞机科技创新平台和试飞试验平台,加强航空工程应用研究和开发。双方将在中机身研制、机电综合控制、民机产业发展研究、民机关键技术预先研究、航空材料应用、航空人才、航空产业集群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于推动我省航空科技创新和产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参与大型客机项目建设

西飞公司是大型客机国内首批9家机体供应商之一,承担中机身、外翼翼盒、副翼、后缘襟翼、前缘缝翼和扰流板等6个机体部件工作包的研制任务;陕西航空电气公司、庆安公司、中航工业自控所等分别与中国商飞公司签订了电源系统、高升力系统、飞控电子和作动系统合作意向书;宝钛集团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承担大型客机航空钛合金材料研制任务。其中西飞公司研制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中央翼部段样件和襟翼及运动机构部段样件于12月28日正式下线,开创了国内大型飞机主承力结构件上使用复合材料的先河,使C919飞机成为继A380、B787后在主承力结构上第三个使用复合材料的机型,标志着C919大型客机研制项目复材部段件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3.重点民品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底,西飞公司新舟系列支线飞机先后签订了183架订单,已完成交付63架,其中2025年交付18架;新舟600飞机获中国民航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首架新舟600飞机已于12 月17日正式交付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正在进行新舟60飞机改进设计和新舟700飞机的研制。同时西飞公司还承担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客机——ARJ21飞机的机身、机翼、翼身整流罩等60%的研制生产任务,截至2025年从中国商飞公司获得的ARJ21飞机订单和意向订单达240架。西飞公司的铝型材、庆安公司的空调压缩机、宝成公司的自调匀并条机、航空制动公司的汽车制动盘/鼓、中航电测公司的电阻应变计、西控公司的化纤泵、螺杆泵等非航空民品在国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国际合作不断深入

西飞公司、西航公司等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已与美国波音、法国空客、美国GE、加拿大普惠等20多个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建立了国际业务合作关系。2025年西飞公司完成对奥地利FACC公司的并购后,2025年FACC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签订了B737NG和B757型飞机翼梢小翼供货合同,金额为3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交付完毕。

5.航空转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25年,我省航空企事业单位加强了与国外知名航空企业的合作,转包生产业务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西飞公司、西航公司、陕飞公司、西控公司和庆安公司分别为波音、空客等世界知名航空企业转包生产机体大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小型精密复杂件和机载设备系统用零组件等。2025年全省航空企事业单位共完成转包生产3.5亿美元。其中西航公司转包生产交付1.6亿美元,增长16.7%,新增订单1.24亿美元;西飞公司转包生产交付1.4亿美元,增长16%,新增订单3.3亿美元,储备订单18亿美元。西飞公司已成为世界级飞机制造商的大部件主要供应商,西航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盘类零件供应商,我省航空转包生产呈现出由生产一般航空零部件向系统集成的转变。

6.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25年8月27日,中航电测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我省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之前全省已有西飞国际和航空动力两家航空企业上市。企业通过上市有效地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增强了品牌效应,深化了改革,促进了“转型升级”。此外,中飞通用航空公司、西安燎原液压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西安晨曦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航空及配套单位也启动了上市工作。

民用航天工业:

1.助推嫦娥二号飞天成功

航天六院在卫星发射任务中承担了长征三号丙遥七火箭用一、二、三级发动机、助推器发动机、姿控发动机和卫星变轨姿控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为卫星提供了X频段测控子系统、数传子系统和测控天线三套关键系统设备;航天四院承担了星载压力传感器的研制任务;771所为星、箭提供了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数值10个品种、近2000只,卫星中央处理单元CTU 和LDPC模块,箭载计算机等产品;航天7107厂提供了长征三号丙火箭惯性平台系统;电子39所承担了卫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的设备研制任务;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提供了拍摄影像用的CCD立体相机;此外,西京公司、陕西群力电工公司、陕西华星电子公司等几十家单位也参与了嫦娥二号卫星任务的研制。

2.民用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航天四院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研发的探空火箭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测量一定高度范围的高空气象数据,研究大气物理参数和提供气象服务,可广泛应用于气象探测,航空科技,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增雨防雹火箭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在我国抗旱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效用;在非航天民品方面,培育了高压高温耐腐蚀管、飞机碳刹车盘、热场材料、碳纤维、薄膜材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品。

航天六院依靠自主创新,掌握了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并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开发了高速泵、输油泵、安全阀和液力变矩器等高性能机械产品,焚烧炉、反应系统、结晶系统等热能工程产品和柔版及凹版印刷机、壁纸压花生产线、铜箔生产设备等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军转民产品。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依托有效载荷技术,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完成了机械式微波开关、3G部件和星载铷钟、低高度卫星通信天线研发,开发出通用型开关矩阵控制器、信号发生器、通用型遥控遥测等设备,以及配电负载柜、天线展开机构等产品,形成了批产能力。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实施了6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运营、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建设、印制板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开发了电源模块、固态继电器、民用计算机、大功率电源、LED电源等产品。

(四)集群发展

1.航空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2025年,我省以航空产业“一基地五园区”为平台,大力推进航空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平台支撑功能,加速航空产业聚集,项目建设环境和产业集群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产业聚集成效显著。2025年,基地新增注册企业68家,其中,外资企业5家,内资企业63家,累计注册企业314家,其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航空新材料企业达30余家,总投资超过40亿元。基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10.3%;工业增加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8.0%;出口总额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5.7%;实现转包生产1.9亿美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设了大型模锻件工程研究中心、金属材料检测中心和碳纤维制备技术工程中心等7个重点公共技术平台。西工大航空航天特种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发与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国内最大的400MN重型航空模锻液压机项目已完成厂房主体和主设备基础建设,设备正在进行组装,部分设备采购到位,计划2025年上半年试运行;新舟60货运型飞机研制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建设;西安赛龙叶片精加工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西安康本材料公司T400级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已完成厂房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碳化生产线已达到稳定运行状态。

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航空产业基地于1月18日被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月1日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航空特色产业基地”,6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使航空基地上升到了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广阔发展平台。

通用航空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航空产业基地已聚集了一批通用航空产业类项目,涉及通用飞机研发制造、通航运营、改装维修、航空培训、航空俱乐部、航空旅游等领域,初步形成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集群雏形。渭南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已建成了国内最高规格的通用航空机场,聚集了一批通航企业,并被国家民航局批准为首个通航试点园区,对通用航空产业政策试行、地方通用机场管理、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具有率先示范作用。(https://www.daowen.com)

2.航天产业集群化迅猛发展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自2025年成立以来,依托西安周边聚集的航天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以民用航天、太阳能光伏—大功率半导体、服务外包和创意为主的三大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迅猛。2025年6月26日,基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快速发展增添了动力。

航天产业加速聚集。2025年,基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其中航天产业产值40亿元。截至2025年底,落户基地的项目共93个,总投资达515亿元,在其中在建项目45个,竣工项目21个。

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航天民用产业长足发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航天技术应用企业纷纷向基地聚集。航天六院民品产业化项目、航天四院双金属复合管项目、航天7171厂技改项目、航天771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的卫星有效载荷研发生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国—加拿大卫星通信产业园项目已于2025年7月开工;中国北方电子集团长远公司、雷通公司,恒达微波公司的卫星应急通信和微波通信产业市场迅速成长;中国煤航国家西部3S空间信息产业化及卫星遥感业务蓄势待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北斗导航服务平台、中国授时中心时频和导航等国家重点项目也将陆续入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省内的多家卫星应用企业还将以联盟的形式陆续加盟到基地卫星应用产业中。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覆盖通信、导航、遥感三大核心领域的十大卫星应用产业。

(五)存在问题

1.航空企业主要以型号研制生产为主,专业或辅助配套生产基本上是在军工体系内完成,民口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存在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障碍。

2.航空产业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门槛产业,目前多数骨干企业由于投资主体单一,融资能力较弱,造成企业经营资金不足,规模扩张受阻,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3.通用航空产业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民机产业已形成体系,仍需做大做强。

4.航空、航天主导产品尚处于研究实验型向商业应用型转变阶段,规模大的龙头产品少,对于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六)产业政策

1.2025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意见》明确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战略部署的基本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对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025年8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这是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繁荣我国航空业的重要举措,也为我省通用航空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2025年5月7日,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从国家层面为民进军提供了政策支持。

4.省政府《关于实施“双百工程”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突破发展的意见》发布后,我省积极开展军民结合“双百工程”申报工作,共征集到100个企业上报的103个军民结合项目,建立了项目库,并开展了项目评审会议,首批确定重点扶持军民结合企业67户,其中航空企业10家,航天企业11家;重点项目95个,其中航空类项目18个,航天类项目9个。

5.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政府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制定了《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我省军地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在对全省航空产业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航空产业发展规划》(草案)、《陕西省“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和《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已通过专家组评审),《规划》明确了我省航空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工作及政策措施,以及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

(七)发展目标

1.航空产业

“十二五”发展目标:大力支持大型飞机项目建设,形成批产和配套能力;着力发展支线飞机,新舟飞机实现系列化发展,力争成为世界涡桨支线飞机最大的制造基地;运八系列、运九飞机成为国家空中运输能力的主要机型之一;以通用飞机制造为龙头,以航空培训和航空旅游为两翼,以会议展览、通航服务和作业为助推,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做大做强;加快研制高端制造技术的航空动力装备,满足民用飞机对新型航空动力装备的需求;加快大中型飞机机载设备和系统研制,加大航空大部件、零部件和标准件研制生产,提高民用飞机配套能力;加快航空产业基地园区平台建设,形成以飞机研发、设计、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省航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以上。

2.航天产业

“十二五”发展目标:围绕航天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发展航天运载动力和空间有效载荷为主的航天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卫星及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带动相关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电子信息业、系统集成等同步发展。全力建好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形成创新能力较强、产业聚集度较高的基础服务平台。使陕西成为我国航天产业重要的空间成果转化基地、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规模化产业聚集地。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八)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省军民结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省航空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将加强对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抓好重点工作落实,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的支持;加强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商飞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沟通联系,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积极引导航空、航天企业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利用国家政策性贷款以及省政府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等支持航空、航天产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多种渠道进行融资,积极推动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以重大航空、航天产业项目为牵引,加强地方与在陕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共同投资,按照商业化运作模式,共同实施项目,实现产业化。支持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企业化转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推动可转化的航空、航天技术向民用转移,实现产业化;支持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民口单位进行战略合作,构建产业技术联盟,实现联盟内技术和产业资源对接;支持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和民口单位共同开发军民两用重大科技专项,引进多元投资,建立股份制,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4.支持基地(园区)建设

把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建设用地与全省土地规划相衔接,确保基地(园区)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航空基地(园区)组建航空产业投资公司,省市政府注入资本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加快航空产业项目的引进,加大重点航空产业项目的投入。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共建机制,加快航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入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航天产业。

5.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大企业为主导,充分利用我省科技优势,发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集成创新优势,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围绕航空、航天重点项目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模式,为省内中小企业参与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研发、生产平台。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强对航空、航天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加快航空、航天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