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后来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完善和修改,形成了现在的版本。选择这一题目作为研究对象也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认真考虑的结果。那时候,一直希望能够对中国问题做一个清晰的梳理,但是总是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反复地筛选、比对各类关键变量,最终找出了两个最核心的变量: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体系。待找到这两大变量之后又发现,原来这早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党政关系问题。感觉我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看起来这好似在浪费时间,白费工夫,但是结果却不然。我经历了研究的痛苦恰恰带来了一般的党政关系视角分析中国问题的路径所缺乏的新的启迪。一般党政关系研究大多是静态的、制度规范层面的、事件描述的研究,较少从中挖掘出科学的理论,或者说较少运用科学理论来透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和内在结构。而要选择这一众所周知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意味着重大的挑战,关键问题是我如何能够在缺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艰难的学术探险之路。这对一个初入学门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面对困难只有迎头而上了。

这一问题的宏大和庞杂远非一本书,或者一个方案能够说清楚的。我要从何入手呢?我要做的不可能是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个切入点,一条道路,穿越这座大山。由于专业背景的关系,我选择了组织社会学角度。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比较好把握,可以限定在一定的题域当中,思路也比较好掌握。组织社会学角度有利于选定政党和政府两大对象,并透析两大对象之间的内部关系,从而能够解释两大变量的功能和作用,随后逐层外化地推演出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特征。两大组织体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政治使命,因此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结构、规模和运行特点。而两大组织体系因为中国政治的特殊性必然要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的内部结构和勾连、影响又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可能。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这就是本书选题和方法运用的由来。因为这一原因,本书将题目确定为: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基础。

当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明显要碰到众所周知的困难,最关键的就是实证调研的困难。为了弥补这一不能完全克服的缺陷,我尽量运用了其他各种相近的方法,例如电话访谈、充分运用媒体报道的通讯消息等来获取更多的事实材料。尽管这是不严格的,也是局部的,但是在高度同质性的中国,这些材料也能够部分地说明中国式政治的特征。这是让我稍感放心的地方。任何真理和研究都是局部的,希望我的研究也能在局部上为解释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一点绵薄的知识之力。研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研究是解释性的,研究者更加注重对问题本身的深度分析,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的形成和特点。相反,在解决问题部分,研究者并没有花很多笔墨,这一问题,或者说这个更加重大的使命只能留给后来者。希望这一局部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后来者的研究做些铺垫,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辅助工作

需要向各位读者交代的是,本书完成较早,所以所选择的资料和数据基本上以早前几年为主的。当然,尽管最新的材料没有较大的补充,但是这一问题并不影响本研究的基本思想和价值。时间尽管过去了好几年,但是问题还是老问题,所以即使现在来看,研究的立论还是可以站住脚的。当然,一些重要的数据本研究还是做了及时的补充和修改,例如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就采用了2012年的数据。所以,各位读者阅读的时候请原谅这一不足。无论怎样,本研究花了我数年的时间,倾注了不少的心血。鉴于我学识的局限和现实的困难让研究成果免不了夹带着许多不成熟和不规范,希望这份苦心孤诣可以换来一些同情和理解,能够提供一点知识上的辅助,这就足以让我心安了。

本研究需要感谢的人非常多,我的导师竺乾威先生是我的引路人,正是因为跟随他学习,第一次接触官僚制理论,才激发了我对官僚组织和组织学的兴趣。后来继续和恩师学习,不断积累和提高,从而能够独立开展一些初步的研究。还要感谢林尚立教授对我们专业课程的教授,在他的课程上我学习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并得到了很多启发。甚至可以说,写作这篇博士论文的部分思路都是在他的课堂上形成的,更感谢他将本书纳入由他牵头的复旦版“党与国家建设”系列丛书中。感谢我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三年的所有同学,感谢邹珊珊、刘彩虹、董海军几位同门,感谢郭忠华、吴新叶、张向东、胡涤非、汤艳文等同学在学习期间的密切交流和无私帮助,感谢所有同学的关心和照顾!那一段时光是我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我至今仍然经常怀念那时纯净无邪的生活!感谢我在南昌大学的同事,耿焱、廖晓明、尹利民、李芳凡、刘桂莉、刘海涛、文卫勇、曾明、刘湖北、熊斌等老师在工作中提供的细心帮助和支持。公共管理学系良好的小环境是我们学术创造的重要保障。还要感谢我所带的几十位研究生和数百位本科生,他们的提问和督促也是我耕耘学术的重要动力。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邬红伟和孙程姣两位编辑,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细致的工作保证将本书中的错误降到最低。

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亲赐予了我生命,为我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无私的精神和物质鼓励,所以才有了我今天的生活和事业。特将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以表我衷心的感谢!我也要谢谢我的妻子余小芳,她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才给了我充裕的时间,她的任劳任怨是我的幸福来源!也感谢我的孩子在我工作和学术研究之余给予的体贴。对他们,我永远道不尽自己的感恩之情!衷心祝福大家永远幸福安康!

刘圣中

记于南昌红谷滩净尘居

201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