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樊天顺、赵博主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6.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贾湛、彭剑锋主编:《行政管理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11.景杉主编:《中国共产党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12.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3.李锐:《李锐反“左”文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4.李善岳:《中国政府管理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5.李慎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9.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1.刘吉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刘靖华等:《政府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6.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7.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8.刘怡昌、许文惠、徐理明:《中国行政科学发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29.刘智峰:《第七次革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1.罗平汉:《大锅饭:“乌托邦”记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马永顺:《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33.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聂高民、李逸舟、王仲田:《党政分开理论探讨》,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

37.牛汉、邓九平主编:《荆棘路: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8.浦兴祖、竺乾威:《当代中国行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9.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0.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换——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

42.汝信等主编:《2001: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3.沙勇忠编:《复兴之路:中国政治年报(2002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识途:《在地下:白区地下党工作经验初步总结》,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5.王超:《中国历代官制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6.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7.王劲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48.王景伦:《毛泽东的理想主义与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49.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萧秋等主编:《国外学者评中国共产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版。

51.肖唐彪:《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53.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54.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鄢圣华:《中国政府体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6.阎云祥:《礼物的流动:一个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7.杨冠琼:《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9.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游正林:《内部分化与流动:一家国有企业的二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2.元上、汉竹:《邓小平南巡后的中国》,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

63.张今声主编:《政府行为与效能——政府改革的深层次透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64.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张敏杰主编:《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西方学者看中国》,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7.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9.知识出版社编:《一大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70.中共党史导读编写组编:《中共党史导读》(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71.中共中央文献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7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译著:

1.〔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印〕R·A·沙曼:《组织理论与行为》,郑永年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9年版。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美〕鲍大可:《中国西部四十年》,孙英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7.〔美〕彼得·德鲁克:《个人的管理》,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美〕彼得·德鲁克:《社会的管理》,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美〕彼得·德鲁克:《组织的管理》,王伯言、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1.〔英〕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王昆、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5.〔英〕戴维·比瑟姆:《科层制》,郑乐平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16.〔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孙耀军、李柱流、王永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8.〔意〕德拉·沃尔佩:《卢梭与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9.〔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谢亮生、杨品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美〕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傅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杨百朋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2.〔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3.〔美〕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王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4.〔美〕海尔·G·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王孙禺、达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美〕黑尔里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组织行为学》,岳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8.〔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29.〔美〕杰弗里·普菲弗:《用权之道:机构中的权力斗争与影响》,隋丽君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2.〔法〕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安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3.〔英〕拉尔夫·D·斯泰西:《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宋学锋、曹庆仁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35.〔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6.〔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赖特·米尔斯、塔尔考特·帕森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何维凌、黄晓京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8.〔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杜小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9.〔美〕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李维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人类发展报告:在碎裂的世界中深化民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面向结果的监督与评估》,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译,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俄〕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43.〔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二版),项龙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5.〔意〕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组织中的信任》,管兵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47.〔美〕罗纳德·H·科斯、阿尔契安·A·阿尔钦、道格拉斯· C·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8.〔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万鹏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美〕罗纳德·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穆贤清、方志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美〕马丁·阿尔布罗:《官僚制》,阎布克译,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52.〔美〕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的政府组织》,孔宪遂、耿洪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4.〔美〕马克·沃伦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55.〔英〕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王寅通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5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7.〔匈〕玛丽亚·乔纳蒂:《转型:透视匈牙利政党-国家体制》,赖海榕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英〕迈克尔·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美〕迈诺尔夫·迪尔克斯主编:《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0.〔美〕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61.〔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法〕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64.〔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5.〔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6.〔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英〕帕特里克·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李亦鸣译,国家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

68.〔美〕帕特里夏·基利、史蒂文·梅德林、休·麦克布赖德、劳拉·朗迈尔:《公共部门标杆管理》,张定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70.〔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71.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3.〔美〕史蒂文·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指南》,孔宪遂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美〕威廉·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6.〔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和公共经济学》,王浦劬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77.〔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8.〔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79.〔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葛智强、施雪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8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81.〔美〕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2.〔美〕詹姆斯·L·吉布森、约翰·M·伊凡塞维奇、小詹姆斯· H·唐纳利:《组织学》,李柱流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83.〔美〕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张海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陈振明、朱芳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竹立家等编译:《国外组织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三、中文文章:

1.薄伟康:《土地制度形成中的农户作用——一个村庄调地过程的个案分析》,《调研世界》1999年第5期。

2.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3.代群:《阜阳:终结王怀忠式的“边腐边升”》,《半月谈(内部版)》2004年第3期。

4.邓大才:《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探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佴怀青:《党的领导模式选择》,《学习时报》2004年1月20日。

6.〔美〕赫伯特·西蒙:《今日世界中的公共管理:组织与市场》,杨雪冬译,《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7.胡均民:《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机理的博弈分析及其启示》,《改革与战略》2003年第7期。

8.黄斌:《略论市场经济下公共政策的执行——兼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9.姜敏:《沈阳:清理“党内个体户”》,《半月谈(内部版)》2004年第3期。

10.金燕:《透视腐败集团》,《中国青年》2000年第21期。

11.雷立信、唐东平:《官款“二人转”,互傍成“密友”》,《半月谈(内部版)》2004年第1期。

12.李传军:《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13.李生明:《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现状调查、原因及对策研究》,《改革》2001年第3期。

14.〔韩〕李周炯:《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的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5.刘建平:《湖州:“如何评价官员”酝酿新指标》,《南方周末》2003年10月30日。

16.刘立新:《反腐败,八十余载不言休——我党反腐败历史回眸与展望》,《民主与法制》2002年第7期。

17.刘求实:《中国单位体制下的党政关系》,《二十一世纪》2002年二月号第69期。

18.刘圣中:《国家治理的时空坐标与范式选择》,《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9.刘圣中:《决策与执行的限度》,《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20.刘水玉、张周来:《形式主义要不得》,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2003年11月4日。

21.刘云伶:《药品回扣链到底有多长》,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6年11月22日。

22.聂少林:《必须根除地方保护主义》,《决策探索》1996年第9期。

23.庞松、韩钢:《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考察与改革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24.乔运鸿:《〈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几次重大修改》,《党史文汇》2003年第4期。

25.孙承斌、张景勇、邹声文:《解读首部党内监督条例》,《半月谈》2004年第5期。

26.孙亚菲:《6635.5万——数字透露出新信息》,《新闻周刊》2002年第9期。

27.覃梅、卢新海:《关于信息化与我国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若干问题——第一届公共管理国际论坛“信息化与公共组织绩效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28.唐建光:《决策用人:四川全面推行票决制》,《新闻周刊》2003年7月7日。

29.汪丽萍:《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的障碍性因素》,《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0.王怀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24年》,《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4月22日、24日。

31.王军、李建:《现代衙内弄潮“顶戴经济”》,《半月谈》2004年第1期。

32.王勉:《李水明:演绎一把手“吃地”现象》,《半月谈(内部版)》2004年第3期。

33.吴亮、贺劲松:《地方保护“诸侯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四省市地方保护问题调查报告》,《半月谈》2001年第7期。

34.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35.谢守鑫:《2000年国家森林采伐限额政策执行情况评价》,《华东森林经理》(第15卷)2001年第3期。

36.徐家良:《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与中央的博弈关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6期。

37.徐家良:《市场经济功能与地方政府管制的限度——以郑州“馒头风波”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8.徐湘林:《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39.薛凯:《党代会常任制:党内民主新突破——访制度建党学者李永忠》,《半月谈》2003年第20期。

40.杨继国:《诚信、非正式制度与政府管制》,《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1.杨杰、邢越:《对党政一把手监督难问题的透析》,《理论观察》2000年第6期。

42.于平:《如何根治“领导小组”泛滥》,《新京报》2004年3月28日。

43.余瑛瑞:《失去灵魂的公仆:厦门走私大案贪官群相》,《半月谈(内部版)》2001年第10期。

44.翟树杰等:《揭开广东江门药品回扣的黑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2006年4月27日。

45.张成福:《管理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6.张洪河、罗绮:《程维高是如何为其子程慕阳谋利的》,《半月谈》2003年第11期。

47.张洪河、罗绮:《一名科级干部与省委书记的“八年抗战”》,《半月谈内部版》2003年第11期。

48.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与地方》,《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3期。

49.赵亚平:《对解决我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11期。

50.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1.仲季:《中纪委“直辖”破党委分权禁区,加速剿灭腐败》,《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4月。

52.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第6期。

53.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英国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新视野》1995年第5期。

54.朱地、姚鸿:《对浦东开发思想历程的认识:访赵启正同志》,《百年潮》2002年第4期。

55.朱进:《地方保护主义中的政府行为分析》,《长江论坛》1998年第3期。

四、英文著作:

1.Alvin W.Gouldner,Patterns of Industrial Bureaucracy,The Free Press,1954.

2.Anthony Downs,Inside Bureaucracy,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7.

3.Antonio Gramsci,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London:Lawrence and Whishart,1973.

4.Barrett L.McCormick,Political Reform in Post-Mao China:Democracy and Bureaucracy in a Leninist Sta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1990.

5.David A.Whetten,and Kim S.Cameron,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s,Academic Press,1983.

6.David A.Whetten,Kim S.Cameron,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s,Academic Press,1983.

7.Elizabeth J.Perry and Mark Selden,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Routledge,2000.

8.Franz Schur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m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9.Frederick C.Teiwes,Politics and Purges in China:Rectific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Party Norms 1950-1965,M.E.Sharpe,Inc.,1979.

10.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A Framework for Analysi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11.Harry Harding,Organizing China:The Problem of Bureaucracy 1949-197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2.James G.March and Herbert A.Simon,Organizations,New York:Wiley,1958.

13.James Gibson,John Ivancevich James H.Donnelly,Organizations:Behavior,Structure,Processes(10th Edition),Irwin/McGraw-Hill,2000.

14.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Performance and Outcomes,New York:Routledge,2000.

15.Jan-Erik Lane,New Public Management,Routledge,2000.

16.Jing Huang,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7.John P.Burns(ed.),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Nomenklatura System:A Documentary Study of Party Control of Leadership Selection,1979-1984,New York:M.E.Sharpe,1989.

18.John P.Olson,Organized Democracy,Universitetsforlaget,1983.

19.Kearney and Evan M.Berman,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Westview Press,1999.

20.Linda Chelan Li,Centre and Provinces:China 1978-199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1.Lucian W.Pye,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New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2.Martin Cave,Output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Government:The State of the Art,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0.

23.Martin Minogue,Charles Polidano and David Hulme,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24.Michael Hill and Peter Hupe,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s,2002.

25.Oscar Grusky and George A.Miller(ed.),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Basic Studie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0.

26.Paul S.Myers(e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Butterworth-Heinemann,1996.

27.Peter Hedstrom and Richard Swedberg(ed.),Social Mechanisms: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Social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8.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ars,Weber Political Writings(影印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Peter Mair,Party System Change:Approaches and Interpretations,Clarendon Press,1997.

30.Philip Selznick,TVA and the Gro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

31.Randall B.Ripley,and Grace A.Franklin,Bureaucrac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The Dorsey Press,1982.

32.Richard J.Stillman(ed.),Public Administration:Concepts and Cases,Boston:Houghton Mifflin,2000.

33.Robert 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Free Press,1968.

34.Shiping Zheng,Party Vs.Sate in Post-1949China: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5.T.R.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N.J:Prentice Hall,Inc.,1975.

36.Walter W.Powell and Paul J.Dimaggio(ed.),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37.Wieland,G.F.and Ullrich,R.A.,Organizations:Behavior Design and Change,Home wood:Irwin,1976.

五、英文文章

1.David N.Ammons,“Common Barriers to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Local Government”,from Richard C.Kearney and Evan M.Berman,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Westview Press,1999.

2.G.A.Ake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Vol.89,Iss.3,Aug 1970.

3.Gerald T.Gabris,“Recognizing Management Technique Dysfunctions”,from Richard C.Kearney and Evan M. Berman,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Westview Press,1999.

4.Harry Harding,“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Towards a Third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World Politics,Vol.36,No.2,1984.

5.Harry P.Hatry,“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An Overview for Local Government”,from Richard C.Kearney and Evan M.Berman,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Westview Press,1999.

6.John Israel,“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the Ideology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in Chalmers Johnson(ed.),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3,p.45.

7.Paul Berman,“The Study of Macro-and Micro-Implementation”,Public Policy,Vol.26,No.2,Spring 1978.

8.Peter F.Drucker,“The Deadly Sin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from Richard C.Kearney and Evan M.Berman,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Westview Press,1999.

9.Richard H.Solomon,“From Commitment to Cant:The Evolving Functions of Ideology in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in Chalmers Johnson(ed.),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3.

10.T.B.Smith,“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Vol.4,No.2,1973.

11.W.Richard Scott and John W.Meyer,“The Organization of Social Sectors”,Walter W.Powell and Paul J.Dimaggio(ed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2.Wu Guoguang,“The Return of Ideology?Struggling to Organize Politics during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s”,in John Wong and Zheng Yongnian(eds.),The NanXun Legacy and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Post-Deng Era,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