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用心品味:文艺评论的跨学科视角

用心品味:文艺评论的跨学科视角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听这种声音的时候最用心民谣就是音乐最初时的样子,是第一次拍照时的那张黑白老照片,是用真实与朴素酿制的第一杯酒,无论是欧美或港台哪种流派的音乐,其最初状态都会有一种类似人的童年的那种天真之气。1989年10月,我踏入了大学的校门,那时候台湾的校园歌曲也终于成熟,并形成一个大潮冲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听的歌多了,我发现还是听这种声音的时候最用心,也许自己开始怀念那些已然消失的青涩的日子。

用心品味:文艺评论的跨学科视角

我听这种声音的时候最用心

民谣就是音乐最初时的样子,是第一次拍照时的那张黑白老照片,是用真实与朴素酿制的第一杯酒,无论是欧美或港台哪种流派的音乐,其最初状态都会有一种类似人的童年的那种天真(Innocence)之气。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讲述给我影响较大的三种原生态的歌谣,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乡村音乐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大陆校园民谣。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各种爱好的启蒙年代,当时风头正盛的台湾校园歌曲像一股清新的风一样催开了我对歌唱的兴趣。记得当时家里第一次有了一台录音机(小小的手提式的),整天播放的是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盒专集,里面的一些歌曲现在还能随手拈来,例如《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送你一把泥土》、《垄上行》等等。在我初三年的一个黄昏,我平生第一次学会了通过简谱唱一支陌生的歌,二十年过去了,那个歌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但歌词和旋律依旧烙在我的脑海里,开头的几句是这样的:“大海你来自何方,你又去哪里流浪,有谁知道你惆怅,有谁知道你寂寞……”。到了高中,在紧张繁忙的读书生活里更是“我多想唱”,依然记得当时坐在后面的一个爱唱歌的女生,总会在自习的时候悄悄哼唱最新流行的歌,那是一个禁锢的年代,也是一个禁锢的年龄,但歌声作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和调剂,就这样不经意地连接了男女同学间最初的最懵懂的感觉。现在看来,那是一个由一些天真可爱的歌曲所充斥的天真可爱的年代,当时的歌曲大都是赞美自然、歌颂友谊或思念故乡的作品,显得无忧无虑健康活泼。上台演唱的歌手也大都是亲切自然淳朴率真毫不做作,更不会装Cool耍大牌玩什么深沉或舞台花招,嗓音清澈明亮,传达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类似的歌曲还有《蜗牛和黄鹂鸟》、《童年》(省略了第二段歌词的版本)、《踏浪》等等,它们都埋没在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等着稍微不留意的时候被激活。

1989年10月,我踏入了大学的校门,那时候台湾的校园歌曲也终于成熟,并形成一个大潮冲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流行乐坛刮起了台港风,拥挤的歌手,拥挤的歌,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同时,由于读的是英语专业,我不可避免地被另一种音乐所吸引,那就是美国的乡村音乐。美国乡村民谣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固有的演唱风格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乡村音乐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歌曲以表现美国西部乡村的爱情及生活风貌为主,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早期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这里说一下几首我比较喜欢的,例如:《乡村路带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坚持到明天》(Carry on till Tomorrow)、《彩虹消失》(Gone the Rainbow)、《晨间逍遥游》(Morning Town Ride)、《试着去回忆》(Try to Remember)、《忠于你》(Devoted to You)、《花落何方》(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等等,不一而足。同时,很多演唱乡村民谣类型的歌手才华横溢,他们赋于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和风采,迷倒了千万歌迷。约翰·丹佛、猫王、四兄弟、理查德·琼、波伯·玛丽、汉克·威廉姆斯等歌王演唱的曲目至今流行于世界各个角落,近千百首歌曲植根于全世界爱好音乐的人们之中。我更加偏爱那些忧伤的小调,从鲍勃·迪伦(Bob Dylan)到保罗·西蒙(Paul Simon),歌曲大都浅吟低唱朴素真挚,靠简单的吉他伴奏,并用完美的和声加以丰富,这让当时正在玩吉他和演唱组的我们爱不释手,从“扒带”模仿到自己创作,乡村民谣的影响实在不小。(www.daowen.com)

大概是1995年左右那段时间,大陆也刮起了一阵阵风,如“打工歌”、“校园民谣”等,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上班族”,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不可避免会怀旧,就自然而然地停留到那个相对清净的校园。和早先台湾的校园歌曲相比,大陆的这阵风显得更为成熟多元点,但其基调仍脱离不了“忧伤”这个关键词,先是老狼用“同桌的你”和“上铺的兄弟”把一大帮人硬生生地拉回到“冬季校园”,后来有沈庆用“青春”的“离别歌”又让很多毕业的人“心醉却不堪憔悴”,小女生赵节也唱着《文科生的一个下午》,告诉我们要《照顾爱情》,接着高晓松的作品集也顺势推出,把一个“青春无悔”的“白衣飘飘的年代”渲染得感伤而完美,让我喜爱的歌还有《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我们相识》、《流浪歌手的情人》等等。那阵子我还留意到了一些女声,和那些炙手可热的在台上说着“爱的奉献”在台下数钱讲价的被商业浸润的女歌星相比,她们的表达是如此的干净与清纯,她们的声音是如此的透明而高洁,除了叶蓓,还有比如唱《故事里的树》的和声,以及音色纯净嘹亮有如天籁的丁薇,等等。

听的歌多了,我发现还是听这种声音的时候最用心,也许自己开始怀念那些已然消失的青涩的日子。在一个对面阳台飘来饭菜香味的黄昏,我又轻拨那把尘封已久的老吉他,沉浸于它带来的黯哑的或清脆的简单的声音颗粒,那些属于乡村的、自然的、朴素的、民谣的浅吟低唱,那些可以渗到心田深处的撩拨。怀念当年,那个甘愿封闭自己而不屑踏进歌厅舞厅半步的我,那些日子因为执着而变得可爱起来。那种感觉如同是一个人在现代传媒热闹非凡的轰炸下,眼睛耳朵以及心灵都开始疲劳的时候,突然觉得其实应该回归,收起网线、关了电视,重新捧起一本书,或铺开一张纸,找回最真实质朴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