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普查流程

第二节 普查流程

普查岩画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普查可以提高效率、缩短时间,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并为岩画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普查后的岩画数据档案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岩画研究管理机构几乎都有一套完整的岩画普查工作的标准流程,在参考了众多岩画普查工作的流程之后,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岩画普查工作经验,管理处逐渐形成了一套与自身岩画研究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岩画普查工作流程,在历次的岩画普查中,均按照这一流程进行岩画普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这一工作流程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概述。

一、准备工作

由于普查岩画工作大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进行,因此普查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人员配备合理的普查小组,普查组应包括领队、摄影人员、拓片制作人员、线描图制作人员、岩画信息登记表填写人员及司机等。在普查开始之前要对普查组的成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使普查组每一名成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熟练掌握工作要领,熟悉岩画普查工作的流程,以达到圆满完成普查工作的目的。同时,普查组成员要服从普查领队的指挥,遵守各项野外工作的安全规定,以保证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准备好野外普查所需的车辆、设备、食品等,包括相机、制作拓片的喷壶、拓包、板刷、宣纸、墨汁等及制作线描图的粉笔等。

其次,需要确定岩画点的具体位置。我国的岩画大都分布在深山之中,在广袤的大山中找寻岩画是一项非常耗费时间与人力的工作,因此在进行岩画普查前,一定要通过多方的询问、查阅资料等形式来确定岩画的具体位置,如向当地林管部门的护林人员咨询附近山谷是否有岩画,或者查阅以往岩画普查后所形成的论文、专著等,这样在进行岩画普查之前对所要普查的岩画点的地理位置与岩画情况会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岩画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具体流程

普查组在做好人员培训、地点确认及车辆、物品的准备后,就可以对岩画点进行野外普查工作了,在进行具体的岩画普查工作时,须按照以下程序逐步进行:

(一)以明显的参照物为标志对岩画点进行区域划分

对岩画分布区域进行划分是进行岩画普查的第一项工作,此项工作对岩画的编号、岩画密度的统计乃至岩画普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能以岩画数量的多寡作为岩画点区域划分的依据,而应以是否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分标志为依据。岩画区域划分完成后,对各个区域的岩画进行编号时应按一定的顺序或规律进行编号,或由下至上、由左至右,或由上至下、由右至左的规律,切不可乱编,否则将对岩画的统计及以后的保护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图1 白头沟、叉子渠岩画点卫星图

以管理处岩画野外普查小组2012年对贺兰山白头沟、叉子渠两处岩画点的普查为例。叉子渠是白头沟沟口一道小山梁分出的一条较小的山沟,距白头沟沟口较近,此处有贺兰山著名的巨幅狩猎岩画,在许成、卫忠两位先生所著的《贺兰山岩画》一书中虽对叉子渠的来由有着清晰的描述,但仍将这些岩画的地理位置归为白头沟。而普查组正是因为找寻书中的岩画不得而在白头沟内及沟口与叉子渠之间又发现了多幅岩画。为了将这两处岩画点的岩画进行明确的区分,同时鉴于一条泄洪沟在这两处岩画点之间,因此普查组将新发现的岩画点标记为“白头沟”,而将《贺兰山岩画》一书中所记载的岩画点标记为“叉子渠”(见图1)。在具体的岩画编号上,白头沟岩画以大写字BTG表示,第一幅岩画的编号则为BTG1,以此类推;叉子渠岩画则以大写字母CZQ表示,第一幅岩画的编号为CZQ1。

(二)对每一幅岩画进行定位

以GPS定位系统对岩画进行定位已经成为国内外岩画野外普查工作的必要步骤之一,精确的定位不仅能使普查组可以很容易地再次找寻到岩画,而且能够在地图上清晰地显示每一幅岩画的位置,对岩画的研究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果两幅岩画之间的距超过5米,就需要再次进行定位,这样就可以详细记录每一幅岩画的具体位置。

管理处在2012年开始的贺兰山岩画普查中,采用了GIS地理数据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岩画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在较为空旷的地区,其手持机的定位误差一般在3米以内。通过GIS系统自带的软件,其手持机在野外所采集到的岩画地理坐标信息不仅能够生成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在内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以直接载入系统自带的地图及谷歌卫星地图中(见图2、3),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岩画在野外的具体分布地点,使整个岩画点的岩画分布情况一目了然。

图2 GIS系统自带地图中的坐标点

图3 导入卫星地图的坐标点

(三)详细填写岩画信息登记表

岩画信息登记表是岩画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岩画数据信息档案的重要资料。国内各岩画科研、管理、保护机构几乎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岩画信息登记表,虽然表格的格式、填写方式存在不同,但都包括岩画的名称、编号、地点、周围环境、制作方法、大致年代、经纬度、海拔、高度、尺寸、朝向、内容说明、完残程度等等,这些内容是任何一份岩画信息登记表所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机构可以根据本地岩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充与修改。普查组须安排专业人员填写登记表,在填写登记表时,须尽量客观、详尽、真实地描述岩画及周边环境,不应加入个人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翔实、客观的资料,在个别岩画模糊难以判定制作方法与内容时,由普查组成员应共同商定。

(四)对岩画进行拍照、制作拓片、线描图等工作

在填写岩画信息登记表时,普查组其他成员就可以进行拍照、制作拓片、线描图的工作了。所遵循的顺序是:拍照、制作拓片、做线描图。对岩画进行拍照的要求较高,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岩画的面貌。在拍摄时要在岩画的正前方进行垂直拍摄,尽量避免夹角,如果岩画所在位置较高且没有拍摄位置,则需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力求岩画照片不走形,能够真实体现岩画原貌。同时,拍照时要对焦准确,曝光合理,画面完整,对个别画幅较大或内容复杂的岩画,在拍摄岩画整体后还须对局部进行重点拍摄,从而全面展示岩画的内容。除了拍摄岩画外,还应对岩画周边的环境进行拍摄,以反映岩画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

图4 岩画拓片制作

图5 现场描绘线描图

制作拓片是我国文物研究与考古工作的传统技艺,但制作岩画拓片与其他类型的拓片制作还有一定的差别,只有刻痕较深且石面平整的岩画才能制作出质量较高的拓片,如岩画刻痕较浅或石面凹凸不平、石质粗糙则难以制作拓片(见图4),同时由于岩画大部分处于野外,在制作拓片时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风、雨季,寒冷天气情况下均不能在野外制作岩画拓片。制作岩画拓片虽可以真实反映岩画的形态、刻痕及制作方法,但由于制作拓片对岩画本体损伤较大,该方法目前已较少采用。

制作岩画线描图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与制作其他文物的线描图有所不同的是,在描绘岩画线描图前应将岩画辨别清楚,如果存在叠压的岩画,则要以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描绘,以显示叠压关系;岩画线描图所用纸张或塑料薄膜透明度越高越好,在描绘一幅完整的岩画时,除了岩画的线条外,还应将线条内的凿点、刻痕尽量描绘清楚,以显示岩画的制作方法(见图5)。野外描绘完成的线描图还应誊写在宣纸上,这样才算最终制作成一幅标准的岩画线描图。线描图做好后,还要对线描图进行拍照,以形成电子文本,便于存储。

图6 模糊难辨的岩画

图7 现场勾勒完成的岩画

图8 处理完成后最终形成的线描图

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将照片直接处理成线描图,但很多画面模糊的岩画需在现场以粉笔对岩画进行勾勒,并以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表示不同年代岩画之间的叠压与打破关系。以粉笔勾勒岩画需真实、客观,要完全按照岩画的刻痕进行,如实在难以辨别则要用手进行触摸,通过石面的凹凸来判断岩画的刻痕。用粉笔勾勒后的岩画还要进行拍照,后期用photoshop等绘图软件对勾勒过得岩画照片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完整的线描图(见图 6、7、8)。

三、普查总结

野外普查结束后,需撰写普查总结报告。在普查报告中应将普查时间、地点、人员、是否新发现岩画、拍摄了多少张照片、制作了多少幅岩画拓片与线描图等信息进行汇总,并总结此次普查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工作提供参考。在普查中发现的新岩画或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岩画,要重点描述、记录。岩画普查总结是建立健全岩画信息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详尽、真实、客观,进而达到为以后的岩画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的目的。岩画普查报告、岩画信息表及岩画照片、线描图、拓片的等共同组成完整的岩画信息档案,缺一不可。

一个完整的岩画数据信息档案资料库不仅能够将岩画信息进行永久的保存,而且对以后的研究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有可能,最好将野外普查的所获取的岩画信息资料出版成书,这样既达到了永久保存岩画资料的目的,又扩大了岩画的影响,同时能够为更广大的受众提供第一手的岩画资料,有利于推动岩画研究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