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行为
个人的行为是受个人的思想支配而外在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各种活动。个人的思想是内在的,它只有通过个人的各种行为才得以展现出来。其他人也只有通过个人的行为才能获得、知晓个人的思想内容。个人思想的表现及与他人思想的交流都是通过个人的不同方式的行为活动才能实现,个人行为是个人生存和生活、工作及交往、作用他人与社会的手段。
个人的行为有着两种基本的类别:一是个人的私人行为。这种个人的私人行为只是单纯对个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的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会影响到他人或社会。这完全是个人自我的空间,这种个人的私人行为具有凸显的独立性、自由性。它更多地体现在个人的心理、思想意识或行为的偏好,包括情感、情趣、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个突显的问题是社会的存在及发展使许多事物及变化对个人的私人行为产生了限制、干扰、阻碍、挤压或引导,导致个人私人行为越来越失去应有的空间和自由,导致许多个人在物质生活条件日趋改善和向好的条件下,反而感觉到精神的压抑、苦闷、忧虑和不安。社会在发展及进步的同时,如果不能很好的发现和解决个人的私人行为空间被挤抑,并使更多的个人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的行为选择问题,那么就会导致社会与个人在更多的方面和领域发生对立、冲突和矛盾。如果真是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在许多方面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个人行为的第二个类别就是个人的社会行为。这种个人的行为存在和实施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和方式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影响。这是个人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交叉、接触和相互的作用。不同个人的社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或完全不同,但只要个人行为存在着对他人或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且不论这种影响和作用是大是小,个人行为的这种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然,个人的社会行为存在的两个维度:一是个人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二是他人行为及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及作用。在个人的社会行为中真正体现出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叉。
个人行为中的社会行为主要有个人的政治行为、个人的经济行为、个人的社会文化行为。这里主要对个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给予深入的分析。而个人的文化行为的相关内容则在后面个人的权力、利益及与社会的关系章节中加以阐述。
个人的政治行为。个人的政治行为,虽然表现的是一种个体政治,但却与社会政治、国家政治相对应,并构成了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往,人们更多地注重的是群体的政治或社会、国家的政治行为,而对个人政治行为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深入地研究。而一个国家或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体现出对个人政治权力及利益的尊重、保护和有效的实现。在今天,个人政治的发展水平,对社会及国家政治发展影响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和评价整个社会政治发展状况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个人政治就其内容来讲,它反映和体现着个人所持有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理念、政治参与的倾向性、对社会及国家事务的政治评判及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选择的政治行为。
个人的政治行为包含了个人的政治文化。它体现了个人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立场及政治价值观。个人政治文化引导着个人的政治行为及其选择。由于个人政治文化形成的背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而个人政治也就必然存在着客观上的非一致性。从而导致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价值取向。而具有相同或相近政治文化的个人就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了政治团体组织。或虽未参加政治团体,但却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同情或支持那些同自己具有相同的政治文化的组织、个人或政府,从而使得个人政治的差异性,既表现为个体政治的差异及不同政治组织的差异,又同时形成同一政治文化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使得个人政治与社会政治都反映着不同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公共政治生活的基础源于个人政治的存在及其差异性,社会政治文化及政治生活的多样性也源于此。
个人政治行为除个人政治文化外,还体现在个人政治参与的倾向性及实际所采取的行动。它是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政治生活、影响和改变社会政治权力的分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决策并主张个人政治权力和政治观点的具体行动。
个人政治行为及选择是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实践环节。通过这种政治行为使得社会政治过程及其发展真正体现和融合着个人的政治要求及主张。反过来这也恰恰表明,符合社会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具有良好社会民主基础的社会政治正是多数个人政治的集合。个人政治是民主政治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原则应体现并维护个人政治的利益要求和主张。也正是通过这种个人的政治行为,人们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参与、决定着社会公共事务及国家政治事务。人们通过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表达、参加某一政治团体或组织、政治接触或沟通、参加政治活动等诸多方式进行自己的政治行为选择,从而建立起个人政治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并融汇到社会及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
决定和影响个人政治行为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可归结为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
就个人因素而言,它是个人所受的教育,个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特殊的环境,社会地位,所认知和理解的政治价值观,对社会及国家历史和现实公共事件的和私人经历的总结和反思,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个人的影响等,综合性积淀的产物。这些综合性因素决定、影响并形成了个人政治行为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评价取向和行为选择取向。
这种个人政治行为决定因素的多样性,不但使个人之间存在着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的差异性,就单一的个体来讲,其政治文化及政治行为也可能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出现某些重新的选择。个人政治行为及选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又构成了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同的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在现代社会民主发展中人们一方面要求承认这种个人政治行为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充分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另一方面,又要求把个人政治行为中的共同性、一致性融合起来,形成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要求,形成社会政治权力的基础,并合理公正的分配这些权力。现代政府在民主制度基础上公开、公平、公正的运作,有助于形成社会共同的权力和利益调节机制,促进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也要求反映并体现出这种个人政治与社会政治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并存。否则,一方面无法实现对个人政治权力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无法形成民主的政府和社会。
决定和影响个人政治行为及选择的外部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这主要包括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及文化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及政治运行的机制,社会机会,政府工作的社会评价,社会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行使,社会所能提供的个人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条件和范围,社会政治组织和团体的功能和作用,个人政治经济权力来自社会及国家保障的状况,社会及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方面,从不同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政治行为选择。个人对这些外部因素的认可和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他的个人政治行为及选择就会更多地与社会或国家的政治发展相协调。如果个人对这些外部因素的认可和评价是消极的、负面的,就会出现个人政治行为与社会或国家的政治行为相抵触、相矛盾、相冲突。
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政治行为及其选择对于社会政治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构成了全体公民社会及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关心政治,了解政治并影响政治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对政治领导人的选择、对政治权力的分配、对公共政治生活的影响其本质恰恰体现的是对个人权益及社会利益共同的维护和保障,它与个人、群体、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个人政治的存在,现代民主政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如果个人政治的行为选择是进步的、合理的、正义的,它将成为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力;它将赋予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它会自觉地约束个人自己的行为,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社会民主的秩序、原则和精神;个人的政治行为选择就会更多地融合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个人的政治主张及行为就会形成与社会公正的利益、大多数人的政治要求的相互协调;就会成为民主法治社会坚定地基础,成为民主制度的捍卫者和建设者。这种积极进步的个人政治行为还将会影响到他的家庭、朋友、同事,影响到他所在的群体和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群体的政治正义行为和共同的社会责任,促进个人政治—群体及组织政治—国家政治—整个社会政治的进步与发展。
与此相反,如果在一个社会政治生活中,个人政治行为普遍表现为政治冷漠,个人对政治表现出消极和被动,缺乏政治热情,那么这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整个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基础上就丧失了生命力和支撑力。它甚至能够导致个人对政治的反感或失去信心,导致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政治权力,从而造成大多数个人无力影响社会政治发展进程的局面。由此,使个人政治与社会政治相脱离,无法建立起个人政治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相互贯通。使得社会或国家的政治生活无法得到个人普遍的理解和支持。个人政治行为的冷漠性和消极性,还会导致对社会、对政府、对公共利益问题出现政治信仰危机、政治价值取向的混乱及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减弱或丧失。
综上所述,个人政治行为及选择的积极性、合理性与消极性、非合理性的客观存在,要求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必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重视个人政治行为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力和作用力。应积极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政治运行机制,尽可能地扩大个人政治的范围和作用。从政治理念到政治制度,为个人政治提供广泛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途径并提供制度上、法律上完善的保障。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从发展的基本方向上,往往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公民的参与。个人政治也将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积极参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培养个人的政治责任感和正义感,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认同感,完善相应的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建立起良好的个人政治与社会政治的相互沟通协调的机制,这将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必须给予解决的重大问题。
个人的政治行为在有些条件下是主动的。个人的政治行为的表达和实施有政治信仰及价值取向方面的动因,有利益的维护及选择的动因,有权力追求及保障的动因,也有因被社会压抑、被社会排挤或剥夺而产生的动因。而在有些条件下个人的政治行为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性的和被支配的。个人政治行为的消极可能是由于个人缺少政治信仰、价值观及利益追求,从而缺少相应的责任感和主动精神导致的;或是个人政治行为的实施所支付的成本、投入、所承担的风险与所得到的不相称;或是社会没有为个人政治行为的有效实施提供较为良好或完备的制度安排和文化环境;也可能是上述这些情况的综合。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政治行为是构建社会现代民主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现代社会政治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对个人而言,个人政治行为也是保障和实施个人权利和自由最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个人的经济行为。个人的经济行为是个人依据经济方面的利益、效用及偏好所进行的活动。个人的经济行为是个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为方式。个人生存生活的内容、方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经济行为的决定和制约,同时个人经济行为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声誉、阶层、社会角色、地位、对其他人、其他事物及社会的影响力都有着直接的支配和决定作用。
决定和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工作及职业。工作是个人为了维持和提高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所从事的劳务活动,而职业则是个人的工作所归属的劳动行业的类别。工作及职业是决定和影响个人经济行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个人劳务支出的内容及方式,决定和影响着个人工资薪金的水平,进而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消费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水平,也决定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阶层,并影响到个人的心理状况及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工作及职业因素还对个人的生活交往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及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具体到每一个人都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工作及职业对个人在上述方面的影响则是普遍存在的。个人对工作及职业的选择及评价,收入的水平,工作岗位及职业发展的前景,工作及职业劳动的环境,职业的具体要求及伴随的压力状况,工作职业的声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
收入及财产状况。收入是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收益总称,而财产则是指个人所有的物质财富。这种收益可能来自于工资薪金的收入,也可能来自于非工资薪金以外的收入,包括资本、财产性收入及其他收入。而财产来源及存在的形式则具有多样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各种收入及财产状况对个人经济行为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个人其收入水平及财产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有的个人主要依赖于工资薪金的收入;有的个人除了工资薪金收入外还有其他类资本财产性收入或实物收入;有的个人工资性的收入要大于财产性的收入;而有的个人财产性的收入和其他收入要大于个人工资薪金的收入;有的个人没有工资薪金的收入,而仅仅依靠财产性收入或其他收入;而有的个人可能只有工资薪金的收入,而没有财产性收入或其他收入,或者有也是很少不会对收入的总量带来多大的影响。由于个人的生活及消费的水平,不仅取决于个人需求和欲望,还要取决于所能支付的货币及财产的能力。这样,个人的收入及财产状况就对个人的物质及精神消费生活的内容、范围、方式、水平、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https://www.daowen.com)
个人的收入及财产状况决定于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个人所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状况及水平,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个人的工作及职业的报酬水平,财产的继承、占用及运用的状况,个人理财及投资的能力和水平,个人获得的财富投资性及交易性的条件,个人对机会风险的识别、把握与控制,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智慧和胆识,个人特殊的生活及工作的经验,个人的私人交往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空间、内容及范围,各种外在的机遇,社会为个人收入及财产的积累所提供的条件和制度环境。个人的负债及对家庭的经济责任也对个人的收入及财产状况有着鼓励或限制个人财富支出和使用的巨大影响。
当然,个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消费除了受收入及财产状况决定和影响外,还会受到个人的消费偏好及对生活及人生的态度等因素的多重影响,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消费偏好。个人对消费对象及消费方式的选择是决定和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个人经济行为中,消费是满足个人对物质及精神需要的最为重要的经济行为。个人在消费对象、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的选择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人往往会有相同、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消费偏好。这种消费偏好会体现在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满足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消费偏好以及个人在饮食、居住、购物、出行、休闲、教育、学习、娱乐、健康、享受、个人交往等许多方面。这种个人的消费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因素来决定的。有的个人消费偏好主要受个人的身体和性格的影响,有的个人消费偏好主要受工作及职业特点的影响,有的个人消费偏好主要受收入及财产状况的影响,有的个人消费偏好主要是受知识水平或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的个人消费偏好则主要是受个人的交往影响,有的个人消费偏好主要来自于家庭消费的习惯,有的个人消费偏好则更多的来自于个人的精神倾向。在个人的经济行为中,个人消费偏好,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及个人财富支出的方向和数量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市场和社会所提供的商品、价格、数量、质量及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在个人收入水平及消费偏好一定的情况下,个人经济行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市场及社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数量及质量的影响。因为一定的收入及消费偏好所能满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还要取决于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及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个人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满足的程度、数量和结构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量、质量,不仅会影响到消费支出的内容和数量,还会对个人的消费偏好产生影响。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一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的收益。由于个人的收入有限,个人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意味着应用稀缺的资源去获得最大的、最优的比较效用满足。机会成本对个人经济行为而言,如果选择了A就意味着放弃B所损失的效用满足或收益。因为我们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条件下,选择A就无法得到B,这就是机会成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在作出经济行为的选择之前或实施某种经济行为之后,对这种行为的机会成本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期通过对不同经济行为机会成本的比较来谋求效用、效益的最大化。在现实的个人生活中,虽然这种机会成本的因素对个人的经济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许多情况下,要么是因为没有这种选择的条件和机会,要么是有条件和机会,没有能力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给予明确的预期和准确的判断,只能在个人的经济行为选择中,排除、减少或忽略这种机会成本的影响。但这种机会成本的因素始终都会存在于个人经济行为的选择和实施之中。
个人可支配的时间。个人经济行为的选择及实施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支出和消耗的。马基尔曾撰文“给人生算账”,文中指出美国《读者文摘》载,一生以60岁为标准,其中睡眠占用20年,吃饭占用6年,娱乐玩耍占用8年,穿衣梳洗打扮占用5年,行路旅游堵车占用5年,生病3年,打电话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脚手指甲10天……最后的时间为剩余10年。德国人也来凑热闹,同样算了一笔账。人生也以60年为标准,睡觉同样是用去20年,看电视、上网去掉13年,购物娱乐等活动排队浪费1年半,交通堵塞耽搁2年又4个月,打电话聊天浪费1年,因对方无人接电话结果又浪费6个月,赌博用去了1年又8个月,参加竞选、投票、旅行、年轻时打架斗殴、成家后家庭吵架、有小孩后骂骂孩子等去掉4年又3个月,找东西1年,看乱七八糟的广告用掉2年,打官司浪费3年,上厕所1年……最后结果,真正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为9年8个月左右。英国人也不示弱,人的一生暂且定为100年,但处于战争的岁月忽略不计,处于睡眠状态的时间忽略不计,当政客骂娘喊口号或开会的时间忽略不计,偷情的时间忽略不计……最后,上帝认为,哪怕你是活到七老八十的老太太老头子,对不起,你的人生除去忽略不计的荒废岁月,你还嫩得很哪,还仅仅是无知的少年时代,也就是说,你的人生岁月,其实只有十来年。
时间及时间价值是影响个人经济行为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的多寡可能影响个人在某一方面活动所获得的效用或收益的大小。时间价值的概念也越来越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行为。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能会把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机器设备上去,以自动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的生产模式来缩减人们工作劳动的时间,从而使个人获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个人也在不停地改善和提升时间价值的消费,家庭劳动中的洗衣机、洗碗机,饮食中的快捷食品,出行中的轨道交通、地铁、飞机,银行业务中的电话、网上支付转账都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时间价值和时间消费。时间和时间价值的概念,今后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节奏,从而为个人的物质和精神消费的经济行为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并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效用满足和多方面的收益。
社会的福利及社会保障的水平。由于个人在其一生的劳动工作及生活中,面临着来自疾病、失业、收入的中断或减少、工伤、退休、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及养育、个人生活的照顾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社会往往是由个人与个人所服务的组织及政府共同承担的。政府通常要承担其主要的责任。因为个人与企业向政府交纳了多种税负,政府在经济社会领域的主要职能,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除了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外,个人所服务的组织及政府一般要承担这部分费用的绝大部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水平及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水平下,个人所支出的费用及所能享受到的福利及保障的内容和程度也就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生活工作的个人,在个人的经济行为中,个人收入用于这部分支出就比较少,所能享受到来自社会的福利及保障的程度却较高,在个人经济行为中,收入用于其他支出或消费的部分就会相对的增加。反之,在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国家生活工作的个人,个人的经济行为中,收入用于这部分的支出就较多,所能享受来自社会的福利及保障的程度也就比较低,导致个人经济行为中用于其他支出或消费的部分就会相应的减少。个人会将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储蓄和购买商业保险,以便应对将来会由个人承担的大部分费用的医疗、失业、工伤、养老、住房、养育教育子女、自己生活照顾等诸多方面的支出。这无疑会在个人的工作及生活消费的许多方面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经济行为。社会的进步及财富创造的增加会给个人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的增进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虽然这一进程是漫长的。但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的水平无疑是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外在的因素。
政府税收。由于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个人的权利、人身和财产安全、环境、工作、生活、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交往、消费、私人及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及满足都需政府提供法律、政策、制度和秩序方面的安排与维护。而政府为履行这些职能和责任则必须向个人征税,这部分税负因在个人的收入中要法定的支出,税负种类及税负的水平就自然会减少个人的收入,并成为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的税收及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影响十分广泛,它会对个人的收入总额及结构、个人的储蓄、理财、投资、财产的继承、财产的交易、财富的来源及支出的方式、消费的水平及结构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的税收可能会在某些方面鼓励个人的储蓄、投资、消费或财产的增加及积累;而在另一些方面则又会存在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和导向。这些无疑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个人的经济行为及选择产生影响。
个人对人生及生活的态度。除上前面所述的工作及职业、收入及财产状况、消费偏好、市场及社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机会成本、个人可支配的时间、社会所能提供的福利及社会保障的水平、政府税收这些主要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因素外,不同的个人对于人生及生活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一个纯主观的因素。这一主观的因素往往与收入或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之所以把对人生及生活的态度与前面的个人消费偏好相区别,是因为个人的消费偏好往往只涉及个人对物质及精神消费选择的一般的内容及方式,而不涉及对人生更为广泛的哲学思考及价值的取向,还有道德及法律的约束。对人生及生活的态度是对个人经济行为最高层次的影响支配因素。有的个人非常富有,但对人生及生活的态度可能使他选择非常简单、质朴、节俭的生活和消费的习惯,从而使其个人的收入、财产、消费支出的方向结构与他人存在着巨大差异;相反,一些收入及财产状况普通的个人,却可能由于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较高的追求,而在生活及消费方面的经济行为更多的选择降低或减少储蓄,并通过负债、信用透支等方式来加以满足;有的个人可能会出于宗教信仰、良知、道德、责任、关爱及慈善等方面的考量及价值取向把更多的个人财富捐给他人和社会,帮助和救助弱者,贡献于社会的公益事业。这些财产的支出及对个人人生的要求是不能用个人的消费偏好来加以解释的,这是个人遵循于人生的价值取向所采取的经济行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会存在某些个人,其对人生及生活的态度完全受利益因素的制约,有时还受到非正当性、非合理性、非合法性利益追求的支配,通过损人利己,伤害他人和社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自己的经济行为,金融欺诈,合同诈骗,不正当交易,非法窃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侵吞、占有或挪用国家、公司和个人财产,贪污,受贿等行为都会对个人的生活及人生起支配性的影响。一些个人追逐和夺取不正当利益的经济行为,甚至可以超越或置法律的规定与惩罚与不顾。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对人生及生活的态度所支配和选择的个人经济行为在许多方面存在大相径庭的状况。
在个人经济行为,对幸福的追求同样是支配和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最幸福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同样最幸福的国家也不一定是最富有的国家。2025年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和环保组织“地球之友”日前公布了被称为国际幸福指数的“幸福星球指数”的调查结果,调查指标与反映一国物质财富的常规指数不同的是,“幸福星球指数”是在对生活满意度、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预期寿命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之后计算出来的,反映的是国家最有效的以自然资源换取人们的健康与快乐的能力。在全部178个国家中,美国排在第150位,英国排在第108位,瑞士第65位,而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排在第1位。
美国《华盛顿邮报》2025年7月1日报道,经证实,金钱真的可以买到幸福——至少是一种幸福。这项对132个国家的超过13.6万人进行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年轻或年老、男或女、居住在城市或农村,有较多收入令人们更倾向于说他们对生活总体满意。但调查也显示,很多人判断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正面情绪——更多地受到金钱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感觉受尊重、掌控你的生活以及在危急关头有朋友和家人可以依赖。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实际上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但它更多是令你满意,而不是感觉良好。正面情绪受金钱的影响较小,更多受到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25年7月1日报道,据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不是最快乐的。事实上,幸福主要分两类:一是对生活的一种整体满足感,二是对生活的一种更具体的享受感。第一种幸福和收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越富有的国家和个人在整体上对生活更为满意。而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程度(以欢笑和微笑等方式来衡量)则更取决于社会及心理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这些需求包括得到社会支持以及个人能力得以展现。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但整体幸福感和积极享受生活的情绪却分别排在了世界第16和第26位。整体幸福感最强的国家是丹麦,而新西兰则是积极享受生活的情绪最为高涨的国家。
生活不仅仅意味工作和消费,我们不能完全受物质生活的控制和排挤,而收入也不是影响个人对生活满意度的唯一因素。美国学者罗斯·吉廷斯曾分析到: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工作时间却更长了,也工作得更辛苦了。消费能产生效用,闲暇也能产生效用——人们的身心放松、健康、愉快。没有闲暇的消费带来的效用性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的效用不是来自买东西,而来自买东西以后使用它们、享受它们,但使用和享受他们都是需要有时间,也就是要有闲暇。多亏了闲暇,生产和消费才能保持平衡,如果我们忙于工作,我们也就没有什么消费的动力。使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富裕,并不能靠单纯少闲暇多工作,而是应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享有更多的闲暇,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消费,而更多的消费又能刺激更多的生产——有更多的财富被生产出来,有更多的收入——才有更多的消费。实现幸福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令工作与闲暇达成适当平衡,倘若一个人从不停歇的工作,他不可能幸福,但倘若他不工作,也就没有收入,同样也不可能幸福。
人们现在越来越注重金钱,物质消费享受越来越成了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从而导致人们异化的工作,异化的消费,异化的生活。
在个人经济行为中,工作及职业、收入、消费偏好、所购买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机会成本、个人可支配的时间、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的水平、政府税收、个人对人生及生活的态度、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一直都是决定影响个人经济行为的最为重要的基本因素。它们既影响到个人经济行为的形成,也影响到个人经济行为的变化。
个人经济行为的变化。个人对经济生活更高目标的追求,推动着个人通过各种努力以使他自己变得更加富裕或生活得更好。但这种持续的不断膨胀的欲望又会导致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和利用,造成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的上升,造成生态的失衡与破坏,造成经济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工作的压力和紧张的程度的增大,城市人口也会迅速增加,人口密度的增加又会造成居住环境日趋拥挤及房屋价格的上涨,居住成本、交通成本也都在提高。个人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及欲望持续增加,又导致消费方式更多的改变。物质消费无止境的追求,生活中享乐主义至上的盛行,也导致许多个人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支付能力去买房、购物消费,并促使个人更多地采用信用消费、分期付款、抵押消费、金融及实物资产投机交易、不正当得利及各种方法及途径去获取和积累财富,以便从生活消费中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促使人们对个人的经济行为及消费方式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人们已认识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这种追求“物”的满足,对个人及社会、自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大量的“物”的消费及对生活过分享乐的追求并不是生活追求的全部目的。个人在“物”的消费的同时,应转向更加对健康、安全、环境、自然、身心、知识、文化、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提高的关注。消费生活的量力而行,注重效率和可持续性,身心健康的兼顾,注重节俭观念的回归,对工作及生活压力的适度把握,适当增加个人休闲放松的时间,必要的储蓄和理性的支配开销,对各种风险投资及交易性投资投机合理的选择与控制,消除或减少对财富的贪婪,注重个人与家庭生活的温情关爱,应成为个人经济行为中十分重要的变化内容。
在个人经济行为中,始终存在着目的与手段,需求欲望与现实满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性选择与非理性的冲动,客观性价值与主观性价值的评价,本质性与异化性关系的并存,这些因素不但会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实施、选择及变化有着强大的支配作用,也会影响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多层次关系格局的内容。
个人对经济行为的选择及实施可能会出自于不同的环境、条件、目的和动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去观察、分析、解释和评判个人的经济行为。个人的经济行为也会受到外在的社会制度、法律、规则、习俗、文化、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的影响和制约。给不同的个人指出一条正确的、合理的经济行为选择和实施的路径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不同的个人对什么是正确的、合理的经济行为都有着各自的判断、解释和选择的标准。但有一些最为基本的经济道德原则仍然是可以参考的:这就是在社会充分尊重、维护和保障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权利的前提下,个人的经济行为一方面应该是个人生活自我的空间;另一方面,个人经济行为的实施和选择应与他人和社会利益之间建立起某种平衡与协调,既不能利己损人,也不能损己不利人,更不能损己损他人。
个人行为的矛盾。在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行为中,充满了不同导向的矛盾。在个人的行为中一般会受到三个因素导向的支配和影响:一是利益导向因素;二是价值观导向因素;三是心理情感导向因素。这三种因素导向有时可能是一致的,相互接近、相互结合的;有时可能则是分裂的、对立的,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在一些行为中,可能利益因素导向起核心的作用,而在另一些行为中价值观的因素导向起主导作用,还会有一些行为可能是心理情感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些问题和立场的选择中,利益的导向要求个人利益至上,追求和满足个人利益的独立性、排他性和私有性;而价值观的导向却可能要求弱化或放弃个人利益,而追求和实现价值观上的崇高责任;在一些问题和行为的选择中,利益的因素和价值观的因素都可能被淡化或放弃,而个人心理情感上的追求和满足则成为支配个人行为的唯一因素。在个人生活工作的漫长历程中,利益、价值观、心理情感因素会始终并存,并在许多个人行为的选择中产生一致或协调,或矛盾与冲突。
个人行为中的异向性元素的并存。个人行为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对他人、对社会关系相互的制约性与相互的依赖性,导致个人行为必然会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个人可能在一些行为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正义、善良、理性、友爱、同情、宽容、关爱、节俭、勤劳、慈悲、奉献、责任的元素;而在另一些行为中,则可能会存在邪恶、感性、自私、仇恨、冷漠、排他、狭隘、奢侈、懒惰、吝啬、不负责的元素。
在个人的行为中,个人自身的利益矛盾、价值观矛盾、心理情感导向矛盾相互并存,个人行为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并存,构成了个人行为矛盾中最为基本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