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沟、叉子渠岩画
一、白头沟岩画
白头沟在小西峰沟以南2公里左右,沟口有巨大的黄土夯筑覆斗形烽火台遗址1座,烽火台北侧有倒塌的小型石堆10座。沟内3公里左右有一圆形黄土夯筑的烽火台(见图1),与沟口T形烽火台遥遥相对,其南侧有坍塌的石堆6座,下方两侧的山坡上有倒塌的石墙及部分石屋遗址,似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白头沟内无山泉水流出,但林木相对较为繁盛,半山坡及沟底泄洪沟处有大量的榆树。
图1 白头沟、叉子渠岩画点卫星图
对白头沟的普查主要是以许成、卫忠两位先生所著《贺兰山岩画》一书为此次普查的依据,根据该书对白头沟的描述,普查组进入白头沟3公里左右进行了查找,到圆形土台处返回,只在山谷北壁发现了1幅磨刻的动物群岩画,并未找到书中所记录的岩画。随后普查组扩大搜寻范围,在白头沟北侧的山坡上发现岩画10幅,加上沟内发现的动物群岩画、沟外荒滩上发现的符号岩画一共12幅。主要内容有动物群、狩猎、单体动物、符号等,多为磨刻、凿刻制作,但是这些岩画并不是《贺兰山岩画》一书中所记录的,属于此次普查新发现的岩画。
图2 白头沟沟口烽火台
图3 白头沟内圆形烽火台及下方石墙
图4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5 动物与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4由3个磨刻制作的动物及2个符号组成。画面左侧为2只羊角硕大、弯曲的大角羊,其下方是一道磨痕;画面右侧上方是1个刻痕较浅的图案,下方则是1只制作简单的动物。整幅岩画刻痕较浅,线条较窄。图5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6 斯基泰鹿岩画
图7 斯基泰鹿岩画线描图
图6为磨刻制作的斯基泰鹿。此鹿除鹿角的制作与斯基泰风格近似外,躯干及四肢与其他斯基泰鹿完全不一样,以短粗、圆润为主,躯干部分无螺旋纹或条纹装饰。图7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8 人体与动物岩画
图9 人体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8为人体与动物岩画。画面上方是2个面对面站立的人体,左侧人体双腿直立,上身部分向左延伸出一道刻痕,刻痕下方有大片的凿痕,右侧人体腿部微弯,双臂似上举至胸前;下方左侧同样为一人体,双腿微分,手执弓箭,射向前方的动物,前方动物似大角羊,前腿弯曲、后腿直立,尾巴上翘,仿佛在逃避猎人的攻击。从岩画刻痕的颜色上看,左下方猎人的制作年代明显早于其他人体与动物岩画。图9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10 狩猎岩画
图11 狩猎岩画线描图
图10是在白头沟沟口北侧山坡上发现的一幅内容丰富的狩猎岩画。画面有3个手执捕猎工具的人体及斯基泰鹿、大角羊、狗等11个动物组成。与贺兰山其他狩猎岩画中以弓箭为捕猎工具的猎人不同,这幅岩画中的人手持的是似短木棒的工具,特别是画面中部的猎人,双腿弯曲,生殖器明显,一手臂上扬,另一手臂持短木棒挥手向前,似在驱赶前方的2头体形健硕的斯基泰鹿、大角羊等动物,这2头斯基泰鹿极为相似,均有硕大且分支较多的鹿角,身躯丰满,四肢弯曲,在两头斯基泰鹿之间是一单线条动物,其前方则是1只大角羊;画面左侧的人双腿分开直立,双手上举,同样手持似短木棒的工具,生殖器明显,在其周围是7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动物,有鹿、羊、狗等,其右侧两只双耳直立、尾巴上扬的动物与狗极为相似;画面右上角是单独的1个人体,双腿分开站立,双臂平举,似在阻挡其前方的动物,石面左下方还有因石面断裂而残余的刻痕。该岩画构图合理、布局有序,3个猎人呈三角状分散,借助猎犬的帮助将大部分动物包围其中,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捕猎场景,同时该岩画采用了凿刻与磨刻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将人与动物的姿态、动作进行了生动的展示,是贺兰山岩画中比较具有特色的一幅狩猎岩画。图11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12 动物与人体岩画
图13 动物与人体岩画线描图
图12由3个动物及1个似人体的图案组成。画面最上方是1只有着弯曲、硕大犄角的羊,周围是多个似动物的刻痕,残缺且模糊;画面下方是1只体形较大的动物,四肢分开,似行走的马,其后方是1个人体造型的图案,腿部、足部清晰可辨;马匹头部上方是1只体形较小的动物。该岩画凿刻制作,石面上除可辨认的动物及人体图案外,还有大片的凿点及刻痕。图13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14为人骑与动物岩画。石面上方是1个凿刻制作的动物,因石面裂痕导致难以分辨,其下方是一人骑,人骑下方另有一似狗的动物;石面下方为多个大小不一的动物,其中一动物身躯丰满,犄角弯曲,应为大角羊,其背上还有1个双耳直立、头部较长的动物,下方则是一道弯曲的刻痕;大角羊左侧是多个动物,其中石面边缘处的动物由宽大的线条组成,其余动物则较为简单。整幅岩画为凿刻制作,凿点细密、清晰,刻痕较深,石面边缘处断裂,中部有裂纹。图15为该岩画的线描图。
图14 人骑与动物岩画
图15 人骑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16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17 局部 老虎
图18 局部 符号
图19 动物与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16是一幅画面巨大、内容丰富的岩画,由符号及老虎、羊等动物组成。画面最上方是1只凶猛的老虎,体形较大,身躯布满网格状条纹装饰,尾巴卷曲上扬,虎爪锋利,生殖器明显,其嘴部似衔着一人,极为特别(见图17)。老虎下方是1只大角羊及2个简单的刻痕,其右侧是3个呈“品”字形分布且造型各异的方形符号(见图18),上方符号在大的方形轮廓内部又有2个并列的方形;左下方的方形符号内部则是交叉的网格线及中间的1个圆点;右下方方形符号内部仅有一较大的圆点。3个符号岩画左下方是1个大角羊与网格状符号相叠压的图案,似乎是用于捕猎的陷阱捕获了大角羊。此外,该岩画中还有多个单线条动物的图案及右下角1个较为模糊的老虎。图19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20 动物岩画
图20由3个凿刻制作的单线条动物组成。3只动物在形态上极为相似,应是同一物种,仅大小有别,均双耳直立,四肢弯曲,尾巴自然下垂,身躯丰满圆润。细密的凿点组成了动物的轮廓,刻痕较深,线条中有清晰的凿点。
图21 动物群岩画
图22 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21是在白头沟内发现的唯一一幅动物群岩画。该岩画位于沟内北侧山坡处的一块巨石之下,由多个动物组成。整幅岩画系凿刻制作,个别动物图案较为模糊。图22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23 单体符号岩画
图24 单体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23是白头沟沟口外一幅单体符号岩画。画面由2个同心圆及右侧1个似动物的图案组成。2个同心圆一大一小,外部圆环内部是直径较大的圆穴,此类同心圆在贺兰山岩画中较为少见。右侧动物尾部与同心圆相连,臀部以1个较小的同心圆来表示健壮的肌肉。图24为该岩画线描图。
二、叉子渠岩画
许成、卫忠两位先生所著《贺兰山岩画》一书关于白头沟岩画所记录的大型动物、射猎、人物的岩画,我们并没有发现。该书记载“白头沟沟宽谷深,沟前小草丛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分成两部分,俗称叉子渠。岩画便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坡上的拐弯处,均面东南”[1]。后经普查组人员用望远镜搜索白头沟北侧深褐色石壁,发现半山腰的石壁上刻有大片的岩画,与书上所记录的一致,书中虽将这一大片岩画的分布地点确定为白头沟,但在具体描述的时候是以“叉子渠”以北的山坡上为岩画的具体分布点的。由此普查组将这一部分岩画的分布点命名为“叉子渠”。
分布在叉子渠渠口北坡上的岩画共有16幅,为狩猎、动物、人骑、符号等,采用磨刻、凿刻方法制作,线条流畅,刻痕清晰,但部分岩画模糊、脱落。
图25是一幅由人骑、动物及符号组成的岩画。该岩画以石面自然裂纹为界将之分为三部分。
左上方石面共有5个岩画图案(见图26),其左侧是1个单线条组成的岩画,头部有角,身躯肥硕,难以辨别是何种动物,中部是3个似羊的动物,右侧图案似飞鸟的头部,喙部明显。图27为该局部岩画线描图。
图25 人骑、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26 人骑、动物与符号岩画局部(右上)
图27 人骑、动物与符号岩画局部(右上)线描图
画面中部由2个人骑及2个动物组成,上方是体形较大的雄性马匹,其下是2个人骑图案,对坐骑的刻画细腻、精致,对骑者的刻画则较为简单,画面右下角则是一单线条的动物,因石面断裂导致岩画残缺(见图28)。图29为该局部岩画线描图。
图28 人骑、动物与符号岩画局部(中间)
图29 人骑、动物与符号岩画局部(中间)线描图
图30 狩猎符号岩画局部(右侧)
图31 狩猎符号岩画局部(右侧)线描图
画面右侧由多个动物及符号组成,动物形态各异,造型生动,且部分动物岩画与符号岩画相互叠压(见图30)。图31为该局部岩画线描图。
图32 射猎、人面与老虎岩画
图33 射猎、人面与老虎岩画线描图
图32是白头沟、叉子渠最为精美的一幅狩猎、符号岩画。画面左侧为一男性,头上梳有发辫,双腿直立,身躯修长、健壮,一手弯曲向上至发辫处,另一手执弓箭,男性生殖器明显;右侧动物为老虎与马,均为雄性,生殖器明显。老虎为单线条制作,后腿部有螺旋纹,虎尾弯曲上扬;老虎下方的马通体遍布磨痕,双耳直立,四肢弯曲,马蹄以圆点表示,马尾自然下垂,并且腹部有马镫状的刻痕,四肢之间是蜿蜒曲折的刻痕。猎人与马之间有似人面像的图案,圆形的面部轮廓内部是两道相交的圆弧,制作较为简单,其下方1个单线条组成的残缺的动物及成片的凿点与刻痕;画面中下方还有一似狗、似狼的动物。除以上人体、动物、人面像等图案外,画面中还有大量的刻痕与凿点分布其中。图33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34 虎岩画
图35 虎岩画线描图
图34是一幅老虎岩画。该岩画虎头与身躯不在同一石面上,老虎身躯壮硕,前腿部有半圆图案装饰,后腿则以螺旋纹来表示健壮的肌肉,虎尾卷曲。画面中除老虎外还有多道刻痕。图35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36 射猎岩画
图37 射猎岩画线描图
图36是叉子渠岩画点另一幅精美的射猎岩画。画面最上方是2个符号,符号下方是一个头上有发辫的猎人,猎人双腿分开站立,生殖器硕大,一手向上弯曲至头部,一手执弓箭射向前方的动物,弓箭上方是一大一小2只单线条动物,弓箭下方是似椭圆形的图案;猎人正前方的动物是2匹体形较大的马和马背上1只似狗的动物,2匹马均双耳直立,四肢弯曲,尾巴下垂,下方的马生殖器明显,并且马头下方有一半圆形符号;画面下方是一匹体形矫健的马,同样生殖器明显。图37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38 人体与动物群岩画
图39 人体与动物群岩画线描图
图38为人体与动物群岩画。右上角的老虎身躯健硕,虎嘴大张,虎嘴前方是1只羊角弯曲的大角羊及1只残缺的动物,虎尾自然弯曲,躯干上布满螺旋纹;老虎下方是1只单线条组成的老虎,同样身躯健壮,但虎神无螺旋纹装饰,其左侧是1只身躯布满横竖条纹的动物和1个人体图案,人体左侧和上方是2只刻痕颜色较新的动物,下方则是一体形较大的单线条动物;石面左侧及下方还有几个符号与动物图案。从刻痕颜色及制作方法上看,该岩画似乎不是同一时期所做。图39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40 射猎岩画
图41 射猎岩画线描图
图42 动物与符号岩画
图43 动物与符号岩画线描图
图40是一幅射猎岩画。画面左侧是1只体形较大的动物,头部微扬,双耳直立,四肢弯曲,尾巴下垂;其右侧是一拉弓射箭的猎人形象,双腿弯曲,形象逼真。图41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42为动物与符号岩画。由4个完整的动物、1个残缺的动物及多道刻痕组成,残缺的动物由单线条组成,刻痕较细,头部残缺;其前方是1头犄角弯曲的鹿,鹿的下方是1只体形较小的动物;石面下方左右各是1只动物,两只动物之间及左侧是两道弯曲的似符号的刻痕。该岩画中不同图案的刻痕颜色深浅有别,应不是同一时期所做,且石面断裂、破损。图43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44 人骑与动物岩画
图45 人骑与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44为人骑与动物岩画。最下方的人骑坐骑体形较大,人体较小,其上方是4只形态各异的动物,最左侧是1只单线条动物,双耳直立,身体弯曲,其前方3只动物制作较为复杂,身体遍布凿痕或条纹装饰,画面最上方是1只似狗的动物,其方向与其他动物和人骑的方向相反。图45为该岩画线描图。
图46 动物岩画
图47 动物岩画线描图
图46为凿刻制作的两只动物。体形较大的动物由单线条组成,身躯部分有刻痕,背上有多道刻痕,似1只动物;体形较小的动物制作较为简单,头部前伸,尾巴弯曲上扬。图47为该岩画线描图。
贺兰山白头沟、叉子渠岩画虽然与高伏沟、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相比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仍以其画幅巨大的狩猎、动物与符号岩画而闻名。图48即是整合在一起的叉子渠岩画整体线描图,画面巨大,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除在以往的岩画普查中发现的岩画外,管理处普查组又在白头沟内及其外的山坡、洪积扇平原上新发现岩画多幅。此外,白头沟沟口处及沟内黄土夯筑的不同形制的烽火台及石墙说明这一地区曾是军事驻扎的重要区域,是防范游牧民族越过贺兰山的重要山谷。
图48 狩猎、动物与符号岩画线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