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巍峨雄伟的贺兰山是我国少有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绵延250余公里的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西部屏障,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族都曾在此繁衍生息和狩猎游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世纪60年代贺兰山岩画的发现,岩画这一人类远古时期的文明使得贺兰山的历史文化内涵愈发显得深厚久远,贺兰山岩画以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数量众多、时间跨度大、涉及民族多而闻名于世,是研究远古时期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美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9年5月至2016年12月,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组织了岩画普查小组对贺兰山东麓的多个山谷进行了岩画普查。历时七年多的岩画野外普查,对贺兰山东麓的高伏沟、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头沟、插旗口、小插旗口、盘沟、新沟、北青石沟、小贺兰口、苏峪口、大回回沟、小回回沟、大韭菜口、拜寺口、黄渠口、滚钟口、朱峰沟、独树沟、青羊沟、甘沟、涝子沟、大窑沟及这些山谷外的洪积扇等多处岩画分布区的近百个岩画点进行了普查。此次普查,以李祥石、朱存世所著《贺兰山与北山岩画》,许成、卫忠所著《贺兰山岩画》,许成所著《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等专著为参照,通过与当地林业部门沟通,在确定每一处岩画分布区的具体名称的同时,对贺兰山东麓的多个山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弥补了之前贺兰山岩画普查时的缺失,新发现的数百幅岩画,极大地丰富了贺兰山岩画的内容与题材,为贺兰山岩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这次普查是管理处成立多年来所组织的一次时间跨度大、人员配备齐、技术设备先进的普查工作。普查在吸收以往岩画普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组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岩画普查工作方法与流程,并将此方法贯彻到以后历年的岩画普查之中。为获取精确的岩画地理位置信息,管理处淘汰以往岩画普查所用的老旧GPS设备,购买了全新的GIS地理数据信息系统及手持机,从而保证了岩画的精确定位。鉴于以往岩画普查中所采取的线描图制作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普查组在普查中以粉笔描绘岩画刻痕,并以绘图软件对勾勒后的岩画照片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比较精确的岩画线描图。在岩画野外普查工作结束后,普查组通过借鉴国内多家岩画研究机构所设计的岩画信息统计表制作了全新的“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岩画信息统计表”,表内包括岩画名称、编号、尺寸、朝向、岩画内容、单体数量、完残程度、经纬度、海拔、石面颜色、岩画颜色、内容简介的等信息,比较全面、系统地统计了岩画的各种信息,从而为岩画数据资料库的建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11年11月,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明的印痕——贺兰口岩画》一书出版。该书集岩画研究与科普宣传为一体,以其专业的岩画研究文章、精美的岩画图片、详细的文字介绍全面展示了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的风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鉴于此,管理处准备在进行详尽的岩画野外普查及建立全面、系统的岩画数据资料库的基础上,将银川市境内贺兰山东麓各个山口的岩画都进行结集出版,以便将贺兰山岩画全面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了普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本书仍以《文明的印痕》为名,在以往所撰写的《文明的印痕——贺兰山大、小西峰沟岩画》《贺兰山白头沟、插旗口岩画普查报告》《贺兰山高伏沟岩画普查报告》《贺兰山岩画野外普查概述》等文章的基础上,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选取贺兰山东麓高伏沟至小贺兰口之间百余幅精美的岩画进行详细介绍,并将岩画普查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在附录中进行展示。同时,在书中将管理处多年来所进行的岩画研究与保护性的实验进行概述,包括2012年至2013年申请成功并完成的银川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3D技术在贺兰口岩画保护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应用”以及与南京博物院合作进行的《贺兰口岩画抢救性保护方案》等。

由于本书撰写时间紧,成书任务重,书中难免出现纰漏。真诚希望岩画学界专家、学者及读者朋友们能对该书的不足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编 者

2017年3月