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蔡国英
岩画是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描绘或凿磨刻制的图画,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史和演进史,从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忠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成为留在岩石上的“史记”。
贺兰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贺兰山岩画作为中国四大岩画体系之一——北方岩画的重要代表,它记录了3000年至10000年前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人面像、多种动植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明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贺兰山岩画因其庞大的数量、罕见的集中度、显著的代表性和较高的艺术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公布于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贺兰山岩画的保护研究、展览展示、学术交流和文化艺术传承宣传工作,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国际岩画组织及岩画业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宁夏银川以岩画峰会、岩画研讨会、岩画艺术节等不同形式已陆续举办了七届国际岩画学术研究和艺术交流活动,逐步成为国内外岩画专家学者研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国际岩画业界知名的品牌文化艺术活动。2014年成功举办的贺兰山国际岩画峰会,以“探寻岩画发展的新‘丝’路”为方向,确立了打造岩画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品牌的发展思路,与欧、亚、非、南美等国家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并确定银川市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为“国际岩画峰会永久会址”。
2016年,由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和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中国岩画展”在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举办。银川代表团向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赠送了贺兰山岩画手工陶艺,并就加强岩画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表达了美好祝愿。这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岩画峰会成果,扩大了宁夏对外交流合作。
2017年,银川市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将携手国际岩画委员会、中国岩画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第八届“中国贺兰山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广邀国际岩画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内外岩画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名人、文化旅游产业界代表、国内外媒体记者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聚集宁夏,聚焦贺兰山,围绕“岩画保护·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产业融合”主题,广泛、深入开展系列合作交流活动。为了充分展示近年来贺兰山岩画研究以及国外岩画研究成果,向本届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献礼,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和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学会组织区内外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门的编纂委员会,启动了《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工程丛书》编纂工作。
编委会自成立以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默默耕耘,日夜劳作,保证了一期成果如期展现在读者面前:《世界岩画欣赏》《岩画与文字》《贺兰山贺兰口岩画》《时空岁月——贺兰山的根与魂》等4本专著付梓面世,《文明的印痕——贺兰山高伏沟至小贺兰口岩画》《贺兰山岩画研究集萃》等2本报告文集结集印刷,《世界岩画——原始语言》《岩画与神圣景观》2本外文专著翻译出版,同时《中国岩画(中英文)期刊》贺兰山岩画专刊发行亦成为首期丛书的重要补充。
《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工程丛书》(一期)是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贺兰山岩画研究交流中心)成立15年来出版的第一套丛书,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贺兰山岩画和世界岩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诠释,既是贺兰山岩画工作者多年来殚精竭虑、长期研究、不懈努力的结果,又是宁夏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近年来涌现的重要成果,更是宁夏乃至中国、世界岩画保护研究业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同时也是贺兰山岩画人向即将到来的宁夏回族自治区60周年大庆献上的一份文化厚礼。
成果斐然,令人欣慰。在此,谨向《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工程丛书》的编辑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向参与丛书编纂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向长期辛勤工作在贺兰山岩画保护与研究一线的工作者们送上亲切的问候!
2017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