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病害勘查
一、贺兰口地区风化类型及其特点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依附的山体、岩石所发生的风化破坏,按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
由于气温的变化使岩石产生机械破坏,由大变小、由坚硬变疏松而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用。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因素很多,如风、雨、雷电、温度的变化以及水、盐等物质物态的变化、生物的活动等等。经过观察,贺兰口岩画承受物理风化作用的成因有以下几种:
1.风蚀
贺兰山东麓多风且风速较大,自1450米等高线以上的山体尤为突出。贺兰口沟口海拔1460米,又是贺兰山东麓最窄的山沟之一,沟内山体之间最窄处为30米,沟口宽度仅54米,两侧山势高耸,易造成狭管效应而使风力增大,且随海拔升高大风日数增多,由每年平均54天增到158天,导致贺兰口地区多大风和沙尘暴危害。风速≥17米/秒、风力≥18级的大风日数,多年平均为28天,最多56天,最少11天(见表1)。
表1 贺兰山多年平均月、年风速 单位:米/秒
每年春、冬两季,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风沙掠过沟内两侧山体,快速摩擦山体岩面,导致岩画受损;风沙经过沟口外洪积扇,大量沙尘、石屑移动,甚至裹挟砂粒和多种结核物对岩画石进行风蚀,致使岩画表面模糊不清,并产生裂隙掉块。
2.水蚀
贺兰口是贺兰山东麓水量最为丰沛的山口之一,山泉水出露沟谷地表形成溪流,长度约2.4公里,涌水量约600米3/天,沿沟谷深处流至山前洪积扇顶部,灌溉着近500亩土地。由于沟底坡降大(81.4‰),水流速度快,对位于水位线以下的岩画产生水蚀破坏。
经调查,在贺兰口沟口内外,有5处岩画密集的石坡都长期经受山泉水的冲刷。水际线因坡降距沟谷地表高度不尽相同,在水际线下岩画遭受水蚀的情况也有差异。表现为越往沟谷上游走,两侧山突部位的水际线越低,岩画遭受水蚀破坏的程度越小。而越接近沟口,因历年山洪暴发时,将沟内谷底的卵石大量搬运至沟口,水际线距谷底越来越高,水际线下的岩画遭水蚀破坏的程度就越大。
3.泥石流破坏
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中段,山势峭拔,沟大坡陡,尤其是滚钟口至贺兰口段,常因暴雨而导致山洪暴发,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来势猛,历时短。1998年5月20日,贺兰口暴发山洪,沟内洪峰流量达452米3/秒,洪水量201万立方米;2002年6月8日,贺兰口暴发山洪,洪峰流量58.2米3/秒,洪水总量28万立方米。山洪暴发时,泥石流从比降81.4‰的沟谷中咆哮而出,裹挟着大量石块、泥沙,直接冲砸在迎水的石壁和坡石上,使凿刻有岩画的岩石呈片状剥落,厚度为60~150毫米。在泥石流年复一年的作用下,又将层片断裂处磨成坡面。
4.温差破坏
在岩石的物理风化破坏中,温度变化造成的岩石风化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岩石和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由于温度的变化、使岩石因温差而产生交替膨胀和收缩,导致岩石发生裂缝,最终促使岩石破碎。贺兰山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贺兰口年日照时数3040小时,平均气温年较差32℃左右,全年平均日较差13.1~14.4℃。极端气温最高25.4℃(1974.6.16),最低-32.2℃(1980.2.4)。
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由于岩石内各种矿物的吸热膨胀和冷却收缩的性能不一致,从而引起岩石表面发生裂隙,以致崩解破碎,造成岩画石面的破坏。
贺兰口山体岩画,尤其是沟内南北山壁岩画,因重力作用,以及沟谷湿润环境的影响,气温变化引起的岩石风化作用尚不明显。而在沟外东坡及洪积扇上的岩石,因温差产生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开缝崩裂以致破碎成块的现象极为普遍,使岩画遭到致命的破坏亦随处可见。
(二)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水溶液和大气的化学作用及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其特点是可以改变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产生新的矿物,直到适应新的化学条件。产生化学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氧、二氧化碳。通过氧化溶解、水化、水解和碳酸化方式进行。
贺兰口刻制有岩画的岩石是石英砂岩,岩石在元素组成上以石英,即二氧化硅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整个元素含量的73%。
任何矿物都能溶解于水,只是有的溶解度大,有的溶解度小。石英在常温下几乎不溶于水,仅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的情况下才有一部分溶解于水。但贺兰口的山泉水不具备石英部分溶解的条件,所以富含石英的贺兰口岩石因溶解作用而产生化学风化的比例较小。
(三)生物风化
岩石和矿物受生长在它上面的动植物影响而发生的破坏作用叫生物风化。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方式既有物理作用的崩解,又有化学作用的分解,但经常是两者的综合作用。
贺兰口岩画保护区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表现在植物生长在岩石裂缝中,其根系逐渐扩大,造成岩石崩裂掉块,从而破坏岩画。贺兰口沟口外以南、以北的东山坡上,分布着属于夏绿阔叶灌丛植被类型的蒙古扁桃灌丛群系蒙古扁桃——短花针茅群丛、酸枣灌丛群系酸枣—三芒草十短花针茅群丛。这两种旱生落叶灌木群落根系发达,穿透力强,对岩画分布区域的岩石破坏极大。岩画石整体崩裂、移位现象严重。多年来,由于封山禁猎,贺兰山二级保护动物岩羊成群出没在贺兰口岩画区,构成一景,但因其造成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也不容忽视。沟内C区岩画分布第7、9、10、12、15地点,成为岩羊早、晚两次成群下山饮水的必经之路,所到之处,从山上蹬下的石块往往砸在岩画分布的石坡上,经常在途经岩画石坡时,将尚未崩裂的石皮踩踏掉片,以至造成了岩画的损坏。
贺兰口岩画保护区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表现在岩面及岩画刻槽中,因微生物析出的有机酸、硝酸和亚硝酸、硫化氢等对岩石的强烈破坏作用,不仅使岩面布满土黄色、褐红色、黑色等所谓“岩漆”,而且导致浅痕岩画模糊不清,以至完全消失。
二、风化类型分区
贺兰口岩画保护区面积12平方公里,保护区内贺兰山体呈北西向分布,贺兰口沟呈西南向延伸,保护区地貌分山体、沟谷、洪积扇三个单元。由于各地貌单元接受日照时间长短不一,对大气降水、地表水承受面不同,所以其产生风化的条件及岩石风化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根据地貌、风向、日照面、承水面的不同,促使岩石风化的作用不同,风化营力作用于岩石的结果不同,将贺兰口岩石风化划分为四区,即:(1)贺兰口沟内南坡水解作用、微生物化学作用风化区;(2)贺兰口沟内北坡水蚀作用、气温作用风化区;(3)贺兰口沟外东南坡生物作用、气温作用风化区;(4)贺兰口洪积扇风蚀作用、气温作用风化区(见表2)。
表2 贺兰山贺兰口岩石风化类型分区
注:水解作用属于化学风化;水蚀作用、气温作用属于物理风化。
以上4个风化类型分区,其岩石风化作用的表征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但各区风化作用差异明显,互有交叉。在贺兰口,引起风化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因温度的变化,使岩石内外温度产生昼夜交替,因而产生膨胀、收缩、裂缝、崩坏、掉块、破碎,许多岩画本体出现大量的片状剥落现象,亟待抢救性保护。
由于本次保护的岩画仅仅局限于贺兰沟内的北坡和南坡的20余幅,因此以下重点介绍贺兰口沟内南坡和北坡的风化作用。
(一)贺兰口沟内南坡水解作用、生物作用风化区
本区自沟口至芦沟1260米,岩画点14处,分布岩画173组、764个单体图案。自沟口至“水关”为重点保护区段,全长570米,分布岩画12处、146组、660个单体图案。
本区属贺兰口阴坡,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554小时,为贺兰山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53.6%,多年平均日日照时数仅4.26小时,且集中在上午。因此山体岩画经太阳光照辐射时间短,其中有4处岩画点常年不见阳光。岩面阴湿,宜于单细胞体藻类生长,并在石面发现有发菜分布。由此造成的生物风化419幅,占本区岩画分布的54.7%。
由于沟谷内地势在西东方向较高,且南低北高,沟谷内山泉水贴近南坡。故本区段岩画,尤其是突出山体的石坡往往常年有流水浸过,水解作用明显,受此影响岩画数量约173幅,占本区岩画分布的22.6%。
本区山体高位岩画,遭受风蚀破坏的现象亦较严重,岩石表层崩裂掉皮,岩画因此受到破坏,共计97幅,占本区岩画的12.7%。有76幅岩画因坡上山榆根扎石缝,导致石裂滑坡,占本区岩画的0.10%。因水解作用,微生物藻类作用的风化共占全区段风化破坏的77.3%,故以这两种风化作用命名本区。
(二)贺兰口沟内北坡水蚀作用、气温作用风化区
本区为贺兰口山体岩画中最为密集的区段,岩画点21处,分布岩画305组、1497个单体图案、自沟口至“水关”为重点保护区段,全长581米,分布岩画18处、276组、1409个单体图案。本区人面像岩画372幅,占整个贺兰口人面像岩画的52.5%,著名的太阳神岩画、手印岩画、西夏文题刻岩画等都分布在这个区域。
本区段沟口至“水关”山体呈西北—东北—北西方向延伸。自沟口至“男女人面像”为气温作用风化区;自“男女人面像”至“牧猎图”为自北向南的洪水顶水区,是水蚀作用风化区:自“牧猎图”至“高窑子”南端山体均面向沟口,方向东北,为气温作用风化区。山体面东折向西北至“水关”段,其分布的岩画上部为气温作用风化区,下部为水蚀作用风化区。
(三)结论
根据以上对贺兰山贺兰口岩画风化破坏类型的调查分析及风化类型的分区研究,在5509幅贺兰口岩画中,遭受风化破坏的岩画有4370幅,占岩画总数的79.3%,贺兰口岩画风化破坏类型,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岩画因物理风化而受到破坏的数量为2711幅,占风化破坏岩画总数的62%。其中因气温变化遭受物理风化的岩画1513幅,占物理风化作用的55.8%;因风蚀作用遭受物理分化的岩画914幅,占物理风化作用的33.7%;因洪水冲击遭受物理分化的岩画284幅,占物理风化作用的10.5%。
岩画因化学风化而受到破坏的数量为217幅,占风化破坏岩画总数的4.9%。其中因岩石低价铁族元素和硫的含量很低,因此岩石表层的氧化作用不明显。贺兰口岩画因化学风化作用而受到破坏的形式,主要是水的溶解、水化、水解作用,其中尤以接近地表而长期接受山泉水的浸蚀而产生水解作用的化学风化为多,共131幅,占化学风化作用的60%。其水解作用为贺兰口岩石中占25%~30%的长石(K2O·Al2O3·6SiO2)长期接触山泉水而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正长石里的钾盐与氢氧根结合成为易溶的氢氧化钾真溶液而被带走;析出的二氧化硅呈胶体状态随水流失,其余的部分则形成高岭土残留于岩画石表面,再经活水冲刷后落失于水中。贺兰口岩画中部分岩画线槽已不见凿痕,平浅而光滑,皆为岩石表层受水解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水解后岩画的表征所在。
岩画因生物风化而受到破坏的数量为1442幅,占风化破坏岩画总数的33%。主要是因灌丛植物根系发育引起岩石崩裂,掉块而造成的生物风化破坏,共统计1023幅,占生物风化作用的70.9%;因单细胞体的藻类植物如蓝藻、绿藻及发菜等附着岩面,大批繁殖死亡堆积,造成岩画线痕模糊不清的有347幅,占生物风化的24%。因微生物析出酸性有机物质而使岩画遭受风化的,仅有72例。用纯净水涂于岩面保湿10分钟后,以PH试纸测试,酸度5.7,岩画槽线中的凿点颗粒蚀亏不明显。可证因微生物酸蚀造成的岩石生物风化作用比例很小。
据以上统计分析,目前贺兰口岩画正在承受着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的多种类型的风化破坏。其中又以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的联合作用为主,其破坏程度已使贺兰口79.3%的岩画临最终被风化殆尽的危险。运用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贺兰口岩画进行抢救性保护已刻不容缓。
三、贺兰口地区岩画本体剥落与裂隙的成因分析
(一)地质构造是产生岩体剥落和裂隙的内在因素
由于多受构造运动的风化等营力破坏,贺兰口地区断层和裂隙特别发育。断层错动时,受压应力、剪切应力等影响,断层表层岩体发育大量的剪张性、剪切性裂隙,这些裂隙或呈显性张裂面,或呈隐性裂隙面,为岩体后期裂隙的扩展、发育打下条件。
构造裂隙和层面裂隙等裂隙的相互交切,是导致贺兰口岩画岩体剥落和开裂的内在因素。
(二)温湿度剧烈变化是产生岩体剥落和裂隙的主要影响因素
岩石和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由于温度的变化、使岩石因温差而产生交替膨胀和收缩,导致岩石发生裂缝,最终促使岩石破碎。
贺兰山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贺兰口年日照时数3040小时。在夏季,贺兰口的温度一旦上升,湿度就呈现下降趋势;温度一旦下降,湿度就呈现上升趋势,贺兰口温度湿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如图1。
图1 贺兰口地区温湿度变化测量曲线(测量时间为2010年7月25日)
最高温度出现在12∶00—14∶00点,最高值达到41.4℃。最低温度出现在夜间,最低温度降到21.2℃。一天里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相差20℃。相对湿度最低值出现在12∶00—14∶00点,最低值34.60%。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2∶00点,最高值80.80%,最高湿度和最低湿度相差值近达50%。
岩体温度升高部分来自大气与岩体之间的热传导,但导致岩体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还是太阳光的热辐射。岩体表层温度梯度的剧烈波动,从而造成表层岩体温差应力巨幅变化。应力主要是张拉应力,因此岩体表层处于高温膨胀与低温收缩的交替状态中。温差应力使岩体表层处于张裂状态,特别是当岩体表面处于低温收缩状态而岩体内部仍然因较高的温度保持膨胀状态时,形成的张拉应力对岩体破坏特别严重,加速岩体表层的开裂。当表层岩体力学强度在风化作用下降低,热力学性质改变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更加明显。
在白天受到阳光照射时,由岩石表面向内部传递热量;而夜晚则由岩石内部向表面传递热量。在传递热量的过程中,岩石因受热或放热而膨胀或收缩,但由于岩石的导热性能很差,这种因热量传递仅限于岩石表面较薄的部分,这部分岩石因周而复始的膨胀—收缩,先是在岩石内部产生与表面近似平行的裂隙,然后裂隙不断加大,最终呈片状与主体岩石分离剥落。
大量的研究表明,由热和水汽导致的膨胀收缩均为不可恢复的。这种不可恢复的变形在受热膨胀吸水膨胀与不膨胀的岩石内部产生应力,导致裂纹。这种现象在很多劣化的石材的表面都得到验证。
(三)水是加速岩画剥落和开裂的诱发因素
尽管贺兰山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但是贺兰口是贺兰山东麓水量最为丰沛的山口之一。山泉水出露沟谷地表形成溪流,长度约2.4公里,涌水量约600米3/天,沿沟谷深处流至山前洪积扇顶部,灌溉着近500亩土地。由于沟底坡降大(81.4‰),水流速度快,对位于水位线以下的岩画产生水蚀破坏。
经调查,在贺兰口沟口内外,有5处岩画密集的石坡都长期经受过山泉水的冲刷。水际线因坡降距沟谷地表高度不尽相同,在水际线下岩画遭受水蚀的情况也有差异。表现为越往沟谷上游走,两侧山突部位的水际线越低,岩画遭受水蚀破坏的程度越小。而越接近沟口,因历年山洪暴发时,将沟内谷底的卵石大量搬运至沟口,水际线距谷底越来越高,水际线下的岩画遭水蚀破坏的程度就越大。
贺兰口地段还常因暴雨而导致山洪暴发。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来势猛,历时短。1998年5月20日,贺兰口暴发山洪,沟内洪峰流量达452米3/秒,洪水量201万立方米;2002年6月8日,贺兰口暴发山洪,洪峰流量58.2米3/秒,洪水总量28万立方米。山洪暴发时,泥石流从比降81.4‰的沟谷中咆哮而出,裹挟着大量石块、泥沙,直接冲砸在迎水的石壁和坡石上,使凿刻有岩画的岩石呈片状剥落。流水中还会带来一些可溶盐。在温度较高的时候,这些盐将以无水相状态为主,湿度升高及温度降低后,无水盐类将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岩体开裂破坏。在冬天,贺兰山地区有时还会有降雪,甚至有可能结冰。冻融作用将更加加剧岩体裂隙的开裂。
(四)其他因素
贺兰山多风且风速较大,山体上部尤为突出,由于两山之间易造成狭管效应而增大风力,导致该地区多大风和沙尘暴危害,一般刮7~8级大风的日数平均每年有24天左右。这也是造成岩体破坏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病害分类
(一)残损、剥落
岩画的表面出现部分残损现象,且有明显的层状剥落的痕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岩体为热的不良导体,在白天受到阳光照射时,外热内冷,夜间则外冷内热,产生温差现象。而贺兰山地区昼夜温差巨大,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3.4℃,最大达到29.9℃。大多数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各矿物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导致颗粒间的联结被破坏。夏季遭曝晒的石刻突然受到暴雨的浇淋,岩石中的膨胀性矿物遇水膨胀,加速破坏岩体颗粒间的联结和岩体表层与里层的联结,使石刻岩体表层疏松产生裂缝,温差风化多造成岩画的鳞片状剥落、进而造成岩画表面大面积的残损现象出现。
图2 岩画残损
图3 岩画残损和剥落
图2和图3为4幅人面像岩画的现状照片,其鳞片状破落的痕迹十分明显,岩体沿平行于岩画表面的方向,一层层的逐渐剥落下来,有的断面比较老,是很久以前发生的剥落,有的断面比较新,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剥落。由此可见,剥落现象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
(二)表面风化
岩画表面由于遭受风化作用,其刻画的纹饰、图案部分已模糊不清。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的溶解作用。岩画岩体内的碳酸盐物质,在纯水中不易溶解,但当水中含CO2时,则易于溶解,形成碳酸氢钙,其化学反应方式如下:
碳酸氢钙易溶于水,可被流水带走,导致岩画表面产生溶沟和溶洞。即使是较难溶解于水的硅酸盐矿物,当水中含酸或碱度较大时,其溶解硅酸盐矿物的能力显著增大。水的溶解作用,使得岩画表层的石质转变为可溶盐而流逝,造成表层纹饰与图案的模糊不清,如图4。
图4 镇山虎岩画
图4是镇山虎岩画的现状照片,由于表面风化作用的破坏,虎的头部与四肢已经模糊不清,如果继续维持这种风化速度,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岩画就将完全消失。
(三)裂隙
岩画表面多有裂隙存在,有的是较大的贯穿裂隙,有的是较浅较细的风化裂隙。造成裂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冰雪的融冻。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岩体受力不均,是产生裂隙的起因;而冰雪的融冻则是导致裂隙扩大的主要原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渗入岩体裂隙中的水就冻结成冰,水结冰时其体积会增大1/11左右,将对周围岩壁产生很大的压力,据测试这种压力可达96兆帕。在裂隙水冻结压力的反复作用下,裂隙逐渐扩大和加深,最终导致裂隙宽度的加大,甚至出现崩塌。此外,裂隙水分迅速蒸发时,水中盐类结晶体积的膨胀将对岩壁产生强大压力引起裂隙宽度的加大,如图5。
图5是驴羊图岩画的现状照片,其通体遍布数条裂隙,将一块完整的岩体分割成的几块,有的裂隙甚至贯通岩体。这种裂隙在贺兰口岩画上出现的比较普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部分岩体有可能坍塌。
图5 驴羊图岩画
(四)微生物
岩画表面留有苔藓类低等植物及其死亡后的产物,呈黄、绿、白、黑等多种颜色。它们新陈代谢中常常析出有机酸、硝酸、亚硝酸、碳酸和氢氧化铵等溶液,腐蚀岩画并在其表面形成淀积物,造成岩画表面刻画的纹饰与图案模糊不清。苔藓侵蚀岩体的方式和机理为:呼吸出的CO2溶解于水产生酸性溶液;通过分泌草酸与周围岩石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反应形成草酸盐;分泌柠檬酸和地衣酸等溶于水可与多种阳离子形成螫合混合物,改变岩体的化学成分;因菌丝生长产生的物理压力破坏岩体微孔的微结构;使岩体局部物理性能(如水力膨胀性能等)发生变化,造成应力破坏。
图6 岩画表面微生物
图6是岩画表面的微生物现状照片。贺兰山岩画表面的微生物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很多,呈现黑、黄、白、绿、褐等多种颜色;二是分布不均,有的岩画表面完全被微生物遮盖,看不出岩画的内容,有的岩画表面则几乎没有微生物的生长;三是状态各一,有的微生物已经死亡,有的正在生长,有的则呈“休眠”状态,一旦获得适合的生长条件,就会立刻“复苏”。
检测方法:通过标本切片,观察菌丝、孢子和藻类细胞,确定微生物类别,如图7—图12,鉴定结果见图片底部文字内容。
图7现场照片
图8 500×显微照片
鉴定结果:地衣,黄枝衣科石黄衣属。
图9 现场照片
图10 500×显微照片
鉴定结果:地衣,茶渍目茶渍衣科茶渍属黑茶渍。
图11 现场照片
图12 500×显微照片
鉴定结果:地衣,鸡皮衣科鸡皮衣属。
(五)污染物
石刻表面的有色污染物有三种,分别是白色、黑褐色和黑色污染物。
白色的污染物主要是石膏,它是由水化作用形成的:
生成的含水新矿物,其结构已不同于原来的矿物,硬度一般也低于原矿物的硬度。
黑褐色的污染物主要是褐铁矿,它是由氧化作用形成的:
石刻中的微量黄铁矿在氧的作用下形成褐铁矿,造成石刻的表面产生黑褐色的污染物,影响文物的美观,如图13。
图13 岩画表面黑褐色污染物
黑色的污染物是人为造成的,不法分子在偷拓岩画时,未使用脱模剂,直接在岩画上涂刷硅橡胶翻模,而后在清除硅橡胶时,用喷灯烘烤,造成岩画表面形成黑色的残留污染物,如图14。
图14 岩画表面黑色污染物
现场调查还发现,苔藓等残留物形成的黑色污染物,并且在现场成分分析发现有含锰的矿物经过雨水冲击形成的黑色物质。此外,虎与坑穴岩画,在借展过程中,表面被涂刷了封护材料,改变了岩画原有的颜色。
图15 现场测量贺兰口岩画附近空气质量
(六)大气污染
由于工业的发展,大气中的CO2、NO2、SO3含量增加,导致酸雨,某些地区大气中粉尘等微粒含量增大。这些酸雨和粉尘降落在岩画表面,造成岩体的腐蚀,使岩画表面出现麻点甚至小孔洞,破坏了岩画的原貌。在贺兰口现场进行了气体成分分析(见图15),发现H2S与SO2含量较高这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七)其他安全隐患
贺兰山岩画分布较分散,管理较为困难,目前的安全隐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偷拓岩画的事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在偷拓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设备,对岩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二是保护区内的动物。贺兰山岩画分布区域,生活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岩羊在其运动、攀爬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岩画造成损伤。三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由于岩画与游客距离很近,有些地方甚至触手可及,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岩画上乱刻乱画,破坏了岩画的原貌(见图16)。四是岩画本体,有的岩画几乎已经与岩体分离,随时都有整体剥落的危险。
图16 岩画表面人为刻画印记
(八)贺兰口待抢救、保护岩画病害分类
对于贺兰口待抢救、待保护的岩画,我们对其病害进行了一些分类,见表3。
表3 贺兰口地区岩画病害类型分类
续表
(九)本次工程待抢救贺兰口岩画数量及面积
贺兰口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口沟口内外的山壁上和沟口外洪积扇坡地上。在保护范围内,共发现有岩画2194组,单体岩画5500幅。贺兰口的岩画在历史上没有被保护过,目前都处在室外的自然环境之中,风化现象非常严重,其中的大部分需要进行保护,但是考虑到岩画数量太大,经费需求量也是非常巨大,本期工程优先抢救保护一批病害严重、价值较高的有代表性的岩画。本次工程拟抢救保护岩画20幅,总面积达578.88平方米,见表4。
表4 本次需要保护的岩画数量及面积
(十)病害调查面积统计
从病害统计面积可以看出,贺兰山待抢救岩画的病害以裂隙、表面溶蚀、微生物残留附积、表层片状剥落为主,见表5。裂隙加固灌浆、清洗、封护等操作因为本工程重点。
表5 岩画病害面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