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在1920年成立了银行系,是国内最早建有金融学科的高校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我国著名金融学家陈观烈教授的主持下,于1983年成立了国际金融教研室,马之騆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并在中国银行总行的委托和支持下,于1984年开始招收国际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招收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高校之一。

1990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获得国际金融专业(后改为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复旦大学开始招收国际金融和金融学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国内最早招收这一方向博士后的单位。2001年复旦大学金融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复旦大学金融学蝉联国家重点学科。

过去20年来,全体老师本着求实求真求是的创新精神,金融学科领域教学和研究从宏观金融到微观金融,金融市场教学和研究从外汇市场到证券市场;投资学领域教学和研究从证券投资到风险投资乃至衍生工具投资;金融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从宏观金融政策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乃至金融稳定风险控制;金融创新领域教学和研究从金融市场多层次创新到金融工具创新乃至供应链系统创新……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以及复旦大学金融学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领域涵盖了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与数理金融学、风险投资、公司金融学、金融史等金融学的几乎所有重要领域,成为国内高校一支重要的金融学教学与科研队伍,并且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成为国内金融教育的标杆。

第二,培养了3000名左右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复旦国际金融系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声誉良好的群体。一大批毕业学生已成为各领域的骨干,不少学生已成为各企业的领导、政府官员以及教授、博导。在涉外金融方面,复旦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在华尔街,在IMF,以及在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部门,到处可见复旦学生的身影。复旦毕业学生的成就,已成为复旦教学成就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三,复旦金融学科的发展和金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国际金融系教师的共同努力。20年来,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方面,国际金融系教师取得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例如: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以及10多项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学成果奖(一等和二等奖)。

张陆洋教授送来了他们的《风险投资增值服务研究:理论与实务》书稿,这是在其多年来有关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专著,这是我们复旦大学在金融学领域教学科研方面的又一个创新,开创了我们金融学理论与实务教学的新模式,再一次体现了复旦大学在金融学科发展上的创新精神。

张陆洋教授作为我国最早研究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的学者,创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风险投资研究机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曾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并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成都市发改委等委托的多个研究项目。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他出版了一个系列的“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丛书”。目前已经出版9本,我认为其中《创业-组合投资理论与实务》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是其理论与实务研究水平的代表作,他以这两本专著为核心展开系列学术成果,涵盖了风险投资系统领域的方方面面。

张陆洋教授自2009年给硕士生开设“风险投资运营”专业课程以来,将其理论和实务研究最新成果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该课程精选的多个方面典型案例,按照统一模式,以“科技知识产权股份期权化”和“风险资本股份期权化”视角,就风险投资增值服务进行系统性深入剖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不但有学术价值,更有教学价值。为了发展金融学的教育事业,我们已经确定出版一套金融学硕士系列教材、其中微观金融系列教材将张陆洋著的《创业-组合投资理论与实务》《风险投资增值服务研究:理论与实务》《风险投资定价研究》《创新、创业、投资与经济——财富的创造》等纳入其中。我相信,该书的内容对于深化学生对风险投资的金融学特性理解,对于“风险投资运营”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广大的风险投资从业者也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特此作序。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 刘红忠教授

201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