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沟、北青石沟、小贺兰口岩画
一、新沟岩画
新沟位于盘沟以南0.5公里左右,沟口有巨大的石块堆积的石堆1座,与大西峰沟沟口、插旗口沟口、小插旗口沟口、贺兰口沟口的石堆形制相似,仅大小不同。该石堆原貌应为覆斗形,后因时间久远坍塌为圆锥形,在新沟沟口石堆东侧另有石块堆积的石堆6座。在新沟沟内及沟外洪积扇上共发现岩画37幅,134个单体岩画。之所以单体岩画数量较多,是因为在洪积扇上有两个单体动物群及符号岩画,分别有31个和20个单体的动物及符号岩画。新沟岩画数量较多,题材有人面像、鸮面、射猎、符号、动物群、手印、坑穴等,其中大部分岩画是之前的岩画普查中所未发现的,属于新发现的岩画。
图1 新沟、北青石沟、小贺兰口岩画点卫星图
图2 新沟外景
图3 马岩画
图4 马岩画线描图
图83是新沟内第一幅岩画,位于沟内面东的一块岩石上,内容为正在行走的马。画面中的马头部前倾,尾巴微扬,四肢前后自然分开,似在行走。该岩画为凿刻制作,线条流畅,刻痕较深,凿点清晰。图4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6 残缺的动物岩画线条图
图5为残缺的动物岩画。画面仅存动物后半部,该动物臀部丰满,尾巴上扬。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线条较细,因石块断裂导致岩画残缺。图6是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7是新沟内发现的一幅人面像岩画,距沟口0.3公里左右,是新沟周围所发现的唯一一幅人面像岩画。这幅人面像岩画的造型较为特殊,头部有三道不一样的发饰,左侧有与脸部相连接的刻痕,并有明显的颈部刻画,两道与面部两侧轮廓相接的弯弧表示眼睛,除眼睛外没有其他面部器官。人面像右下侧有一单线条动物,制作较为简单。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线条流畅,刻痕较浅,有清晰的凿点。图8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7 人面像与动物岩画
图8 人面像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9 动物岩画
图10 动物岩画线描图
在新沟外的洪积扇上共发现岩画31幅。洪积扇上所发现的岩画大部分为单体岩画,即在单独一块石头上制作的岩画,既有单个的动物、符号,又有数量巨大的动物群岩画。图9是新沟外洪积扇平原上一幅较为典型的单体动物岩画,在一块不大的石块上刻制有2个简单的动物,左侧动物体形较大且较为清晰,四肢明显,耳朵上扬,尾巴下垂;右侧动物残缺,且较为模糊难辨。整幅岩画系磨刻制作,刻痕较浅。图10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11 动物群岩画
图12 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11为残缺的动物群岩画。上部石面大部脱落,下部石面岩画模糊不清。经过现场辨认发现此岩画为动物群岩画,除右下角是1只单个动物外,其余动物相互间存在叠压关系,并有多道刻痕在动物周围。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线条宽大,凿点细密,刻痕较浅。图12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13 符号岩画
图14 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13为单体符号岩画,因岩石表面有微生物附积导致岩画难以辨认,由多道圆环及刻痕组成,凿刻制作,凿点粗大,线条较宽。图14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15 鹿岩画
图16 鹿岩画线描图
图15是具有明显的斯基泰风格的鹿岩画。斯基泰风格的岩画鹿有着夸张、硕大、弯曲、多叉的鹿角。该岩画为单体岩画,在石块上磨刻制作的1头鹿,鹿的身躯、四肢仅以单线条表示,较为简单,鹿角却制作的较为繁复。图16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17是较为少见的单体人骑与动物岩画。画面左侧为一人骑,右侧为一动物,整幅岩画似乎表达是人骑在马上进行放牧的场景。该岩画系磨刻制作,线条简单,刻痕较浅。值得一提的是,该岩画制作在深棕色的单体岩石上,在石块表面上进行磨制,通过颜色的反差来表现岩画的内容,这幅岩画周围有大量的深棕色岩石存在。这些深棕色的单体石块在贺兰山并不多见,仅在新沟外的石碓东侧有大片的分布,这些深棕色石块从何而来、所做何用不得而知。图18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17 人骑与动物岩画
图18 人骑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19 射猎与动物岩画
图20 射猎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19中的岩画有着明显的特点,在一块岩石相邻的两面均制作有岩画。石块侧面的岩画内容为一人张弓搭箭,瞄准前方,在猎人的身后还有一似狗的动物;石块上方则是一人站立在动物后背上,在其后方有一残缺的动物;两侧的岩画通过石棱处较长的刻痕进行联系。整幅岩画系均凿刻制作,凿点清晰、明显,刻痕较深。图20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21 单体岩画
图22 单体岩画线描图
图21为一幅造型复杂的单体岩画。画面由多道横竖相间的刻痕组成,似相互叠压的动物,又似相互打破的人体。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深,线条宽窄不一,刻痕内凿点清晰。图22是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23为人骑与动物群岩画,整幅岩画共有31个单体岩画图案,除两个人骑图案外其余均为动物图案。虽然每个岩画图案的制作都较为简单,为单线条动物,但此岩画仍然给人以极强的震撼力。因该岩画位于一棵树下,岩石与地面齐平,表面为黑色微生物所覆盖,但岩画刻痕依然清晰、明显。该岩画为凿刻制作,刻痕中的凿点较为清晰,刻痕较深,线条流畅,是新沟岩画的重要代表。图24为普查组现场用粉笔勾勒后的照片,图25是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23 人骑与动物群岩画
图24 粉笔勾勒的人骑与动物群岩画
图25 人骑与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26是新沟外洪积扇平原上另一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画幅巨大的岩画。该岩画宽298厘米,高95厘米。画面由多个符号、动物、坑穴等形象组成,其中的几个符号岩画制作较为复杂,由横竖线条及圆环的等组成,其内涵难以判断。整幅岩画凿刻制作,线条宽大,凿点清晰,是贺兰山岩画中少有的画幅巨大的岩画之一。图27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26 符号、动物与坑穴岩画
图27 符号、动物与坑穴岩画线描图
图28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29 动物与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28为动物与符号岩画。画面下方的动物有着弯曲、巨大的犄角,上方则是两竖一横组成的符号,其右侧竖线条向上延伸与另一个动物图案相连,该动物图案制作简单,除头部画划细致外,仅以一横三竖表示动物的躯干、四肢与尾巴;动物下方则是一道较短的刻痕。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刻痕较深。图29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30 手印岩画
图31 手印岩画线描图
图30是新沟内外仅发现的唯一一幅手印岩画。岩画位于洪积扇上的一块巨石上,在石块顶部及侧面还有一动物及坑穴图案。该手印岩画制作较为简单,中指较长,其余四指两两对称分布于中指两侧,手掌及手腕部分较小。整幅岩画被磨刻制作在粗糙的石面上,线条生硬,刻痕较浅,且石面上部断裂、破损。图31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32 坑穴岩画
图33 坑穴岩画线描图
图32为坑穴岩画。该坑穴岩画与图30中的手印岩画处于同一块巨石上,位于岩石上部,直径4厘米,接近于标准的圆,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坑穴底部及四周有明显的凿点,但穴壁极为光滑。图33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34 动物岩画
图35 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34为动物岩画。与图30、图32中的岩画同处于一块巨石之上。上方动物体形较大,单线条制作,腿部肌肉丰满,生殖器明显;下方动物体型较小,制作简单。该岩画凿刻制作,凿点稀疏,刻痕较浅。图35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36 鸮面岩画
图37 鸮面岩画线描图
图36为鸮面岩画。鸮面岩画在贺兰山岩画中较为少见,从目前普查的情况来看,仅在新沟外有2幅,在贺兰口有1幅,其余岩画点均未发现同类岩画。鸮面岩画因其数量较少而显得极为珍贵,图36中的鸮面岩画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部的两个螺旋纹及下步的平行折线,且顶端折线与螺旋纹相连,仅从螺旋纹与折线看似乎是鸮面的形象,但结合最上部的圆点、圆弧造型综合来看,似乎是一位穿着纹饰复杂的长袍的人,此类岩画所蕴藏的内涵还需进一步挖掘。该岩画系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刻痕较深,线条流畅,刻痕内凿点清晰,刻槽光滑,制作精美。图37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38 动物群岩画
图39 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38为动物群岩画,由8个以上的动物组成。画面中最大的动物屈腿盘卧,两耳竖立,尾巴下垂,四肢前段有圆点,虽为单线条制作的动物,但背部以双线条进行修饰;在该动物下方有5只体形较小的动物,其中的2只大角羊清晰可辨,其余动物因制作简单难以分辨,同时这5只较小的动物既有单线条动物,又有通体凿痕的动物;画面上方另有几只动物及大片刻痕较为模糊不清。整幅岩画系凿刻、磨刻相结合制作,线条流畅,凿点清晰,但刻痕较浅,线条边缘粗糙不平。图39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40 人体与动物岩画
图41 人体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40中的岩画因刻痕较浅而难以分辨,仅能依稀辨认出2个动物。通过普查组现场辨认,发现该岩画由2个人体、3个动物组成。画面中的动物体形巨大,上方动物四肢强健,体形丰满,其头部前方和腹部下方各有一人体,头部处的人体呈蹲踞状,双手弯曲下垂,生殖器明显,其下方还有一连体动物,腹部下方人体双腿微弯,双手上举,似在挤奶;下方动物稍小于上方动物,同样体形硕大,在其腹部有一相连的似动物、似符号的造型。整幅岩画系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但刻痕极浅,仅右上角人体与动物容易分辨。图41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42 动物岩画
图43 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42为动物岩画。由2只凿刻制作的单线条动物组成,上方动物的后腿与下方动物背部相连,2只动物刻痕较浅,线条较细。图43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44 马与动物岩画
图45 马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44中岩画大部分较为模糊,仅右侧2匹相向而行的马及左侧的1只动物较为清晰,其余部分均为大片的凿点与磨痕。右侧2匹马为公马,四肢分开,马尾下垂,生殖器明显;上方的动物制作较为简单。整幅岩画系磨刻制作,石面左侧较为模糊难辨。图45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46 动物群岩画
图47 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46中的动物造型在贺兰山岩画中较为少见,除左上角是1只单体动物外,画面中其余4只动物两两尾部相连。从每只动物弯曲的犄角上可看出这是大角羊的形象,5只大角羊均系凿刻制作,凿点细密,刻痕较深。图47是该岩画的线描图。
在新沟以南至北青石沟之间还有3条较小的泄洪沟,在深小沟沟内及沟外的洪积扇上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岩画。为与新沟内外的岩画相区分,故普查组在记录岩画信息时以新沟南第一、第二、第三小沟进行登记。
图48 动物群岩画
图49 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48是新沟南第一条较小山谷中的一幅动物群岩画。该岩画由8个或大或小的动物组成,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的动物呈上下颠倒形式分布,特别是上方两只大角羊较为清晰,其刻痕颜色与其他动物的刻痕颜色相比较新,明显是后期所做。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该岩画在早期制作完成后,因洪水冲刷或其他原因导致石块翻滚颠倒,后人在原有岩画的空白处又制作了新的岩画。画面中早期制作的岩画刻痕颜色与岩石岩石较为接近,制作得较为复杂,大部分动物有残缺;后期制作的两只大角羊则制作较为简单,为单线条动物。此类在同一块石面上能明显区分不同时期制作的岩画较为少见。图49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50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51 动物与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50位于新沟南第三条山谷外,是一幅画幅巨大的动物与符号岩画,画面由多个残缺的动物与符号组成,残缺的动物体量较大,躯干部分刻有纹饰,似老虎,其余动物体量较小,其他符号较难分辨。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较为粗大,线条较细,刻痕较浅。图51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52 符号岩画
图53 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52位于新沟南第三条山谷外,是一幅制作简单的符号岩画。该岩画由1个圆及下方的竖杠组成,系凿刻制作,凿点稀疏,刻痕较浅,画面较模糊。图53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54是在新沟周围发现的第二幅鸮面岩画。与之前发现的鸮面岩画较为相似,但尺寸更大,更为复杂。由于岩石表面有微生物附着,导致该岩画难以分辨,仅多道倾斜交错的刻痕可以看清。经普查组现场辨认,最终绘制出完整的线描图(图55、56)。整幅岩画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线条较为宽大、流畅,刻痕较深。
图54 鸮面岩画
图55 勾勒后的鸮面岩画
图56 鸮面岩画线描图
图57为射猎岩画,因岩石表面被微生物附积导致岩画难以辨认,经现场辨认,该岩画由人体、弓箭及动物等图案组成,石面中部弓箭图案较为清晰,其周围则是动物、人体等图案,最左侧还有1个模糊的弓箭造型。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线条较细,凿点清晰。图58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57 射猎岩画
图58 射猎岩画线描图
图59 射猎岩画
图60 射猎岩画线描图
图59是一幅单体射猎岩画。画面下方一人手执弓箭对准前方的动物;画面右上角则是七只大小不一的动物,其前进的方向与猎人射箭的方向相反,位于动物中间的一只体形较小的似狗的动物。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浅,画面较为模糊。图60是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61 射猎岩画
图62 射猎岩画线描图
图61为射猎岩画。画面由猎人、弓箭、动物等组成。因该岩画为磨刻制作,刻痕较浅,且刻痕颜色与石面颜色较为接近,导致岩画难以分辨,仅右下方人体可以辨认,其余部分漫漶不清。经普查组人员现场辨认,对刻痕进行了细致的勾勒,最终完成该岩画的线描图(见图62)。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猎人手持弓箭射向前方的动物,下方猎人所持弓箭通过一圆环与猎人相连,该猎人脚下还有一单线条动物,在上方还有一弓箭无人使用。整幅岩画系磨刻制作,刻痕较浅。
图63 人体岩画
图64 人体岩画线描图
图63为一幅拉弓射箭的人体岩画。岩画中的人双腿弯曲,一手执弓箭,一手弯曲,将拉弓射箭的动作进行了生动的展示。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细密、清晰,刻痕较浅,石面上有多道裂痕。图64为该岩画线描图。
二、北青石沟岩画
北青石沟在新沟以南1.5公里左右,共发现6幅岩画,16个单体岩画图案,题材有人体岩画、动物岩画、符号岩画等。
图65 符号与动物岩画
图66 符号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65为北青石沟的符号与动物岩画。下方的符号为坑穴与圆环,上方的动物残缺,该岩画系磨刻制作,线条较细,刻痕较浅。图66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67是北青石沟残缺的老虎岩画。该老虎岩画制作较为复杂,老虎躯干部分有平行的折线,后肢则是交错的弯弧状花纹,前肢残缺,头部模糊不清。该岩画系磨刻制作,刻痕较浅,线条流畅。图68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69为动物群岩画。由4只似羊似鹿的动物组成。左侧两只动物首尾相接,其右侧2只动物则头与头相接。四4只动物均双耳直立,四肢弯曲,以凿刻方法制作,线条较细,刻痕较浅。图70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67 残缺的虎岩画
图68 残缺的虎岩画线描图
图69 动物群岩画
图70 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71为符号与动物岩画。该岩画中部造型极为复杂的符号岩画引人注目,周围还有多个动物与该符号相连。在符号岩画上下另有多个动物分布。整幅岩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刻痕较浅。图72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71 符号与动物岩画
图72 符号与动物岩画
三、小贺兰口岩画
小贺兰口位于北青石沟以南0.7公里,贺兰口以北2.8公里,小贺兰口山谷较浅,植被稀疏,无山泉水流出,山洪冲刷痕迹明显。在小贺兰口山谷中未发现岩画,在其外的洪积扇平原上发现岩画29幅,共100余个单体图案。小贺兰口岩画的题材主要有单体动物岩画、动物群岩画、符号岩画、射猎岩画、人体岩画等。
图73 动物岩画
图74 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73为动物岩画,位于小贺兰口沟口处。画面由3个动物及1个似人体的图案组成,石面下方的动物图案较为清晰,其下方是一残缺的动物,左侧是似人体的图案,在石面上方是1个造型似动物的图案及1个刻痕。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浅。图74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75 马岩画
图76 马岩画线描图
图75是小贺兰口外发现的一幅单体岩画,内容为双马。画面中的2匹马一上一下,相向而行,均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深,线条流畅。图76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77 动物群岩画
图78 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77是发现于小贺兰口外一条泄洪沟内的动物群岩画。岩石上的动物呈上下颠倒的姿态,应是岩画制作完成后岩石因洪水冲击导致翻转,从而使得现在所看到的岩画均上下颠倒。该岩画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牛、羊等动物组成,从刻痕颜色上看,左下角动物的刻痕颜色较新,右上部分岩画刻痕的颜色几乎与石面一致,可以推断该岩画并非同一时期所做。整幅岩画系凿刻、磨刻相结合制作,左下角的岩画刻痕较深,凿点细密。右上角的动物则刻痕较浅,凿点稀疏。图78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79 符号岩画
图80 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79中的岩画分别刻制在两块岩石上,左侧岩石上的岩画刻痕极为复杂,由多个似动物、似符号的图案组成;右侧岩石上的岩画残损,仅余部分刻痕可见。从两块岩石的边缘处看并非是由一块岩石断裂而成,应是两个独立的岩石不知何种原因而搭接在一起。该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深。图80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81 符号岩画
图82 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81是一幅单体符号岩画。在一块岩石的两面上均有岩画。岩石上面的岩画似一正在跪拜的人,侧面的岩画似动物。整幅岩画均系凿刻制作,线条流畅,刻痕清晰。图82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83中的岩画因石面断裂而残缺,石面中部一硕大的弓箭较为清晰,弓箭右侧是一个似人体的图案,因缺损而难以辨认。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线条较细,刻痕中的凿点清晰。图84为该岩画线描图。
表示动物之间狩猎的岩画较为少见,图85是小贺兰口外一幅动物捕猎的岩画。画面中有一大一小两只动物,体形较小的动物两耳直立,尾巴上扬,站在体形较大动物的背上;下方体形较大的动物后腿微曲,生殖器明显。整幅岩画为凿刻制作,上方动物刻痕较深,凿点细密,制作的较为精细;下方动物则由单线条勾勒而成,稀疏的凿点组成的线条描绘出了动物的轮廓。图86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83 弓箭岩画
图84 弓箭岩画线描图
图85 动物捕猎岩画
图86 动物捕猎岩画线描图
图87 射猎岩画
图88 射猎岩画线描图
图87是小贺兰口较为少见的射猎岩画。画面由2个拉弓射箭的猎人组成,两人均双腿弯曲,一手臂上扬,一手臂执弓箭。上方猎人清晰可辨,下方的则较为模糊,两猎人腿部部分残缺。图88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89是一幅动物与符号岩画。岩石左下方的动物似牛,牛角直立,牛尾自然下垂,身躯后部轮廓内有一凿点,四肢前后分开似在行走。周围有部分磨痕;其右侧是2个造型奇特的符号。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凿点粗大,刻痕较深。图90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89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90 动物与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91 人体与动物岩画
图92 人体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91中的岩画因刻痕颜色与岩石颜色较为接近而难以分辨,经仔细辨认,该岩画由2个人体与多个动物组成,其中1个人体位于石面的右下角,制作较为简单,但生殖器明显;画面左侧则是1个人体与多个动物彼此相连在一起,画面较为复杂。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刻痕较浅,凿点清晰可辨。图92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94 蹄印岩画线描图
图93则是岩画中较为少见的蹄印岩画。画面清晰,磨刻制作,刻痕浅,线条流畅。图94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95是一幅单体动物群岩画。画面共有5个大小不一的动物,值得注意的是这5个动物并非同一时期所做,2个颜色较新的动物明显是后期所做,与石面颜色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余3个动物的刻痕颜色与石面颜色较为接近。该岩画系凿刻制作,早期制作的3个动物凿点细密,刻痕较浅;后期制作的2个动物则凿点粗大,刻痕较深。图96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95 动物群岩画
图96 动物群岩画
图97 动物群、人骑与符号岩画
图98 动物群、人骑与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97为动物群、人骑与符号岩画。画面中的动物为牛、羊等,其右下角的符号较为复杂,难以明辨其中的含义,左侧人骑则是一人站立在动物身上。整幅岩画系磨刻与凿刻相结合制作,凿点粗大,线条流畅,刻痕较浅。图98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99 动物与人体岩画
图100 动物与人体岩画线描图
图99由多个动物及3个人体组成。画面中上部的2个人体均双腿分开,双手上举,特别是其中的一个人体手掌部分刻画明显,其脚下还有一与身体相连的动物;画面中的其他动物形态各异,造型逼真。整幅岩画系凿刻与磨刻相结合制作,刻痕较深。图100为该岩画线描图。
【注释】
[1]许成、卫忠:《贺兰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